濒湖脉学

中医脉学发展史上重要著作

濒湖脉学

作者:李时珍

《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这就是《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 总字数:1.18 万字
  • 成书年代:明代
  • 最近更新:2022-07-23

目录列表

  1. 浮(阳)
  2. 沉(阴)
  3. 迟(阴)
  4. 数(阳)
  5. 滑(阳中阴)
  6. 涩(阴)
  7. 虚(阴)
  8. 实(阳)
  9. 长(阳)
  10. 短(阴)
  11. 洪(阳)
  12. 微(阴)
  13. 紧(阳)
  14. 缓(阴)
  15. 芤(阳中阴)
  16. 弦(阳中阴)
  17. 革(阴)
  18. 牢(阴中阳)
  19. 濡(阴)
  20. 弱(阴)
  21. 散(阴)
  22. 细(阴)
  23. 伏(阴)
  24. 动(阳)
  25. 促(阳)
  26. 结(阴)
  27. 代(阴)
  28. 四言举要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