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譚友夏合集

作者: 谭元春字数:0 字、 更新:2023-11-07

《譚友夏合集》明 谭元春(字友夏)作。二十三卷。明张泽编,明徐汧、张泽评。凡《岳归堂新诗》五卷,《鹄湾文草》九卷,《岳归堂已刻诗选》九卷,共二十三卷。最早刊本是崇祯年间吴江张泽刻本。谭友夏是明末著名的文人,死后留有许多文章诗词。他生前即已刊刻了一部诗集,名为《岳归堂集》,以后又陆续集结了一些,如《岳归堂新诗》,《鹄湾文草》、《岳归堂已刻诗选》等。后来他的崇拜者张泽将这些内容合刻在一起,命名为《谭友夏合集》。广行于世。 谭友夏,名元春,字友夏,湖广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生。兄弟六人,其父早亡,寡母辛勤操持,将其兄弟抚养长大。因此,早年谭友夏颇多艰难,并与慈母感情很深。

岳归堂新诗

作者: 谭元春字数:2.45 万字、 更新:2023-11-07

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号鹄湾,别号蓑翁,明湖广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天启七年(1627)乡试第一。谭元春与同邑钟惺互为声气,在文学创作上标榜性灵,反对拟古,而又以古人之精神为指归。二人诗文风格也大致相似,表现所谓的“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人称“钟谭”,又被称为竟陵派,为晚明文学继公安派后又一著名流派。谭元春生前结集颇多。今存者诗有崇祯中刻《岳归堂合集》十卷、《谭子诗归》十卷(一作九卷),文有明末刻《鹄湾集》九卷(附《遇庄》一卷)。崇祯六年(1633)张泽所刊《新刻谭友夏合集》二十三卷(附诸稿自序一卷)则为诗文合集,卷首有谭元春自序。此外,又有其弟元声于崇祯十一年(1638)所刻之《岳归堂未刻诗》,乃元春卒后搜辑所得遗稿。此次点校,以张泽刻《谭友夏合集》为底本,校以《谭子诗归》本与《鹄湾集》本,所补入篇章分别编于底本原所分各体之末,并注明原本每一体的作品止于何处。其后合以谭元声刻《岳归堂未刻诗》,依体分作九卷,加上《谭友夏合集》二十三卷附一卷,共计为三十三卷。

鹄湾文草

作者: 谭元春字数:9.93 万字、 更新:2023-11-07

谭元春(1586~1637),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友夏,号鹄湾,别号蓑翁。明代文学家,天启间乡试第一,与同里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人,论文重视性灵,反对摹古,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所作亦流于僻奥冷涩。此书是明末著名文人谭友夏之《谭友夏合集》中的文集部分,以明崇祯初年沈春泽刻本为底本。《鹄湾文草》是其创建的“竟陵体”的代表作之一,其文体杂书信、序、游记、墓志铭、文传等。“竟陵体”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印人传

作者: 周亮工字数:2.47 万字、 更新:2023-11-07

周亮工(1612年-1672年),原名亮,谱名为圻,字元亮,又字伯安(又作百安、白安),号栎园,别号减斋、陶庵、栎下生、太白学人、偶遂堂主人等。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中国清代官员、文学家、篆刻家、书画鉴藏家。 《印人传》共六十五则(亦有称六十八则的,恐误),记录作者所鉴藏宋至明代旧印的原委。主要为明代文彭至清初著名篆刻家共五十九人撰写事略,间亦阐述作者本人的印学见解,及流派嬗变,风气习尚等。如《书<金一甫印谱>前》序曰:“家拥多资,乃多雅尚,究心篆籀之学,尝谓刻印必先明笔法,而后论刀法,乃今人以讹缺为圭角者,为古文又不究六书所自来,妄为增损,不知汉印法,平正方直,繁则损,减则增,若篆隶之相通而相为用,此为章法。笔法、章法得古人遗意矣。后以刀法运之,斫轮削鑪,知巧视其人,不可以口传也”。既介绍金先生治印的原委,又道出了印学之“三昧”。并云:“此道惟王禄之、文寿承、何长卿、黄圣期四君稍稍见长,而亦时有善败。惟一甫兼有四君之长,而无其败矣。”于比较之中,立所推崇。

琅嬛文集

作者: 张岱字数:9.64 万字、 更新:2023-11-06

《琅嬛文集》是由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张岱所创作的作品。该书是小品文集,分为六卷,文集包含序、记、启、疏、檄、传、墓志铭、祭文、杂著等多种文体,与《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并为绝代文学名著。 《琅嬛文集》,六卷,附录一卷。明张岱撰。刻于清末光绪年。张岱在文学上以散文著称,小品散文尤有特色。《琅嬛文集》就是其散文集代表作(但也收录了少量的乐府和词)。《琅嬛文集》的题材广泛,凡风景名胜、世情民俗、戏曲技艺、生活琐事、乃至品茶赏花和古董玩具,都成为书中的描写对象。张岱的文章结构精巧,内容丰富。他的散文不仅记录了他的实际生活经历,而且生动、深刻地反映了明末社会的某些方面。行文简洁,清新平易,苦心铸辞,但毫无雕琢痕迹。

石匱書

作者: 张岱字数:0 字、 更新:2023-11-05

《石匮书》,是一部纪传体明史,明清张岱撰,起自洪武,迄于天启,凡二百二十卷。有〈本纪〉、〈志〉、〈世家〉、〈列传〉。 《石匮书》始撰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自序道:“经十七年,明亡后,携副本屏迹深山,又十年而成书,五易其稿,九正其讹。”,脱稿后犹时加删改,“事必求真、语必务确,五易其稿,九正其讹,稍有未核,宁缺勿书”,前后历五十年。〈志〉和〈列传〉有总论和附论,有“石匮书曰”为评论。《石匮书》因崇祯朝无〈实录〉和〈起居注〉,材料不全,止于天启。内容分:〈本纪〉、〈志〉、〈世家〉、〈列传〉;〈志〉有天文、地理、礼乐、科目、百官、河渠、刑名、兵革、马政、盐法、漕运、艺文诸目。〈列传〉下有循吏、独行、行人、儒林、文苑、妙艺、方技、隐逸、名宦、宦者、胜国遗臣、盗贼、兀良哈、朵颜三卫、朝贡各国。 顺治年间浙江谷应泰提督浙江学政,编《明史纪事本末》,以五百金购买《石匮书》,宗子因家贫慨然予之。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多取材自此书。康熙初年,谷应泰编修《明史纪事本末》时,张岱参与其中,得以望见崇祯朝的大量史料,如崇祯朝《邸报》,于是开始强化《石匮书》细节的铺陈,并着手撰写关于崇祯朝和南明史事的《石匮书后集》,分本纪、世家、列传,体例一如《石匮书》,共六十三卷,附录一卷。康熙三年(1664年)《石匮书》竣工,张岱仍继续潜心撰写《石匮书后集》。 邵廷采将《石匮书》与谈迁《国榷》并称:“明季稗史虽多,而心思漏脱,体裁未备,不过偶记闻见,罕有全书。惟谈迁编年,张岱列传,两家俱有本末。”邵廷采又说:“沉淫于有明一代纪传,名曰《石匮书》。以拟郑思肖之铁函心史也。至于兴废存亡之际,孤臣贞士之操,未尝不感慨流连陨涕,三致意也。”温睿临《南疆逸史》亦称“两家体裁较他稗史独完具,而岱、迁于君臣朋友之间,天性笃至,其著书也征实复核,不矜奇门,文以作者自居,故儒林尚之。”

太史華句

作者: 凌迪知字数:0 字、 更新:2023-10-30

明代凌迪知编著,全书八卷。成书于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明史·文艺志》有著录,该书摘录《史记》字句,以类编次。版本有《文林绮绣》本、《融经馆丛书》本、石印本等。 昔人問摄雄作献之法通語之曰須讀古藏千篇此長神善姆多财善賣之說也若夫三代時券要想女要老田夫點畫聲音尚情如也而言出成文聖人刑詩亦承之以風世又何説也夫文有道之器有因文見道之士而亦有發請性靈馬者因文以見道請愈多都開而發請性靈何蘭章可為也至於善拨古者加靈丹一粒點號成金則片言隻句人可寄零而忽請太史公史記囊括千古渣費自家焕馬爛馬考雲漢之章於天余請其全編矣尤嗜其句之華者摘而彙之名回本史華句授之梓人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余載以車大篇製之我昌黎答束墅序懂得南華經一鳴字而臺感千餘言乃知善有不在關靡而誇多也金之韓是書通為陶冶舍而點級成金良工自得之而已矣萬麼了互初夏之吉若東蘭雪居士凌迪知書於雲章關

新编红白蜘蛛

作者: 不题撰人字数:0 字、 更新:2023-10-22

《清平山堂話本》包括短篇話本小說二十七篇(含五個殘篇),是近代關於話本小說兩次重要發現的合集。第一次發現是在一九二九年,日本著名漢學家鹽谷温教授在内閣文庫的藏書中發現了《柳耆卿詩酒翫江樓記》、《簡帖和尚》等十五篇小說,原書板框高一六O毫米,寬一二二毫米,不著序目及刊刻年月;第二次發現是在一九三三年,北京大學馬廉教授在寧波買到一包殘書,從中整理出《花燈轎蓮女成佛記》、《曹伯明錯勘贓記》等十二篇小說。原書板框高一七六毫米,寬一二八毫米。分訂三册,書根有題字:「雨窗集上」(話本五篇)、「欹枕集上」(話本二篇)、「欹枕集下」(話本五篇),當為分册書名。 日本内閣文庫所藏部分因其板心有「清平山堂」字樣,在影印時即定名為《清平山堂》,馬廉教授又因其均為話本,在影印時定名為《清平山堂話本》,遂成慣稱。另據田汝成《西湖遊覽志》所載,實則為散佚多年的《六十家小說》,分為六集:《雨窗集》、《長燈集》、《隨航集》、《欹枕集》、《解閒集》、《醒夢集》,各集均析為上、下册,每册收作品五篇。 清平山堂為明朝嘉靖時錢塘人洪楩的齋名。洪楩字子美,以其祖父洪鍾蔭官,仕至詹事府主簿。家藏書籍甚富,取以覆刻,有《夷堅志》、《唐詩紀事》、《六臣注文選》、《(羅泌)路史》、《繪事指蒙》等傳世。

綱鑑正史約

作者: 顧錫疇字数:0 字、 更新:2023-10-22

綱鑑正史約卷九 明崑山顧錫疇原編 桂林陳宏謀增訂 名鰲元帝太子 孝成皇帝 在位二十六年 建始元年春正月石顯以罪免歸故郡道死 司隷校尉王尊劾奏丞相衡御史大夫譚知顯等 顓權擅勢為海內患害不以時白奏行罰而阿諛 曲從附下岡上無大臣輔政之義天子以新即位 重傷大臣乃左遷尊為高陵令然羣下多是尊者 衡繇是嘿嘿不自安 封舅王崇爲安成侯賜譚商立根逢時爵關内侯

讀春秋略記

作者: 朱朝瑛字数:0 字、 更新:2023-10-19

臣等謹按讀春秋畧記十二卷明朱朝瑛撰朝瑛於諸經皆有畧記已各著於録其所述瑕瑜互見不能悉底精粹惟此書與讀詩畧記較為詳晰允當其所採上自啖趙下及季本郝敬諸家之說無不備列而舊說所未盡復以已意折衷之大㫖主於因經以考傳而不肯信傳以害經故於三傳之可通者亦間從其說而其他則多所駁正中間如謂孔父之字嘉猶唐杜甫之字美以今証古殊為儗不於倫又力斥漢書五行志穿鑿傅㑹之非而於恒星不見一條乃引何休之說以為法度廢絶威信不行之象亦未免自相矛盾然其餘可取者甚多如論隠公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食乃三月非二月夫人子氏為隠公之夫人又楚人秦人巴人滅庸為窺伺周鼎又哀公元年改卜牛不復災以為天厭魯徳如此之類皆見𤼵明亦說春秋家之有所心得者也乾隆四十二年三月恭校上


1 2 3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