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宝性论

梵名Ratnagotra -vibha^go Maha^ya^nottaratantra-s/a^stra (分别宝性之大乘最胜要义论)。凡四卷。后魏勒那摩提译。又称宝性分别一乘增上论。略称宝性论。本书论述如来藏自性清净之教义。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共分十一品。一九五○年,乔思敦(H.Johnston)与却吐里(T. Chowdhury)共同出版此论之梵语原典。汉译传统上认为作者为坚慧(梵Sa^ramati ),藏文系统则以本论为弥勒(梵Maitreya )所作。又经录中有说本论为菩提流支所译者,或说有二译,菩提流支译本为阙本。自本论所引用之丰富经典中,可知初期之如来藏思想,故为了解印度如来藏说发展之宝贵资料。其成立年代、与佛性论之前后关系及作者等,迄今尚无定论。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梵名Abhidharma -sam!gi^ti-parya^ya-pa^da 。凡二十卷。印度舍利子造,唐玄奘译。又作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略称集异门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本论系舍利子为预防佛陀入灭后之诤论而作,计分十二品:第一缘起品,明示舍利子代佛陀结集法律之缘起。自第二之一法品至第十一之十法品,明示一法乃至十法之法门。第十二赞劝品,明示佛陀之印可。此论常引法蕴足论,故必作于是书之后。又广本有一万二千颂,今流传者为八千颂。此外,有关本论之作者另有异说,称友之梵文俱舍释论及西藏传说均载为执大藏(梵Maha^kaus!t!hila )所作。

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语:महावैपुल्य बुद्धावतंसक सूत्र Mahāvaipulya Buddhāvataṃsaka Sūtra),又名为《杂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开演菩萨之万行,用此万行之花,严饰佛果深义,称为佛华严。华严宗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义为宗旨。据称本经是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显现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被认为是佛教中最为浩瀚广博的世界观介绍。《华严经》有三个汉译本,本书为八十华严:唐代于阗实叉难陀译,八十卷。又称《新华严》、《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总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

被妻子谋害的男人

7 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天气异常闷热煎人。住在东京都世田谷区A 街的仓回医 师接到了护士转来的电话:“先生,有急患。” “谁?” “说是×街1 —488 号的藤井。” 医师放下手中正翻阔的书,站起来迅速地查阅病志卡,可是,没有查到那个人 的名字。医师拨动电话冲着电话筒大声地问:“喂、喂,是叫藤井吗?

余初来南印,由孟买飞临麦德利斯(Madras),旋自新德里复经此赴锡兰。迨适缅甸,又由哥伦坡历此往加尔各答,凡三临此都。昔无为子以王事而从方外之乐。余何人斯,游于方内,而寄情无始,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因次东坡送杨杰原韵,以志余衷

三巡海峤以送日,面与秋山相竞赤。黝肤娇女映芙蕖,譬操白蟹配丹橘。已把龙宫吞八九,浅倾溟海当杯酒。不怕漂流耶婆提,长风天半屡招手。便从竖亥步太虚,胸如夏屋但渠渠。尽道孤游生情叹,西风无用忆鲈鱼。我到天竺非求法,由来雕鹫谁堪敌。且循石窟诵楞严,一庇南荒未归客。

为鲁迅先生百岁诞辰而歌 其三 秋夜

梦中微细小红花,有瘦诗人泪灌他。道是冬随秋去后,行看蜂与蝶争哗。夜游恶鸟刚飞过,䀹眼鬼天快亮吗。火引青灯虫破入,刺天枣树尽丫杈。

熊介臣郡守钤印刊贴粤东义旅谕夹板番义律吗哩逊?地担臣文阅后偶作 其二

一将功成未可求,西洋断发恣来游。但能驱鬼葬鱼腹,庶免藏奸坏马头。夹板理宜攻以火,趁风势在燬其舟。天心厌乱时贤出,效法平倭赞大猷。

咂嘛酒歌

杨花吹雪满地铺,杏花一片红模糊。榆钱簸风风力软,芳林处处闻啼鸪。青旗斜漾茅屋底,天然好景谁临摹?我留此地一事无,太平之世为羁孤,东邻西舍相招呼。殷兄张丈兴俱动,醵钱买醉黄公垆。麦缸鹅黄新酿熟,味醇气郁过醍醐。彭亨翠甒如鹑觚,细管尺五裁霜芦。低头吸同渴羌饮,一口欲尽鸳鸯湖。白波倒卷东海沸,渴虹下注西江枯。碧筒不用弯象鼻,龙头屡泻蛟盘珠。须臾瓶罄罍亦耻,春意盎盎浮肌肤。刘伶大笑阮籍哭,直欲跃入壶公壶。吾皇圣德蠲逋租,吏胥不扰民欢娱。今年更觉酒味好,百钱一斗应须酤。盲娼丑似东家嫫,琵琶筝阮声调粗。有时呼来弹一曲,和汝拊缶歌乌乌。青天作幕地为席,醉倒不用旁人扶。乐哉边氓生计足,白羊孳乳驴将驹。卖刀买犊劝耕锄,女无远嫁男不奴。含哺鼓腹忘帝力,岁岁里杜如赐酺。安得龙眠白描手,画作击壤尧民图。

为鲁迅先生百岁诞辰而歌 题鲁迅全集

晚熏马列翻天地,早乳豺狼噬祖先。有字皆从人着想,无时不与战为缘。斗牛光焰宵深冷,魑魅影形鼎上残。我手曾摊三百日,人书定寿五千年。野草浅根花不繁,朝遭践踏暮芟删。我将狂笑我将哭,哭始欣然笑惨然。明暗死生来去际,友仇人兽爱憎间。实时沉默空开口,天地有如此夜寒。梦中微细小红花,有瘦诗人泪灌他。道是冬随秋去后,行看蜂与蝶争哗。夜游恶鸟刚飞过,䀹眼鬼天快亮吗。火引青灯虫破入,刺天枣树尽丫杈。落拓依人没主张,何如分手各徜徉?虚空占否心灵罅,黑暗消于日月光。不愿随君归地狱,还愁带我上天堂。吾今事事惟孤往,影也来为告别忙。梦自冰山堕冰谷,忽逢死火似珊瑚。体温终竟惊醒了,冰冻里真睡熟无。出谷烧完留谷死,白天用少黑天需。我终被碾车轮下,及见荒寒又噬渠。

汪虞部以咂嘛酒惠奠华姜赋谢

华姜本秦人,平生爱芦酒。华山玉泉与醴泉,槐曲酿之尝在手。截竹为筒一尺长,华夫相对吸天浆。注以玉女洗盆水,糟中时有莲花香。自到岭南芦酒少,荔枝龙眼甜难尝。樽石先生知嗜好,惠我数罍手所造。秦娥一笑忘他乡,粤客三杯通大道。夫妇欢娱曾几时,一朝蕙草先秋萎。中圣中贤我不忍,含哀久与杜康辞。先生悯念黄泉下,芦酒今朝奠一斝。馨香更用返魂烧,清冷如将甘露洒。恍惚既醉朱颜酡,姗姗来迟可奈何。意气未能忘赋客,精灵应解报恩波。

八声甘州 游马勒梅桑Malmaison吊拿破伦之后后约瑟芬

望娟娟之水锁妆楼,千秋想容光。怅翚衣褪彩,螭奁滞粉,犹认柔乡。未稳栖香双燕,戎马正仓皇。剪烛传军牒,常伴君王。见说蘼芜遗恨,逐东风上苑,也到椒房。道名花无子,何祚继天潢。谱离鸾、马嵬终付,算薄情、不数李三郎。游人去,女墙扃翠,娥月渲黄。

四无所畏经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叙述佛在给孤独园向诸比丘阐说如来成就之四无畏,并说佛于八大众中了无怖畏。又巴利本中部第十二大师子吼经(M.12 Maha^si^hana^da sutta,汉译身毛喜竖经卷上)中之一节,内容与本经一致。

熊介臣郡守钤印刊贴粤东义旅谕夹板番义律吗哩逊?地担臣文阅后偶作 其一

景物繁华羡广州,堪嗟乐土顿生忧。请缨莫慰终军愿,投笔孰如定远侯。莽伏萧墙根迅埽,炮称滚地战宜谋。蛟宫若起冯夷舞,不患无风发石尤。

熊介臣郡守钤印刊贴粤东义旅谕夹板番义律吗哩逊?地担臣文阅后偶作

景物繁华羡广州,堪嗟乐土顿生忧。请缨莫慰终军愿,投笔孰如定远侯。莽伏萧墙根迅埽,炮称滚地战宜谋。蛟宫若起冯夷舞,不患无风发石尤。一将功成未可求,西洋断发恣来游。但能驱鬼葬鱼腹,庶免藏奸坏马头。夹板理宜攻以火,趁风势在燬其舟。天心厌乱时贤出,效法平倭赞大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梵文Mahā-prajňāpāramitāsūtra) “般若波罗蜜多”(Prajňāpāramitā),意为“通过智慧到彼岸”。略称《大般若经》、《般若经》。佛经名。为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从显庆五年(660年)到龙朔三年(663年)译。六百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法师于西域得三本,到此翻译之日,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殷勤省覆,方乃著文。”认为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共分四处(按所传佛陀说法处所王舍城的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分类,相当四集)、十六会(相当于编)、二百七十五分(相当于章)。其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会,合四百八十一卷,是玄奘新译;其他各会属重译,例如:  第二会(卷四百零一至四百七十八)与西晋无罗叉和竺叔兰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四会(卷五百三十八至五百五十五)与东汉末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即《般若道行品经》)、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九会(卷五百七十七)与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经》、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经》等是同本异译。

中观论

Mady&amacron;maka-ś&amacron;stra,具名中观论。四卷,龙树菩萨造,青目菩萨释,姚秦鸠摩罗什译。为古来三论之一,极为尊重。其说相主张最彻底之中道。破空破假,进而并破执中之见,说所谓八不中道即无所得之中道,而为般若思想者也。书中,别为破因缘品,破去来品,破六情品,破五阴品等二十七品,现藏中阿僧佉释,瞿昙般若译之顺中论,二卷。分别照明菩萨释,波罗颇迦罗译之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安慧释,惟净等译之大乘中观释论,九卷,皆为龙树中论之异出。西藏亦有中观学派之二系统,则此论为学者所珍重,不待言矣。

魔逆经

梵名Man~jus/ri^ -vikurva^n!a-parivarta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内容为大光天子与文殊师利问答魔事,魔来扰乱,文殊以三昧力缚魔,复变魔为佛身,与诸比丘论法,终使魔波旬心怀忧戚,泣泪而去。本经之梵本不存,汉译无异本,惟藏本之题意为‘圣文殊师利神变品之大乘经’,与汉译本之经题全然相异。

众许摩诃帝经

梵名Maha^sammata -ra^ja 。凡十三卷。宋代法贤译。又称众许摩诃帝释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为佛陀之传记,叙述释种之由来、释尊之一生,以至乌波梨归佛之事迹。经题‘众许’为劫初王三摩达多(梵Sammata )之意译,摩诃帝(梵maha^ra^ja ),大王之意。此经与唐代义净所译之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至卷九同本。佛在迦毗罗国,释众欲闻过去种族之事,佛敕目连说之。次叙摩耶及摩贺摩耶生缘,次叙降神因缘,阿私陀占相因缘,童子时学书学射等缘,耶输陀罗等三夫人缘,出家因缘,成道因缘,初受商主布萨婆梨迦食石钵因缘,度五比丘因缘,度耶舍因缘,度彼四友因缘,度五十人因缘,度六十贤众作优婆塞因缘,度难那及长女作近事因缘,度三迦叶波因缘,受民弥娑啰王请因缘,给孤长者请佛因缘,舍利弗议论降伏外道因缘,立祇园名因缘,化迦罗城因缘,乌波梨出家为上座,众释礼足,并说其往昔因缘。本经之特色,为汉译佛传中唯一属于西藏系者,然地名、人名之固有名词皆梵语之音译;另外本经系由释迦佛俗家之家系说起,不举过去七佛乃至千佛之法系,不举释迦佛之本生谭等,亦为特色之一。

大方等大集经

(梵文Mahāvai-pulyamahāsannipātasūtra) 略称《大集经》。佛经名。大集部诸经的汇编。北凉昙无谶等译。六十卷。据称是佛陀向四方菩萨所说的大乘佛法,以大乘*六波罗蜜法和诸法性空思想为主要内容,但也有密教说法,有些经包含陀罗尼和梵天等诸天护法的内容。全经有十七分,第一至第十一分(二十六卷)、第十三分(三卷)是昙无谶译;第十二分(四卷)是南朝宋智严、宝云译;第十四至第十六分(共二十五卷)是隋那连耶舍译;第十七分(二卷)是东汉末安世高译。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别行异译本。

西北有高楼

腾云冠高漳,绮吗疏层台。此日俦旷素,秀竞绝盈苔。隐隐东南轩,玉指弹何哀。鳞波障人意,叠起愁为开。坚持如断雾,游曳随飞埃。缥渺何足感,良会无新裁。罗襦未弃色,檀水未成灰。劲翮即以息,红颜何繇摧。

1 2 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