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说之歙州谒薛侍郎

漂泊来千里,讴谣满百城。汉家尊太守,鲁国重诸生。俗变人难理,江传水至清。船经危石住,路入乱山行。老得沧州趣,春伤白首情。尝闻马南郡,门下有康成。

送郑说道太博监内法酒库

故人京洛来,共话十年别。朱颜虽未彫,颇有鬓间雪。夫君起文学,今乃官曲糵。虽云屈雄才,犹喜待金阙。朝政今更新,百执勇施设。愿言慎所职,法酿务精洁。上方祭祀馀,一饮兹以悦。云霄即横飞,勉勉著勋烈。行将鸳鹭群,何暇笑跛鳖。跛鳖亦自知,中心冷如铁。

入闽 其一

山云底事夜来雨,藏却奇峰不与看。政说雨中看更好,划然捲起出晴峦。

入闽

山云底事夜来雨,藏却奇峰不与看。政说雨中看更好,划然捲起出晴峦。雪龙怒吼出山去,二十里云行上天。老去极知诗力退,只将日历记山川。

戏答 其二

素问难经未载渠,回春束手愧群医。方知世上千般症,说到奇难莫过饥。

戏答

祖传医病不医贫,况是黔娄以外民。此症古来无药石,空誇妙手善回春。素问难经未载渠,回春束手愧群医。方知世上千般症,说到奇难莫过饥。烈火真金漫解嘲,闰来四月足煎熬。躬逢盛世同珍重,且莫匆匆便报销。

戏瑕

三卷。成书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书名取《文心雕龙·正纬》篇:“尹敏戏其深瑕,张衡发其僻谬”义。是书多关考证。自序谓:“见有沿袭舛误者,随事随摘,随摘随记。”所考之事,举凡姓氏称谓,风俗礼仪,泛杂不论,艺文事类亦甚多。作者虽以博识自矜,然茫昧无征,附会失实处亦复不少,为《四库全书总目》所指摘,但也肯定其成就,如引陆龟蒙诗证宋玉真有《微咏赋》;引陈鸿《长恨歌传》证《说郛》所收《飞燕外传》之赝托;引《琅嬛记》出自《桑怿集》等。书中有一些关于戏曲小说的珍贵史料,如卷一“水浒传”一则云:“词话每本头上,有请客一段,权做过得胜利市头回……即《水浒传》一部,逐回有之,全学《史记》体。”“今坊间刻本,是郭武定删后书矣。”此为《水浒传》成书和版本史之重要记载。又卷三“赝籍”云李贽书,有叶昼“刻意摹仿,次第勒成,托名于温陵之名”的伪作。“李宏父批点《水浒传》、《三国志》、《西游记》、《红拂》、《明珠》、《玉合》数种传奇及《皇明英烈传》,并出叶笔,何关于李?”今存明刻本、清《泽古斋重钞》本。

深衣考误

清江永辨析历代关于深衣误注的著作。1卷。深衣之制,见于《仪礼》及郑注孔疏。其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 ,故谓之深衣。其制始于春秋。后世注家众说纷纭,多不得要领。江永认为郑注于裳衽之制、裁布之法,与 “续衽钩边” 之文本不误,“而疏家皇氏、熊氏、孔氏皆不能细绎郑说,遂失其制度。后儒更承伪袭舛,或以臆为之,考辨愈详,而误愈甚。其失自 《玉藻》始” (《自序》) 。故作是书,遂条引《玉藻》疏、《家礼·深衣制度》 ,其下求证于郑注,详加考证。书后附深衣裁布图、深衣裳裁布图、深衣前后图。又引 《家礼》深衣前后图、深衣前两襟相掩图、深衣前图,一一指其谬误。以其说求之训诂诸书,“虽有合与不合,而衷诸经文,其义最当。” “考证精核,胜前人多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书成,未行于世。清道光五年,其孙江柏森携至粤东,编入《皇清经解》。又有李秉授刊本、阮刻经解本行于世。

五经蠡测

六卷。明蒋悌生(生卒年月不详)撰。悌生字仁叔,福宁州(今福建霞浦)人,洪武初举明经,任本州训导。此书乃作者为避元末战乱,潜遁蓝田深谷中修研经籍,时有所得,辄笔录而成。内容包括《周易》、《尚书》、《毛诗》、《春秋》。书名为五经而实只四经,是因此书在蒋悌生时并未定稿传世,直到明嘉靖十七年,浮梁闵文振纂修州志,始得书稿于其后人,序而刻之,其时原稿已残缺不全,《礼记》部分已全佚。今所见传本中说经之文或大写或夹注,有些只有经文或章句之目而无训释,体例散乱,正说明此书为草稿而非定稿。悌生解经虽以宋人为主,却并不墨守宋学,对前人成说多所订正,又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尤为后人所称道,认为他名虽不及熊朋来,书则实在朋来上。但由于书稿成于穷山,所见书籍有限,考据引证非其所长,成为该书主要缺陷。取名“蠡测”,含义也正在于此。今存有明嘉靖十七年蒋世滋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奉次湘乡相侯韵赠巴陵老儒吴南屏即题所著国风原指后

闭门研经几砻筛,摄齐升堂五鹿摧。等身著书老更健,一舸浮江远肯来。洗兵欲倾东海水,访旧重话西厅槐。祇园小饮今雨集,急溜共听飞湍豗。良玉在璞有含蕴,和风著人无牾乖。文章不拾韩柳唾,诗句耻拨阴何灰。即今东南渐舒困,虽有旱潦仍免灾。中兴戡乱首郭李,名世重望专伊莱。保障岩疆众所母,包罗贤俊公皆孩。大施文教剔鼠蠹,豫养蒙孺消蜂豺。感通情性孰诗若,动言淫奔毋固哉。好学深思在达识,以意逆志非浪猜。考求篇什曩有愿,中值干戈兹久隤。当时借物托褒刺,正似微词书定哀。会正人心抉茅塞,先明古义袪尘霾。维侯勋业白日烂,吾子撰述秋霜皑。衰慵自幸窥豹管,流俗何恤惊蛇杯。国风既看症结解,雅颂亦冀康庄开。郊禖履拇未敢信,勿徇郑说诬姜邰。

声无哀乐论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送严郡通守郑希说还任

三年鱼雁几回过,南望思君意未磨。今夕挑灯重致语,别来离思恐犹多。抡材自合先推毂,书最还应有颂歌。早晚乔迁何处去,岭南佳约莫教讹。

贺高中书兼崇政殿说书三首 其三

迩联咨夕访,清问切辰猷。博学今中垒,遐征古上游。齿寒当预计,身履即良筹。颇牧岂云远,隐忧其有瘳。

贺高中书兼崇政殿说书三首 其二

日月熙明地,风云际会辰。紫宫瞻象逼,丹扆喜情亲。逊志贤谟在,仔肩圣德新。耕莘须负鼎,从此学商臣。

贺高中书兼崇政殿说书三首 其一

谹议通三府,高名动四聪。凤池仍旧渥,虎观册新功。昼日槐方翠,秋风枣已红。直须先抗议,莫待入云中。

贺高中书兼崇政殿说书三首

谹议通三府,高名动四聪。凤池仍旧渥,虎观册新功。昼日槐方翠,秋风枣已红。直须先抗议,莫待入云中。日月熙明地,风云际会辰。紫宫瞻象逼,丹扆喜情亲。逊志贤谟在,仔肩圣德新。耕莘须负鼎,从此学商臣。迩联咨夕访,清问切辰猷。博学今中垒,遐征古上游。齿寒当预计,身履即良筹。颇牧岂云远,隐忧其有瘳。

送郑主簿泰兴解官归四明

师友于今说郑乡,亲庭分付旧行藏。但知职分宜栖棘,尽把声名属憩棠。一字未曾缘荐墨,扁舟才可著诗囊。问津渔浦多西笑,独为莱衣味更长。

丁巳正月琵琶张教师来江东白云更与证之

忽雷曾说郑中丞,不似女郎楼上听。此日白云推却处,痴翁清赏倚银屏。

郑所南

画树不画根,画兰不画土。谁说郑所南,不及王炎午。

挽郑文昌

何代无豪杰,惟公气独刚。束身同绞紟,遗训辟缁黄。定力老逾壮,英魂凛不忘。蜀名省科调,犹说郑文昌。

1 2 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