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挽王平甫二首 其二
今日临风泪,萧萧似绠縻。空怀徐稚絮,谁立郑玄碑。无力酬推毂,平时愤抵巇。何人令枉状,路粹岂能为。
挽王平甫二首
海内文章杰,朝廷亮直闻。黄琼起处士,子夏遽修文。贝锦生迁怒,江湖久离群。伤心王佐略,不得致华勋。今日临风泪,萧萧似绠縻。空怀徐稚絮,谁立郑玄碑。无力酬推毂,平时愤抵巇。何人令枉状,路粹岂能为。
怀用修仁甫
廿年踪迹遍雕题,传道重游洱水西。离梦独牵张半谷,风流惟共李中溪。郑玄耐可笺浮蚁,王勃何须檄斗鸡。紫菀丹丘曾有约,赤松黄石肯相携。
偶成古调十六韵上呈判府兼赠刘兴州
稽首苏耽仙,乘云去无迹。尚留橘井在,与世除狂疾。谁能不饮此,识味亦可录。坐令郑玄牛,亦抱荆山玉。伟哉稚川裔,神交接朝夕。游戏及小道,造化入大笔。优为吴诗父,雅命楚骚仆。岂其橘井助,本自同仙箓。坐中子刘子,知是当日客。书悬元和脚,语经建康力。先我登公门,不数鸷鸟百。曾挹两仙袖,自然生羽翼。嗟我无长才,学架屋下屋。诗虽两牛腰,事亦几蛇足。已穷犹不悔,政荷师友德。文盟傥许予,幸不疑籍湜。
程无过程虞仲招同欧博士桢伯陆山人华甫邵文学长孺潘上舍子朋登广济寺藏经阁
鹫岭双开小梵天,香灯处处可随缘。娑罗影半侵书阁,檐卜花偏泥酒禅。远目正当春雁后,乡心多在海云边。谁操杖履供游兴,绛帐诸生有郑玄。
易纬是类谋
旧题东汉郑玄注。一卷。《四库全书》本。又称《是类谋》,一作《筮类谋》。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是类谋》,一作《筮类谋》。马氏《经籍考》:一卷,郑康成注。其书通以韵语缀辑成文,古质错综,别为一体。《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引其文颇多,与此本参校并合。盖视诸纬略称完备。其间多言禨祥推验,并及姓辅名号,与《乾凿度》所引《易历》者义相发明。而《隋书·律历志》载周太史上士马显所上表,亦有‘玉羊金鸡’之语。则此书固隋以前言术数者所必及也。”
哭郑蕙圃八首 其七
谶应龙蛇梦,年来失郑玄。遗琴悲响绝,剩笔羡如椽。易箦应怜尔,抚膺叩彼天。图书收入箧,不上孝廉船。
和樵云韵 其一
玄风远叹结绳初,小邑烹鲜特绪馀。门外树阴彭泽传,窗间草色郑玄书。醉看华发惟诗在,笑抚高怀与世疏。闻道九霄鸾凤集,可能橡栗更随狙。
和樵云韵
玄风远叹结绳初,小邑烹鲜特绪馀。门外树阴彭泽传,窗间草色郑玄书。醉看华发惟诗在,笑抚高怀与世疏。闻道九霄鸾凤集,可能橡栗更随狙。风清槐幄雨晴初,僮仆炊舂午梦馀。鹤怨北山羁客赋,鲸归东海故人书。平生翠竹怀千古,何日黄金遂两疏。忽有候门来报事,又将巾服困猿狙。
诗传旁通
十五卷,元梁益著。书前有至正四年(1344),太平路总管府推官滨州翟思忠作的序,故朱睦㮮《授经图》误认为此书为翟思忠著。朱彝尊《经义考》已辨其误。因其书体例仿杜文瑛《语孟旁通》,故以《旁通》名题。朱熹《诗集传》详作《诗》之意,而略于名物训诂,此书则于朱熹所引故实,一一引据出处,并辨析源委;朱熹书所未言者,又补充说明。如论五緎、五总,引陆佃之说;论三单,引郑玄笺“羡卒”,孔颖达疏“副丁”一类。并对朱熹的一些说法提出不同意见,如论《大雅》“民文攸塈”与“顷筐塈之”的塈字之音,就指出朱熹注音与《礼部韵》不合等。今存《四库全书》。
三礼图
四卷。明刘绩撰。绩字用熙,号芦泉,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官至镇江府知府。为《礼》作图,始于后汉阮谌,之后有郑玄、夏侯伏朗、张镒、梁正及隋文帝开皇年敕撰之礼图,宋聂崇义又集此六家而成《三礼图集注》。刘绩据宋陆佃《礼象》、陈祥道《礼书》、林希逸《考工记解》、《宣和博古图》等而成此书。是出于宫室制度、舆轮名物等图以解之,而房序堂夹之位,輢较贤薮之分详加分析。其他珽荼曲植之属,有七十余处增旧图之未备,于聂(崇义)林(希逸)之图都可拾遗补缺。所采陆、陈诸家之说,去取颇为谨严。然为刘氏所着力据为本者之《宣和博古图》,却为疏漏颇多之作,其揣摩近似,强命以名之失为洪迈等人所指摘。刘氏以汉儒为弃作,故依《宣和博古图》,遂沿其讹,被后学者视为颠倒。有《湖北先正遗书》本、民国十二年(1923)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刊本。
仪礼识误
三卷。宋张淳撰。张淳生卒年不详,字忠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乾淳间大儒,与薛士龙、郑景望齐名,五试礼部而不中,被人荐之于朝,为人严谨深博,颇有才智。除《仪礼识误》外,还有《古礼》,已佚。乾道八年(1172),两浙转运判官直秘阁曾逮刊《仪礼郑氏注》十七卷、陆德明《释文》一卷,张淳为二书校定,将所改字句,汇为一编,而成此书。书中引据郑玄《仪礼注》有广顺三年(953)及显德六年(959)刊行监本,凉京(今河南开封)巾箱本,杭州细字本,严之重刊巾箱本,参以陆德明《释文》、唐贾公彦《疏》,核订异同,最为详审。张淳《仪礼识误》,将存古经汉注之讹文脱句,借以考识,使旧刻各本原已不传者,借以得见概略,对《仪礼》研究贡献颇大。《仪礼识误》颇得人们推重,后人有“南宋初治《仪礼》者莫如张忠甫”之语。《朱子语录》说:“《仪礼》人所罕读,难得善本。而《郑注》、《贾疏》之外,先儒旧说,多不复见,……近世永嘉张忠甫校定印本又为一书,以识其误,号为精密。”又说:“张忠甫所校《仪礼》甚仔细,较他本为最胜。”《仪礼识误》不足在于:株守释文,往往以习俗相沿之字转改六书正体。《仪礼识误》《宋史·艺文志》载一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三卷,《四库全书》馆臣载三卷。版本有:宋乾淳间武英聚珍板本,宋乾道刊本,闽覆聚珍本,杭州缩本。
四如讲稿
六卷。宋黄仲元撰。仲元字善甫,号四如,莆田(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度宗咸淳七年进士,授国子监主簿不就。宋亡,更名渊,字天叟,号韵乡老人,教授乡里以终,除此书外,还着有《经史辨疑》。《四如讲稿》又称《黄四如先生六经四书讲稿》。内容涉及诸经,其说经多述朱子之论,但也时有新意,抒发自己心得。如他认为周时皆用井田制,否定郑玄畿内用贡、都鄙用助之说等,发前人所未发。此书至明嘉靖年间始有雕版印行,已有残缺。今存有明刻本一种二本,其一为清康熙年间黄雯重修;另有清抄本二种。
经稗
十二卷。清郑方坤撰。方坤字则厚,号荔乡,建安(今福建建瓯)人,雍正元年进士,官至兖州府知府。此书杂采前人说经之文,包括《易》、《书》、《诗》、《春秋》、《三礼》、《四书》。因多摭诸说部之中,故名之曰“稗”,犹如正史之外别有稗官所记。汉代传经,专门授受,自师承以外,罕有旁征,故治此经者,不通他经,即便同治一经,也因师承不同,此师之训故不同于他师,这样专而不杂,才能对一部经典有较深入的钻研。自东汉郑玄淹贯六艺,参亘钩稽,旁及纬书,又多采摭,经学之有考证自此始。宋代诸儒,只有朱子穷究典籍,其余研求经义者,大都断之以理,不大阅读经籍。当时方坤荟粹众说,对经籍的研求颇为有益。
周易集解
易学著作。唐李鼎祚撰。它博采众长,不主一家,因而称之为“集解”。全书十七卷。由于唐初以来受孔颖达《周易正义》的影响,解《易》者往往排斥郑玄《周易注》而独尊王弼《周易注》,李鼎祚认为“郑则多参天象,王乃诠释人事,且《易》之为道,岂偏滞于天下者哉!致使后学之徒,纷然淆乱,各修局见,莫辨源流”,故采历代《易》家之说,以“刊辅嗣(王弼)之野文,补康成(郑玄)之逸象,各列名义,共契玄宗”(《自序》)。其书采用王弼注本作底本,但分散《序卦》文以冠诸卦之首。引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巘、何妥、崔憬、沈驎士、虞氏(佚名)、崔觐、伏曼容、孔颖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君等汉至唐三十五家及《九家易》、《乾凿度》等《易》说。前人义有不详尽之处,鼎祚则加以阐释。其所引诸家,原书大都亡佚,唯赖此书能窥其一斑,是一部保存极可宝贵的《易》学资料的古籍。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集解》十七卷本,是毛晋汲古阁刊本。其它主要版本有《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古经解汇函》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归藏
一卷。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归藏》为三《易》之一,又名《坤乾》,《周礼·春官·大宗伯》有记载。郑玄以为殷代之《易》。该《易》以重卦坤为首,乾次之,故名《坤乾》。又因坤象征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故名《归藏》。《礼记·礼运》载孔子语:“我欲观殷道,是故知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孔子以《坤乾》之义可以观殷道,表现在《坤乾》的卦序上首坤次乾,反映殷代强调母系即“殷道亲亲”的特点。《太平御览·学部》引桓谭《新论》称: “《归藏》四千三百言”,又 《北堂书抄·艺文部》 引 《新论》:“《归藏》藏于太卜”。据此,该书汉时尚存,独不见于《汉书·艺文志》中。今传《三坟书》中有《归藏》,已证其伪。此《玉函山房辑佚书》本,未知作者,晋《中经簿》已见,说明成书较早。《隋书·经籍志》作三卷,晋薛贞注,后散佚。宋《中兴书目》仅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宋以后此三篇亦佚。欧阳修以为宋时所存三篇疑非古经,马端临疑并出刘炫伪作。《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有《归藏》文一条,王国维据殷墟卜辞证其为殷代古《易》。马国翰辑本大体本之朱彝尊《经义考》,或有补遗。日本藏唐写本《秘府略》卷八百六十四及日本写本《释遍照文镜秘府论》中各引一条,不见于马氏辑本。据《丛书综录》知,清人王谟、洪颐煊、马国翰各有辑一卷。唐人司马膺亦注《归藏》十三卷,早佚。
礼经会元
四卷。宋叶时撰。叶时生卒年不详,字秀发,自号竹野愚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十一年间(1184)进士。授奉国军节度推官,历任吏部尚书,理宗初以显谟阁学士出知建宁府,后以宝文阁学士提举崇福宫。卒谥号文康。《礼经会元》以概括《周礼》而立论,共一百篇。除第一篇总序泛论《礼经》、第二篇驳汉儒之失、第一百篇补《冬官》之佚外,其发挥经义实为九十七篇。其中《朝仪》、《宫卫》、《王畿》、《祭乐》、《明堂》、《分星》六篇,各附以图,由于刊本错乱,“祭乐”后所附之图,实为“乐舞”之图,“祭乐”之图移于前幅。《礼经会元》体例与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略同,议论多互相矛盾,从内容上看,《太平经国》所论庞杂,《礼经会元》则无此疵。叶时受当时疑古风影响,极力驳贬前儒而立己说,如“注疏”一篇,认为刘歆诬《周礼》,基本承先儒旧论;“补亡”一篇,认为《冬官》散见五官,与俞庭椿《周礼复古编》观点相同;至于认为河间献王以《考工记》补《冬官》是多余的,汉武帝不信《周礼》,由此一篇,则无根据;又驳难郑玄所注深害《周礼》,诋其不该用纬书注《周礼》以及用《国语》注“分野”等,则过于偏颇。其必欲复封建、井田、肉刑则显与时事不合。然总体而论,叶时的《礼经会元》对《周礼》概括基本准确,较为可取,《四库全书总目》评其“大旨醇正,多能阐发体国经野之深意”,是后世研究者研究《周礼》的一部有价值参考书。《礼经会元》版本有:元刊本,藏于南京图书馆;明嘉靖萧梅林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元至正杭州路儒学刊本,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元至正藤花榭刊本;汪氏丛刊本;陆有元刊本;明初黑口本;陆子全书本;明复刊元至正本;洞庭席氏刊本;清许元准刊本;乾隆桐柏山房刻本;乾隆间写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尚书正义
《尚书》学著作。唐代颁行的《五经正义》之一,二十卷。孔颖达等撰。唐贞观年间,“新定五经”颂布后,太宗又命撰《五经义疏》。由孔颖达领衔,王德韶、李子云等执笔,撰《尚书义疏》。该书以梅赜所献伪《孔传古文尚书》(《舜典》篇用姚方兴所献本)为底本,甄录南北朝以来各家旧有疏注,尤其是刘焯、刘炫的旧疏,“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烦而增其简。”(《尚书正义序》),加以综合发挥而成。初稿撰成后,几经讨论修改,马嘉运驳正其失,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增损其辞,直到高宗永徽四年,始定稿刊行,定名为《尚书正义》。从此,《尚书》各种异文版本以及各家学说不再流行。由于该书抛弃和排斥马融、郑玄、王肃等注本,而肯定伪《孔传古文尚书》,不仅使人们对《尚书》真正版本的面目认识模糊,而且常常使自身的解说陷入矛盾之中,不能自圆。然而,此书保留了汉以来经学界研究《尚书》的一些成果,特别是使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得以流传下来,应该是一大功绩。有《十三经注疏》本。
周易正义
易学著作。唐孔颖达撰。是一本诠释王弼《周易注》的著作。全书十卷。《序》称凡十有四卷,《旧唐书·经籍志》、《郡斋读书志》著录同;《新唐书·艺文志》称十六卷,乃讹“四”为“六”;《直斋书录题解》作十三卷,则略去卷首“八论”不计。原来只有单行本,宋人为阅读方便,乃合刻经、注、疏为一本,又依王注本合编为十卷。唐贞观年间,为统一南北学风以加强思想统治,诏儒官孔颖达等撰《五经义赞》,后来又诏改为《五经正义》。所谓“正义”,是就一家之经注作疏解,即六朝人所说的“义疏”或“疏”的著作,因其为国家颁行学校的讲义而称“正义”。南北朝时,王弼《周易注》与郑玄《周易注》并为世之显学:王注显于南朝,郑注显于北朝。孔颖达撰《周易正义》舍郑注而采王注为疏,在于唐初学风虽兼南北,而老、庄、《周易》则以南学为宗。《序》称南朝王注有《义疏》十余家,或“辞尚虚玄,义多浮诞”,或“义涉于释氏”,“背本”“违注”。《正义》便是就南朝十余家《义疏》整理删定写成,“事必以仲尼为宗,义理可诠,先以辅嗣(王弼)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序》)。主要版本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
和季弟韵二十首
何处有禾三百廛,芋区止在舍西边。室如蒙叟生虚白,诗赛唐人选极玄。耐久不如常友石,固穷未肯便兄钱。春晴尤惬看花者,却怕山田欠水泉。古书随读已微茫,时事閒思欲发狂。愿保残年同绛老,不贪来世作缁郎。史饶西汉宁论晋,诗止黄初不及唐。海阔天高孤鹤远,寄声飞矢莫抽房。放逐归来老一廛,旧巢回首五云边。固知七略惭臣向,误把三长责子玄。岂有侍郎留下榼,亦无司业送来钱。丰年不怕相如渴,处处人家酒似泉。即今巾镜叹苍茫,但觉书痴胜酒狂。已怕词头趋坡老,更禁帖子累秦郎。鲁生竞起为绵蕝,邶俗谁能不采唐。自唱樵歌余季和,免教人谤到君房。秋输急急了园廛,生怕租瘢照水边。有客耸肩对摩诘,无人拥髻伴伶玄。俗中安得游仙枕,世上原须使鬼钱。却笑赞皇归不得,崖州城北望平泉。梦事回头堕渺茫,松间梅畔放清狂。直须添竹成三友,不必栽槐待二郎。老爱家山安畏垒,早知世路险瞿唐。人间腥腐如何向,莫怪灵均葺药房。虽与渔樵共受廛,尚馀气习雪萤边。故须堂下参轮扁,未可灯前骂郑玄。那有传求千斛米,更无策救五铢钱。陈编老矣犹加勉,凿久安知不及泉。蠡管安能测混茫,楚狂敢道国人狂。似闻函谷逐秦客,恰见初筵笑郭郎。壮志不如乘下泽,微辞何足讽高唐。入山未即无邻伴,书室旁边著鹤房。去国为农混里廛,故书抛向短檠边。台卿复壁犹温孟,夷甫排墙始悔玄。送老只消营藁葬,买春不过费榆钱。枯肠欲汲无涓滴,谁道先生万斛泉。天海凭高两杳茫,岂无容地著吾狂。俗人不惯呼聱叟,明主何曾罪寝郎。耕富春山能重汉,隐王官谷未忘唐。自嫌老病疏溪墅,只靠邻僧守竹房。栖山毕竟胜居廛,投老柴门古道边。儋死更无人守墨,雄存已有客嘲玄。鸱夷腹大常盛酒,麈尾谈清绝口钱。挂起桔槔能几日,田间轧轧又机泉。群书烟海眩弥茫,一念毫釐判圣狂。煽宠艳诗多狎客,漏名直笔几牙郎。同时待诏馀枚叟,何处山人似李唐。老矣自筹身世事,不将卦气问京房。不管开阡与税廛,自锄瓜芋小溪边。向来一鹗谩荐祢,它日只鸡谁诔玄。埋骨要邻高士冢,买山莫费故人钱。舍旁苔井尤宜茗,何必人间第一泉。几欲乘桴泛淼茫,世间讵著次公狂。幸无珠可分房老,安得钱堪遗窟郎。直笔今谁书汉晋,巍冠昔谩讲虞唐。那知溪上垂纶叟,曾导龙绡辇出房。小隐山林大隐廛,市尘吹不到书边。知他孟喜传谁易,仅一侯芭受我玄。古有饭牛仍扣角,世无骑鹤又腰钱。溪光门外清如镜,莫遣胡公涴菊泉。且耕閒旷钓迷茫,风月佳时亦放狂。辟谷久从赤松子,对花几换紫微郎。王何变晋为东晋,郊岛催唐入季唐。此事故须商榷在,铁檠未可厌山房。村有数家无百廛,小轩送目到鸿边。青牛曾动半空紫,白凤端为一卷玄。上世架签犹万轴,太平斗米只三钱。课童更渫墙西井,拟学苏仙赋乳泉。倘来事已付茫茫,朝野皆知故态狂。视草偶曾称学士,看花未了失台郎。贾生作赋先扬马,屈子分骚与景唐。绝笔且宜高束起,要赓黄鹄和芝房。荒村随分有区廛,不在花边即水边。甚懒安能诗咏史,已归不复赋思玄。提壶声好行沽酒,扑满身灾坐贮钱。拣个名山藏断藁,莫教望气识龙泉。帆近蓬莱忽浩茫,归来散发且阳狂。昔陪上帝图书府,今作清都山水郎。子美愁来曾叫舜,退之老去独鸣唐。商歌满屋如金石,绝胜箫声出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