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沁园春 括范文正严先生祠堂记
子陵先生,故人光武,以道相忘。幸炎符在握,六龙在御,臣来亿兆,阳德方刚。自是先生,独全高节,归去江湖乐未央。动星象,被羊裘傲睨,一世轩裳。高哉不事侯王。爱此地山高水更长。盖先生心地,超乎日月,又谁如光武,器量包荒。立懦廉顽,有功名教,万世清风更激扬。无古今,想云山郁郁,江水泱泱。
钓台观新刻范文正碑
日角曈曈上蔡阳,有星飞去避馀光。东西怵迫谢新进,南北逍遥乐故乡。载刻庙碑求琰琬,一新祠宇照沧浪。使君著意敦风俗,更作高堂榜卒章。
孟秋十六日孙道甫范文一昆仲邀予同汪进之京兆方质夫逸人泛舟西湖二首 其一
云移洲渚树回湾,来泛湖光十里閒。逸客风流同白帻,道人诗句说青山。天留晚景平波上,鸥落渔家乱竹间。此意与君须领略,菰蒲明月棹歌还。
孟秋十六日孙道甫范文一昆仲邀予同汪进之京兆方质夫逸人泛舟西湖二首
云移洲渚树回湾,来泛湖光十里閒。逸客风流同白帻,道人诗句说青山。天留晚景平波上,鸥落渔家乱竹间。此意与君须领略,菰蒲明月棹歌还。载酒同寻白鹭湾,相看一笑意犹閒。残霞隔水宜诗句,归鸟度云见晚山。谢氏宾朋牛者上,岑家兄弟渼陂间。醉歌小海无人和,独与渔郎泛月还。
周梦坡得贝叶梵文无量寿经将施诸西湖灵峰寺法藏书来徵诗
兰台漆书成劫烬,竹简徒闻发汲郡。大秦羊皮韧而泽,海外流传亦已仅。祇园之树森贝多,诸佛成道尝摩挲。异种来从阿耨达,高柯不减必钵罗。写经功德虔释子,彼方初未有侧理。传模梵本礼牟尼,芦为不律叶为纸。华严字母义蕴深,宛转能该一切音。写成诵习托忒语,海潮音遍旃檀林。灵文次第来中土,翻经台开互编组。流支罗什各润色,诸家定本或异诂。初祖西来辟上乘,埽除文字说传镫。竞依高座证密谛,谁向珠林溯结绳。梦坡居士今摩诘,雅爱聪琴与殊蜜。驻足时闻檐葡香,宝盖飞来照丈室。忽从异域得元殊,不啻汉史藏壶卢。秘箧携来有耶舍,真诠译出须昙谟。灵峰连麓呼猿洞,梅花弹彻听三弄。护持大藏庋高阁,珍斯梵夹荐法供。金牛湖上参金仙,宝光应烛兜率天。山中老宿慎保守,好与龙泓补旧缘。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梵文Mahā-prajňāpāramitāsūtra) “般若波罗蜜多”(Prajňāpāramitā),意为“通过智慧到彼岸”。略称《大般若经》、《般若经》。佛经名。为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从显庆五年(660年)到龙朔三年(663年)译。六百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法师于西域得三本,到此翻译之日,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殷勤省覆,方乃著文。”认为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共分四处(按所传佛陀说法处所王舍城的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分类,相当四集)、十六会(相当于编)、二百七十五分(相当于章)。其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会,合四百八十一卷,是玄奘新译;其他各会属重译,例如: 第二会(卷四百零一至四百七十八)与西晋无罗叉和竺叔兰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四会(卷五百三十八至五百五十五)与东汉末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即《般若道行品经》)、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九会(卷五百七十七)与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经》、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经》等是同本异译。
佛说阿弥陀经
全称《佛说阿弥陀经》。一卷。中国佛教净士宗所宗的净土三部经之一。公元1世纪北印度地区盛行阿弥陀信仰,出现了本经梵文原典。中译本有后秦鸠摩罗什译,1卷。收入《大藏经》。还有刘宋求那跋陀罗的《小无量寿经》、唐玄奘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还先后被译成日、英文字。本经约2000余字。经中描绘了住在无比美妙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汉译“无量寿”或“无量光”)的广大神通,及其所在的充满金、银、玻璃、车渠、赤珠、玛瑙、七宝装饰、天雨宝花、香风、宝水滋养的极乐世界。在这个往生的世界里,阿弥陀佛化为神鸟,发出悦耳的和雅梵音,诸佛、菩萨等上界神祇过着舒适悠闲、烦恼俱无的天堂生活。世俗众生只要一心念颂阿弥陀佛的名号1—7天,心中趣向净土,即可在临死之际“心不颠倒”,往生极乐国土。本经文字生动,内容浅显,故在民间流传极广,影响甚大。中国宋代以后,本经成为佛教寺院每天的“日课”,和净土宗信徒的必读课本。净土思想还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成为当地僧人的重要信仰。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梵名Pa=n~cavim!s/ati -sa^hasrika^-prajn~a^pa^=ramita^ 。凡二十七卷(或三十卷、四十卷),计九十品。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大品般若经、新大品经、大品经、摩诃般若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本经即大般若经之第二分(卷四○一~四七八)。旨在阐明般若波罗蜜之法。为大乘佛教初期阐说般若空观之基础典籍。本经之同本异译尚有光赞般若经十卷(西晋竺法护译)、放光般若经二十卷(西晋无叉罗译)。梵文二万五千颂般若与本经相当,分为八品,印度称之为中般若。龙树菩萨之大智度论百卷为本经之释论。此外,中国、日本对本经所作注释书亦甚多。[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八、历代三宝纪卷八、开元释教录卷四]
瑜伽师地论
亦称《十七地论》《瑜伽论》。称弥勒述,无著记,唐玄奘译。一百卷。为传说弥勒菩萨授予无著的五大论中最根本者。依瑜伽师修习的次第,论述大乘基本义理,论述禅观及修行果位尤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根本论书。相传弥勒口述,无著记录。有梵文本。中译本有唐代玄奘译,100卷。玄奘前还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0卷,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9卷,陈代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已散失, 尚存与玄奘本《摄决择分》相同的《决定藏论》3卷)等5个不同节译本行世。中译藏文全译本仍存。古印度最胜子、德光等人对此论作过注疏,有中译汉、藏文2种译本。收入汉、藏文2种《藏经》。分本地、摄抉择、摄释、摄异门、摄事五分。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所依的根本论典。
大乘集菩萨学论
梵名S/iks!a^samuccaya 。凡二十五卷。法称菩萨着,宋代法护、日称等共译。又称学处要集。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修行大乘佛教者之教说金言集。梵本刊行于一九○二年,分十九章,汉译本则立十八品。内容系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等德目加以论述。本书援引之经典颇多,有华严经、宝光明陀罗尼、大善诱经、十法经等八十余种。本书现行之梵本,系一九○二年英国学者宾达(C. Bendall)所刊行。此外,本书亦有英译本,系自梵文本直接译成者,与汉译本比较之,则其内所引述华严等经之引文较为冗长,此外,又多处引用未传之经文。
光福诸山记
民国张郁文纂修。郁文,吴木渎人。民国十年(1921年)纂修《木渎小志》。而《光福诸山记》原附在张郁文《木渎小志》之后,著者当即张郁文。光福诸山记是一部记录光福区域范围内的山志。吴荫培《木渎小志·序》称张郁文“究心史地学,尝辑《晋书微》及《元史地理通释》二书,又东瞻泰岱,谒孔林孟庙,南泛圣湖,上匡庐,西泝汴洛,窥黄河铁桥,俯仰伊阙龙门之胜,道武汉而归,其志趣远矣。”又云:“戊午夏,吴县修志局开幕,延君采访,并委任绘图事,时相过从。”本《记》分山水、寺院、名迹三大类,分别记述光福的山水和人文,有些名胜之下还引录了历代名流游玩光福时所留下的诗篇,可作为清徐傅编《光福志》之参照。民国18年苏城毛上珍铅印本清徐傅编《光福志》后附有张郁文《补编》和《附录》,《补编》主要补录徐傅编《光福志》未收的自宋至清22人的传记,《附录》内容略类本《记》之寺院、名迹,但有增删。
范文正集
原名《丹阳集》,一名《范文正公文集》。诗文别集。北宋范仲淹(989—1052)撰。二十卷,别集四卷,补编五卷。仲淹字希文,幼二岁而孤,母改嫁朱氏,从其姓,名说,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举大中祥符进士,始还姓更名。晏殊荐为秘阁校理。曾官吏部员外郎、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政知事。任职时,正直敢言,察民疾苦。曾同富弼、欧阳修等向仁宗建议改革官制、重视农桑等十事。因被谗,于赴颖州途中病死。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编元祐四年(1089)成书,苏轼为之序。含赋二卷,诗三卷,议、颂、记、书五卷,祭文、碑铭、墓表等五卷,表状五卷。计收诗赋二百六十八首,杂文百六十五篇。《别集》四卷,乃綦焕于淳熙十三年(1186)校定旧刻时续辑,含诗一卷,赋二卷,序一卷。计收诗文三十七篇。《补编》五卷,为清康熙中仲淹裔孙能濬搜辑,收奏议、序等一卷,制词一卷,题跋一卷,碑记、祭文二卷。仲淹工于诗、词、散文,其作品多有丰富政治内容。著名的《岳阳楼记》,抒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抱负,文中多用四言,杂以排偶,铺叙藻饰,写景壮丽,为历代传诵。其词赋亦境界壮阔,风格苍凉,突破了唐末五代词之绮靡风气。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四部丛刊》影明本(题名作《范文正公文集》)。
范文忠集
明代诗文别集。范景文著。范景文所著诗文有《味元堂疏稿》、《忠仁堂存稿》、《玉静阁存稿》、《且园存稿》、《澜园存稿》、《餐冰斋诗稿》。其子范毓秀与其甥王孙锡等合编为《范文忠公初集》,凡12卷,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刊刻行世。《四库全书》收录本以此刻本为底本。另存有《范文忠公文稿》的稿本,不分卷,上有清张之洞的题签,左宗棠、张之洞、李鸿藻、陈宝琛、张佩纶等人的题诗,颇有文献价值,值得珍视。其诗文皆有一定成就。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评论说:“梦章秀羸文弱,身不胜衣,啜茶品香,论诗顾曲,每以江左风流自命,一旦持大义,抗大节,屹然与高阳、定兴并峙,崆峒戴斗,为之生色。”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其诗说,其“博综旧章,领袖群雅。其诗发扬而不厉,新警而不佻,独自成家,不饮狂泉之水。”《四库全书总目》评其奏议说:“今观集中摄铨、副铃诸稿所载奏议,大抵剀切详明,切中时弊。而抚豫、出镇等稿所戴诸疏,于兴利除害之方,规画不遗余力。虽遭时艰棘,弗获尽用,而经世之才,实可具觇其崖略,是又不独以义烈见重矣。”
温太真玉镜台
简名《玉镜台》。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末本。据《世说新语·假谲》“温公娶妇”增饰而成。写晋翰林学士温峤拜望从姑,见姑女刘倩英年轻姿美,十分钟情。适姑延峤教倩英习琴、字,行拜师礼。峤借弹琴练字之便,挑逗倩英,遭女斥责。姑又托峤为女觅婿,峤暗存自婚意,诡称有一翰林学士,才学、文章、年龄、相貌与己相侔,得姑应允后,又取玉镜台与姑为定物。后官媒至,姑始知镜台乃峤物。成婚之日,倩英以老夫少妻故,拒不同房。峤百般做小伏低,女犹不允。两月后,王府尹设宴为之调合。约学士为诗,有诗则学士饮金钟酒,夫人插凤钗;无诗则瓦盆饮水,戴草花,墨乌面皮。倩英好强恐罚,始称峤为夫,催峤做诗,并许以今后顺从。夫妇遂和好相欢。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王骥德《古杂剧》本。南戏《温太真》已佚。明朱鼎有同名杂剧和传奇。范文若《花筵赚》、卢楠《玉镜台》等传奇,均据关剧改编。
岁晚寄雪抱
年光蛇尾已难持,日夕鸡埘会有期。欲办枯蜗成小隐,几烦文鲤托新诗。扶床但顾痴儿笑,揽镜能无壮士疑。羡子临风一杯酒,不同惊枕听寒鸱。
加颂蜀僧雪颂 其八
自有山翁样子存,家传祖代没分文。南北东西无别有,光明遍照独为尊。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四十二 汉高祖
皇矣高祖,天锡神武。一剑兴戎,光登九五。坦乎其真,廓乎其容。包括英豪,范围之中。
喜雨美王长官
四月五月河港枯,下田上田龟拆涂。山湫剑沕龙光閟,一呼便为苍生超。油然请命朝帝阍,触翻玉女洗头盆。女从帝傍辄大笑,紫金蛇掣暾重昏。田稚九死皆返魂,舳舻衔尾沙水浑。扣如虚谷有逸响,享以明德无繁文。去年老瓦鸡豚酒,酒酣说尹终在口。属闻今复办多多,更听醉农新咏歌。
挽饶伯馀室氏曾夫人
归相起家翁,缫纫奋妇庸。初心光四教,末愿满三从。已已溪毛荐,行行马鬣封。断机迟后效,黄纸贲青松。始托得其地,中伤乖所天。心犹持七戒,教不废三迁。大本中孚卦,繁文内则篇。区区彤史笔,未足远其传。
古意四首
龙文双宝剑,谁铸吴山英。秋水光的皪,俯视千金轻。犹馀报仇血,白帝金天精。百用不缺折,潜锋埋故城。芒角不可掩,气冲牛斗星。卓哉两达士,一旦出幽冥。显晦各有数,飞沈两无情。孤雄顾其雌,玉匣时悲鸣。吴楚隔千里,沧波会神灵。一体互分合,变化不暂停。悠悠剑津水,早暮风云生。阳声鼓群动,更变无停机。至人夺造化,假合出范围。渭川起老龙,一龙不得随。化为百尺竹,玉立青差差。仙人去市门,三年愿相依。金丹迟不就,失路将安归。临分投之杖,平地去如飞。还家尚肉眼,弃掷不复持。回首失踪迹,飞腾息天池。惟馀万丛玉,年年长新枝。犹疑风雨夜,回龙啸空陂。秦皇灭诸儒,若人媚幽独。偶来得名山,依山结茅屋。希声陶淳风,无意蕲绝俗。儿孙日以远,几见碧桃熟。渔郎从何来,延缘寒溪绿。兹游窥天秘,平生未经目。颇见有此容,父老邀我宿。清谈略晋魏,世路嗟翻覆。淹留信可乐,离念苦羁束。幡然理回棹,瑟瑟风吹足。往来记行迹,溪路三四曲。机心不自閟,何事惊麋鹿。回首不逢人,白云渺空谷。辽海有黄鹤,翛然出尘姿。结巢青松顶,百丈无柯枝。磐石护其卵,清露哺其儿。一朝羽翼成,丹霄恣遨嬉。夕倦宿月窟,朝饥饮瑶池。升高忽反顾,昔是今已非。归来三叹息,尘俗无由知。焉能与众鸟,碎啄随雄雌。欲语不可了,复作摩天飞。仰望邈不及,千载留馀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