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金末元初全真道士王志谨(号栖云子)撰述,约成书于丁未年(1247)。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乃王志谨门人「刘公」记录,论志焕编次,收入王志谨语录九十余条。书言全真道炼心修性之真功真行。其说以《清静经》为本,兼摄禅宗心性论。谓修道之人先要明了自己本分事。所谓「自己本分事」即自我形骸底一点灵明主宰,是从道里禀受得来,「自古及今,清静常然」。其次要通明教化,遣除偏执成见,识别万缘虚幻,使本源清静,真宰自明。故曰:「心不逐物,谓之安心,心不爱物,谓之虚心。心安而虚,便是清静,清静便是道。」又称:「凡人之心,不肯刳情去执,弃妄除邪,逐境迁流」,以至于万劫不复。须粉碎顽心,方可受用元本真灵,证道合真。其证道之要在对境无心,不染不著,在一切境事上皆不动心。「事不碍心,心不碍事」,常应常静,则与道合。书中又屡言轮回报应,告诫修道者常思己过,勿矜己能,韬光晦迹,安贫守朴,「苦己利他,暗积功行」。又兼述王重阳、马丹阳、丘长春之言行数则。是为研究全真道教义之重要资料。
盘山语录
《盘山语录》是根据全真道盘山派创始人王志谨授徒答问的记录编辑而成的作品,它的语句活泼,思想圆通,其中所蕴涵的心性道德修养思想可谓是中国道教修养论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盘山语录》心性道德修养论的提出是出于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使主体的道德追求与具体的真践实履相一致。这一修养论在以传统道家清静理论为宗的同时,兼融禅宗心性本净之说,故颇具道禅混融特色。它将“道法自然”作为立足点,使心性道融通为一体,认为修心即为炼性亦是合道。在宇宙本原“道”的统摄之下,王志谨更是将真性本心的纯真与至善的境界追求上升到天人合一命题下的中和之境。透过对“真”“善”“和”的境界追求体现道德修养理论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内修与外行相融通,内外兼顾、功行双全的“泯邪存正”“切己反省”“境上炼心、”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图达到天道与人道相合的和谐之境。《盘山语录》的道德修养论是将对形而上的“道”的追求落实在形而下的各个层面,以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
送江西省照磨王志刚考试湖广
八月秋深江水清,月明朱舰趁宵征。郎官湖上风云合,黄鹤楼前洲渚生。持鉴棘闱方伯召,扬旌沙路郡侯迎。经通鲁史春秋奥,策问周官礼乐明。十八科名资化笔,三千才子服英声。玉生玄圃圭璋就,金出棠溪鼎鼐成。放榜总称唐陆贽,著书尤羡汉张衡。名区三载承知遇,聊采芙蓉寄远情。
踏云行 赠文登王志明
个个修真,人人办道。玄机妙理须寻讨。时时常爇宝瓶香,朝朝每把心田扫。步步清凉,神光覆罩。十方贤圣加恩报。紫霞堆里玉容光,长春境界无衰老。
四六法海
文总集。明王志坚编。十二卷。 收录魏晋至元代四六文(骈文)。仿《文选》体 例,分敕、诏、册文、赦文、制、手书、德音、令、 教、策问、表、章、札子、状、弹事、笺、启、书、颂、 移文、檄、露布、牒、诗文序、宴集序、赠别序、城 山序、记、史论、论、碑文、志铭、行状、铭、赞、 七、连珠、志、哀册文、吊祭文、判、杂著等四十 二类。卷首有序,概述魏晋以后四六文发展源 流、变化轨迹,指出各时期特色。正文前有凡 例。每篇之后,或笺注其本事、或考证其异同、 或胪列其始末。对研究四六文,颇资参考。《四 库全书总目》称“四六之源流正变,具于是编 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谓其为“四六中第一 善本也”。初刻于明天启七年(1627),有《四库 全书》本。清蒋士铨加以选评,成《忠雅堂评选 四六法海》八卷,有清光绪三年(1877)重刊本、 1936年上海鸿文书局印行本。
体玄真人显异录
不题撰人。录中《熟食遍众》故事,称王处一向门人王志坚 等显异迹。据此,该录当撰于全真第三、四代之时,即金元之际。 本书鲜见其他传本。体玄真人即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王处一。本书 辑显异故事19则。
周礼注疏删翼
三十卷。明王志长撰。王志长(生卒年不详),字平仲。明代“三才子”之一,王志坚(1576-1633)之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万历中举人。事迹见于《明史·文苑传》其兄志坚传中,称其亦深于经学,尤精“三礼”。除着有《周礼注疏删翼》外,还有《仪礼注疏删翼》。《周礼注疏删翼》于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多刊削其繁文,故称之为删,又多引诸家之说发明其义,故称之为翼。《周礼》之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为研究《周礼》之集大成,宋代名儒程、朱,虽盛称《周礼》,而皆无笺注之专书。王安石、王昭禹始推于文句之间,王与之始脱略旧文,多辑新说,叶时,郑伯谦则另立标题,借经抒义,考据之学,渐为论辨之学。朱申以后,苟趋简易,《叙官》以无用而删之,经遂有目无纲。经俞庭椿至明,诸家之说与《周礼》原意更远。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力遏横流,恪遵古本,以郑注、贾疏为基础,对其进行重新整理,并引诸家所长阐发新义,为《周礼》之清理和研究做出一定贡献。版本有:明崇祯间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明隆庆四年(1570)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初函三堂印本;嘉庆十年(1805)卒墨斋刻本。
牧令书
行政管理著述。有关地方官员的治政要点及法律规范的汇编。牧令,即与民众有直接关系的官员。首出于清代道光年间。辑者徐楝,道光二十一年(1841),由工部主事调任陕西兴安知府、西安知府。他在其任上,为总结地方官的治政经验,特编辑了《牧令书》。成书于道光十八年(1838),共23卷。所辑内容取法于《切问斋文钞》与贺氏的《皇朝经世文编》,专收清初至道光二百年间汪琬等人的有关地方官之章疏、文檄、条规、刑名等著述,分门别类。分18门:治原、政略、持家、用人、事上、接下、取善、屏思、农桑、赋役、筹荒、保息、教化、刑名、戢暴、备武、事汇、宪纲。其中刑名、戢暴、宪纲、保甲篇中,收录有王士俊之律令、刘衡的理讼十条,王植的听断、李渔的论监狱、田文镜的戢盗要法、则分定例等论述,多为法律制度内容。之后又有《牧令书辑要》、《牧令书节要》、《牧令书钞》、《牧令要诀》等节摘本多种,皆为研究地方行政体制与行政法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