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堂诗话

一名《怀麓堂诗话》。诗论。明李东阳(1447—1516)撰。一卷。东阳有《怀麓堂集》已著录。此编论诗,推重盛唐,极赞李白、杜甫。理论上反对“句句字字,摹仿而不敢失”的泥古之风,实则已开“前七子”摹拟之论。强调诗人有“真情实意”,注重诗之法度、格调,艺术上有独创精神。东阳论诗,强调“诗与文不同体”,不能“以文为诗”,或“以诗为文”。他批评当时“以文章自命”的人,一写到诗,就不成其为诗,离诗的要求“毫厘千里”,并“终其身而不悟”。他重视诗的法度音调,认为“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盖六艺中之乐也.

怀麓堂集

明代诗文别集。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著。为李东阳自编,初刻于正德年间。集前有正德十一年(1516)杨一清序。一百卷。凡诗前稿二十卷,文前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杂记十卷。有清康熙间廖方达校刻本。嘉庆间茶陵重刻本附有法式善、唐仲冕辑《明李文正公年谱》七卷。另有诗续稿八卷、文续稿十二卷、补遗一卷,有明正德刻本。东阳为“茶陵派”首领。其散文追求典雅,尚未超出台阁体圈子;诗学杜甫,拟有古乐府百首,开“前后七子”拟古风气先河。

大明会典

明代中叶修的法规汇编。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始令儒臣分馆编辑,弘治十五年(1502年)书成,共一百八十卷。明正德年间(1506—1521)重校刊行,是为正德本《大明会典》。明嘉靖八年(1529年)令续纂,但没有颁行。明万历四年(1576年)省司重修,至万历十五年二月颁行,题为李东阳等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共二百二十八卷,称为重修《大明会典》。现今流传较广的即为万历本,日本于1988年影印出版了正德本《大明会典》。大明会典汇集了明初至万历年间的主要法律、法规、条例、诰令、诏旨,如《诸司职掌》、《皇明祖训》、《洪武礼制》、《大诰》、《大明律》、《礼仪定式》、《稽古定制》、《大明集礼》、《大明令》、《军法定律》、《宪纲》、《教民榜文》等。该书记载典章制度完备周详。万历本《大明会典》以六部官制及都察院、六科、寺、府、监、司为序,首卷为宗人府,以下为吏部十二卷,户部二十九卷,礼部七十五卷,兵部四十一卷,刑二十二卷,工部二十八卷,都察院三卷,通政使司、六科、大理寺、太常寺、詹事府、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翰林院、尚宝司、钦天监、太医院、上林苑监、僧禄司各一卷,武职衙门二卷。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各卷中详尽地记载了明代的典章和法律制度,是研究明代法制史的重要史料。

燕对录

燕对录,一卷,明李东阳撰。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人。天顺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孝宗朝官至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后受顾命,辅翼武宗。传见明史卷一八一。此书自弘治十年二月至正德六年八月,凡召见奏对之词,悉着于编。

琼林醉归图

金羁细马出明光,碧色罗衣锦绣香。行过玉河三百骑,少年争说李东阳。

金人捧露盘

冠春闱。游春苑,醉春觞。帽檐斜,花影悠扬。玉河飞骑,似闻争说李东阳。阻风中酒,如余者,老大徒伤。羡韶年,乘逸兴,登虎阜,下钱塘。待重沾、桂子荷香。休教看煞,风流京兆汉田郎。归来学个,眉儿画、别样纤长。

声调谱

诗话著作。清赵执信撰。此书分前、后、续谱,故亦称《声调三谱》。有合为一卷者,或分为三卷者,亦有以前后谱为一卷、续谱为一卷者,但于内容均无大出入。唐代律体盛行之后,古诗写作便产生一个避免律调的问题。对古诗声调的注意,始于明人。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说》云:“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后谢榛《四溟诗话》、胡应麟《诗薮》等亦有议及者。清初钱谦益、冯班、吴伟业、王士禛等人,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据说赵执信曾向王士禛讨教古诗声调问题,不得其详,于是独自钻研,从唐代大家名作入手,“发愤三、四月”(李重华《贞一斋诗说》),终于悟出古诗与律诗在声调上的区别,著成此书。赵谱一出,又推动王士禛门生整理出《王文简古诗声调谱》(文简为王士禛谥号)、《律诗定体》等作,从此开了论诗谈声调的风气:“自渔洋、秋谷之书行,此说几于家喻户晓矣。”(梁章钜《退庵随笔》)赵谱所论,大抵以三平为正格,又多采冯班之说。后翁方纲、翟翚、许印芳、吴绍灿、董文焕等对此书所论又有所驳正,使这一项研究更趋精密。有《清诗话》本。

古今风谣

民谣集。明杨慎辑。一卷(一作两卷)。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文学家,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世宗时,以直言极谏贬云南永昌。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后受业李东阳门下,诗有拟古倾向,贬谪后,多感愤之作,一生所著甚丰,词曲、杂著等百余种,亦重视民间文学,后人辑有《升庵集》,散曲有《陶情乐府》。是书系杨慎居云南时,为游目遣怀,博采古书及民间流传之歌谣成集,故名。成书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约两万字。收入自上古至明代嘉靖时期的古今民谣280余首。为我国较早的民间歌谣专集。编者博览群书,广为采撷。从先秦古籍及历代有关文献中,搜罗摘引时谣、童谣、韵语和注文,以古籍传引的先后为序,加以编排。所选歌谣,内容多牵涉时政和对历朝人物的评价。

夷白斋诗话

诗话。明顾元庆撰。一卷。元庆有《顾氏文房小说》已著录。此编以其斋名名书,总四十则。杂记元、明诗坛轶诗轶事。诸多无名诗人之作,赖此以存。间有论及唐人诗集、诗句、亦可备一说。其中介绍明人几本诗集,鲜为人知,有一定价值。此书都是品评诗人诗作之语,大部分是作者乘兴而发的随感。所论诗人以本朝者居多,而且多为名不甚显者。书中对李东阳诗评价较高,谓其“音节浑厚雄壮,不待雕琢”,并认为李东阳的乐府诗,尤有“新意”,能道古人所未道。有《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本。

云阳集

元代诗文别集。10卷。李祁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主要版本,除《四库全书》本之外,尚有几种清抄本。卷首无序言。卷1为律赋、古律诗,卷2为律诗、绝句,卷3—5为序,卷6为序、记,卷7为记,卷8为墓铭、表、传、卷9—10为杂著。元末,李祁隐居于永新山中,明兵至永新,李祁被砍伤,僵于道旁。千户俞子茂救护了他,并以礼待之。李祁死后,由俞子茂汇辑遗文,刊刻了《云阳集》10卷。到明弘治年间,由李祁的后裔(5世孙)李东阳再次搜辑遗作,嘱托吉安太守顾天锡重刻行世。这就是今本《云阳集》10卷。李东阳曾引称学士刘三吾对李祁的评语:“其胸次廓然,为文不事奇劂,诗亦如之。”这多少道出了李祁诗文的特点:质直但缺乏文彩。在某些诗论家论及李祁诗文时,往往因为尊重他的为人,而给予他超出实际水准的评价。清康熙年间,释大汕曾将《云阳集》删并为4卷,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大汕“学识不足以知李祁,去取深为未当”。这个删节本《云阳集》4卷未被学术界接受。

夏忠靖集

明代诗文别集。夏原吉著。现存有弘治年间刻本。共6卷。卷1为表颂赋赞,卷2为五言古诗、律诗和排律,卷3为七言古风,卷4、5、6为七言律诗、排律和绝句。末附有公遗事1卷。前有正统八年(1443)杨溥序,后有弘治八年(1495)李东阳、何乔新、王恕跋,弘治十四年钱福、袁经跋。袁跋述其重刻之由,谓“弘冶庚申(十三年)秋七月,予奉明天子命,出按江南,乡友南京通政使司少参夏君廷章,走介持乃祖忠靖公集至姑苏之台署,请予重刻,乃以集畀姑苏郡守曹鸣岐鸠工镂板,置诸祠中”。此刻本,《四库全书》馆臣未见,其所据浙江巡抚采进本,乃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潘宗洛提督湖广学政时得其裔孙之所藏,重为校刊本。是集亦是6卷,附录1卷。四库馆臣评其集说:“前有杨溥序,称其诗文平实雅淡,不事华靡。考原吉以政事著,不以文章著。洪、永之际,作者如林,以原吉位置其间,尚未能并骛中原,齐驱方驾。然致用之言,疏通畅达,犹有淳实之遗风,以肩随杨士奇、黄淮诸人,固亦无愧也。”

熊峰集

明代诗文别集。石珤(字邦彦)著。其集初由皇甫汸删编为4卷,今仍有传本行世,但《四库全书》编者当时并未见此刻本。清康熙九年(1670)孙光为蒿城知县,得别集、遗稿于其家,为其合而重刊之,后又闻梁清标家有其全稿,乃购得续刊之,故此本卷1至卷4为诗,卷5、卷6为文,卷7至卷9又为诗,卷10又为文,共计10卷。《四库全书》收录本正以此刻本为底本。珤出李东阳之门,东阳每称后进可托以柄斯文者,惟珤一人。所以,《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文说:“珤诗文皆平正通达,具有茶陵之体,故东阳特许之。当北地、信阳骎骎代兴之日,而珤独坚守师说,屡典文衡,皆力斥浮夸,使粹然一出于正。虽才学皆逊东阳,而湜湜持正,不趋时好,亦可谓坚立之士矣。”其实,他的诗作颇能自成一体,清音亮节,较有工力,连以苛评著称的王世贞也说,其“诗如披沙拣金,时时见宝”(《艺苑卮言》)。

吴文肃公摘稿

明代诗文别集。吴俨(字克温)著。其集初藏于家,直到万历十二年(1584)才由其孙吴士遇刊版。此版由王升、章煦及其仲孙达可删节、编辑,故曰摘稿,凡4卷。其中诗2卷,文2卷。前有万士和序,后有三升及达可跋。《四库全书》正以此刻本为底本收录。四库馆臣评其集说:“俨当何、李未出以前,犹守明初旧格,无钩棘涂饰之习。其才其学,虽皆不及李东阳之宏富,而文章局度春容,诗格亦复娴雅,往往因题寓意,不似当时台阁流派,沿为肤廓。虽名不甚著,要与东阳肩随,足相羽翼也。”(《四库全书总目》卷171)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评论说:“俨文章庄重简古,诗词清丽可讽。”如《听郑伶琵琶》:“郑伶名价重江东,五百梨园伎尽空。子夜猿啼残月白,上林莺老落花红。江头商妇愁无限,塞外明妃恨不同。可惜曹纲今去远,何繇两市斗西风。”可见其诗作的风格的确与其文稍有不同,较有文学色彩。

容春堂集

明代诗文别集。邵宝(字国宝)著。初刻于正德年间,题名为《容春堂前集》20卷、后集14卷、续集18卷、别集9卷。集前有李东阳序、正德九年(1514)浦瑾序、正德十二年王鏊序。《四库全书》收录本正是以此刻本为底本。嘉靖十三年(1534)慎独斋刊刻《容春堂集》,为66卷本。前集20卷,除王鏊、浦瑾序外,还有邵宝自序,林俊的后序。卷21起接别集,凡9卷。卷30至卷66,不再分后、续2集。此集较正德4集刻本多出5卷。据《千顷堂书目》记载,邵宝除4集本外,还有《勿药集》14卷,此集今存有正、嘉间刻本,但书藏在台湾,目前还无从与正德4集刻本、嘉靖66卷刻本相互比勘。《四库全书总目》评其集说:“今统观四集,其文边幅少狭,而高简有法,要无愧于醇正之目。《明史·儒林传》称其学以洛、闽为的,尝曰吾愿为真士大夫,不愿为假道学。其文典重和雅,以李东阳为宗,而原本经术,粹然一出于正,殆非虚美。其诗清和淡泊,尤能抒写性灵。顾元庆《夷白斋诗话》极称其《乞归终养上疏不允》一篇,谓其感动激发,最为海内传诵,盖其真挚不可及云。”陈田《明诗纪事》亦评其诗说,其“诗格平衍,其蕴藉入古处,则学为之也。在茶陵诗派中,不失为第二流”。

青溪漫稿

明代诗文别集。倪岳(字舜咨)著。倪岳是倪谦之子,谦谥文僖,岳谥文毅,父子俱得谥,自倪氏始。其集24卷。岳稿旧为其嗣子中书舍人霦所藏,正德年间熊桂刻于徽州。此刻本目录后有夹行注云:“文毅倪公《青溪漫稿》诗文七十八卷,《讲章奏议》二十一卷,南畿提学莆田黄公刊行二十四卷。”看来,24卷本是个选本,凡赋、诗、诗余、致语9卷,经筵讲章1卷,奏议4卷,颂表赞箴铭1卷,记1卷,序3卷,书说题跋策问1卷,碑及神道碑1卷,墓表志铭2卷,传、哀辞、诔、祭文1卷。前有李东阳序。《四库全书》著录本也是24卷本。李序评其集说:“诸疏亦尝考古义,稽故典,极陈利害,辞严理正,深得古人告君之体。至词赋碑表序记著述赋咏之作,长篇大章,泉涌山出,情兴逸发,事理兼备。”显然是过誉之辞。其实,倪岳的诗文成就不如其父倪谦。

倪文僖集

三十二卷。明倪谦撰。倪谦,字克让。上元 (今江苏南京) 人。正统四年(1439)进士,授编修。十四年 (1449) 出使朝鲜。景泰元年 (1450) 归国。后预修 《寰宇通志》,进春坊大学士。天顺三年 (1459)主北闱试,被斥有弊,谪戍开平。成化元年 (1465)复入史局。寻授南礼部侍郎,以言官劾而致仕。不久复职,进尚书。卒后赠太子少保,谥文僖。著有 《朝鲜纪事》。据李东阳序称,倪谦著有《玉堂稿》一百卷、《上谷稿》八卷、《归田稿》四十二卷、《南宫稿》二十卷。又有奉使朝鲜之作为 《辽海编》,别行于世。此本凡三十二卷。其中赋辞、琴搡、古今体诗、诗余十一卷,颂、赞、表、笺、箴、铭一卷,文二十卷。盖倪谦所自编,于生平著作,仅为六分之一。“三杨”台阁之体,至弘、正之间极弊盛,几乎万喙一音。倪谦当明盛之时,去前辈典型未远。故其文骤谨严,朴而不俚,简而不陋。虽体近 “三杨”而无末流之失。虽不及李东阳之笼罩一时,亦彬彬然自成一家。其诗虽多为题画之作,但善于铺陈,劲健拔俗,尤以七古为最佳。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另有 《武林往哲遗著后编》本,题为 《倪文僖公集》 (三十卷、补遗一卷)。

类博稿

十卷。《附录》二卷。明岳正(1418—1472) 撰。岳正,字季方,一作秀方,号蒙泉,漷县(今北京通县)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授编修,进左赞善。天顺初,改修撰,入阁预机务,因忤曹吉祥、石亨,谪钦州同知。未至,即被逮系于狱,杖戍肃州,寻释为民。成化初,复故官,后又出为兴化知府。成化五年(1469)称病致仕。卒谥文肃。著有《美博稿》。其诗不甚求工,聊抒情而已;文章亦天真烂漫,落落自得。史称其所草承天门灾谕廷臣诏,剀切感人,举朝传诵。足以见之一斑。是集为其门人李东阳搜辑遗稿而成。凡诗二卷,杂文八卷。又附录二卷,前一卷载诸人志铭、传赞等,后一卷则是李东阳因叶盛所作志铭多所隐讳,故为岳正补传。称岳正晚好皇极书,故所作杂言二篇,皆阐邵子之学,而诗亦纯为邵子《击壤集》体。岳正认为作诗既要平仄,又要对偶,安得许多工夫。故而其诗较草率,诗味欠浓。其文高简峻拔,力追古作。正统、成化以后,台阁之体,渐成啴缓之音。惟岳正文风格峭劲,如其为人。现存有嘉靖八年(1529)任庆云刻本,嘉靖十八年吴逵刻本、徐执策刻本等。

匏翁家藏集

明代诗文别集。吴宽(字原博,号匏庵)著。凡77卷。其集基本上为吴宽手自编定,后其子中书舍人吴奭刻梓于家。前有正德三年(1508)王鏊、李东阳序。今存有此刻本。李序云:“《匏翁家藏集》七十卷,吴文定公所著,而手自编辑者也。为诗三十卷,不分体制,以年月先后为序;文四十卷,则分体汇载,而先后亦隐然寓乎其间。”王序所说的诗、文,卷帙与李序同。而今正德刻本实为77卷,诗30卷相同,而文则为47卷。徐原的后序也称宽子中书舍人奭搜阅笥稿,得诗30卷,文47卷,与前序不合。但与刻本相合。四库馆臣“疑七十卷以下乃宽原编,而其后七卷则出奭等所附益”。四库正以此刻本为底本著录。《四部丛刊》也影印此刻本。《四库全书总目》评其集说:“宽学有根柢,为当时馆阁钜手。平生学宗苏氏,字法亦酷肖东坡,缣素流传,赏鉴家至今藏弆。诗文亦和平恬雅,有鸣鸾佩玉之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极称其《雪后入朝》诗,虽非高格,至谓其诗格尚浑厚,琢句沉著,用事典切,无漫然嘲风弄月之语,则颇为得实,以之羽翼茶陵,实如骖之有靳。至其作史彬墓表,称其以力田拓业,代为税长,而不载有从建文君出亡之事。后人因据以正《致身录》诸书之讹,是尤可以资考订矣。”所论较为全面,可帮助读者理解其集。

篁墩集

明代诗文别集。程敏政(字克勤)著。其集之所以名篁墩,《四库全书》馆臣有过考证:“考新安有黄墩,为晋新安太守黄积所居,子孙世宅于此,故以黄为名。自罗愿《新安志》、《朱子文集》所载皆同。敏政乃称黄本篁字,因黄巢而改,遂称曰篁墩,为之作记,且以自号。其说杜撰无稽,然名从主人,实为古义。今亦仍其旧称焉。”程敏政的著述首刻于徽州,由他的门人摘录其稿而成,题名为《篁墩程先生文粹》,仅有25卷,论者以为未尽其选。正德二年(1507)徽州知府何歆和休宁知县张九逵、王锴从其子程埙处得其全稿而锓梓之,凡93卷,并有拾遗1卷。集前有何歆、李东阳序,末有门人李汛后序。《四库全书》收录本即以此刻本为底本。程敏政学问渊博,但思想也有偏激之处;诗文创作繁富,但率易之处也不少。四库馆臣曾作过较具体的分析:“敏政学问淹通,著作具有根柢,非游谈无根者比,特以生于朱子之乡,又自称为程子之裔,故于汉儒、宋儒判如冰炭,于蜀党、洛党亦争若寇雠。门户之见既深,徇其私心,遂往往伤于偏驳。如奏考正祀典,欲黜郑康成祀于其乡,作《苏氏梼杌》,以锻炼苏轼,复伊川九世之雠,至今为通人所诟厉。其文格亦颇颓唐,不出当时风气。诗歌多至数千篇,尤多率易,求其警策者殊稀。然明之中叶,士大夫侈谈性命,其病日流于空疏,敏政独以雄才博学,挺出一时。集中征引故实,恃其淹博,不加详检,舛误者固多,其考证精当者亦时有可取,要为一时之硕学,未可尽以芜杂废也。”(《四库全书总目》卷171)

东海集

明代诗文别集。张弼(字汝弼)著。张弼所著诗文,现存有两种类型的版本,一种是正德十三年(1518)张弘至刻本,题《张东海先生诗集》4卷,文集5卷,万历间又在张刻本基础上重修。《四库全书》存目著录的《东海文集》5卷,是此刻本的后半部,不知何故《四库全书》著录所依据的刻本逸去了诗集部分。另一种是正德十五年(1520)书林刘氏日新书堂刻本,题曰《张东海先生文集》8卷。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张世绶翻刻刘氏日新书堂本,改名为《张东海全集》,凡8卷,并增有附录,不分卷,还附有张弘至所撰的《万里志》2卷。其诗文在当时均享盛名。陈田《明诗纪事》评其诗说:“东海诗有豪气,不受羁勒,七言断句,尤推擅场。”但是,其文并不精焊,也不如诗,《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文则直抒胸臆,不事锻炼,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载,弼自评其书不如诗,诗不如文,以为英雄欺人之语。诚笃论云。”

1 2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