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茶酒论
唐宋之际茶书,王敷撰,1卷,今存。此为敦煌石室中发现的通俗文学作品,全用拟人化代言体对话形式写成。作者王敷,唐代王敷是一名乡贡进士,他的 《茶酒论》久已不传,自敦煌变文及其 他唐人手写古籍被发现后,才得以重 新为人们所认识。《茶酒论》以对话的 方式、拟人手法,广征博引,取譬设 喻,以茶酒之口各述己长,攻击彼短, 意在承功,压倒对方。最后,《茶酒论》 是这样结尾的:“两个政夺人我,不知 水在旁边。”于是由水出面劝解,结束 了茶与酒双方互不相让,一争高下的 争斗,指出“茶不得水,作何相貌? 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损 人肠胃;茶片干吃,只粝破喉咙。”只 有相互合作、相辅相成,才能“酒店 发富,茶坊不穷”,更好地发挥效果。 《茶酒论》辩诘十分生动,且幽默有 趣。茶与酒的争论针锋相对,难分胜 负,描述生动有趣,使读者清楚了两 者的长与短: 茶与酒相比,茶更显出 宁静、淡泊、隐幽,酒更显得热烈、豪 放、辛辣,二者体现着人不同的品格 性情,体现着人不同的价值追求。今存《敦煌宝藏》伯2718卷等6种写本,王重民先生《敦煌变文集》卷三收录时进行了校订,又可据《敦煌变文集·校订》进行参校,合此二本可为善本。遗憾的是《全宋文》编入卷四七时没有充分利用上述二书的校订成果。
王梵志诗校注
唐诗别集校注本。王梵志为唐代著名通俗诗人,其作品散佚严重,近年于敦煌文书中有较多发现,前此已有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出版。法国汉学家戴密微亦有《王梵志诗集附太公家教》一书。项氏此书则根据敦煌写本王梵志诗诸原卷、影本及唐宋诗话、笔记、禅宗语录所载王梵志诗辑录,其中包括从未公布的列宁格勒藏1456号敦煌卷子及斯4277号卷子,是到目前为止搜集最完备的王梵志诗集辑本。全书七卷,前六卷编次略同于张锡厚、戴密微二氏之书,但分首间有不同。卷七为新增内容,较旧本多六十馀首。七卷合计三百九十首。项氏对敦煌文学研究有素,功力颇深,对每首诗所作之校注诠释,堪称精详赅博,实得称为王梵志诗集之功臣。书前有长篇前言,论王梵志其人其诗,附录有校注者关于王梵志诗考订的论文五篇,其中提出的观点,如谓此三百多首诗“决不是一人所作,也不是一时所作,而是在数百年间,由许多白话诗人陆续写就的”,“它们的作者应该主要是一些僧侣和民间的知识分子”,视王梵志为一特殊文学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周生烈子
汉末魏初之际敦煌人周生烈著, 共13卷。此书虽已亡佚,但因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被后世学者和官府要员多有转引而留下不少有价值的章句。其学派归属,从历代辑本条目看当属儒家。儒家以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正统思想,以及宗奉孔子,以六经为学术渊源的思想特点等,在《周生烈子》 中体现十分明显。《周生烈子》一书序中亦言:“以尧舜作干植,以仲尼作师诫”。该书的哲学思想,后代学者认识不尽一致, 有的认为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张氏据《太平御览》、《困学纪闻》中所载资料,辑为是书。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资料。收入《二酉堂丛书》。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
又称宋云行纪、慧生行传、惠生使西域传。附载于东魏杨炫之所撰洛阳伽蓝记卷五(大五一·一○一八上)。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命敦煌人宋云及僧惠生北出西域至印度,正光三年(522)得佛经一百七十部归,后人记载其取经经历而成此书,为现存六世纪时关西域之重要记录。
非所寄王都护姨夫
敦煌数度访来人,握手千回问懿亲。蓬转已闻过海畔,莎居见说傍河津。戎庭事事皆违意,虏口朝朝计苦辛。缧绁傥逢恩降日,宿心言豁在他辰。
胜鬘经疏
佛典注疏。S.524。照法师撰。原著约一卷。首残尾存。原无题,据内容及卷末题记拟题。此疏自《胜鬘经》首“胜鬘夫人是我之女”起,至末尾之结劝流通分止,将《胜鬘经》分作十五章,逐章分科疏释。体例与敦煌出土的佚名《胜鬘义记》、隋慧远的《义记》及吉藏的《宝窟》属同一流派。在疏释文句时,着意于主要宗义的诠释疏通,而无后代疏释常见之旁征博引、卖弄训诂之风。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卷末题记云:“一校竟。皝有。照法师疏。延昌四年五月二十三日於京承明寺写《胜鬘疏》一部,高昌客道人得受所供养许。”据此,此疏抄于高昌麴氏延昌四年(515),或系由高昌人自京师携至敦煌。
敦煌廿咏 其八 玉女泉咏
周人祭瑶水,黍稷信非馨。西豹追河伯,蛟龙遂隐形。红妆随洛浦,绿鬓逐浮萍。尚有销金冶,何曾玉女灵。
敦煌廿咏 其二 白龙堆咏
传道神沙异,喧寒也自鸣。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九削棱还峻,人跻刃不平。更寻掊井处,时见白龙行。
敦煌廿咏 题隐士咏
青溪逐水薰渔樵,策杖褰衣屡蓦桥。鸟坐春池双影近,人呼幽谷两声遥。祥烟五色飞仙电,瑞草千丛间药苗。河畔曲肱而取饮,嫌烦且弃树中瓢。
题敦煌写卷云谣集杂曲子 用道路忆山中韵
谁与唱云谣,欲歌歌啴缓。偷写暗赠人,百读恐肠断。纸仄艰贮愁,何以摅深款。盟镜怕重寻,镇是生愤懑。素胸雪未消,横眉月更诞。春去草萋萋,人来花纂纂。回肠绕夜长,剪灯嫌烛短。枕泪湿浓翠,腰身倚密竿。消受到微熏,馀寒奈难暖。延露纵多情,低吟应罢管。
敦煌廿咏 三危山咏
三危镇群望,岫崿凌穹苍。万古不毛发,四时含雪霜。岩连九陇险,地窜三苗乡。风雨暗溪谷,令人心自伤。传道神沙异,喧寒也自鸣。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九削棱还峻,人跻刃不平。更寻掊井处,时见白龙行。雪岭干青汉,云楼架碧空。重开千佛刹,旁出四天宫。瑞鸟含珠影,灵花吐蕙丛。洗心游胜境,从此去尘蒙。贤哉李广利,为将讨匈奴。路指三危迥,山连万里枯。抽刀刺石壁,发矢落金乌。志感飞泉涌,能领士马苏。渥洼为小海,伊昔献龙媒。花里牵丝去,云间曳练来。胜骧走天阙,灭没下章台。一入重泉底,千金市不回。万里通西域,千秋尚有名。平沙迷旧路,眢井引前程。马色无人间,晨鸡吏不听。遥瞻废关下,昼夜复谁扃?阳关临绝漠,中有水精堂。暗碛铺银地,平沙散玉羊。体明同夜月,色净含秋霜。可则弃胡塞,终归还帝乡。周人祭瑶水,黍稷信非馨。西豹追河伯,蛟龙遂隐形。红妆随洛浦,绿鬓逐浮萍。尚有销金冶,何曾玉女灵。瑟瑟焦山下,悠悠采几年。为珠悬宝髻,作璞间金钿。色入青霄里,光浮黑碛边。世人偏重此,谁念楚材贤。昔时兴圣帝,遗庙在敦煌。叱咤雄千古,英威静一方。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坟傍。晋史传韬略,留名播五凉。贞女谁家女?孤标坐此台。青蛾随月转,红粉向花开。二八无人识,千秋已作灰。洁身终不嫁,非为乏良媒。版筑安城日,神祠与此兴。一州祈景祚,万类仰休徵。蘋藻采无乏,精灵若有凭。更看云祭处,朝夕酒如渑。昔人精篆素,尽妙许张芝。草圣雄千古,芳名冠一时。舒笺行鸟迹,研墨染鱼缁。长想临池处,兴来聊咏诗。半壁生奇木,盘根到水涯。高柯笼宿雾,密叶隐朝霞。二月含青翠,三秋带紫花。森森神树下,祈赛不应赊。池草三攒别,能芳二月春。绿苔生水嫩,翠色出泥新。弄舞餐花蝶,潜惊触钓鳞。芳菲观不厌,留兴待诗人。英雄传贺拔,割据王敦煌。五郡徵般匠,千金造寝堂。绮檐安兽瓦,粉壁架鸿梁。峻宇称无德,何曾有不亡?郭门望京处,楼上启重闉。水北通西域,桥东路入秦。黄沙吐双径,白草生三春。不见中华使,翩翩起虏尘。两树夹招提,三春引影低。叶中微有字,阶下已成蹊。含气同修短,分条德且齐。不容凡鸟坐,应欲俟鸾栖。尝闻凿壁井,兹水最为灵。色带三春渌,芳传一味清。玄言称上善,图录著高名。德重胜铢两,诸流量且轻。地涌澄泉美,环城本自奇。一源分异派,两道入汤池。波上青蘋合,洲前翠柳垂。况逢佳景处,从此遂忘疲。
仁王经疏
佛典注疏。作者与卷数不详。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仁王经》的注释书。敦煌遗书藏本。为斯2502号,首残尾全,存八十一行。尾有题记:“开皇十九年六月二日抄写讫。”原卷无标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号分两部分:前一部分疏释“我闻”(残,惟存十五字)、“一时”四字;后一部分明《仁王经》所宗。两部分中间留有一段空白。从抄写形态看,两部分所疏应为同一经。《敦煌宝藏》则据前段将此号定名为《法华论》。在本疏中,作者认为《仁王经》以真性为宗,是如来圣弟子说;在菩萨、声闻两藏中,属菩萨藏收,为根熟空顿教法轮。本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首秋闻雁并怀敦煌知己
戎庭节物由来早,倏忽霜秋被寒草。旅雁噰噰□□□,羁人夜夜心如捣。与君离别恨经年,何事音书遂黯然。肠断祇今□□□,□知西北泣云烟。
南歌子 甲午立春戏效花间体寄谢稚柳督作唐妆美人
鬓脚斜侵雪,眉心爱贴黄。丰肌恰称作宫妆。画里真真唤出在敦煌。痴绝长康顾,穷愁白石姜。松陵烟月堕迷茫。乞取丹青为我赋高唐。
洞玄灵宝上师说救护身命经
敦煌遗经中的《元阳上卷超度济难经品》与本经部分相当,石井昌子称本经为《道藏》反映之灵宝经(见《敦煌と中国道教》)。上师劝人诵元阳上品经、七真六神仙名字及元阳诸弟子姓名、修行。该经有残缺及错简之处。
从军行
苦哉边地人,一岁三从军。三子到敦煌,二子诣陇西。五子远斗去,五妇皆怀身。
天公经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仅二百余字。本经好几处经文实据《观世音经》及净土经典敷衍而成,重点在宣传净土思想。文内“螺文”、“重光”等提法,证实本经确为中国人所撰。本经最早见录于隋《法经录》卷四,被判为伪经。其后诸经录均有著录,但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录文略有误。
像法决疑经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新菩萨经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可分为三种不同异本。三种异本结构大体相同,均为劝念佛、预示灾祸、劝写经、说明本经由来等,惟繁简不同。出于河西地区,时代当在晚唐。经中谓今年大熟之时,天降大灾,有十种横死,劝人日念阿弥陀佛一千遍,并传抄本经。不少写卷均有年代题记,大抵为敦煌被吐蕃统治时期,但多用贞元年号。本经历代经录均无著录,历代大藏经亦均不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