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古文辞类纂
清姚鼐编古文总集。姚鼐字姬传,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兼方苞、刘大櫆之长,为桐城派“三祖”之一,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桐城派讲究“义法”,标举“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以阳刚阴柔分析文章风格,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精蕴。此书的编辑正反映了桐城派散文的标准和观点。全书分75卷,选录上自战国下迄清代的古文辞赋约700余篇,依文体分为13类,即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辞赋、哀祭,文体分类更趋合理。书前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书中有评点,阐发桐城派文学观点。选录重点为《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唐宋八大家、明代归有光和清代方苞、刘大櫆的古文,间选元结、李翱、张载、晁补之等人的文章。魏晋六朝作品,在辞赋类中仅选晋代张华、刘伶、陶渊明、鲍照的赋各1篇,潘岳的赋3篇。在颂赞类中仅选晋代袁宏的赞1篇。此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嘉间皆以抄本流传,嘉庆末康绍庸始刻于广东,道光五年吴启昌复刊于金陵,光绪间李承渊重刻本为姚氏晚年定本。1988年岳麓书社出版标点本,以《四部备要》刻本为底本,并据通行各篇所出原书订正。此外,清末王先谦编《续古文辞类纂》34卷,收乾隆至咸丰诸家古文,以补姚编之阙,可称“续书”。黎庶昌也有《续古文辞类纂》28卷,扩编姚氏之书,堪称“广古文辞类纂”。
重刊江宁府志
《重刊江寧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江宁府(现在的南京市)地方志,清·呂燕昭修,姚鼎纂。清嘉慶十六年修。清光緒六年刊本 全书共分二十一门,五十六卷。二十一门分别为:天章、舆图、疆域、分野、沿革、古今事表、山川、古迹、风俗、建置、祠庙、赋役、学校、武备、驿递、秩官、名宦、科贡、人物、金石、艺文。五十六卷分别为:卷一、二天章;卷三舆图、疆域、分野;卷四沿革;卷五古今纪年事表;卷六、七山水;卷八至十古迹;卷十一风俗、物产;卷十二建置(官署、城池、行宫、杂置公所)、卷十三祠庙;卷十四军事、卷十五赋役(粮运关税附);卷十六学校;卷十七武备(兵制、江防、马政);卷十八驿递;卷十九秩官;卷二十至二十四秩官表;卷二十五至卷二十八名宦;卷二十九至三十三科贡表;卷三十四至五十一人物(儒林、敦行、忠义、仕绩、文苑、隐逸、流寓、技艺、列女、仙释);卷五十二、五十三金石;卷五十四至五十六艺文,书首有序、凡例及目录。 《(嘉庆)重刊江宁府志》体例严谨,构架恢弘,在资料运用上考证精审、剪裁精当,行文简洁,纠正前志错误,补足缺失,削减繁复,为一部名家所修良志。
岭右张羽王明府邀合郡诸名胜会饯虎丘时江右龙司理亦集辄成二章为谢 其二
春山如黛水如罗,胜会还期胜地过。南斗文随龙剑出,西山爽为马曹多。生公石冷思眠甚,陆羽泉遥奈渴何。闻道阳春饶丽藻,阿谁先付雪儿歌。
经史百家杂钞
文章总集。26卷。曾国藩编纂,孙雍长校点。选录先秦以来经史百家散文。体例与姚鼐《古文辞类纂》相近,共分论著、词赋等十一类,每类以六经冠其首。《古文辞类纂》有取材过狭之弊,不选六经、《左传》、《国语》、《孟子》、《庄子》中佳作,史传文收录亦少,编者不满于此,故编是书。其收录范围较广泛,加之编者为古文大家,又官居高位,故此书流传甚广。有清同治、光绪间传忠书局刊《曾文正公全集》本。通行有民国间《四部备要》本。另有岳麓书社排印本。
东归日记
(清)方士淦撰。方士淦,字莲舫,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尝从姚鼐弟子、内阁学士鲍桂星受辞章之学。嘉庆十二年(1804年)召试举人,历官至浙江湖州知府。道光六年(1826年)以事遣戍伊犁,道光八年(1828年)释归。著有《生还诗草》、《蔗余偶笔》、《啖蔗轩诗》等。本书不分卷。道光八年(1828年)三月十五日,作者自伊犁惠远城起身东归,途经乌鲁木齐、哈密、玉门、嘉峪关、张掖、兰州、天水、咸阳,于同年六月三十日到达今陕西西安。该书即是对这一行程见闻的记录,备载山川道里、汉回地名、风景形势、物产土俗、名贤轶事。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的交通、风俗、城池等史料,对研究西北史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袁大化、王树楠等纂《新疆图志》多有采用,足见其见重于时。《东归日记》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西北行记丛萃》本(李正宇、王志鹏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岭右张羽王明府邀合郡诸名胜会饯虎丘时江右龙司理亦集辄成二章为谢
府公高宴入春开,江左风流异代才。茂苑自骄群玉聚,桂林初见一枝来。分题竞胜灯前草,欲折还含雪后梅。赢得班生仙骨在,手携星藻向三台。春山如黛水如罗,胜会还期胜地过。南斗文随龙剑出,西山爽为马曹多。生公石冷思眠甚,陆羽泉遥奈渴何。闻道阳春饶丽藻,阿谁先付雪儿歌。
诗学源流考
诗论。清鲁九皋撰。一卷。九皋原名仕骥,字絜非,号山木,江西新城人。乾隆进士,知夏县,有惠政,以积劳卒官。与桐城姚鼐友善。有《山木居士集》。此书以精炼的语言在较短的篇幅内概括出了一部清朝以前的中国诗歌史。作者认为诗之旨在于言志,倡导《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儒家的诗教原则,反对以诗为“嘲风弄月之具”。《诗学源流考》将中国诗史总括为一篇,不分则,实非诗话之体。持论较正,概叙历代诗家自屈骚以迄明季,几无所偏废,而终归于唐以前:“吾由汉迄明,其间得大宗五人焉:曰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昌黎,其他支分派别,各有攸属。”
钦定四书文
四十一卷。清方苞 (1668—1749)等奉敕编撰。方苞,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雍正时曾充一统志馆总裁。乾隆时累官至礼部右侍郎,系桐城派创始人,与刘大櫆、姚鼐并称 “桐城三大家”,著述颇多。有 《方望溪全集》、《钦定四书文》(简称 《四书文》)。包括化治、正嘉、隆万、启祯及国朝五集。乾隆元年 (1736)清政府为了科举考试和进一步禁锢人民思想的需要,令方苞等人编撰此书,目的是“俾学者童而习之,日以义理浸灌其心,庶几学识可以渐开而心术归于正也”(《序》)。全书所选文章之主旨必在“制义”,方氏以为明时文章大体四嬗,故划为化 (成化)治 (弘治)、正 (正德)嘉(嘉靖)、隆 (隆庆) 万 (万历)、启 (天启) 祯 (崇祯)四个间断共四百八十六篇明人文章,并按四书之体例,依次编纂排列。“每篇皆抉其精要评论于后”(《序》)。书中有强烈的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政治的色彩,其分类也未必恰当,是为之弊。然其 “文章必随时而改”、“文必清真雅正”等观点则是可取的。该书最早版本是乾隆五年 (1740)刊印本,后有四十一年、四十四年重新校刊本,《四库全书》本。
骈体文钞
骈体文选集。编选者李兆洛是一位擅长考据的学者,精通音韵乐律、史地历算等。当时,桐城古文风行于世,唐宋八大家成为众望所归的文章典范。但骈文作者代不乏人,乾嘉之间甚至有“骈文八大家”之称,其中著名者如袁枚、孙星衍、洪亮吉、孔广森、汪中等,无论从才气上,还是从学力上,都足以睥睨桐城古文。加上还有阮元这样“总督”级别的文臣为其摇旗呐喊,骈文在清代中期号称“中兴”。但是,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问世后,桐城古文大出风头,被许多人视为文章的“正宗”。李兆洛有感于此,就动手编选了这部《骈体文钞》,以向读者展示骈文的魅力。从篇幅和体例上看,《骈体文钞》与《古文辞类纂》旗鼓相当,都是中型选本。它选录秦至隋末的骈体文七百七十四篇,分为上中下三编,每编又按文体分类编排。显然,《骈体文钞》侧重在追溯骈文在唐代以前的传统,以向读者证明骈文曾经有过的辉煌,从而来与桐城派所标榜的从唐宋八大家至归有光、方苞等人的古文传统抗衡。在这种文体之争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刻的思想背景。一般而言,古文与“载道”的传统有不解之缘,而骈文则与追求美文学的风尚有关,两派互为消长,便构成了古代文坛上特有的景观。不过,李兆洛所谓的“骈体文”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他有位学生发现《骈体文钞》居然将贾谊《过秦论》、司马迁《史记·自序》、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诸葛亮《出师表》等散体文都网罗在内,名实不符,建议老师改一改。李兆洛当即回信教训这位学生说:你难道没有看过我在书前写的序言吗?我在那里明确说过,唐代以后才有所谓“古文”之名,秦汉以上文章都是“骈体”。也就是说,李兆洛所谓的“骈体”,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骈四俪六”即特指六朝以后讲究声律对偶的文体,而是泛指采用偶句的一切文体,包括诸子散文,其目的是想跨越古文和骈文的鸿沟,“欲合骈散为一”,这是阅读此书时应该加以注意的。
河东赋
辞赋名篇。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元延二年(前11)三月,成帝帅群臣,横渡黄河,行幸河东祭祀后土。“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八荒”(《汉书》扬雄“自序”)。天子追踪殷周之墟,遥思尧舜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于是上《河东赋》以劝。此文可分为三段:开段为前引,写暮春谒神于河东,形容车驾旌旗之盛。中段述成帝追观先代遗迹:览介山,思晋文公及介子推;追慕大禹疏决龙门;登历观(山西永济县山名)而望舜之所耕。他将这些遗迹与远处战场陔下(项羽败处)南巢(夏桀败处)相较,认为这些地方均不如河东。于是天子乘翠龙,渡大河,登华山,该地祥云迎,甘雨降,天子遂叱风伯,呵雨师,大致斥令制风制雨。最后一段乃为对天子及汉代的歌功颂德,而这篇赋的结尾不带任何规谏之辞。扬雄自谓此文目的在于劝。然细绎全文,此赋表面上是对王朝汉德的颂扬,实际上寓讽谏于颂扬之中。姚鼐《古文辞类纂》评云:“《上林》之末有游乎六芝之囿及翱翔书圃之语。此文(《河东赋》)法之,借行游为喻,言以天道为车马,以六经为容,行乎帝王之途,何必巡望山川以为观览乎。”全文仿《楚辞》体,亦融合散体之字句。《汉书·扬雄传》所收录之四赋,《文选》仅此篇未录,其由盖因其体裁和文句不特出,此赋或非子云之佳作也。
唐贤三昧集
诗总集。清王士禛编。三卷。录盛唐四十三家诗四百四十六首,以王维、孟浩然、高適三家分领各卷。自序引宋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和唐司空图“妙在酸咸之外”的论诗宗旨,并称“于二家之言,别有会心,录其尤隽永超诣者”,故所选以王维(一百十一首)及孟浩然(四十八首)二人居多,占全集三分之一以上;李、杜不录,盖仿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体例。书名“三昧”,指的是超悟、空灵的境界。按士禛论诗,本主神韵之说,此编用意亦在贯彻其诗学主张,以矫正明格调论者专事模拟盛唐人体貌的倾向。但一味宗尚神韵,又不免带来偏颇。清翁方纲谓其“以盛唐诸家,全入一片空澄澹泞中,而诸家各指其所之之处,转有不暇深究者”(《石洲诗话》),清乔亿讥其“读古人诗,不于本领作用处求之,专赏其气味词调,及一二虚字传神,以为妙道”(《剑溪说诗》),均切中肯綮。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四库全书》曾加采录。另吴煊、胡棠有《唐贤三昧集笺注》,乾隆五十二年(1787)听雨斋刻本;后黄培芳又在笺注本上加以评点,有光绪翰墨园刻本;余如姚鼐、潘德舆等亦有评点本行世。为此书续编者,清史承豫有《唐贤小三昧集》三卷《续集》一卷,续选唐至德、大历间四十八家诗六百余首,有抄本流传;又有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三卷,更续选唐贞元、元和以后人诗,抄附《唐贤小三昧集》后。
六幺令 春老雪晞,冰塘岸畔,犹有芦花数枝,荡摇夕照中,驱车临视,漫拈此解
尽飘残久,风煦催凉燠。回塘夕阳红好,映鬓如膏沐。偏聚断肠一角,又煮愁初熟。钿车轻逐。摇风耐冷,谁道输他野篱菊。新篁池侧正绿。草长惊春目。空惯饮雪敲冰,戛戛鸣寒玉。泥溅禅心莫恼。冷暖情千曲。蛛丝堪卜。吴蚕惆怅,恨网从头细叮嘱。
客中除夕
野性峣峣不耐官,强颜尘土步邯郸。移文久为云山笑,捧檄聊供菽水欢。香返梅魂春一脉,愁丛灯影夜千端。古人事业余何有,羞见茅斋岁又阑。
渔者
身世扁舟里,飘飖可奈何。万生劳白日,一笑属沧波。阔网施能几,闲机用未多。余颜自憔悴,莫作楚臣歌。
纪潦三首 其三
禹域方收地,尧年奈决河。漏天谁自昔,洗甲底须多。野哭疮痍遍,邮梁道路讹。鹁鸪最无赖,旦晚在庭柯。
食蛤蜊呈子骏明叔
两君霜夜两相过,有酒无肴争奈何。蛤蜊买得虽不多,百枚包以一枯荷。呼奴再濯清泠波,玉石磊落声相磨。乾薪烈焰稍骈罗,暴殄天物真烦苛。闭关拒敌难挥戈,划然双辟如嘘呵。天然甘露贮玉窠,不须易牙为调和。争先贾勇手自拿,莫笑擎盘无翠娥。釪明肉净绝泥沙,弃掷顽壳如投梭。宫醅滟滟鹦鹉螺,满饮不惜朱颜酡。念初搜索从海涯,千斤秪载双骆驼。都城观阙云峨峨,时新首到王公家。吾侪得啖已蹉跎,势力不敌怨则那。往岁端居临漕河,此物堆积如山坡。蛏?淡菜暨车蛾,其实气味俱同科。但嫌咀嚼费齿牙,何尝珍惜如京华。物虽难得味乃佳,一壶千金古所嗟,三嗅而兴君为歌。
一剪梅
机杼无声络纬多,天净云收,月在银河。相思迢递隔关山,雁短人遥可柰何。身世悠悠似逝波,梦里嗟咨,镜里婆娑。欲回西日挂扶桑,惆怅阳公,不解挥戈。
木兰花慢
倩娇莺姹燕,说不尽、此时情。正小院春阑,芳园昼锁,人去花零。凭高试回望眼,奈遥山远水隔重云。谁遣风狂雨横,便教无计留春。谁知雁杳与鸿冥。自难寄丁宁。纵柳院颦深,桃门笑在,知属何人。衣篝几回忘了,奈残香、犹有旧时熏。空使风头卷絮,为他飘荡花城。
初来穿林误蹑狭径旁几堕崖去及还见之作此自慰
覆舟无伯夷,祸及向谁咎。重经蹉跌处,翕忽神不守。除却夏侯公,谁复闭目走。垂堂岂无识,其奈摇中久。安能如芸夫,蚩蚩老南亩。为眼不计脚,聊随简齐后。探幽非离群,契妙似独有。渊乎真奇逢,可谓不吾负。神交自兹往,盟作忘年友。何必强求仙,直要骑毛狗。所困良匪薄,所惊亦复厚。持以问东坡,河豚此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