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黄帝阴符经解
黄帝阴符经解,原题「同知建隆观事赐紫道士保甯大师蹇昌辰解」。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考证,昌辰乃北宋末成都人。《通志•艺文略》着录是书一卷,今本收人《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作者自序及《阴符经事蹟》一篇。内称昔西王母遣玄女授黄帝《阴符经》三百余言,黄帝又敷演一百余字以系之。故是书取经文四百余字本,分作四章。各章先有总叙章旨文字一段,然后分句注释。注文大旨本于老氏虚静自然,清心寡欲之说,饰以道士养生之言,或引证《易传》以论天道人事契合之机。
元始上真众仙记
略称《上真众仙记》、《元始上真记》、《众真记》。又名《枕中书》,《枕中记》。旧题葛洪撰。刘师培《读道藏记》未加否定。书一卷,书中所述的主要内容是诸神仙结精化生、官号及治所等。对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玉女、太元圣母、扶桑大帝、西王母、广成丈人、鬼谷先生、王子乔、三茅君等都有所记述。可作研究道教神仙的参考资料。此书对后世道教颇具影响,清代学者对其则不以为然。《四库提要》除考证此书非葛洪所作之外,并斥其“书中说多谬悠”、“诞妄尤甚”。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对此书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并提出更加充分的证据说明此书非出葛洪之手,肯定地认为《宋史·艺文志》神仙类著录《上真众仙记》、《通志》所列 《元始上真记》都是《元始上真众仙记》的“省称”。而《说郛》所载《枕中记》及《四库提要》著录《枕中书》都是明人所刊而没其本名。任继愈等《道藏提要》称此书是六朝上清派之书,又因此书所述与梁陶弘景《真诰》有某些雷同之处而进一步推定此书或与《真诰》“为同一时期作品”,其说极是。然此书虽非出于晋人手笔,若为六朝人所为,也算希罕之书,对后世学者研究道家之学,仍为可参考之作。收入《道藏》洞真部谱录类。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北宋道士陈景元集注。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陈景元序,内称《度人经》乃太极真人授东吴道士葛玄,南齐严东始为之注,唐李少微、成玄英、薛幽栖并有注解。陈景元采集四家之说,删去重复,精选密义,纂成四卷。此注本取《度人经》中道君前序、中序、后序、洞玄章、玉历章、灵书中篇等篇章,逐句逐段加以解说。其中严注偏重字词训释,李注引经据典,明于内音,成注发挥重玄哲理,薛注详解诵习方法。四家注解各有特色,然大抵以外修为主,与南宋以后各家注本偏重内修丹道有所不同。刘师培《读道藏记》称赞此书保存经文古本旧注,弥足珍贵。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道教经典。原经卷数不详,约成书于南北朝。《正统道藏》收入残本一卷。P.2576背、S.6219。首尾均残。原属同卷,但文字不连续。共存约四百十二行,前二百十五行不见于《道藏》本,第二百十六行以下见于《道藏》。此经系摘录早期上清派经典中有关修真摄养方术之要诀杂凑而成。主要有导引、服气、叩齿、咽液、思神、内视、按摩、诵经、微咒等方术。体例类似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和《登真隐诀》,故刘师培《读道藏记》疑此经即为《登真隐诀》之缺卷,
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
道家养生学著作。即《灵宝五符经》,一称《洞玄五符经》,简称《五符经》。所谓五符指东、南、西、北、中央五方之符命,道教相传为夏禹所受,见本书卷下。三卷。刘师培《读道藏记》 认为,此书惟上卷首段为序,今以三卷均序文,乃标题之讹。又《太平御览》卷六百五十九引《五符经二十四真图》,今无其文,说明书有缺残,然究系六朝以前古籍。另据书中《五帝官将号章》详析五方帝名及方色,《太清五始法章》以五藏五常配五行,并及孤虚王相之法,是均汉人遗说,认为本书也有可能出自汉季。书内收灵宝派所传内练功诀、服食药方酒方。载《道藏》第一百八十三册。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不著撰人。原题“方诸东官青童君传弟子王远游”。一卷。前部提及“后圣”李君、彭君及“道君”四人名。主要叙述后圣李君的事迹。李君名元一,讳玄水,字子光,一字山渊。相传为地皇后裔,玄帝时人,20岁弃家入道, 后紫微上真天帝玉清君迎登上清宫, 封为“上清金阙后圣帝君”,“下治十天,封掌兆民”。下设太师、大相等仙官三百六十人。后部载青童君论成仙者的骨相。认为“天录显于玄宫,则气候诊于躯形”。详述“上仙之相”、“次仙之相”等十余条。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载:“此书之出, 实在唐代前。”收入《道藏》第198册。
大人先生传
三国魏阮籍作。作于魏正元二年(255)。虚构一位“大人先生”,不知其姓名与年寿,以万里为一步,千岁为一朝,与造化相推移,不与世同。有世俗之士致函于先生,鼓吹君子立身,当遵守礼法,追求荣华,建立功业,扬名后世。大人先生乃答以天地变化,颠倒反复,世俗君子亦将难保其富贵荣华;又斥责礼法之士处世,犹如裈中之群虱,一旦大火焚烧城邑,则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文中揭露礼法之虚伪,指责封建专制统治“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假廉以成贪,内险而外仁”,并预言必将有亡国、戮君、溃败之祸。又谓至人混同是非,听任自然,不避地而处,不以物累身,提倡和光同尘、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不赞成隐士遁于山林的做法。后遇采薪者,与论古今盛衰变化,乃歌“天地解兮六合开”(即《大人先生歌》)以抒怀。《晋书》本传载籍曾于苏门山遇孙登,相与商讨终古及栖身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长啸而退,至半岭而闻鸾凤之音响于岩谷间,乃登之啸声。籍归而著《大人先生传》,所言皆其胸怀本趣。文中着意塑造的大人先生,乃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其超世独立、不同流俗、崇尚自由的精神,体现了作者的人生理想。而对于封建专制及世俗礼法的抨击,则委婉透露对司马氏统治的不满。明张溥曰:“履朝右而淡方外,羁仕宦而慕真仙。大人先生一传,岂子虚、亡是公耶!”(《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阮步兵集题辞》)近人刘师培曰:“所为《大人先生传》,其体亦出于汉人设论。然杂以骚赋各体,为汉人所未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法言义疏
汪荣宝撰。荣宝,字衮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任驻日本公使。于声音训诂之学有很深造诣。校注汉人扬雄《法言》历时十余年而成书,初名《疏证》,1911年刊行后,晚年又毅然重作,改题《义疏》。稿本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后,在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战火,旋又更定体例,岁余成书。二十卷。以治经之法治《法言》,考源流,明假借,审正俗,辨异文,补旧注。引书达三百种左右。于晋人李轨《解》、唐柳宗元《注》、宋人宋咸《重广注》、宋人吴祕《注》、宋司马光《集注》及约出五代、宋初之间的无名氏《音义》之外,还荟萃有清以来各家研究成果,增加大量校释、论述,尤以小学及历史居多。胡玉缙《序》称之为扬雄“功臣”,黄侃《后序》谓此书疏释“皦然如晦之见明”。最后定本有1934年刊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点校本,后附刘师培《扬子〈法言〉校补》及《〈法言〉补释》。
登真隐诀
陶弘景编撰,三卷。上卷题“玄洲上卿苏君 (即苏林,字子玄)传诀。”含《真符》、《宝章》《九宫》、《明堂》、《洞房》五章,并述真人名讳及存思功用;中卷记云林夫人,紫微夫人,南岳夫人等众真㖟诀三条凡五十二事,资料多取自《真诰》之《协昌期》、《阐幽微》二篇,内容为摄养起居、制魔遏鬼、服御吐纳之事,有存思、内视、叩齿、咽津、摩面、理发、服气、服药、服符、念咒等法;下卷言诵《黄庭内景经》有“拜祝”、“存神”两法,又有《入静》、谓《章符》、《请官》三章,传天师道“治病制鬼之要言”。两《唐志》并著录陶弘景《登真隐诀》二十五卷。陶栩《华阳陶隐居本起录》、贾嵩《华阳陶隐居传》及《茅山志》卷九《道山册》并云二十四卷。今本仅三卷,则大部均已亡佚。唐宋诸道 书、类书微引本书佚文不下数百条。刘师培 《读道藏 记》谓《道藏》中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一卷、《上清三真旨要玉诀》一卷疑皆本书之缺卷,可供参考。载《道藏》第一百九十三册。
老子校释
《老子》校释本。两篇八十一章,今人朱谦之撰。成书于一九五五年。《老子校释》以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为底本,以敦煌写本和遂州碑本为主要参订本。还批判地选用了王弼,河上公等注本,“御注”、“广明”、“景福”等石本,以及傅奕、范应元等古本。在校勘上,《校释》以严可均《铁桥金石跋》中《老子唐本考异》所校三百四十九条为主,以魏稼孙《绩语堂碑录》订正和补缺严可均所校条目所得四十三条为次,又博采纪昀、毕沅、王昶、吴云、罗振玉、何士骥等校勘易州龙兴碑本的成果。夹句较勘,广引众家之说,案以己见。在训诂方面,《校释》多采王念孙、孙诒让、俞樾、洪颐煊、刘师培、易顺鼎、马叙伦、陶鸿庆、奚侗、蒋锡昌、劳健、高亨、于省吾诸家旧注,又采有日本学者大田晴轩、武内义雄之说,随文著录自己的意见和独到见解。《校释》还特别注意到楚国方言与《老子》的关系,用《庄子》、《诗经》、《淮南子》等古籍中记载的楚国方言意义来解释《老子》书中的某些文字。朱氏还认为,《老子》一书虽以今音来读是不合韵的,但古今异音,以古音读之,还是合韵的,不合韵处就有后人增改的嫌疑。故《校释》除校诂字句外,还于每章末列音韵一项,对《老子》中的文字定音归韵。朱氏又作《老子韵例》,附于《校释》之后。音韵上,朱谦之主要参考江晋三《老子韵读》,又以姚文田之《古音谐》和邓廷桢之《双砚斋笔记》以及李赓芸之《炳烛编》补正江氏之疏漏,还采有刘师培《老子韵表》、高本汉《老子韵考》中的个别意见。朱氏指出,《老子》一书文句长短不一,其用韵体制也是各不相同。朱氏经分析归纳,把书中用韵体例列为二十四类。《老子校释》是注解《老子》的较好的、流行最广的书之一。
神光灿 寄长生刘师兄
处端稽首,上覆刘仙,一别倏忽三年。每遇临风对月,思渴高贤。忽尔遽承教字,方就审、法候安然。弟且喜,无劳齿录,存念绵绵。自愧尘缘未断,在磁洛两郡,且恁随缘。不果来期,希恕老拙无愆。首春即当拜觐,履高秋、颐素不宣。处端望,师兄通妙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