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鲒埼亭集选辑
本书(二册三○○面一八○、○○○字)分六卷,全祖望撰。祖望字绍衣,又字谢山;浙江鄞县人。清乾隆初,成进士。所著「鲒埼亭集」三十八卷及其「外编」五十卷,记南明浙海鲁监国事最详。本书选录与南明有关之文凡一百三十馀篇,题曰「选辑」。卷一至卷五以碑铭传状为主,间杂序记之类;卷六多属序跋题记,偶有书札。至已录附第九种「蠡测彙钞」及第一四二种「张苍水诗文集」者不与,分见两书篇。书末,今加刊两附录。一为顾炎武文,有「吴同初行状」等铭状三篇;二为黄宗羲文,有「陆周明墓志」等铭表四篇。宗羲文已刊第二五种「赐姓始末」及第一三五种「海外恸哭记」两书,此四篇乃为补辑。
鲒埼亭集
文章别集。清全祖望作。祖望故乡浙江鄞县有鲒埼亭,故名。九十八卷,包括文集三十八卷,《经史问答》十卷,外编五十卷。祖望学问渊博,经史诗文皆所擅长。生平服膺黄宗羲。宗羲留意南明史实,祖望亦广搜其遗闻佚事,续加纂述。集内所载明末诸公碑表,详尽核实,足补《明史》之缺。文集38卷为全祖望亲手编次,卷1为颂,卷2、卷3为赋,卷4为语,卷5为辞,卷6至卷24为碑铭,卷25、卷26为行状,卷27、卷28为传,卷29为论,卷30为记,卷31、卷32为序,卷33为议,卷34为简帖,卷35为杂著,卷36至卷38为题跋,共收文380篇。
宋元学案
《宋元学案》,共100卷,最早为明末清初黄宗羲整理。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宗羲完成《明儒学案》后续修此书,仅成17卷并序而卒,其子黄百家续作,又成8卷,后由弟子全祖望、杨开沅、顾諟等人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年(1747年—1755年)补述,全祖望于逝世前一年完成,未刊刻而卒,后来底稿归鄞县卢氏抱经堂的门人卢镐(月船)保管,残本归宿愿蒋氏。宗羲六世孙黄征、七世孙黄直垕又补充为86卷,道光年间流入浙江学政陈少宗手。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梓材、冯云濠受督学何凌汉委托,整认讹钟,始成《宋元学案补遗》100卷,共补遗约有七、八百条。王梓材《宋元学案补遗》序云:“余与五桥广辑《宋元学案》之遗,凡得四十有二卷……五桥笃信好学,家有醉经阁,经史子集四部各归其伍,宋元儒文集不下百数十家,藉是以详校《学案》,无待旁借,即《补遗》之辑,亦是阁有以成也。”稿成之后存于屠用锡家中。《宋元学案》共分87个学案和2个学略(《荆公新学略》、《苏氏蜀学略》),以及2个党案(《元祐党案》﹑《庆元党案》),全书以安定、泰山两学案开篇,至卷九五以萧同诸学案为殿,共记宋元学者超过2000人,其中以司马光为首的《涑水学案》、邵雍的《百源学案》、周敦颐的《濂溪学案》、程颢的《明道学案》、程颐的《伊川学案》、张载的《横渠学案》、朱熹的《晦翁学案》、叶适的《水心学案》等都用2卷的篇幅详述。道光十八年(1838年)刊于浙江,却毁于鸦片战争。光绪五年(1879年)张汝霖再次主导,翻刻于长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学案》,从草创到成书、刊印、通行,前后历经200余年。胡适撰写“《宋元学案补遗》四十二卷本跋”。此书为初步了解宋、元二代理学家、哲学家的生平,思想大要,全书首冠《考略》,历叙成书始末,次《序录》,次学案正文。并节录了宋、元二代诸儒思想的文章。
北窗炙輠录
笔记。宋施德操著。书名炙輠,取齐以淳于髡为炙輠(车之盛膏器),喻其言长而有味意(见《史记·荀卿传》)。全祖望因书中“于伊洛再传弟子微言多所收拾”,故续修《宋元学案》时于“是书引用独多”(见全祖望跋语)。但此书不独阐释儒学,对宋代历史与文学亦多有记载与议论。如朝廷君臣言行,士大夫文人事迹,宋人诗文之作与论诗文之语,亦杂见于中。以文学家论,书中涉及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陈师道、毛滂等多人,而所收二程门人之言,亦有涉及诗文批评者。此外,书中尚有异闻奇事之记载,有一定小说价值。此书明以来传本已稀,自朱彝尊得此书于海盐,传抄渐广。《持静斋书目》卷三著录一卷抄本,《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三著录二卷抄本。今传有一卷之《四库全书》本,二卷之《学海类编》、《奇晋斋丛书》、《读画斋丛书》本。《读画斋》本较优,《丛书集成初编》因据以排印。
果堂集
诗文别集。清沈彤(1688—1752)撰。十二卷。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后收入《果堂全集》。又《四库全书》本。阮元收入《皇清经解》者仅1卷,只收关于经义诸条。沈彤(1688—1752),字冠云,清吴江(今江苏)人。师事何焯,而淹贯群籍,精于考据,实出何焯上。当时全祖望、惠栋,都极叹服。著有《周官禄田考》、《三经小义》等。本书12卷,以阐发经义为主,如《周官颁田异同说》、《五沟异同说》、《井田军赋说》、《释周官地征》等篇,《四库提要》称其“皆援据典核,考证精密”。又如《释骨》1篇,《四库全书总目》单独收入子部医家存目,《提要》称其“考证皆极精核,非惟正名物之舛,并可以纠针砭之谬。”后来学者如孙星衍作《释人》,任大椿作《释缯》,洪亮吉作《释舟》等,都导源于沈氏《释骨》。沈氏治学,不存门户之见,既长于名物训诂,也不废宋人理学,本书《述先师仪封张公训》一篇,可以窥见其志趣。沈氏平生于礼学用力最勤,曾与修《三礼》,因而本书中关于《周官》典制、《仪礼》丧服的考证,最为精到。总之,本书对古代典章制度、名物训诂及医学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张苍水诗文集
诗文集。明张煌言(1620—1664)撰。不分卷。煌言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崇祯举人。为明末著名抗清将领,后为清兵所俘,被害于杭州。是集包括诗集《寄零草》与文集。诗集按诗体分类,并附寄零草补遗四十五首,寄零草诗余四首。文集前有黄宗羲、全祖望等撰传记、墓誌铭等,集中分纪略、疏、启、书、檄、序引、记、论等八体,并附祭文八篇于后。所作诗文,慷慨激昂,富于爱国精神。文集中“纪略”等多涉及抗清史实,颇具史料价值。有光绪二十七年(1901)章炳麟铅字排印本,蕙江楼钞本。
水经注释
地理文献考证著作。清赵一清撰。《水经注释》四十卷、附录三卷,五十三万余字。 《水经注笺刊误》十二卷,十七万余字。一清字诚夫,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国子监生。赵氏尊其师全祖望之说,以郦道元《水经注》因久传写不仅造成舛误多,且使经注混淆,又有佚卷,故纂是书以正之。成书约在乾隆十九年(1754)。以文义离析原《水经》与道元《注》之文字,用大字与细字分别书写。作者考证、校定、注释文则以双行书写,语不相杂,而文义联贯,统属分明。编者据《唐六典》注称桑钦所引水一百三十七,而今流传本仅一百一十六水;又考宋《崇文总目》载: 《水经注》三十五卷,说明宋代已佚五卷,今本乃为后人将篇帙离析, 以合原卷数,所少二十一水当在已佚卷内。故在全祖望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原著,博采他书,一一考其所佚二十一水之名。所据有关史志文献颇富,汲取前人成果亦广,考证、补订颇为精赅,更有独创之处。此二编,向为世人所重。明清时研究《水经注》者众多,而以一清与戴震最为有名。是研究《水经注》和地理、方志的重要参考文献。有乾隆十九年(1754)赵氏刊本, 《四库全书》本。
水经注疏
清杨守敬、熊会贞合著。四十卷。汇集明清以来研究《水经注》的诸方面成果,为郦学总结性著作。凡郦氏所征引故实,皆注明出典;于郦氏所叙水道,皆详其迁流,并于全祖望、赵一清、戴震诸家的校释,多有订正。初稿完成于光绪三十年(1904)。以篇幅庞大,刊行不易,曾先刊印《水经注疏要删》(1905)、《水经注疏要删补遗》和《续补》(1909);同时仍对原稿不断予以增补改订。1915年杨氏去世,曾以生前此书未能刊行为憾。后由熊会贞继续修订。直至1936年熊氏弃世,尚未最后定稿。1955年始由中国科学院向住在武昌的黄陂徐行可处购得熊氏请人过录的抄本,予以影印出版。因未经校定,故讹脱之处甚多。1971年台湾中华书局又将前中央研究院于1938年从杨守敬孙杨勉之处购得的另一部抄本(与徐氏所藏同一书手)影印出版。然后者因由熊氏在抄本上继续校阅修改,则较前者为优。但亦非熊氏最后定本。后由段熙仲氏以北京本为底本做了点校工作,继而陈桥驿氏又按台北本、参以钟凤年氏《水经注疏勘误》,结合个人研究对段氏点校本予以复校、增删、勘误,1989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出版,是目前《水经注疏》的最佳版本。
三国志补注
六卷。附《诸史然疑》一卷。清杭世骏撰。杭世骏,仁和(今浙江钱塘县)人。字大宗,号董浦,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初年间召试鸿博,授为编修,校勘武英殿十三经、二十四史,纂修《三礼义疏》。后又自号秦亭老民。他博闻强记,对经史词章无所不贯通,浙中耆宿,自黄宗羲后,以全祖望、杭世骏为冠首。有《史记考异》、《汉书疏证补》、《晋书传赞》、《北齐书疏》、《经史质疑》、《西汉蒙拾》、《榕成诗话》、《道古堂诗文集》等等。《三国志补注》六卷,补裴松之《三国志》注所脱漏,魏志四卷,蜀志一卷,吴志一卷。注释详细。附《诸史然疑》一卷,《后汉书》十四条,《三国志》六条,《晋书》三条,《宋书》三条,《魏书》八条,《北史》六条,《陈书》三条。引杂说甚详细,对史学有补益。有《昭代丛书》本,《食旧堂丛书》本,《杭大宗七种》本。
求野录
一卷。原题客溪樵隐编,即明邓凯撰。《求野录》记永历覆亡时事,自永历十二年(1658年)起,迄于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帝被俘于昆明遇害止。首述孙可望、李定国、白文选等人事,既而述永历帝亡入缅甸,后被新缅王献于吴三桂之史实。于李定国苦心支撑,力图恢复之事记载较详。书用纲目体。《求野录》与《也是录》均为记述桂王由滇入缅事,起迄年月相同,叙事相近,而《求野录》中叙李定国军中事较详细,为《也是录》中不载。作者身历其境,记叙应不失实。但全祖望认为《求野录》于李定国责之太过,似过于苛求。李念慈、傅以礼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求野录》即《也是录》作者邓凯所撰,最初提出这一看法的是《南疆逸史》的作者温睿临。近人夏定域先生则认为客溪樵隐似为永历朝湖广巡抚胡钦华所撰,因明亡后胡钦华即隐居于贵州余庆县之客溪,且认为《求野录》即胡所作《天南纪事》之别称。《求野录》有《明季稗史汇编》本、《三异词录》旧抄本、《明末十家集》本、《八家集》抄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李文公集
十八卷。唐李翱(772—841)撰。李翱谥号为文,后世称为 “李文公”。生平详见 《论语笔解》(辞目)。此书版本较多,据 《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载均为十卷,而陈振孙《书录解题》则称有 “蜀本,分二十卷。”但均散佚不存。此集共十八卷。所录皆文,无诗。前有广西布政使何宜序。集中卷一为赋,卷二一五为文,卷六一八为书,卷九为表疏,卷十为奏议状,卷十一为行状实录,卷十二为碑传,卷十三为碑述,卷十四一十五为墓志,卷十六为祭文,卷十七一十八为杂著。李翱才学虽皆逊韩愈,不能熔铸百氏皆如己出,而立言具有根底。大都温厚和平,俯仰中度,不象李观、刘蜕等人有矜心作意之态。苏舜钦评为“其词不逮韩,而理过于柳。”另外,光绪初冯焌光刻《三唐人集》丛书本,为 《李文公集》十八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首为提要,次为何宜序,黄景夔序,附录有史话、欧阳修读李文一则,卷末有邢让、赵汸、毛晋、全祖望、吴大廷、冯焌光等人跋语。还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三唐人文集》本行世。均为十八卷。
至正四明续志
浙江地方志。元王元恭修,王厚孙纂。十二卷。元恭字居敬, 自号宁轩,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授正议大夫,转庆元路总管。厚孙字叔载,一字燕贻,自号遂初老人,浙江鄞县人。初官训导,授教谕。 《延祐志》后二十二年,元恭等修此志以补续前志,至正二年(1342)告成,记事止至正元年(1341),约十三万字。分沿革、土风、职官、人物、城邑、山川、土产、赋役、学校、祠祀、释道、集古十二门,门下又细分若干子目,按目载述,颇为详实。如记市舶物质,分细、粗、五谷三类,分载珊瑚、玉、玛瑙、象牙、槟榔等二百三十二种,反映了当时宁波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和对外贸易繁盛。物产分药材、果实、草木、器用、毛族、羽族、水族,记动、植物一百四十四种。载各种赋税,诸如铁冶、皮货、市舶等二十余种。集古所记多为宁波古迹。全志体例完备、载事详全,为元代名志,对后世颇多影响。元刊本已佚。今有清咸丰四年(1854)徐氏烟屿楼重刊本,同治重刊本,上海、北京图书馆藏抄本。清全祖望《至正四明续志跋》(《鲒琦亭集外编·卷三十五》)、徐时栋《宋元四明六志作者传序目》(《烟屿楼文集·卷十一》)及今人郑芳华《宋元四明六志简介》(《图书馆学文选》浙江图书馆学会宁波会员小组1980年编)可资参考。
书经直解
十三卷。明张居正撰。居正字叔大,又字时大,号太岳,谥文忠。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人。明政治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撰。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居正代高拱为首辅。万历初,神宗年幼,国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政十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裁汰冗员、整顿吏治、加强边备,兴修水利、推行一条鞭法等,皆有成效,海内称治,帝待之以师礼。因在朝时与太监冯保相结,死后廷臣群起而劾之。官职悉削,家产抄尽,长子敬修自缢身亡,其他子女亦饥饿而死。直到熹宗朝,方下诏复其故宫,予以祭葬。著述除《书经直解》外,尚有《帝鉴图说》、《太岳集》、《太岳杂著》等。《书经直解》是居正为神宗进讲所作,故注语浅近,多作常语,以便于阅读,因称“直解”。当时神宗幼冲,故多用通常易懂之语。是一部当时有关《尚书》的通俗读物。有明万厉元年(1573)刻本,今藏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另有清全祖望批校明万厉元年(1573)刻本,今藏天一阁文物保管所;此外尚有明万卷楼刻大业堂印本、明崇祯九年(1636) 马士奇澹宁居刻本等。
三垣笔记
三卷,附识三卷。明李清撰。此书所记大都是李清于明崇祯、弘光两朝,历官刑、吏、工科给事中时所见所闻,故名之为《三垣笔记》。书中记明末朝章典故和重要廷臣的言行事迹,并及崇祯、弘光二帝秉政作风,性格为人。李清以“记注邸抄.多遗多讳”,“传记志状,多谀多误”,故据耳闻目睹,“志十年来美恶贤否之真”(《自序》)。例如,书中力为弘光洗雪娈童季女之诬,于龚鼎孳直书其垣中之过。此书以目睹与耳闻分为本书和附识,并增《附识补遗》、《附志》、《附录》若干条。本书上、中记崇祯朝事,下记弘光朝事;附识上、中记崇祯朝事,下记弘光朝事。本书前三卷是作者亲身目击的事实,附识部分则是得诸耳闻,作者对其真实性尚持保留态度。这种体例较之一些笔记不问真实与否,不加区分地笔之于书,应该说态度颇为谨慎。李清在当时的官僚士大夫中,是比较没有明末党争门户偏见者之一,故记事比较平实。《三垣笔记》较多地记述了明末党争误国和官员之间勾心斗角的情形,持有较客观的态度,全祖望在《鲒埼亭集外编》中称此书最为和平。书中尽管小有失误,如李国祯、张捷、杨维垣之死于难,事本全无,失之于考,但总的来看,在明人笔记中,其史料价值仍属较高。惟书中有建州、建虏、北朝、可汗、属夷、异类、小酋等语,涉及清代忌讳,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列于毁禁书目,清代没有刻本,只有几种抄本流传。其间卷数,内容详略颇有出入,1912年国学粹报社铅字排印 《古学汇刊》中始有六卷足本的 《三垣笔记》; 1923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又有《嘉业堂丛书》刻本流传,二本都是据李清后裔家藏者排印刊刻。1980年中华书局据嘉业堂本作底本,对校了《古学丛刊》本,并参酌审定了其它抄本,出版了断句铅排本《三垣笔记》。卷首附李清自序及其五世族孙李详序,卷末附全祖望跋(摘自《鲒埼亭集》)和吴兴刘承幹跋,列为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之一。
石经考异
二卷,清杭世骏著。此书有见于顾炎武《石经考》采摭未备,辨正未明,而纠讹补缺所著。上卷标十五目:①延熹石经;②书碑姓氏;③书丹不止蔡邕;④三字一字;⑤正始石经非邯郸淳书;⑥魏文帝《典论》;⑦汉魏碑目;⑧《隋书、经籍志》正误;⑨鸿都学非太学;⑩魏太武无刻石经事;(11)顾考脱落北齐二条;(12)《唐书·艺文志》载“石经”与《隋志》不同;(13)唐石台《孝经》;(14)唐石经;(15)张参《五经文字》。下卷标目为三:①蜀石经;②宋开封石经;③宋高宗御书石经。书前列有厉鹗、全祖望、符元嘉三人的序,对其书多高度评价;又引何休《公羊传注》证汉石经为一字石经;引孔颖达《左传疏》称魏石经为三字石经;引《魏略》、《隋志》、《晋书》证邯郸淳有功于石经;引《魏书·崔浩传》和《高允传》证魏太武时未尝无立经事,与杭世骏书相发明。但书中亦偶有疏漏,可与顾炎武、万斯同之书相参证。今存《四库全书》。
也是录
一卷。明末清初人邓凯撰。邓凯,江西吉安人,又名弘智,字无可,号药地和尚、是非和尚,生卒年月未详。唐王时,邓凯随杨廷麟、刘同升、万元吉等起兵,功授江西总兵。清军破赣州后,邓凯潜入云南,被永历授为扈从总兵,加督都同知衔,守卫宫禁。永历帝流亡入缅甸,邓凯侍从左右。南明亡后,清廷以邓凯隶满洲镶黄旗,不受,旋入昆明普照寺为僧。邓凯还着有《滇缅日记》、《滇缅纪闻》、《遗忠录》、《求野录》等书,《也是录》自题曰《自非逸史》,专记永历帝流亡入缅事。起于永历十二年(1658年)永帝入缅启程,迄于康熙元年(1662年)缅王献俘,永历被杀。书中所记均为邓凯亲历之事,记永历帝被俘遇害事甚详。全书简明扼要,用纲目体,前有冥鸿子无益氏序。全祖望称其“质无虚语”,“但其责李定国似太苛”。而今本《也是录》于李定国军中事记载甚略,与全祖望之言不合。傅以礼认为,《求野录》于李定国事颇详,或本为一书,因辗转传抄,致互有详略,后人遂另标名目,岐而为二。《也是录》有《明季野史汇编》本、《明末十家集》本、北京图书馆藏本《明季野史四种》传抄本、海盐朱氏旧藏《明季稗乘四种》抄本、吴江柳氏《明季野史杂抄》本、南京图书馆藏《三异词录》旧抄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江变纪略
二卷。明末徐世溥撰。徐世溥,字巨源,江西新建人。明诸生,长于文笔,山居遇盗焚掠而死,或云为仇家李明睿所加害。著有《榆墩集》、《榆溪集选》。《江变纪略》述永历初金声桓、王得仁南昌反正事。金声桓本明将,叛明降清,复又叛清而反正。王得仁本闯王部下降将王体忠军中旗牌,号“王杂毛”,金声桓害王体忠后,以王军属得仁。《江变纪略》首卷记金声桓降清后,取江西献英王,仅得官江西提督,大失所望,复受巡抚章于天欺侮逼勒,金、王二人遂密约谋反,杀章于天等清朝诸官,复明衣冠,迎弘光阁臣姜曰广,制朝官,称隆武年号。卷二述金声桓初胜后,大将军谭泰率清兵至,筑城掘壕,围困南昌,城中米价至六百金一石,以至人民相食,父子夫妇相啖。顺治六年(1649)正月,清军破城,二人俱死,前后相持八个月。徐世溥记金声桓主江西,大治宫室。清军困南昌,金面色如土,诸将禀问,百不应一。全祖望称“金、王定非能成事之人”(《鲒埼亭集外编》)。徐又记弘光阁臣姜曰广辅金声桓,讥其不知人而予事,身虽死而名不彰。而全祖望则认为姜曰广辅金声桓,固有甚难之事势,徐世溥终非局内,“不知事势之难自由也”(《鲒埼亭集外编》)。柳亚子谓金、王虽反复无足称道,行事未轨于正,但起兵反正,适与李成栋广州反清复明同时,大局震动,“俨然有中兴光复之机”(《南明史料书目提要》),而赣、粤两师俱败,南明局势终无可救补。《江变纪略》有《荆驼逸史》本,《明季史料》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乐山大佛
孰挥郢匠斤,凿岩竟成佛。一千数百载,世变阅飘忽。坐瞰青衣江,滔滔奔不竭。鱼龙纷拜舞,鸥鹭亲眉睫。耳孔杂草生,广额霜痕抹。坦腹天地间,了不知凉热。忆逢丙丁年,圣旨下金阙。红兵焰嚣张,横扫到文物。儒书已摧烧,佛门当灭裂。赤魔结队来,喧呶持斧钺。睒此像巍巍,戟指怒吆喝。佛眼视若无,一任汝猖獗。蛮力不得施,瞠目徒结舌。弹指几春秋,山崩祖龙殁。可怜呼万岁,权杖遽抛撇。地狱永沉沦,何以施威烈?太息我苍生,罹兹无量劫。未闻罪己诏,左氏有馀孽。神州棋局新,拜金帜高揭。守佛可生财,观光宰游客。人欲正横流,佛亦救不得。我来谒佛时,崖边初落叶。萧条观佛容,万感凝一瞥。佛倚淩云峰,松竹青郁郁。上有东坡楼,遗像祀高洁。仙灵到夜深,与佛谈宜悦。猿鹤聆妙音,江波荡明月。吁嗟世弗闻,暴犹崇纣桀。奉佛祇虚名,圣道更衰歇。前路瞻茫茫,岁寒风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