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纪事本末[标点本]

明陈邦瞻撰。原本二十八卷,改刊为十卷,一百零九卷。书成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记宋太祖代周至文天祥、谢枋得殉国两宋三百余年历史,计有一百零九目,约六十万字。本书是在冯琦同名书稿和沈越《事纪》书稿的基础上,参考元修《宋史》和薛应旂《宋元通鉴》等书编撰而成。内容包括宋、辽、金和元初的史实,对官制科举、营田治河、漕渠海运、茶盐、天文历算、思想学术、主要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活动,都有专篇论及。涉及问题较为广泛,保存了主要的史料,为了解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提供了线索。《宋史》向称芜杂,此书则叙述条理,文笔亦不枯燥。在编纂体例上,开创了以后纪事本末体史书记述典章制度、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活动的新内容。由于本书引用史料多据《宋史》,对原书错误、疏漏之处缺乏考订,因而讹误不少。书初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三十五年黄吉士改刊为十卷。明末张溥于书中加列事纲,史论及圈点、断句,改为事各一卷,遂为一百零九卷,此后诸本多依此例。有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本,《国学基本丛书》本。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河北师院历史系点校本。

宋史纪事本末[四库本]

纪事本末体中国宋代史专著。陈邦瞻撰。最早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是为原刻本。后有淮南巡抚黄吉士的合刻本,明末有江苏太仓张溥的论正本以及清代的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重刻本等10余种版本。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校点本,为目前通行版本。记载始自《太祖代周》,至《文谢之死》,凡立109目,记述了宋代300余年的历史,共约60万字。它把大量的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和集中,按历史事件来写。书中涉及的问题也比较广泛,还记载了金和蒙古早期的历史情况。明冯琦曾撰《宋史纪事本末》未成,遗稿为刘日梧所得。沈越曾编内容、体例与冯书相仿的《事记》,书稿为徐申所有。刘、徐商请陈邦瞻合编二书。陈遂以冯、沈之稿为基础,据《宋史》、《东都事略》、 《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等,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着手编撰。一年余而成。除各国大事外,经济、文化、天文、历法及农民起义等也均有专章记载。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元史纪事本末

断代纪事本末体史书。明陈邦瞻撰,共27卷,约10万字,其中《律令之定》一篇为臧懋循补撰。作者撰成《宋史纪事本末》之后,经徐申倡仪,又据《元史》和商辂等《通鉴纲目续编》,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撰成此书6卷,立27目。并有徐、陈二人之序及《凡例》。臧懋循补撰《律令之定》1篇。张溥有论正,并改目为卷,是为27卷。叙述简明扼要,对于元代政治、经济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特别是与明代有关联的问题(如科举、文武官级等),书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它还全文收入欧阳玄的《至正河防记》。这是我国水利史上一篇很重要的资料。

眉庵集

诗别集。十二卷,补遗一卷。明杨基撰。杨集最初为明初郑钢编辑刊行,此本已不可见。明宪宗成化(1465—1487)间,吴人张习重刻,前有嘉州江朝宗写于成化二十年(1484)之序。明神宗万历(1573—1620)间,陈邦瞻、汪汝淳加以校刊重刊,实际上陈本远不如张本。近人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云:“余尝取两本粗事校阅,知陈本脱误弘多。如:陈本卷二《终月湾秋影》诗,张本此下尚有《赠萧处士别》、《哭翟好问》二首,则陈本于卷末夺去一叶又二行矣。又,各卷诗后往往有旁注,如:卷一《望新淦城》下云‘以上仕江西作’;《潇湘八景》下云‘右使湖南作’;卷二《闻蟾》下云‘以上在吴中作’;卷七《赠道士徐介之》下云‘以上在金陵并勾曲作’;卷八《梅花梦》下云‘以上元末在吴中作’;《梅杏诗》下云‘右仕京并闲居秣陵江畔作’。如此者凡数十则,皆于孟载出处事迹攸关,陈本悉为芟落,殊不可解。其他字句违异者,尚难缕述。则陈本所标为校订,要未足信。”可见陈本虽晚出,实不足珍。今常见者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皇王大纪

八十卷。南宋胡宏(1106-1162)撰。宏字仁仲,号五峰,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安国季子,以荫补右承务郎。秦桧当国,避而不出,笃意理学。着有《知言》、《皇王大纪》、《五峰集》。书分三纪,《三皇纪》和《五帝纪》自盘古至尧舜,年代不可考信,粗存名号事迹而已。《三王纪》自卷十一至八十历述夏、商、周三代帝王事迹。自帝尧以后,始用《皇极经世历》编年。博采经传,而附以论断,明去取之由和疑似之辨,自成一家之言。惟取材仍未能尽信,全书不能越出纬书、《世经》、《帝王世纪》诸书所构的古史系统范围。编年史中托始盘古氏者,起于此书。书成于绍兴十一年(1141)。有宋代绍定间漕使镂版刊本,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陈邦瞻闽中刻本,清《四库全书》本。

戏赠张伯仁陈邦器二才子

白下桥边杨柳枝,新黄嫩绿正当时。重来折入寻春手,不比樊川去较迟。

呈陈邦闻先生

拜会芳兰应不迟,春风未识已心仪。医经融易叹新进,编著连章见美辞。脉理深钦君有就,岐黄堪惜我无知。竟将慧果相持赠,小事一宗为释诗。

题陈氏荣寿堂八景为陈邦衡先母夫人作 其七 北岭樵归

玉台深处昼穿云,日暮行歌且负薪。蓑笠湿沾山下雨,花枝香绕担头春。岚遮后峒峰如画,月印前溪草似茵。采药追随归莫晚,黄昏无复倚门人。

送陈邦直知县

道边车马来不休,倾城出送陈大丘。大丘爱民如父母,故令民作婴儿愁。各持杯酒塞行路,众人欲挽我独不。我记殿前初射策,胪传高名落九州。同年衮衮上台省,公独执板拜督邮。况兹小县天一陬,不烦细民遮道留。绣衣飞章动冕旒,行必召对螭坳头。君王端问活国计,大略要洗儒生羞。

送陈邦瑞侍御巡按山东兼过山西省亲

缺蟾堕崦关树苍,长河白浅波云光。殿中使者踏晓去,骄马远饯金绣香。齐山青青晋山紫,两地彩躔看柱史。王程下放昼游閒,准背刚风蓦千里。山郊候人如羽立,狞色邮郎报函急。屈轶枝明海岳寒,神羊影射狐狸泣。曲台宦子离怨新,四岁簪袍羞后尘。拜君东行勿草草,张桓已谢滂公老。

诞日和陈邦衡茂才

圣绍羲轩有道长,岩居木石总恩光。何缘洞里仙人过,应是山中老桂香。八戊捡回新凤历,五云瞻望绣龙裳。偷桃莫限东方朔,海上遥闻几树芳。

题陈氏荣寿堂八景为陈邦衡先母夫人作 西楼松响

华堂西畔有楼台,白日波涛捲地来。千尺苍龙晴作雨,九秋清籁暗闻雷。依稀忽觉泉声细,萧飒时惊鹤梦回。霜冷月明不堪听,凄凄风木带馀哀。疏星残漏欲明天,一百八声惊晓眠。霜下寒山号落月,风来春树杂啼鹃。楼前忽断怀人梦,海上偏愁旅客船。听罢依依遗恨在,鸡鸣问寝忆当年。星轺持节驻名邦,形胜由来占上方。云拥辕门閒挂剑,风清幕府静添香。乌台晓带三秋日,炎海晴飞六月霜。却忆先朝曾奉使,至今随处有甘棠。何年福地起珠庭,芳草残碑字半倾。苔径风回松子落,石坛秋老菊花清。青牛过去留遗迹,白鹤归来认故城。闻说瑶池降王母,高堂应伴董双成。天地山河一镜中,嫦娥飞入水晶宫。影摇玉宇三千界,光射琼楼十二重。丹桂扶疏侵薄露,冰轮凌乱受微风。临池恨觅长生药,先驻高堂不老容。杏坛乔木昼阴阴,紫水西来绕桂林。两岸月明哦白雪,九衢风静听瑶琴。长檠珠翠他年事,太乙青藜此夜心。赖有书香留汗简,传家何用满籯金。玉台深处昼穿云,日暮行歌且负薪。蓑笠湿沾山下雨,花枝香绕担头春。岚遮后峒峰如画,月印前溪草似茵。采药追随归莫晚,黄昏无复倚门人。岭海豪华亦壮哉,万家烟火绕亭台。宋清门下何人在,李白楼前有客来。橘柚霜姿红胜锦,葡萄春色绿于苔。瑶池侍宴浑成梦,犹记时新荐寿杯。

咏史十五首 留侯

佐汉成功又定储,全身远害类吾儒。也知豪杰天生世,未必黄公授素书。算无遗策捷如神,规取燕齐席卷秦。请看囊沙并背水,古今将帅孰堪伦。知主非常杖策从,务安黎庶揽英雄。炎光重振追前烈,合表云台第一功。扶汉如周夙所期,遗孤委托在艰危。出师二表文犹在,伊傅存心世共知。鸡鸣午夜不堪听,誓取中原一扫清。河内总收归晋土,任他西北现妖星。东山高卧听弹丝,正是苍生属望时。儿子进兵优破敌,矫情镇物尚围棋。主君阴事在初年,迎敌金光战最先。柏壁岭西皆大捷,始终名位保双全。姿容瑰伟业通书,忍作乡邦章句儒。王佐有才匡帝德,讵缘兵法授虬须。独收人物厌珍奇,创业艰危主亦知。更展谟猷弘辅导,商周功业可为期。战无不克算皆全,忠义优存智勇先。策立功勋塞天地,复安唐室旧山川。谋成后战战功成,持已庄严号令明。以少覆多称第一,凌烟阁上合图形。谨畏廉能一代人,禁兵不杀务全仁。位高志下尤行俭,累叶儿孙作重臣。边尘净扫寂无哗,第一中兴不浪誇。居士晚称清隐号,贤才弗用用奸邪。寡弱兵能击壮强,天生豪杰信非常。长城不使权奸坏,唾手中原复故疆。海鳅奋击溯江涛,敌主旋亡战阵消。采石金山两称捷,文儒恰似汉嫖姚。

才调集

十卷。后蜀韦縠撰。韦縠仕王建为监察御史,其里贯事迹均未详。此集每卷录诗一百首,共一千首。自序称观李、杜集,元、白诗,而集中无杜诗。冯舒评此集,谓崇重老杜,不欲芟择。然实以杜诗高古,与其书体例不同,故不采录。冯舒所说非也。其中颇有舛误。如李白录 《愁阳春赋》,是赋非诗。王建录 《宫中调笑词》,是词非诗。皆乖体例。贺知章录 《柳枝词》,乃刘采春女所歌,非知章作。其曲起于中唐,知章时亦未有。刘禹锡录《别荡子怨》,乃隋薛道衡昔昔盐。王之焕录《惆怅词》,所咏乃崔莺莺、霍小玉事,之焕不及见。实王涣作。皆姓名讹异。然颇有诸家遗篇。如白居易 《江南赠萧十九》诗,贾岛 《赠杜驸马》诗,皆本集所无。又沈佺期 《古意》,高棅窜改成律诗。王维 《渭城曲》“客舍青青杨柳春”句,俗本改为 “柳色新”。贾岛 《赠剑客》诗 “谁为不平事”句,俗本改为谁有如斯之类。此书皆独存其旧,亦足资考证。韦縠生于五代文敝之际,故所选取法晚唐,以秾丽宏敞为宗,救粗疏浅弱之习,未为无见。选诗不以年代编排。崇尚晚唐“温李”一派。题材偏重别情闺怨。风格秾艳,反映了晚唐五代的诗风,有明毛晋汲古阁本。《四部丛刊》影印述古堂抄本。清人有 《才调集补注》,殷元勋笺注,陈邦绥补注,十卷本。乾隆五十八年(1793),思补堂刻本。清人吴兆宜有《才调集笺注》十卷,吴惠叔抄本。《四库全书》本。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 《唐人选唐诗》 (十种),收入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读史

鸿濛判天地,清辉并日明。仪型孚万国,端由内化成。早朝警永巷,失德误倾城。法戒昭古鉴,尚论贵持平。燕私苟不忝,千载流芳声。诞降开王业,瑞纪《生民》诗。绵绵承世德,三后助鸿基。艰难知稼穑,动静慎容仪。胎教更太任,鸑鹫鸣西岐。有归信天命,蒙难晦明夷。作孚同服事,不使臣节亏。家国通一理,端为百世师。一片骊山火,良由百媚生。艰难祖宗业,累洽启昌明。牝鸡鸣旭旦,禾黍满镐京。祸生于所爱,损积于多盈。致令千载后,殷鉴难为情。淖齿乱齐国,君走不知处。端赖王孙贾,讨贼声威著。袒右驱市人,难其在急遽。藉无倚阊训,何能起衣去。虽非纯臣节,罪得就斧锯。大义伸慈母,全国有令誉。晏安岂可怀,先贤譬酖毒。况在世禄子,怙侈恣所欲。朝日而夕月,孜孜惟不足。劳心与劳力,贵贱各有属。所以文伯母,勤事自检束。教子多义方,不才由土沃。岂独鲁邦瞻,永作保家箓。法律为诗书,周召尽刑馀。汉兴承秦弊,罗织不遑居。邈哉隽子母,好生复太初。闻狱多平反,言笑始自如。秋肃布春阳,讼理永终誉。执地尽若此,囹圄庆空虚。大孝通神明,甘泉涌其舍。当姑未谅时,姜诗难宽赦。溯流汲江水,轩然风涛作。鸡鸣空往还,姑渴愁难破。夜纺市珍羞,下堂犹参佐。使无邻母对,翻益贤妇过。至诚感姑心,仪型远迩播。画虎状狰狞,遥望犹悚惧。况在小儿女,何敢与之遇。父为虎所曳,杨香赫然怒。奋臂不顾身,搏虎如搏兔。扼颈虽靡牙,俯伏驰若鹜。笑彼逐虎者,色变失故步。善撄如冯妇,负嵎犹四顾。纲常弥宇宙,惟孝为至德。慨世巧趋避,灵府尽茅塞。表表叔先雄,伤父尸未得。矢志殉中流,号泣废寝食。岂无弟与夫,永诀良恻恻。亦有子与女,割爱靡姑息。梦告后六日,同浮江之侧。鬼神为呵护,蛟龙为藏匿。大节光天壤,丰碑彰奇特。淮寇一窠蜂,所至无生理。詹女诱甘言,贼反任驱使。父兄脱兵刃,过市跃于水。暂屈非偷生,完贞得所死。骂贼岂不烈,族赤门闾毁。济变策万全,愧此詹处子。君子不知命,势利相奔竞。贤哉于陵妻,尼夫却楚聘。食玉岂不美,衣锦岂不盛。君臣虚以听,况执国之柄。相视若浮云,琴书怡天性。千载仰高风,安贫良非病。牛鸣马不应,由其非同类。嗟齐孤逐女,自媒近于戏。经曲为大防,守礼德始备。三谒王之门,所论皆正议。配相而尊贤,齐国赖以治。其如女道亏,才辩何足异。兢兢深自持,无为盛德累。大节不可夺,精诚能格天。比翼申夙志,连理结后缘。青陵筑层台,张罗思高骞。水深日当心,匪石难转旋。虽贵不慕贵,轻之若云烟。虽贱不辞贱,重之若冰渊。爱极翻成怨,情溺转相仇。夫妇道不终,无礼节其流。却缺耨大野,妻馌进殽羞。献酬如宾客,所慕起道周。观人必微忽,外敬知内修。百行端有本,舍此更何求。习惯若性成,疾难破沈痼。有汉桓少君,闻义顿改素。鲍宣淡纷华,美饰触其怒。毁妆富不骄,守约穷能固。提瓮汲清泉,挽者著短布。即境以炼心,随遇安常度。士志虽足多,妇行良可慕。名遗珠崖令,空将二义传。感人犹馀事,慈孝可通天。臂珠误入关,坐法难两全。母女争就义,闻者涕涟涟。吏劾不忍决,援救珠尽捐。风教起闺闼,此美洵当先。相隐复相让,后母尤足贤。先民询刍荛,故能成其大。管子天下才,改容谢少艾。齐桓勤求士,宁戚歌诡怪。奉迎忧不知,妾倩适逢会。白水识贤心,修宫速反旆。佐齐国以治,赖此一夕话。人无忽于微,虚己超物外。

高宗纯皇帝御制盛京大燕世德舞乐十章乾隆八年

粤昔造清,匪人伊天。天女降思,长白闼门。是生我祖,我弗敢名。乃继乃承,逮我玄孙。玄孙累叶,维祖之思。我西云来,我心东依。历兹故土,仰溯始谋。皇涧过涧,缔此丕基。于赫太祖,肇命兴京。哈达辉发,数渝厥盟。如龙田见,有虎风生。戎甲十三,王业以兴。爰度爰迁,拓此沈阳。方城周池,太室明堂。不宁不灵,匪居匪康。事异放杰,何心底商。丕承太宗,允扬前烈。倬彼松山,明戈耀雪。以寡敌众,杵漂流血。惜无故老,为余详说。余来故邦,瞻仰桥山。慰我追思,梦寐之间。崇政清宁,载启南轩。华而不侈,巩哉孔安。惟我祖宗,钦天敬神。执豕酌匏,咸秩无文。帷幔再张,樽俎重陈。弗渝弗替,遵我先民。先民宅兹,载色载笑。今我来思,圣曰俯照。爵我周亲,荩臣并召。亦有嘉宾,欢言同乐。懿兹东土,允惟天府。土厚水深,周原膴膴。南阳父老,于是道古。有登其歌,有升其舞。我歌既奏,我舞亦陈。故家遗俗,曷敢弗因。浑灏淳休,被于无垠。勿替引之,告我后人。

送张邦英别归会稽

柳怯春寒未放绵,故人归思倍凄然。兰亭日日堪携酒,剡水时时好放船。微雨轻尘催去马,翠烟芳树老啼鹃。知君更有重来约,不用看云白昼眠。

送张邦镇都宪巡抚畿内

西省才承宠命新,中台又见荷丝纶。如今八座多求旧,自古三边重得人。万里河山同日月,九重霄汉动星辰。北门锁钥知均是,会见沙场靖骑尘。

题竹寄卢邦臣

结交已三纪,玉署昔联官。重以同江乡,词垣日聚欢。升迁历中外,屡见岁华殚。昨来谒京师,仍嗟会晤难。共荣师席尊,犹忆客毡寒。我行过匡南,怅望隔林峦。久要意不尽,聊寄青琅玕。

送陈序班友诚送安南使臣至广回京

远送邦臣下大荒,只携书卷与琴囊。回瞻北极歌商颂,坐对南薰操越裳。万里皇风清海宇,中原人物见星凰。不堪相会俄相别,梦绕飞龙在庙堂。

1 2 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