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阳城陈廷敬诗学研究会上作
路近阳城气转雄,太行遥对翰林宫。一天风露秋光里,满眼楼台夕照中。此地已随青史在,其人允与大贤同。桥西便是南书院,烟柳池塘认旧踪。
大学士陈廷敬挽诗
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钜卿。朝恩葵志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兴叹,含毫感倍生。
晋南行 其一 谒陈廷敬墓
诗声还共宦声清,墓绕紫云山作屏。想见翰林高宅第,南书院里旧书生。
读大清宰辅陈廷敬杏花诗感怀二首 其一
一花荣谢两夷犹,盛世初开却白头。三百年无真学士,朝纲文脉挽颓流。
读大清宰辅陈廷敬杏花诗感怀二首 其二
案头韵府久蒙尘,三晋风流传后身。闻道于今犹盛世,渔洋老尽荐无人。
读大清宰辅陈廷敬杏花诗感怀二首
一花荣谢两夷犹,盛世初开却白头。三百年无真学士,朝纲文脉挽颓流。案头韵府久蒙尘,三晋风流传后身。闻道于今犹盛世,渔洋老尽荐无人。
晋南行 谒陈廷敬墓
诗声还共宦声清,墓绕紫云山作屏。想见翰林高宅第,南书院里旧书生。水中山色共云移,深峡平湖远客迷。却上坝头下游望,河床如砥草离离。飞来巨石立沧浪,小庙玲珑飘瑞香。或谓泥胎能赐福,风光独占水云乡。
翰林魏学诚该直命大学士陈廷敬出题考得四方无事太平年朕喜其句而偶成四韵
太平久远须忧虑,无怠无荒即乐天。教化原从风俗起,观瞻祇系庙堂坚。精心可畏先贤语,守法勿更大义全。问道愚民何为愿,官清省事便丰年。
览皇清文颖内大学士陈廷敬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集字累句之初学所能窥也故作五言近体一律以表风度
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礼义传家训,清新授紫毫。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
历代诗总集。四百八十六卷。清陈廷敬奉康熙皇帝旨编纂。陈廷敬(1639—1712)本名敬,奉旨改为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咏物诗为中国古典诗歌之重要门类,自上古即有咏物之作。此编“包罗诸品,荟藂群材”,上自天地日月宇宙之大,下及草木鸟兽鱼虫之微,无不囊括以尽。全书共分四百八十六类,又附见四十九类,起于上古,下至明末,收录历代咏物诗一万四千五百九十首,各代咏物之作,多会于此。如四库馆臣所言,书中所收“诸体咸备,庶汇毕陈,洋洋乎词苑之大观也。夫鸟兽草木,学诗者资其多识,孔门之训也”。“学者坐讽一篇,而周知万品,是以摛文而兼博物之功也。至于借题以托比,触目以起兴,美刺法戒,继轨风人,又不止《尔雅》之注虫鱼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知此书不仅使研究咏物诗者便于查考,而且对研究博物史者亦有参考价值。此编有康熙四十五年(1706)内务府刊本,极精美,此刻分装为六十四本,未分卷。乾隆间收入《四库全书》时分为四百八十六卷,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钦定词谱
又称《康熙词谱》,简称《词谱》。词学著作。清陈廷敬、王奕清等奉敕撰。初刻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四十卷。此书翻阅前代词谱互相参订而成,凡旧谱分调分段及句读音韵之误悉据原词校定。收唐、五代、宋、元词计八百二十六调、二千三百零六体。调以长短分先后;若同一调名则长短汇列以“又一体”别之。每调选用唐宋元词一首必以创始之人所作本词为正体,其他为别体缀后;无考者则以时代先后为次。引用之词皆宋元选本及各人本集,其无名氏词亦注明出自某书以便勘对。词名原委及一调异名散见群书者,悉为采注;于词则逐一标明句读、音韵,词旁列一图以虚实圈分别平仄声谱,去声之不可易者亦并为标出。此书成于诸家之后,体裁内容皆胜于前,倚声者喜以为依则,研究者也多可取资。有康熙内府原刻本及丁氏醫学书局影印本;而尤以1979年北京中国书店据原刻本影印八册本《词谱》和1983年该店影印四册本《钦定词谱》为常见。
午亭文编
五十卷。清陈廷敬(1639—1712)撰。陈廷敬,字子端,号说严,本名陈敬,因举进士时同科有两陈敬,因奉旨增“廷”字。泽州 (今属山西晋城东北)人。顺治十五年 (1658)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官至大学士。谥文贞。陈廷敬生平好学,少与汪琬以文章切磋,与王士祯以诗唱合,都能形成很好的交流契合,却又保持各自风格特点。著有 《尊闻堂集》。是书是陈廷敬晚年手定为此编,其门人林佶缮写付刻。陈廷敬有午亭山村,在阳城。因 《水经注》载“沁水迳午壁亭”而名,因以名集。凡诗二十卷,杂著四卷,经解四卷,疏序记及各体文共二十卷,《杜律诗话》二卷。陈廷敬论诗宗杜甫,不为流连光景之词,颇不与王士祯相合,而王士祯颇为推崇他的诗。所为古文,虽汪琬性好排诋,论文很少推崇别人文章,但对陈廷敬之文亦评价很高。他者生平身居官场近四十年。值文运昌隆之日,从容载笔。典司文章,虽不似王士祯笼罩群才,广于结纳,而文章宿老,人望所归,可称大手笔。该集卷首有廷敬自序,谓:“于汪王不苟雷同,然蹊径虽殊,而分途并鹜,实能各自成家,其不肯步趋二人,乃所以能方驾二人欤。” 由是可知其为文所本。该书有 《四库全书》本。
皇清文颖
一百二十四卷。清陈廷敬、张廷玉等奉诏编修。陈廷敬,初名敬,字子端,泽州 (今山西晋城)人。顺治进士。曾任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入值南书房。修辑三朝 《圣训》、《政治典训》、《一统志》、《明史》 任总裁宫。有 《午亭文编》、《老姥掌游记》。此集又称 《清文颖》。康熙帝以为 “有典有则,可久之道”(《序》),乃命陈廷敬等选辑 《清文颖》,编成之后,“束之高阁,未及刊布”(同上)后乾隆帝又命张廷玉等加以重新编排,增录,共得御制诗文二十四卷,臣子赋颂及诸体诗文一百卷。所录诗文,全属“经进之作”(即上进给皇帝之作)。分三部分排列。首登御制之文 (圣祖仁皇帝康熙居首),次列宗亲 (如藩王、王公等),再次为臣僚。体例则仿刘知己评 《古史辨》,钟荣 《诗品》之体,极力推崇 “雅”、“正”。所录之文体裁广博,包括箴铭赞赋、碑文志记,序跋谒耒,祭文奏疏乃至各种古近体诗。时间大致包括康熙元年(1662) 至乾隆八年 (1743)约八十一年间的诗作。但多属为统治者唱赞歌之类,有些篇幅对于清史和诗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书最早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后于乾隆四十三年 (1778)录入《四库全书》,现有 (1983)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本行世。
御选唐诗
唐诗选集。清康熙皇帝玄烨御选。共32卷。内题“总阅陈廷敬,校勘官励廷仪、蒋廷锡、张廷玉、赵熊诏”,并有缮写、纂注、校录、监造等45人。《四库全书总目》并记载有“附录3卷”。编成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此书是在康熙诏令编纂的《全唐诗》成书后编选的,卷前有玄烨所撰《御选唐诗序》。《序》中说:“盖讨索贵于详备,而用以吟咏性情,则当挹其精华而漱其芳润”。因之,就往昔披览过的唐诗中“取其尤者汇为一编,古风近体,各以类相从”,而成此书。入选之诗虽风格不一,却“以温柔敦厚为宗。其忧思感愤、倩丽纤巧之作,虽工不录”。《序》中又说:“命儒臣依次编注,朕亲加考订,一字一句,必溯其源流,条分缕析;其有征引讹误及脱漏者,随谕改定。”由此可知,此书称“御选”,并非虚美,玄烨确曾参预其事。书中卷1至卷6为五言古诗;卷7至卷9为七言古诗;卷10至卷16为五言律诗,附六言律诗3首,并有五言律诗补编;卷17至卷23为七言律诗;卷24至卷25为五言排律,附七言排律1首,并有五言排律补编;卷26至卷27为五言绝句;卷28至卷32为七言绝句。入选作家有小传。
西陂类稿
诗文别集。 清宋荦撰。三十九卷。荦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商丘(今属河南)人。康熙间以任子入宫,累擢江西、江苏巡抚,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师,为官清节。精鉴藏善书,淹通典籍,熟悉掌故。著有《筠廊偶笔》、《绵阳山人集》、《沧浪小志》等。此集于康熙五十年(1711)自定手编,约三百万字,冠有陈廷敬序。含诗二十二卷,词一卷,杂文八卷,奏疏六卷。收诗、词凡一千二百余首,文二百八十一篇。其诗文皆源于苏轼、王士祯,推崇宋诗,诗风纵横奔放,清刚俊健,刻意生新,几与王士祯齐名。其序、记、奏议皆疏畅条达。为时人所推崇。有康熙五十年(1711)家刻五十卷本,乾隆中刻本,光绪四年(1878)铅印本。
三正考
二卷。清吴鼐撰。此书为研究《春秋》历法所作。《春秋》一书所采用之历法,汉晋诸儒皆以为周正,至唐刘知几《史通》始提出用夏正之说。宋代大儒程颐因《论语》载有孔子“行夏之时”一语,遂提出“夏时”说,胡安国《春秋传》本其说而发挥之,提出“夏时冠周月”之说,由此引起一场纷争。元李廉着《夏周正辨疑》、明张以宁着《春王正月考》,驳斥胡安国说。吴鼐此书取李廉、张以宁之说,节其繁冗,并增加清代诸儒所论,补其未备,以驳斥胡安国、蔡德晋“改月不改时”及诸儒“时月俱不改”之说,以明《左传》“王周正月”之旨。其书辨证极有根据。其中“三正通于民俗”一条,引陈廷敬、吕祖谦、蔡德晋、顾炎武诸儒之说,于先秦诸书所纪年月差异之处,一一详加分析,以明《春秋》之用周正。其书卷首有《改时改月图》;卷一有《造历之初建子》、《唐虞建寅》、《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三代改时之证》、《三代改月之证》、《冬不可为春辨》、《商周分至不系时》、《三正通于民俗》、《秦正建亥》诸条;卷二则专驳赵汸、程颐、胡安国、蔡德晋、陈傅良、程端学、吴楠之说,重点驳胡氏之说。现存《经学丛书》本、励守谦家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