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纂图解注

明王玠纂图解注。以周敦颐《太极图》和金丹说为引,主要以佛教四大假合释清静说。又劝人持诵。

读通鉴论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阅读《资治通鉴》及历史的议论。书成于王夫之晚年,盖读史有感,随事触发,初无意于为文,故每篇皆不立题目;而于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均有论列。全书30卷,包括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四篇为“卷末”,约六十余万字。《读通鉴论》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夫之从69岁开始执笔,“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直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逝世前完成,用意在于“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在四库全书中为史部史评类。目前中华书局所刊印的《读通鉴论》采用曾国藩金陵刻本为底本。

莲峰志

名胜志。明末清初王夫之(1619—1692)撰。五卷。夫之, 字而农, 号姜斋,一号船山,湖南衡阳人。明崇祯举人。著有《船山全集》。莲花峰南岳诸峰之一。旧有嘉靖志,毁于火灾。是志于崇祯十七年(1644)成书。约二万八千字。记事上断南宋下止于成书年。卷一为勅谕、原志序。卷二起为正文,分沿革、形胜、名迹、附丽、名游、祀典、禅宿、物产、序记、诗十门,后为总序。书中详考历史沿革、山川形胜。名迹门载娑罗泉、洗衲石、飞来钟、灵源阁等十八处古迹,凡毁者亦言明遗址。附丽记西白云峰、妙高峰、黄沙潭等山、峰、十八处,对旅游考古有参考价值。物产记香稻、罗汉芋、茶、方竹、虎、山牛、猿等动植物二十种,山果熟时其猿来采果可达千头。有《王船山遗书》本(同治四年刻本)。

诗经稗疏

四卷。清王夫之撰。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今湖南衡阳县)人,祖籍江苏高邮。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与兄介之同举于乡。明亡,在衡山举兵,为清军所败。后勤苦着述四十余年。晚年居衡阳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着述极富。是书乃而农读《诗》时之随笔札记,故每条但举经文一句或数字标目,不全载经文。遇有疑义,乃为考辨,故不逐章逐句一一尽为之说。大旨不从郑氏之笺,亦不信朱熹之说,唯以毛传、《尔雅》为主。所辨证之名物训诂,引据精确,足以补传笺诸说之遗,间有伤穿凿处,然尚无害全书也。四卷之末附《考异》一篇、《叶韵篇》一篇;又附诗译十五则。有《船山遗书》本、《续经解》本。

春秋稗疏

二卷,清王夫之著。其书论《春秋》书法及仪象。典制之类占十分之一,论辨地理居十分之九。论书法多臆断,而辨地理多得其实。如以“莒人入向”之向,驳《水经注》,谓当从杜预在龙亢说,足以申明杜注;至考杞之东迁在春秋以前,杀州吁于濮非陈地,辨洮为曹地非鲁地, 厉即赖国非随县的厉乡,考践土非郑地,翟泉周时不在王城之内等,又足以补杜注之失;其据《后汉书·郡国志》谓郎在高平,据《括地志》谓胡在郾城,据《汉书·地理志》谓重邱在平原,据应劭《汉书注》以阳在都阳,又足补杜注之阙。论鲁襄公时频月日食,由于误视晕珥;子纠为齐襄公子,则可备一说。

船山经义

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惟意不必如其心之正,故于独而必慎以诚焉。夫好恶咸正,而凡意皆如其心,不可恃心而任意也,犹不可恃身而忘心也。

噩梦

王夫之著。1卷。作于清康熙21年(1682)。为作者重要的政治著作。声称“教有本,治有宗,立国有纲,知人有道。”(《噩梦序》)对历代尤其明朝的政治、经济、吏治、科举等制度作了分析与批评,并提出一系列改革的主张。因心知其无法实现,故名之曰“噩梦”。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强国富民,“人各效其所能,物各取其所有,事各资于所备”。富民的保证是使百姓有自己的产业。指出土地是自然的产业,人人有权享有,而不是君王的私产。“若土,则非王者之所得私也。天地之间,有土而人生其上,因资以养焉。有其力者治其地,故改姓受命而民自有其恒畴,不待王者之授之。”表现出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观念的否定。主张薄徭役,轻赋税,以苏民困,以安民业。认为政治不能光依靠刑政,而须教与养并举,“牧民之道,教养合而成用”。指出为官应当负责、清廉,科举考试应引导士人学习经世致用,皇帝应分其权给文武大臣等主张。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的疾苦表示了同情。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其与作者另一著作《黄书》合编刊行。

思问录

《思问录》分内外两篇,各1卷。内篇以论述哲学问题为主,外篇涉及天文、历数、乐律、医学等各种自然科学问题。本书内容与《张子正蒙注》互相启发。论证了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有,对理气关系、道器关系等作了朴素唯物论的深刻阐述;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了所谓“无”不过是对“有”的否定说法,以“无”仅是相对于“有”而言的辩证理解,否定了唯心主义关于“以无为本”的本体虚构。强调认识必须从一般回到特殊,才能掌握具体真理。

黄书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一卷,收入《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臣》、《离合》等七篇论文,并附《后序》。作于1656年,是作者早年的政论著作。通过评述历史阐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出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解释仁义为“以仁爱人,不授以制而尽其私。以义制我,不私所爱而厚其疑”。(《任官》)仁义的最高意义便是维护民族利益,“仁以自爱其类,义以自制其伦。”若不能保护民族的利益,便失去了仁义的真髓。“今族类之不能自固,而何他仁义之云云也哉!”(《后序》)指出“天下之势,有合者,有分者,有张者,有翕者”(《古仪》),而没有万世一系的天下。强调天下不是一姓的私产,指责“秦私天下而力克举,宋私天下而力自诎”,是孤秦陋宋,导致了天下的祸乱。认为改朝换代是自然的事情,但不能容许他族入主华夏,“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原极》),高度重视“夷夏之防”。指出要永保民族的利益,就必须公天下,“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宰制》)。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此书与作者另一著作《噩梦》合编刊行。

俟解

王夫之著。一卷。作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其“题辞”言:“窃恐解之者希也,故命之 《俟解》”。全书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重阐述了人生哲学方面的问题,劝人“养其习于童蒙”,“博文以礼”, 切戒“玩物丧志”。主张以《诗》教荡涤浊心,凡事要适如 其节。对宋儒和释老所倡“居敬”、“空疏”等观点亦有批 评。其中不少观点可与《张子正蒙注》相发明。收入《船山遗书》、《船山全书》。1956年中华书局将该书与《思问录》合编,校点刊行。

道玄篇

元末明初全真道道士王道渊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全书分大道、玄极、赋命、明理、妙用、人物等五十五章。发挥老子学说,兼摄儒理佛法,阐论修身治世及长生久视之道。其说以大道为宗,谓大道无极,虚而无体,动而生物,以立其体。「形著道之室,神音道之机,万物各有太极动静,与道而不离。」天下未有无理之物,无道之乡。万物形异而神同,虽有生死往来聚散,而其神朗耀虚空,不生不死,不聚不散。「善任道者存其体,顾其用,摄动复静,返情归性,性虚合真」,施之于政则无为自然而民自化,用之于身则精气神全而命自固。唯圣人能行中庸之道,隐心于罔象,任事而不胶。圆转而不执,执中而天下万物无所不中。书中又倡言忠孝纲常,以公心辅助人主。君臣当相亲如母子。上下相通,则家国之道常泰。

庄子通

哲学著作。明清之际王夫之撰。运用《庄子》的思想资料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书中肯定了庄子“大小无定量”、大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但又强调,大小并非没有界限,大小的区别和转化依赖于一定的“情”或“势”,从而与《庄子》中的相对主义、怀疑论和诡辩论划清了界限。针对《庄子》抹煞客观物质存在,师法自己的主观臆想(即“师心”)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王氏主张从客观事物出发,研究客观事物,“以物为师”,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针对《庄子》中的不可知论,王氏指出,个人的认识能力虽然是有限的,但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却是无限的:“天下之心知无涯”,充分肯定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强调只要经过实际的“陶铸”功夫,就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书中对《庄子》“不谴是非”、“逃之空虚”等主张也进行了批判。收入《船山遗书》,1962年中华书局整理点校后,与《老子衍》合编刊行。岳麓书社新版《船山全书》编入第13册。

古文龙虎经注疏

三卷。南宋王道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其书上卷十三章,中卷六章、下卷十四章,计三十三章。书中尽驳外丹诸术,强调真铅真汞非五金八石、硝霜浆露等不同种类的物质之可炼,也非阴道一九、六欲七情、灰心兀坐、存想三一之能修;认为日魂月魄为真铅真汞,从无质以生而有灵质;万物动静莫不由;如果安炉立鼎造神室,抟日月之根,运水火之变,不失天符之旨,就会大药神丹可得。文中所谓炉鼎神室等,都是比喻之词,而非实际土灶铁鼎屋宇等类器物。此书卷后附《攒簇周天火候图》和《金火相交生药图》,以明 “龙虎动静,金木玄功”。篇末附《古文龙虎经注疏后序》,总其要旨,言龙虎汞铅金华黄芽有无之形,述《龙虎经》及《参同契》所谓乾父坤母日魂月魄真友交合气化液结之质。此书撰成后,首先得到道士周真一的赏识,称此书 “事显而言直,理明而义详。”认为王道“深得 《参同契》、《金碧经》)之密意”(见卷前 《进古文龙虎经注疏奏札》)。后世学者对此书也颇为推重,《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都著录此书。清代学者对王道其人不以为然,但认为其书言之成理而不废。然此书虽非经典之作,而对于后世修身养生及学者对《参同契》、《龙虎经》等古籍的研究,实有助而无弊。现存明 《道藏》本、清 《四库全书》本。

老子衍

一卷。清王夫之撰。清以前为《老子》注释者,历代都有不同的宗派。各家都流传不同的说法,到王弼、何平叔二人均从《周易》乾坤之意阐述《老子》;鸠摩罗什、梁武帝二人又从事理因果方面阐释《老子》;陆希声、苏子由、董思靖以及焦竑、李贽等人纷纷以禅宗之论而注释《老子》。王夫之认为:历代各派互相杂糅,众说不一,令今人无从依据,于是尽废诸家之短,扩展各家所长。他作《老子衍》,引韩非、严君平,钟士季、王弼、陆希声、王介甫、王元泽、苏子由、吕吉甫、李息斋、邵若愚、张文潜、章安、叶梦得、董思靖、刘仲平、吴幼清、薛君采等诸家简单的注文,加以印证。注解展伸《道德经》之旨,并杂儒说于其中。王夫之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发展了老子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否定了 “人性不变”的说法,反对 “以知为行”和禅学 “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强调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肯定了矛盾的绝对性,即认为矛盾是无时不在的,自然不能归结到消解矛盾,取消斗争。所述极为深刻。但此书语言时有欠通,某些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实乃本书的遗憾。现存《船山遗书》本、1962年中华书局王孝鱼点校 《老子衍·庄子通》本。

相宗络索

佛学著作。王夫之著。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共29节。收入《船山遗书》(太平洋书店本)和《船山全书》(岳麓书社本)。依《成唯识论》、《解深密经》等经典,对法相宗的主要概念、范畴,如八识、九缘、十二支、五位唯识、八识转成四智等进行简要的阐释。认为众生轮回“流转之根祸生于末那,还灭之法,即以斩断末那为擒王破竹之元功”。第七末那识是诸恶的纲宗,一切斩断末那,即能转识成智,证圆成实性,修成正果。对法相宗的渐悟说加以发展,认为“相宗显标渐教,密示顿宗,在人自悟耳”,以禅说相,是其独到见解。船山生平未尝佞佛,但在批判佛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同时,对于其在理论思维上的成果,尤其是法相宗在认识论上“大辨体其至密”(《周易外传》卷一)的分析方法,亦有所吸取。如《思问录外篇》以“志”释第七末那识,以“量”释第八阿赖耶识,认为“人之所以异乎禽者,唯志而已矣”,把有无坚定正确的志向,作为人禽、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分野,显示船山既入佛又辟佛、能入能出、出入自如的思想特色。

还真集

元末明初全真道道士王道渊撰。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卷首有洪武壬申年(1392)张宇初序,称赞此书「信达乎还丹之旨」。书中所收王道渊诗文,皆论述内丹。上卷所收《金丹妙旨》最为系统。其丹法主性命双修。大略以先天三宝(元精、元气、元神)炼合后天三宝(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使精全、气全、神全。谓「修仙之法无他,全此三者而已」。其下手工夫,当于心静无欲之时内观养性,「回光返照、绵绵若存,如鸡之抱卵,如龙之养珠,自然神御于气,气养于冲,混融于心,太虚同体」,又当于冬至癸生之时闭关行功,抽坎填离,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使「一气周流,三元归体,真火煅炼,结成金胎空炁,谓之符火还丹。久久行之,渐凝渐结,太虚同体,与道合真矣」。卷中、卷下收录论说五篇,诗词歌诀二百余首。亦多言内丹,以精气神、身心意「三全合真」,性命混成为还丹秘要。谓还丹之道,不过以神气混合而复归本来性命之全体;惩忿窒欲即丹家取坎填离,水火即济之道,又称圣人心与道合,虽梦非梦,凡人心贪著事,神染于欲,梦幻颠倒。人性「本自圆成」而无不善,因禀受气质不同而有善恶之分,若能了悟本性则「万法昭然」。书中亦倡言三教合一,谓三教之道本来同祖,「其实不离乎一心之妙也」。部分诗词描写全真道家风,颇为传神。王道渊丹法与李道纯相近,皆为南宗与全真道合流之丹法。

颂古十九首 其二

是风是幡君莫疑,百草丛中信步归。王道太平无忌讳,戏蝶流莺绕树飞。

送黄秀才姑孰辟命

世乱离情苦,家贫色养难。水云孤棹去,风雨暮春寒。幕府才方急,骚人泪未乾。何时王道泰,万里看鹏抟。

感遇诗

昔居王道泰,济济当群英。今逢世路阻,狐兔郁纵横。

铁路

荡荡悠悠王道平,何须奔駃著鞭先。前车已覆非无鉴,当轴何知惮改弦。尽撤关河重塞险,顿教陵谷一朝迁。黄金亿万空填土,半是民间贴妇钱。

1 7 8 9 10 11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