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忠简集

宋代诗文别集。8卷。宗泽撰。其集初由楼昉编于嘉定十四年(1221),但《直斋书录解题》未著录。可见宋末其书已颇罕见。明崇祯间熊人霖据旧本重刊;清初义乌知县王庭曾重为编定成8卷。其卷1至卷6收录作者的札子、状、疏、表、记、铭、书、赋、诗、杂著等各体作品,卷7为曾懋撰作者遗事及王庭曾题跋等,卷8为附录,皆后人所撰诰敕铭记之类。卷首有楼昉及明代方孝孺序。作者是北宋后期坚决主张抗金的爱国将领,文如其人,其诗文也往往显露出清正刚直、恳切感人的特点。曾懋《忠简公遗事》说:“其为文不事雕琢,浑然天成,丰约中度。”就其现存的17首诗来看,也大都表现出忧时忧国的品格,即使是消闲之诗,行间也时时可闻金戈铁马之声。如五言绝句《盘豆铺南李翁园》:“李翁卧亭午,春深掩柴扉。忽闻风雨响,疑是勤王兵。”

清虚杂著补阙

《清虚杂著三编》,包括《闻见近录》一卷、《甲申杂记》一卷、《随手杂录》一卷,宋王巩撰,皆纪东都旧闻,本各自为书,后王巩曾孙王从谨合三书为一编。《闻见近录》所记上起周世宗,下迄宋神宗,而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事为多。《甲申杂记》所记上起仁宗。迄崇宁三年(甲申年)而止。《随手杂录》所记惟周及南唐、吴越各一条,余皆宋事,止于英宗之初。全书虽皆稍涉神怪,而朝廷大事为多。 王巩出身名门,是宋代名相王旦之孙,活跃于北宋后期,与苏轼兄弟过从甚密。因此所记朝廷故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画山水序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论文。宗炳著。最早载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后收入明刊本《王氏画苑》、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中国画论类编》等版本中。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好游山水,信奉佛教,曾作《明佛论》。《画山水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关于山水画的美学论文,作者对佛学精神的体悟也体现在这篇论文的基本美学命题“畅神”说之中。所谓“神”,既是指与佛学之“道”相联系的“神明”,一种无限、绝对的精神本体,又是指已经掌握了这个“道”的超脱、自由的主体精神。在客观方面,“山水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即山水自然处处都亲附着,显现着这个精神本体,并因此而显得有“灵”有“趣”。山水画固然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亦应象领会典籍那样“旨微于言象之外”,即超越“形”的有限性而去领会那无限的“神”。这是构成“畅神”说的一重含义。书中尽管论述了类似西方透视法的远近法,但最终仍归结为得“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即为了得山水之“神”。在主观方面,已经“含道”的主体在“映物”、“味象”、“应目会心”中,感发着自身的自由无限的内在精神,使得“万趣融其神思”;在和山水之“趣”的这种两忘俱一中,主体精神也得到了无限的解脱、展发和怡悦。这是“畅神”说的又一重含义。《画山水序》的“畅神”说,既深化了顾恺之“以形写神”说,又突出了主体表现的意义,对中国古代的后期写意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草堂集

王丹桂撰。明正统本《道藏·太平部》有《草堂集》一卷,无序跋,题“五峰白云子王先生撰”,词一百四十五首。按集中《行香子》注云:“忆师父训号白云子,名丹桂,字昌龄。”知为王丹桂撰。饶宗颐《词籍考》卷七云:“其《水调歌头》云:‘赵舍人又写日本国人词,索和其韵。’盖词中所少见。其《齐天乐》下片四字对句,作‘啰噔哩噔,唇歌舌诞’,亦全真《捣练子》之类。”《全金元词》据《道藏》本入录。

窥天外乘

一卷。明王世懋撰。此书为王世懋诸多著述之中较有价值的一部书。专论明代掌故、故事,中间参以作者之论断。许多记载持论公正,足资参考。尤其是关于明代掌故之记载与辨疑,较有价值。此书体例颇似《龙川略志》之体例。但《龙川略志》只记作者之所阅历之事,而《窥天外乘》则泛言明朝一代之事。其中关于“建文当复年号、修实录;景帝当称宗;兴献帝不当祔庙;仁宗、宣宗不宜以兴献帝之故而早祧”等条,持论皆正。同时他又对“宣德非建文之子、元顺帝非合尊子”等加以辨正,认为这些一出于建文故臣之口,一出于宋遗民之口,均未可信。另外书中所记关于佩袋官窑器之类,亦足资考证当时之掌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版本很多,有《王奉常杂著》本、《纪录汇编》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元明善本丛书》本等。

李太白诗集注

李白诗注本。清王琦辑注。琦字琢崖,号载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另有《李长吉歌诗汇解》。李白、杜甫均为唐伟大诗人,但后世对其诗集的注释多寡不均。清杭世骏曰:“注杜者,自宋以后已有千家……太白之集历五百年而始有萧、杨二家,又历五百年而始有盐官胡氏孝辕。孝辕亡后,今且百馀年矣,文士林立,未有起而补其阙者。”(《李太白集辑注序》)王琦正是鉴于此种情况,积数十年时力重为编次,参合诸本,汇集杨、萧、胡三家注之长,而纠其错讹疏漏,益以逸篇,厘为三十卷。其前二十五卷略依萧士赟本次第,但删去分类标目及题下所注作者游踪;杂文四卷依郭云鹏本次第,参订以缪曰芑本,并详加注释。别以序志、碑传、赠答、题咏、诗文评、年谱、外纪为附录六卷,而将缪曰芑本的《考异》一卷散入各篇文句之下。该书补刻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续有重刻。校勘方面,善于取资文义及有关旁证,作出精确判断。其注释考证详于典故与地理。王琦自序云:“芟柞繁芜,补增阙略,析疑匡谬,频有更定。至于山川古迹之地形、鸟兽草木之名状,尤加详考,不厌繁复,盖将以为多识之助”,故虽知有“绮碎鳞杂”之议,而仍坚持详尽综博,以“搜罗轶典,抉发奥思”。王氏又精通道书佛典,用以注释“才兼仙佛”的李白,正“足以发太白难显之情,而抉三家未窥之妙”(杭世骏《李太白文集序》)。对于前人的见解,王氏能慎重斟酌,去短从长,融入自己的心得,成为新注,总观全书,持论平正,客观可信。是书又名《李太白全集》、《李太白文集辑注》,是当时李白诗文合注最完备的本子,历来得到学术界重视,除王氏自刻者外,有多种翻印本,如《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商务《国学基本丛书》本、《万有文库》本及中华书局1979年标点整理本等。今人瞿蜕园、朱金城为李白集作新校注,即以此为底本。

绘事备考

八卷。清王毓贤撰。王毓贤生卒年不详,字星聚,镶红旗汉军三韩 (今内蒙古喀喇沁旗)人。官湖广按察使,一说贵州布政使。陈鼎 《留溪外传》记狱吏汪金章事,曾提及王毓贤,称其勤于吏治,案无留牍。可见其颇有吏才。但王毓贤公余之暇,亦作书画,留心赏鉴,此书即是康熙三十年(1691)官按察史时所作。此书内容是论画及记画人。卷一总论,有画法、笔意、赏识、优劣、楷模、服饰、藏弃、道释、人物、蕃族、龙鱼、兽畜、草虫、花鸟、疏果、墨竹、宫室、山水、制作装潢、格式等二十一目。大都撮录以往诸家。卷二至卷八则取古来画家姓名、事迹,按时代排列,从轩辕至隋为一卷,唐为一卷,北宋为一卷,因其家数繁多,所以卷中又分上、中、下三子卷。南宋一卷。辽、金、元为一卷。明一卷。总为八卷,合子卷之数,实为十卷。所记体例是:每人各立小传,以诸书所载传世名迹附于其人之后。基本是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夏文彦《图绘宝鉴》为蓝本,增广其所未备,搜辑颇详。此书虽仿张、夏二家之旧例,但书中因时类叙,一览可知,又削除繁冗,易于寻讨,所以虽多取于旧文,仍不可视为递相重复之作。较之前代李嗣真、释彦宗、刘道淳之流的时代混淆、难于核查者,实胜一筹。当然,此书亦有数处失误,如辽代常思言,画品人品并高,见于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以往诸书皆无其名,此书亦缺载,是其不该之漏。还有,明代画家仅据韩昂《图绘宝鉴续编》至正德年间而止,嘉靖以后王毓贤本可续添而不续添,是为不该缺而缺。此书主要版本有:康熙年间刊本、康熙金阊大雅堂刊本。

二家诗选

诗总集。 清王士祯(1641—1711)删录。二卷。士祯有《王氏渔洋诗抄》已著录。此集录明徐祯卿、高叔嗣二人诗。徐、高虽名列七子之中,然其诗上规陶谢,下摹韦柳,清微婉约,寄托遥深。士祯之诗实沿其宗。故取二人诗作之菁华,编为此集。徐诗多取自《迪功集》,高诗仅取其五言诗。是集凡一万五千余字。正文含古、今体诗一卷八十五首(迪功集选),苏门集选考功稿、读书园稿、晋阳稿等一卷六十四首, 如《雨兴》、《庐山》、《谒海上人相》等,所录皆取所长,弃所短,为二人佳作。其中徐诗含意隽永,情韵深长;高诗则偏重于抒发主观情思,以淡雅清旷见长。有《四库全书》本,《王渔洋遗书》本。

南华真经新传

二十卷。宋王雱(1044—1076)撰。王雱字元泽,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人,王安石之子。王雱博学多识,不到二十岁就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熙宁四年(1071)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参加撰修《三经义》,升天章阁待制。熙宁九年,迁为学土,后以病辞官,未几卒,年仅三十三岁。撰有《老子训传》、《佛书义解》、《南华真经新传》等。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庄周为南华子,《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王雱此书,是为解《庄子》。前人注《庄子》者,有晋代向秀、郭象等。王雱撰此书的体例,略仿郭象注本,而更加简约其词,标示大意,不琐屑诠释文句。内七篇注之较详,外十五篇、杂十一篇注之较简。除《逍遥游》外,以下诸篇都有题解,概括通篇大意。其诠解《庄子》,大体以庄释庄。但也偶有会通儒佛之言。例如,以“逍遥”况佛家之“身通法界”,以“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比孟子的“不加不损”、佛家的“不增不减”,称“缘督以为经”,是儒家的中庸之道等。全书不言神仙丹道炉火之事,大略叙述庄子以道为宗为本。认为道是无方无物,寂然冥运,而万物没有不由之的。至于人体道,其要在于无我。又以体用讲道,认为道体无形无名,无内无外,因为道体无所用,所以为众用之祖;圣人穷理尽性,是保全性命的根本;体道是为了用,尽道之所无,入神之所妙,与物不迕,随变而迁,能内圣而外王,逍遥而应世。认为道遍布一切领域,物与我同根,都是以道为体,禀受阴阳而生。王雱对于个别词句的诠释,常常别出心裁。例如,其解《逍遥游》中“齐谐”说:“齐者齐其所不齐,谐者谐其所不谐”所以称齐谐。其释《齐物论》的“成心”一词说:“心者人之真君也,人不能丧其真君,所以谓之成心也。”王雱所释虽与别家有异,但又颇能阐述经旨。后世研究《庄子》者,虽然对王雱其人褒贬不一,但对其才学则一致称赞。认为王雱之作,破规矩而任自然,与庄周的滉漾肆论极为相近,颇得庄周之微旨,是研究《庄子》的重要典籍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本影印《道藏举要》本。

元宫词(一百三首) 其八十八

低绾云鬟浅淡妆,从来阁内看诸王。只缘谨厚君心喜,令侍明宗小影堂。

过圆山节孝祠

有友海外游,联踪历淡水。挟予访圆山,同到公园鄙。遥见庙巍峨,神社并角倚。友乃咨询予,斯是何庙祀。君为台阳人,应知其何氏。予敬再拜陈,详明其原委。名曰节孝祠,甲午年创始。初建清代时,予父实董理。予父三岁孤,祖母柏舟矢。抚父已成人,念母真劳只。欲报母深恩,树坊志未已。官因百经营,无暇以及此。又有杜与王,有母节如是。连名请民捐,抚院奏奉旨。褒节不敢迟,许建东门里。糜费数千金,经营轮奂美。帝国初领台,移筑圆山屺。补助不日成,庙堂高峻峙。督宪匾额题,欲人共仰止。台地节妇多,久劳輶轩使。待进数繁繁,今先三人耳。友乃对曰俞,我已知之矣。我华重节贞,累朝褒素履。噫彼节妇人,凡妇孰如彼。或义守共姜,或贞效太姒。或节忍贫穷,或烈抗奸宄。如归齐忠臣,将顺等孝子。可为国四维,可立人五纪。盖师松柏坚,非同芍兰否。立志不二夫,存心到一死。大礼能维持,尽伦有谁比。清操垂古今,贞名动遐迩。典型仪闺门,德行耀乡里。光如日月华,定若江流砥。绰楔锡天章,芳流后世齿。瞻仰登崇阶,式敬窃自喜。尊翁具公心,不嫌为发起。颓俗可转移,风化关廉耻。全台淑妇人,何患节之靡。寄语诸贤媛,勿以高难企。学虽新是求,德必旧是以。有志事竟成,天亦降福祉。试观祠中人,传应列彤史。君宜计久遥,勿使后颓圮。予谢弗敢当,劳君之教指。谈论犹未终,日薄西山沚。移驾赋归欤,言别各移屣。相约祭日期,参拜上香酏。

题张苍水集

起兵慷慨扶宗国,岂独捐躯为故王。二百年来遗恨在,珠申馀孽尚披猖。廿年横海汉将军,大业蹉跎怨北征。一笑素车东浙路,英雄岂独郑延平。延津龙剑沉渊久,出匣依然百炼钢。抱缺守残亦盛德,心香同热谢余杭。北望中原涕泪多,胡尘惨澹汉山河。盲风晦雨凄其夜,起读先生正气歌。

雨作妨登山

莫笑林宗折角巾,雨师坚壁助愁城。菰蒲乍冷横烟淡,鸥鹭惊秋立水轻。山势欲穷犹有路,溪流似断又闻声。好怀聊拟携筇去,政惬农夫荷笠耕。暑风快处岸乌巾,去去扁舟远帝城。过眼溪山含雾重,多情草木逗烟轻。琴书正要疏人事,禽鸟跫然听履声。莫恨漏天霖雨恶,鸡窗好好笔为耕。杖履飘然不整巾,缘何问得梵王城。淡烟翠湿千螺皱,微日烟消一纸轻。隔山鸟语如人语,触处风声若水声。见说一犁今已足,笑歌蓬首饷夫耕。

饯王尚书出边

汉相推人杰,殷宗伐鬼方。还闻出将重,坐见即戎良。上策应为豫,中权且用光。令申兵气倍,威憺虏魂亡。树比公孙大,城如道济长。夏云登陇首,秋露泫辽阳。武德舒宸眷,文思饯乐章。感恩身既许,激节胆犹尝。祖帐倾朝列,军麾驻道傍。诗人何所咏,尚父欲鹰扬。

晋康郡侯硕人曾氏挽诗 其二

身备难并福,心明最上宗。夜台亡宿恨,旦宅漫遗踪。尘暗鱼机帐,云低马鬣封。酸风一襟泪,哀入暮山松。

金陵后八咏

王气金陵定有无,瓜分鼎分皆霸图。普天全付高皇烈,无论南都与北都。高皇不北意何如,文祖燕都控虏胡。高倚天山施裂决,风雷迅急百蛮呼。万水朝宗来海门,居然仰受万方尊。除凶刷耻今皇祖,未许唐宗谩拟伦。冶城山下朝天宫,万岁巍然殿顶中。不以朝天南受贺,南宫西面义何从。三山山外青天外,合作无穷如是观。道人独立无穷外,但见乾坤小一丸。天堑长江城石头,偏安誇羡未能休。太行为郭中原北,天险黄河到海流。钟山爱我如居静,我爱钟山似展眉。相爱也堪相信得,不应移我勒铭诗。冶城山西谒卞公,三匝三叹意何穷。若得如公百数辈,叛卒何忧乎大同。

古诗十四首 其十一

高人王右丞,辋川亦有乐。位居尚书省,志不异丘壑。谁言肉食鄙,而不事淡泊。辞擅大雅名,集多应制作。唐音得所宗,夫子实先觉。

与弟清河云诗十章

于穆予宗,禀精东岳。诞育祖考,造我南国。南国克靖,实繇洪绩。惟帝念功,载繁其锡。其锡惟何,玄冕衮衣。金石假乐,旄钺授威。匪威是信,称丕远德。奕世台衡,扶帝紫极。笃生二昆,克明克俊。遵涂结辙,承风袭问。帝曰钦哉,纂戎列祚。双组式带,绶章载路。即命荆楚,对扬休顾。肇敏厥绩,武功聿举。烟煴芳素,绸缪江浒。昊天不吊,胡宁弃予。嗟予人斯,胡德之微。阙彼遗轨,则此顽违。王事靡盬,旌旆屡振。委籍奋戈,统厥征人。祁祁征人,载肃载闲。骙骙戎马,有骃有翰。昔予翼考,惟斯伊抚。今予小子,缪寻末绪。有命自天,崇替靡常。王师乘运,席卷江湘。虽备官守,位从武臣。守局下列,譬彼飞尘。洪波电击,与众同湮。颠踣西夏,收迹旧京。俯惭堂构,仰懵先灵。孰云忍愧,寄之我情。伊我俊弟,咨尔士龙。怀袭瑰玮,播殖清风。非德莫勤,非道莫弘。垂翼东畿,耀颖名邦。绵绵洪统,非尔孰崇。依依同生,恩笃情结。义存并济,胡乐之悦。愿尔偕老,携手黄发。昔我西征,扼腕川湄。掩涕即路,挥袂长辞。六龙促节,逝不我待。自往迄兹,旷年八祀。悠悠我思,非尔焉在。昔并垂发,今也将老。衔哀茹戚,契阔充饱。嗟我人斯,胡恤之早。天步多艰,性命难誓。常惧陨毙,孤魂殊裔。存不阜物,没不增壤。生若朝风,死犹绝景。视彼蜉蝣,方之乔客。眷此黄垆,譬之毙宅。匪身是吝,亮会伊惜。其惜伊何,言纡其思。其思伊何,悲彼旷载。出车戒涂,言告言归。蓐食警驾,夙兴宵驰。濛雨之阴,炤月之辉。陵陵峻阪,川越洪漪。爰届爰止,步彼高堂。失尔朔迈,良愿中荒。我心永怀,匪悦匪康。昔我斯逝,兄弟孔备。今予来思,我凋我瘁。昔我斯逝,族有馀荣。今我来思,堂有哀声。我行其道,鞠为茂草。我履其房,物存人亡。拊膺涕泣,血泪彷徨。企伫朔路,言欢尔归。心存言宴,目想容辉。迫彼窀穸,载驱东路。系情桑梓,肆力丘墓。栖迟中流,心怀罔极。眷言顾之,使我心恻。

故仁寿簿张府君挽诗览府君事状见其居靖康国难时读李晟传慷慨不觉泪下衋然有感于中作诗哀之

羊肸与鬷蔑,雅好非宿敦。携手遽升堂,一语不待烦。物理适相感,岂用疏戚论。夫君今则亡,遗言空复存。乃能使余悲,览之涕澜翻。曩在岁丙午,烽烟塞天阍。四溟波荡沃,公方卧山樊。忽抚西平传,愤闷神飞鶱。尚想绣帽翁,凛凛躬櫜鞬。指顾还两都,笋簴安陵园。唐家有遗黎,不识金鼓喧。掩卷泪如迸,汗简犹班痕。平时闾阎中,聊乘下泽辕。岂知中激烈,感慨在元元。斯言当余意,为恸声复吞。但闻神州地,昼暝烟尘昏。故老不可得,华屋今丘墦。九原傥作兴,余欲重与论。

谒白沙先生祠

衣冠留王气,昭代挺真儒。绝学谁应续,微言幸不孤。瞽宗垂俎豆,幽谷想师模。瞻谒徘徊久,庭前下夕乌。圣宗传主静,疑信乃犹繁。月旦于今定,宫墙百代尊。山非紫水路,俗儗白沙村。五世瞻遗泽,真怜未及门。

1 7 8 9 10 11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