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体书论
书学论著。唐代张怀瓘著。一卷。为奏御之作。论述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等六种书体的特点、创始者、代表书家。其后论述执笔之法,认为“若执笔浅而坚,掣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着纸,势有余矣;若执笔深而束,牵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已尽矣。”甚为精当。是书陈振孙在《直斋书解题》中作《六体论》。所著六体为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叙述各书体源流,评论各体体势特点,颇精要。认为大篆法于鸟迹,史籀所造,李斯、蔡邕嗣之。其体势若鸾凤奋飞,虬龙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曲若弓,谓小篆乃李斯所造,曹喜、蔡邕为嗣。镂纤屈盘,鳞羽参差,其势飞腾,其形端俨。谓八分为王次仲所造,体骨雄异,贵异尚奇。
衡曲麈谭
古典戏曲论著。1卷。明人张琦著。这部论著分为“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辨”、“情痴寤言”4个部分。张琦认为“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传奇之曲,与散套异”。在“填词训”里,他着重论述了散套填词的注意事项。在“作家偶评”里,他对明散曲和传奇作家的成就和风格分别进行了评说,其中不乏高论。如其论汤显祖《牡丹亭》剧:“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胜。”可谓独具只眼。在“曲谱辨”里,他提出“专在平仄间究心,乃学之而陋焉者”。亦可谓高见。《衡曲麈谭》原附于《吴骚合集》卷首,有明刻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又有《读曲丛刊》、《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以《读曲丛刊》本为底本,将《衡曲麈谭》点校辑入第4册。
杨柳青小志
张江裁纂,民国27年(1938年)《京津风土丛书》铅印本。一卷。杨柳青旧为天津一大重镇,向无专志,此为首创,系张氏客津之时,游杨柳青后,以数日之力而成。分为疆域、河流、产业、民气、风俗、神庙、诗征。全志于风俗民情着墨较多,文笔朴茂,颇具地方特色。
渠丘耳梦录
余耋齿虺隤,经年善病,既不能展书纵读,又不能出而为登临眺听之事。唯是蒿床土锉,看屋梁而呻吟耳。二三亲串,间以问疾。相过延入卧内,共话团圞,多举乡里琐言为予娱病,且举其尤诙诡者,为抚掌之资。一涉世情,辄自引寐。儿辈侍侧,每有所闻,潜拾残{片虒}书之。疾平取视,都不成语,然亦可识当时抑郁无聊。故于没理没会处着想也,不忍弃为敝帚,稍次成帙,题曰《渠丘耳梦录》。耳梦用《汉书》语。颜注:耳常听闻而记之也。客有见者,曰:昔赵大年出新意作画,人辄嘲之曰:得非朝陵回乎?谓其所见不满五百里也。子渠人而只记渠事,得毋类此?余曰:不然,古人云,在朝言朝,在野言野。余以渠人而记渠事,亦士君子惓惓不忘乡党意也。
游仙窟
唐代传奇小说。属辞赋体。作者张鷟,字文成,在当时颇有文名。小说早期流传日本,在国内早已失传,近世从日本抄录带回中国。小说以第一人称形式自叙一次偶入仙窟的艳遇,写作者奉使河源,途中投宿某家,名为神仙窟,受到女主人崔十娘的热情款待,席间,二人以诗歌唱酬,互相调笑,尽情寻欢作乐,后经五嫂从中撮合,二人成一夕之欢。天明之后,自奔前程而去。小说具有较浓重的色情成分,宣扬了“欢乐尽情,死无所恨”的及时行乐思想。但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初唐时期在婚姻爱情观念上的开放风气,同时也体现出当时一些企图冲破礼教束缚的女性生活的苦闷。艺术上最大特点是基本采用一种骈散相间的形式,大量运用韵语,音调铿锵,行文流畅。从传奇小说的发展来看,《游仙窟》已基本摆脱了志怪小说的神怪气息,开始着眼于“人事”的描写,完成了由志怪小说到传奇小说的过渡,在唐传奇发展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证词
松本清张著,个女子正对着镜子在重新梳妆。小巧的三面镜是石野贞一郎上个月从百货公司给她买来的。旁边放着的衣橱和五屉柜都是前后脚置的。虽然只有两间房,每间面积才九平方米,然而,家里却布置得很象个样子,富有年轻女人居住的色彩和气氛。四十八岁的石野贞一郎每当走进这个房间,总感到象荡漾在春风里那样舒畅。自己的家虽然比这里宽敞得多,家具也很高级,然而,石野贞一郎却感到枯燥乏味。各种摆设色彩暗淡,冷冰冰地没有丝毫温柔之感,在家里,他的感情从来没有超出自己体温的热度。只要一睁开眼,就仿佛有一股凉气直冲心窝。
种族同盟
一个人的不幸往往以细小的事情为契机。对我而言,这件事情发生在东京地方法院的走廊上。我有事走过该处时,遇见了同行的楠田律师抱着一大包东西匆匆忙忙地迎面走来。我们站在那里聊了一会儿。“你好像很忙嘛。”“嗯。我接下太多公诉辩护人的工作了。”楠田律师眼下夹着用包袱布包着的一大包东西。这里面不用说都是一些诉讼文件。
十万分之一的偶然
中篇小说。作者松本清张。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因为极小的偶然性而存在着的,更何况一个人的命运。一九八〇年十月,一张在报上登出的车祸照片,引起了当时整个日本的关注。这张摄人心魄的照片,抓拍到了高速公路上车祸发生一刹那的所有可怖景象,被媒体称为“只有十万分之一的偶然才能抓拍到的鬼神之作”。其真实到逼仄的画面,仿佛将每个观者吸入灾难的现场,令人唏嘘。然而,看着照片中正遭受烈火噬咬的未婚妻的惨状,沼井正平的心中只有哀伤和绝望。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沼井对照片中的事故产生了一丝怀疑。这场天降之灾,究竟是神灵的捉弄,还是恶鬼的诡计?照片的背后,隐藏着几无破绽的黑暗阴谋。悬疑宗师松本清张,发挥宗师级的奇思妙想,挑战可能性仅有十万分之一的超离奇事件。
三传折诸
四十四卷。张尚瑗(生卒不详)撰。张尚瑗字宏蘧,又字损持,吴江(今属江苏)人,清代经学家。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官兴国知县。张尚瑗曾师从朱鹤龄,治《春秋》经传之学。朱氏曾作《读左日钞》,张氏仿其师作《三传随笔》,积累日久,卷帙逐伙,乃重新编纂而成此书。“折诸”之名是取扬雄“群言淆乱折诸圣”之语。此书计《左传》三十卷,《公羊》、《穀梁》各七卷,可知其用力于《左传》尤勤。其《自序》谓:“读古人书当出己裁,而经学必以传疏为依据”,又云:扬雄“又曰:‘众言淆乱折诸圣’。欧阳氏谓:‘经简而直,传新而奇,学者乐闻而易惑’。愚以为乐闻新奇然后可以折诸简直,其新奇也,盖其所以为简直也。”此盖为其书之大旨。其书卷首两篇为通论性质,有先生评说、郊禘考、五岳考、涂山会诸侯考、左丘明时代考、五霸辨、四凶议、论左传书、成周地形、鲁地形、楚地形、宋卫地形、陈蔡曹地形、郑地形、吴越地形,总论列国地形、河、江、关、春秋列国论、春秋列国党仇分合、姬姓之国、鲁异诸国、王室之卑、晋楚更霸、秦晋姻雠、陈蔡亡于楚、齐争国始末、宋卫叛臣、季氏专鲁、三家纂晋、赤狄白狄、三传经文互异、三传立例互异、类事类语、地名同、地名与国名同、名谥同、名姓世表、人名同、同姓名录诸篇,大多为张氏所撰,间亦有采前人所论着者,此为其书之精华所在,其书之特点是取材宏富,但其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亦失之芜杂。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一年,现存乾隆刻本,另清敬足斋刻其中《穀梁折诸》六卷。
金箓斋三洞赞咏仪
原题「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张商英奉敕编修」。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金箓斋」是供帝王修奉的斋法,用来消除天灾、救度帝王。「三洞」是道教经籍的分类法,指洞真、洞玄和洞神三部,也可泛指道教的经典及学说。「赞咏」是指道士举行斋醮仪式时诵唱赞颂词。《道藏》所收斋醮科仪中的大量赞颂词章,既有道士作品,也有文人帝王作品。此书卷上为宋太宗御制《步虚词》十首、《白鹤赞》十首、《太清乐》二十首。卷中为宋真宗御制《步虚词》十首、《玉清乐》十首、《太清乐》十首、《白鹤赞》十首、《散花词》二十首。卷下为宋徽宗御制《玉清乐》十首、《上清乐》十首、《太清乐》十首、《步虚词》十首、《散花词》十首、《白鹤词》十首。以上各类唱赞歌词共一百六十首,皆行金箓斋时所用,表达思慕神仙之意。其词藻雅丽,可歌可诵。唐宋以来的赞咏词是一种配乐的歌词,从形式上看,赞咏词虽然保存了步虚词的入乐法式,但也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在七言诗的基础上加入许多衬句。按《通志•艺文略》着录《太宗御制金箓斋道词》一卷、《真宗御制金箓斋道词》一卷、《徽宗御制金箓斋道场词》一卷,当即本书。
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五卷。章冲撰。章冲,字茂深,湖州吴兴 (今属浙江省)人,祖籍建州浦城 (今属福建省)。章祐曾孙,叶梦得之婿。官朝散大夫,孝宗淳熙 (1174—1189年) 中尝知台州。叶梦得精于《春秋》之学,章冲亦究心于《左传》,以《左传》“事不传义,每载一事,或先经以发其端,或后经以终其旨。有越二三君数十年而后备近者,亦或十数年有一人而数事相关,有一事而先后若异。臣君之名字有数语之间而称谓不同,间见错出,常病其不属。”(书序)为使其“大小之事”,“一览尽见”,遂“捃摭惟迁,各从其类”,抄录《左传》而成《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全书大体依《左传》每年之中所记史事分类标题,并用 《左传》十二公纪年为序。年下共系三百五十七目,有一年之下一目者,亦有一年之中多至七目者。其中,也有少数年份的史事未录。总的来说,《左传》原文叙事较详,则此书即立有类目,犹如提要。其书“掇其英精,会其离析,各备其事之本末”,以及立目细碎,都表现出与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异趣。该书刊于孝宗淳熙乙巳(1185),晚袁枢十年,显示着纪事本末体史书开始跃居史坛的趋势。传本有《四库全书》本、《通志堂解经》本,后者多附录一卷。
脱了轨道的星球
长篇小说。张资平著。1931年现代书局出版。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家乡在岭南,高祖父在前清开绸缎庄发了财,但到祖父、父亲这两代家道中落。父亲为谋生曾到过南洋,但回家为祖父奔丧连丧葬费都不够匆中一贫如洗,父亲只得开一蒙塾,“我”也跟在父亲身边读书。17岁时,父亲打听到省城官费的测绘学堂开始招考,于是东筹西借了二十块大洋,送“我”去省城考试,“我”为能在省城学校念书兴奋异常。但在复试时,“我”被一篇史论难倒,名落孙山,怀着沮丧的心情回乡,在一个初级师范学校混了两个多月。后来又去参加清华学校的考试,并取得了复试的资格,但因家中久不寄钱,只得替人代考,最后决定安心在高等巡警学堂学习。当时许多有为青年积极献身革命,而“我”则为保持世家的门面,仍醉心于科举考试。自从顶替别人考试之后,便知道人立足于世应准备几个假面,从此“我”的精神开始向病态方向发展,不仅对蓬勃发展的革命高潮漠不关心,还仍在自己个人的小天地里怨天尤人,真象一颗没有轨道的暗星,完全无目的地在天空中乱碰乱撞,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这部自传体小说塑造了一个在大革命动荡年月里,仍一心只求自身荣华而远离时代的青年形象,然而在那样动荡的岁月里,他的理想又不可能实现,因而成为社会的多余人,整天愁眉苦脸,找不到出路,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小说采用第一称手法,富有抒情性,写得情真意切,很有感染力。
儒門事親 一
《儒门事亲》是金代张从正编撰中医著作,共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 《四庫提要》记载,金朝的金張從正是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出生在睢州考城。他在兴定中被召为太医,后来辞去职务。他的事迹详细记录在《金史方技传》中。金張從正与麻知幾(即子和)是同一时代的医学家,他们都非常注重医理,为此编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称为《潜志》,也称为《麻知幾九疇》。子和在书中论述了自己的医术,并结合文献进行了解释。书中包括了解说、辨析、记载、解释、规劝、注释、解释和方法。书中还介绍了十种形态的三种治疗方法,命名繁琐而碎片化,但其大旨主要在于应用攻击。书中说,儒家门下的事亲者认为只有儒者才能明白其理论,事亲者才能理解医学。金張從正属于河間宗派,他使用的药物多是寒凉性质,具有出汗和泄下的效果。 当时对于这三种治疗方法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争议,因此书中有很多辨驳的地方。丹溪朱震亨也对书中的偏见进行了嘲笑,后来人们将这本书束之高阁。然而,疾病的情况各不相同,针对不同情况需有相应的治疗方法,不攻不补皆有其弊端。过分偏执于某种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但也不能完全排斥其中的价值。中间立场的人往往急于求胜,避不开过激和矫枉过正的情况,医生们过于依赖补益而忽略了观察脉象、判断病情长短的论述,过于激烈地施行治疗,最终被世人拿来说事。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从正的初衷。
儒門事親 二
《儒门事亲》是金代张从正编撰中医著作,共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 《四庫提要》记载,金朝的金張從正是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出生在睢州考城。他在兴定中被召为太医,后来辞去职务。他的事迹详细记录在《金史方技传》中。金張從正与麻知幾(即子和)是同一时代的医学家,他们都非常注重医理,为此编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称为《潜志》,也称为《麻知幾九疇》。子和在书中论述了自己的医术,并结合文献进行了解释。书中包括了解说、辨析、记载、解释、规劝、注释、解释和方法。书中还介绍了十种形态的三种治疗方法,命名繁琐而碎片化,但其大旨主要在于应用攻击。书中说,儒家门下的事亲者认为只有儒者才能明白其理论,事亲者才能理解医学。金張從正属于河間宗派,他使用的药物多是寒凉性质,具有出汗和泄下的效果。 当时对于这三种治疗方法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争议,因此书中有很多辨驳的地方。丹溪朱震亨也对书中的偏见进行了嘲笑,后来人们将这本书束之高阁。然而,疾病的情况各不相同,针对不同情况需有相应的治疗方法,不攻不补皆有其弊端。过分偏执于某种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但也不能完全排斥其中的价值。中间立场的人往往急于求胜,避不开过激和矫枉过正的情况,医生们过于依赖补益而忽略了观察脉象、判断病情长短的论述,过于激烈地施行治疗,最终被世人拿来说事。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从正的初衷。
儒門事親 三
《儒门事亲》是金代张从正编撰中医著作,共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 《四庫提要》记载,金朝的金張從正是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出生在睢州考城。他在兴定中被召为太医,后来辞去职务。他的事迹详细记录在《金史方技传》中。金張從正与麻知幾(即子和)是同一时代的医学家,他们都非常注重医理,为此编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称为《潜志》,也称为《麻知幾九疇》。子和在书中论述了自己的医术,并结合文献进行了解释。书中包括了解说、辨析、记载、解释、规劝、注释、解释和方法。书中还介绍了十种形态的三种治疗方法,命名繁琐而碎片化,但其大旨主要在于应用攻击。书中说,儒家门下的事亲者认为只有儒者才能明白其理论,事亲者才能理解医学。金張從正属于河間宗派,他使用的药物多是寒凉性质,具有出汗和泄下的效果。 当时对于这三种治疗方法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争议,因此书中有很多辨驳的地方。丹溪朱震亨也对书中的偏见进行了嘲笑,后来人们将这本书束之高阁。然而,疾病的情况各不相同,针对不同情况需有相应的治疗方法,不攻不补皆有其弊端。过分偏执于某种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但也不能完全排斥其中的价值。中间立场的人往往急于求胜,避不开过激和矫枉过正的情况,医生们过于依赖补益而忽略了观察脉象、判断病情长短的论述,过于激烈地施行治疗,最终被世人拿来说事。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从正的初衷。
儒門事親 四
《儒门事亲》是金代张从正编撰中医著作,共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 《四庫提要》记载,金朝的金張從正是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出生在睢州考城。他在兴定中被召为太医,后来辞去职务。他的事迹详细记录在《金史方技传》中。金張從正与麻知幾(即子和)是同一时代的医学家,他们都非常注重医理,为此编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称为《潜志》,也称为《麻知幾九疇》。子和在书中论述了自己的医术,并结合文献进行了解释。书中包括了解说、辨析、记载、解释、规劝、注释、解释和方法。书中还介绍了十种形态的三种治疗方法,命名繁琐而碎片化,但其大旨主要在于应用攻击。书中说,儒家门下的事亲者认为只有儒者才能明白其理论,事亲者才能理解医学。金張從正属于河間宗派,他使用的药物多是寒凉性质,具有出汗和泄下的效果。 当时对于这三种治疗方法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争议,因此书中有很多辨驳的地方。丹溪朱震亨也对书中的偏见进行了嘲笑,后来人们将这本书束之高阁。然而,疾病的情况各不相同,针对不同情况需有相应的治疗方法,不攻不补皆有其弊端。过分偏执于某种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但也不能完全排斥其中的价值。中间立场的人往往急于求胜,避不开过激和矫枉过正的情况,医生们过于依赖补益而忽略了观察脉象、判断病情长短的论述,过于激烈地施行治疗,最终被世人拿来说事。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从正的初衷。
儒門事親 五
《儒门事亲》是金代张从正编撰中医著作,共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 《四庫提要》记载,金朝的金張從正是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出生在睢州考城。他在兴定中被召为太医,后来辞去职务。他的事迹详细记录在《金史方技传》中。金張從正与麻知幾(即子和)是同一时代的医学家,他们都非常注重医理,为此编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称为《潜志》,也称为《麻知幾九疇》。子和在书中论述了自己的医术,并结合文献进行了解释。书中包括了解说、辨析、记载、解释、规劝、注释、解释和方法。书中还介绍了十种形态的三种治疗方法,命名繁琐而碎片化,但其大旨主要在于应用攻击。书中说,儒家门下的事亲者认为只有儒者才能明白其理论,事亲者才能理解医学。金張從正属于河間宗派,他使用的药物多是寒凉性质,具有出汗和泄下的效果。 当时对于这三种治疗方法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争议,因此书中有很多辨驳的地方。丹溪朱震亨也对书中的偏见进行了嘲笑,后来人们将这本书束之高阁。然而,疾病的情况各不相同,针对不同情况需有相应的治疗方法,不攻不补皆有其弊端。过分偏执于某种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但也不能完全排斥其中的价值。中间立场的人往往急于求胜,避不开过激和矫枉过正的情况,医生们过于依赖补益而忽略了观察脉象、判断病情长短的论述,过于激烈地施行治疗,最终被世人拿来说事。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从正的初衷。
儒門事親 六
《儒门事亲》是金代张从正编撰中医著作,共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 《四庫提要》记载,金朝的金張從正是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出生在睢州考城。他在兴定中被召为太医,后来辞去职务。他的事迹详细记录在《金史方技传》中。金張從正与麻知幾(即子和)是同一时代的医学家,他们都非常注重医理,为此编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称为《潜志》,也称为《麻知幾九疇》。子和在书中论述了自己的医术,并结合文献进行了解释。书中包括了解说、辨析、记载、解释、规劝、注释、解释和方法。书中还介绍了十种形态的三种治疗方法,命名繁琐而碎片化,但其大旨主要在于应用攻击。书中说,儒家门下的事亲者认为只有儒者才能明白其理论,事亲者才能理解医学。金張從正属于河間宗派,他使用的药物多是寒凉性质,具有出汗和泄下的效果。 当时对于这三种治疗方法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争议,因此书中有很多辨驳的地方。丹溪朱震亨也对书中的偏见进行了嘲笑,后来人们将这本书束之高阁。然而,疾病的情况各不相同,针对不同情况需有相应的治疗方法,不攻不补皆有其弊端。过分偏执于某种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但也不能完全排斥其中的价值。中间立场的人往往急于求胜,避不开过激和矫枉过正的情况,医生们过于依赖补益而忽略了观察脉象、判断病情长短的论述,过于激烈地施行治疗,最终被世人拿来说事。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从正的初衷。
石匱書
《石匮书》,是一部纪传体明史,明清张岱撰,起自洪武,迄于天启,凡二百二十卷。有〈本纪〉、〈志〉、〈世家〉、〈列传〉。 《石匮书》始撰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自序道:“经十七年,明亡后,携副本屏迹深山,又十年而成书,五易其稿,九正其讹。”,脱稿后犹时加删改,“事必求真、语必务确,五易其稿,九正其讹,稍有未核,宁缺勿书”,前后历五十年。〈志〉和〈列传〉有总论和附论,有“石匮书曰”为评论。《石匮书》因崇祯朝无〈实录〉和〈起居注〉,材料不全,止于天启。内容分:〈本纪〉、〈志〉、〈世家〉、〈列传〉;〈志〉有天文、地理、礼乐、科目、百官、河渠、刑名、兵革、马政、盐法、漕运、艺文诸目。〈列传〉下有循吏、独行、行人、儒林、文苑、妙艺、方技、隐逸、名宦、宦者、胜国遗臣、盗贼、兀良哈、朵颜三卫、朝贡各国。 顺治年间浙江谷应泰提督浙江学政,编《明史纪事本末》,以五百金购买《石匮书》,宗子因家贫慨然予之。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多取材自此书。康熙初年,谷应泰编修《明史纪事本末》时,张岱参与其中,得以望见崇祯朝的大量史料,如崇祯朝《邸报》,于是开始强化《石匮书》细节的铺陈,并着手撰写关于崇祯朝和南明史事的《石匮书后集》,分本纪、世家、列传,体例一如《石匮书》,共六十三卷,附录一卷。康熙三年(1664年)《石匮书》竣工,张岱仍继续潜心撰写《石匮书后集》。 邵廷采将《石匮书》与谈迁《国榷》并称:“明季稗史虽多,而心思漏脱,体裁未备,不过偶记闻见,罕有全书。惟谈迁编年,张岱列传,两家俱有本末。”邵廷采又说:“沉淫于有明一代纪传,名曰《石匮书》。以拟郑思肖之铁函心史也。至于兴废存亡之际,孤臣贞士之操,未尝不感慨流连陨涕,三致意也。”温睿临《南疆逸史》亦称“两家体裁较他稗史独完具,而岱、迁于君臣朋友之间,天性笃至,其著书也征实复核,不矜奇门,文以作者自居,故儒林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