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庐山高斋赴南康监郡时兵火之馀在吴城山开司

公昔骑麟下星渚,前身恐是匡庐君。孤城遗老穷无告,太守真符喜见分。彭蠡帆樯明夕照,吴城旌旆拂秋云。明年春殿论功赏,传奏先将姓字闻。

依韵和唐彦猷华亭十咏 其五 秦始皇驰道通吴城

秦帝观沧海,劳人何得脩。石桥虹霓断,驰道鹿麋游。车辙久已没,马迹亦无留。骊山宝衣尽,万古空冢丘。

会昌号湘江岸有小岘亭癸卯六月与瑞金吴丞饮其上 其二

占断江西景,临川拟岘台。今犹千里隔,我更几时回。幸此亭相似,非公坐莫陪。古今随水去,风月送诗来。

会昌号湘江岸有小岘亭癸卯六月与瑞金吴丞饮其上 其一

湘水欠湘竹,岘亭非岘山。休论真胜假,且幸冗偷闲。眼底方尘外,栏干更树间。哢禽如语我,剧暑未能还。

会昌号湘江岸有小岘亭癸卯六月与瑞金吴丞饮其上

湘水欠湘竹,岘亭非岘山。休论真胜假,且幸冗偷闲。眼底方尘外,栏干更树间。哢禽如语我,剧暑未能还。占断江西景,临川拟岘台。今犹千里隔,我更几时回。幸此亭相似,非公坐莫陪。古今随水去,风月送诗来。

霓裳中序第一·壬戌春莫过城西草堂,读壁间词句,悽婉清丽,款为梅边吹笛客重九对芙蓉作。予自抱骑省之戚,益复无聊,睹此新词,能无枨触,依韵和之

芳园草自碧。过客心伤弄春色。到此闷怀愁积。趁绿柳门深,红阑桥仄。摩挲艳笔。怅者番、妍媚非昔。疏帘外、乱红成阵,惨绝抚瑶瑟。休息。春归何急。悔旧日、花浓未摘。滋培难借琼液。只有限芳情,霎时孤寂。飘零谁更惜。任付与、颓垣狼籍。难遣窗纱新月,顾影诉蟾魄。

吴文正集

诗文别集。一百卷。元吴澄撰。此集系其孙吴当所编。明成祖永乐四年丙戌(1406),其五世孙吴爟重刊,集后有爟跋云:“《支言集》一百卷,私录二卷,皆大父县尹公手所编类,刊行于世,不幸刻板俱毁于兵火,旧本散落,虽获存者,间亦残阙。迨永乐甲申(1404),始克取家藏旧刻本,重寿诸梓,篇类卷次,悉存其旧,不敢更改,惟卷首增入年谱、神道碑、行状、国史传以冠之。但旧所阙简,遍求不得完本,今故只将残缺篇题列于各卷之末。”从此跋,可知此集原名《支言集》,重刻本乃残缺之馀,已非初刻之旧。但残缺不多,仅第十七卷《徐君顺诗序》一篇,第五十四卷《题赵天放桃源卷后》一篇,第五十七卷《题约说后》一篇,又第三十七卷《滹南王先生祠堂记》末注“此下有缺文”而已。吴当所编过于求备,片言只字无不收入,有不必存而存者,未免病于稍滥。此集《四库全书》本前九十卷为文,卷九一至卷九八为诗,卷九九为词,卷一○○为骚体、杂题,附录年谱、行状、列传、圹记、神道碑。此外,有明宣宗宣德十年乙卯(1435)吴炬刊本(存九十八卷,外集五卷),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临川官刊本,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苏宇庶临汝刊本,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刊本,均为四十九卷,外集三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一卷,旧题元吴澄著。其书以三百六十天,五天为一候,共七十二候,又以七十二候分属二十四气,各加训释。吴澄作《礼记纂言》,曾引唐《月令》,分著五日一候之义,但并未闻其著有此书。书中说多矛盾肤浅,故清儒多以为此书为好事者托名吴澄。

书纂言

四卷。宋吴澄撰。《尚书》有古、今文之分。澄此书唯注今文,不及古文。《自序》谓“晋世晚出之书,别见于后”。然除此四卷之外,澄并未释古文一篇。注《尚书》专释今文,自此书始。此书诠解《尚书》今文,多取前人之说折衷之,持论较为公允,见解亦有独到之处;唯其好改经文,且不明言改窜之故,乃其缺憾。此书有元刊本、《通志堂经解》本,明嘉靖顾应祥刊本。

仪礼逸经传

元吴澄勾沈《仪礼》逸文、逸注的著作。2卷。其中逸经8篇,逸传10篇。汉兴,高堂生得《仪礼》17篇,后鲁恭王从孔子宅壁得古文《礼经》56篇,其中17篇与高传《仪礼》同,余39篇藏于秘府,谓之逸礼。唐初犹存此书,其后遂亡。吴澄逸经8篇,两篇取自 《小戴礼记》,三篇取自《大戴礼记》 ,三篇取自郑玄三礼注所引逸文,一依行礼之节次,不尽从其原文,次第为投壶、奔丧、公冠、诸侯迁庙、诸侯衅庙、中霤、禘于大庙礼、王居明堂。又逸传10篇,吴澄认为乃周末汉初人的《仪礼》释文,为二戴抄掇入记,故复依《仪礼》篇次,粹为一篇,次第为冠义、昏义、士相见、乡饮酒、乡射义、燕义、大射义、聘义、公食大夫、朝事义。如《大戴礼记》 “朝事” 1篇,实释《仪礼》诸侯朝觐天子之礼。李俊明序称,此书继汉唐儒与朱熹后,“造诣深奥,疏别户牗,各有归趣。好礼之士,往往先观疏注旧本,考朱子《通解》,然后取先生所释而深研究。”此书吴澄生前未付梓行世。有国子监崇文阁初刻本,天顺初年亡佚。明成化年间,程敏政获曹君谦藏书,宏治年间始刻传世。今有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春秋纂言

十二卷。总例一卷。元吴澄撰。此书仿陆淳《春秋纂例》之体例,采摭诸家之言,各附于经,而间以己意论断。首为《总例》七篇,其“天道”、“人纪”二例为吴氏所首创,其余“吉”、“凶”、“军”、“宾”、“嘉”五例,则与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雷同。七例共八十八目。其《自序》云:“凡《春秋》之例,礼失者书,出于礼则入于法,故曰刑书也。”此书之体例虽近似张大亨《五礼例宗》,而其说经则近似苏轼与朱熹,认为《春秋》本是直书其事而善恶自见,反对支离破碎、刻巧变诈之说,其说以《左传》为主。如桓公三年春正月,吴氏以为阙文,反对前儒“桓无王明天讨不加”之说。此书初刻于元,现存田元刻大字本、《四库》系抄本。

礼记纂言

三十六卷。元吴澄撰。澄字幼清,号草庐、江西崇仁人。南宋咸淳末举进士不第。入元,荐擢翰林应奉文字。泰定初年开经庭,澄为讲官,曾主修《英宗实录》,诏加为资善大夫,广招门徒,从学者数千百人,卒谥文正,为元代着名学者,着有《老子注》和诸经《纂言》等。据元代危素为澄所作《年谱》载,至顺三年(1332)澄年八十四,是年为抚州郡学,《礼记纂言》成;而虞集《行状》则称成于至顺四年,即澄卒之岁,其言颇不相合,可见此书为澄晚年之作。《礼记》,据《汉书·艺文志》载为《仪礼》附庸,原有一百三十一篇,后戴德取其八十五篇而成《大戴礼记》,其侄戴胜则删作四十九篇,是为《礼记》。《礼记纂言》每卷为一篇,其大旨以为《戴记》经文庞杂,故疑其多有错简,故每一篇中,其经文皆以类相从,使其上下意义连属贯通,而识其章句于左。其三十六篇次序也以类相从。共有《通礼》九篇、《丧礼》十一篇、《祭礼》四篇、《通论》十一篇,各有其标目。如《通礼》首篇为《曲礼》,而以《少仪》、《玉藻》等篇附后,与《礼记》原有体制大有不同。又如《大学》、《中庸》别为一书是为遵程朱之法;又以《投壶》、《奔丧》归入《仪礼》;并将《冠礼》、《昏礼》、《乡饮酒礼》、《射义》、《燕义》、《聘义》六篇单辑为《仪礼传》,多有诸如此类迥然与古制相异之法,确为其独到之处。其说解亦常发前儒之所未发,颇有新意。全书结构严整、次序井然,颇得时人誉言。虞集于吴氏《行状》称其始终先后,最为精密,先王之遗制,圣贤之格言,其仅存可靠者,统表而存之,各有所附。所评虽未免过誉之处,然作者不袭旧例,自创新制的方法确为《礼记》研究另辟了蹊径。有明正德间刻本、明嘉靖中新安黄氏刊本、崇祯中刊本、高安全书本。

孝经定本

一卷。元吴澄撰。该书以 《今文孝经》为本,仍从朱熹《孝经刊误》的体例,分列经传。其经则合今文六章为一章,其传则依今文为十二章,而改易其次序。后附录朱熹所删语句一百七十二字与古文《闺门》章二十四字。书末有大德七年 (1303) 门人张恒跋:“ (澄)观邢疏而知古文之伪,观朱子所论,知今文亦有可疑。因整齐诸说,附入己见,为家塾课子之书,不欲传之,未尝示人。”该书所定篇第虽多分裂旧文,然诠解简明,秩然成理。当与朱氏《刊误》并行为《孝经》的两种改本。该书有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经解》本,亦有明朱鸿编 《孝经十书》本。

庄子内篇订正

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易纂言

易学著作。元吴澄撰。是一本音注、训释、考证《易经》的书。十二卷。本书体例是采用宋吕祖谦《古周易》本经文,每卦先列卦变主爻,每爻先列变爻,次列象占,十翼亦各分章安排。其训释各附句下;音注、考证于经附每卦之末,于传附每章之末。间有文义相关处,也附辩于句下。

易纂言外翼

元吴澄撰。八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吴氏因所著《易纂言》之义例各散见诸卦中,不相统贯;其卷首所列卦画亦粗具梗概,未及详言,故复撰此书以畅明之。据吴氏《小序》,全书共十二篇:一曰《卦统》,二曰《卦对》,三曰《卦变》,四曰《卦主》,五曰《变卦》,六曰《互卦》,七曰《象例》,八曰《占例》,九曰《辞例》,十曰《变例》,十一曰《易原》,十二曰《易流》。其书罕有传本,朱彝尊《经义考》云:见明崑山叶氏《书目》载有四册,而亦未睹其书。《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录出,厘为八卷,然已非完本。《提要》指出:“今缺《卦变》、《变卦》、《互卦》三篇;《易流》缺半篇,《易原》疑亦不完。然其余尚首尾整齐,无所遗失。自唐定《正义》,《易》遂以王弼为宗,象数之学,久置不讲。澄为《纂言》,一决于象,史谓其能尽破传注之穿凿,故言《易》者多宗之。是编类聚区分,以求其理之会通。如《卦统》、《卦对》二篇,言经之所以厘为上下,乃程、朱所未及。《象例》诸篇,阐明古义,尤非元明诸儒空谈妙悟者可比。虽稍有残缺,而宏纲巨目,尚可推寻。谨依原目编次,析为八卷,俾与《纂言》相辅而行焉。”按,北京图书馆今藏元刻本《易纂言外翼》十二卷,当为完本,宜资参考。

和颜长官百咏 其八 城市

芜城怀古最愁人,劫火烧残得此身。舞榭歌台何足道,秦宫汉苑尚流尘。

赠少参王本一本一以公谴谪戍吾璚上谒军门予适守苍梧道过与语甚悦且闻其善书因求写梧山书院四字及敬义字皆有矩矱临别谓予宜有赠什予归急草古风一章未及脱稿而舟已发矣人便因附寄申意

梧城六月漓江涨,有客乘舸溯流上。邮亭过语汗浃衣,细雨蛮烟共惆怅。仕当河洛家秦关,乃自西北来东南。直道动与世情迕,霜蹄暂蹶中何惭。前年谪来余吏部,君今复践琼台路。胡为海上一丹丘,连屈双贤踵高步。鲸波浩溔乾坤浮,坡翁曾此跨鹤游。飘飘仙驭不可絷,江山遗迹留千秋。明珠在渊光闪烁,松筠不共凡英落。圣主怜才意未央,赐环今下经纶阁。

送吴山人还四明 其一

芜城摇落楚云边,何处秋风不可怜。十载一冠犹侧注,渡江人识孝廉船。

送吴山人还四明

芜城摇落楚云边,何处秋风不可怜。十载一冠犹侧注,渡江人识孝廉船。千金裘马未须论,岁晚天涯短剑存。独少归装双白璧,应知不是过平原。凫矶馆下雪涛间,莺脰湖边客自还。海鹤向人鸣不息,待谁同住四明山。徐卿慷慨最怜才,为汝椷书五色裁。归去甬东抱明月,莫誇淮海夜光来。

1 7 8 9 10 11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