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次昭武省祖茔焚黄因会宗族二首
不到乡闾二十秋,幸因帝命得来游。过家上冢怀先德,酾酒挥金学故侯。季子归来饶印绶,魏舒起废拥貔貅。自嗟慷慨据鞍客,不及当年马少游。兵火烧残井邑空,溪山依旧夕阳中。故乡自昔悲游子,壮岁来归今老翁。细认里闾寻树石,怪看旌旆走儿童。王师新定回源盗,犹喜田家岁事丰。
邵奉礼归乡
应制曾亲白玉除,桐君溪畔是幽居。末登王子洛宾岁,已读黄香东观书。万里归宁承汉诏,三牲供膳奉潘舆。水衡得俸诚堪喜,莫便挥金学二疏。
经学通论
即《五经通论》。清皮锡瑞撰。五卷。包括《易经通论》、《书经通论》、《诗经通论》、《三礼通论》、 《春秋通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南思贤书局刊行。是作者晚年在湖南讲授经学的课本。认为“经为孔 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孔子为万世师表之尊, 正以其有万世不易之经,经之大义微言亦甚易明”。“以 为尊孔必先明经”。对五经的流传、内容要义、历代考订 注疏之得失、学者治经之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阐述。版 本另有《师优堂丛书》本、《皮氏经学丛书》本。收入《万有文库》及《国学基本丛书》。1954年中华书局据《国学 基本丛书》本校正重版。
经学历史
清皮锡瑞撰。不分卷。书今传世。这是一本经学入门书籍,是“经学的导言”。皮氏在书中将上下二千余年的经学史划分为十个阶段:经学开辟时代;经学流传时代;经学昌明时代;经学极盛时代;经学中衰时代;经学分立时代;经学统一时代;经学变古时代;经学积衰时代;经学复盛时代。论说经学源流,学派兴替,诸家长短,各书得失。因为皮氏是今文学者,立场于今文学,所以他对宋学不满,对古文学也不绝对崇信;他是经学家而非史学家,所以史料搜集不完备,排比不妥善,每不能客观记述事实,而好主观议论。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经学启蒙
宋代陈淳所撰。陈淳,字安卿,号北溪,漳州龙溪人。是朱熹晚年得意门生,性至孝,于书无所不读。陈淳较关心儿童教育,除此书外,还撰有《小学诗礼》。他从儒家经典中,辑出关于人伦、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用三字韵语的形式,编成此书,让儿童习诵。虽说此书不是具体的介绍儒家经典,但儿童习诵并按此去做,则达到了用儒家经典教育的目的,对儿童来说,是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故曰《经学启蒙》。
郑经学务实践
敦行孝友以身先,道学名儒适性天。训俗型方为己任,条陈乡约广宣传。
再题金粟泉书苏公祠壁
茫茫大海汎玻瓈,奇甸波心一叶挈。中有寒泉漾碧光,宛如荷面珠明灭。谁云海眼与潮通,泉味夐与咸潮别。石缝澄澄几许深,飘来金粟纷如屑。山上常闻产玉禾,井中谁解有金埒。僧雏誇语未足信,居人拾得为余说。我来窥井窅无见,恰如贫子思金穴。何须海外觅黄芽,一歃神瀵甘且冽。曾浮杨子饮中泠,此泉堪与相颃颉。天荒海阔无人到,羽也泉经安得列。前余饮者苏端明,冷庙颓垣碑孑孑。入门见像不肯拜,手自扪萝看古碣。佳水佳山信有缘,要待奇人成三绝。二十年前我梦游,光景明明目所阅。却恨端明不我见,江山千古留馀缺。今来挥手与山辞,泉声为我增幽咽。流波滚滚送游人,五百年后何人啜。
节庵倪先生以经学教于乡既成其子进贤举进士为御史又出其馀以淑乡之人其在德兴孙司马之塾最久予过婺源望先生之庐尚远不能往拜漫成一律奉寄
鹤发朱颜笑语温,隐君遥在水云村。诸生久立尚书馆,一子新开御史门。丹灶药垆堪逸老,锦衣乌帽待承恩。传经谁复倪宽在,借榻无因听一论。
敷文阁学士李仁甫挽词十绝 其三
经学渊源史笔高,文章馀力埒风骚。纷纷小技誇流俗,磨灭身名笑尔曹。
莫铜陵挽词
经学高馀子,躬行慕古人。儒风三叶秀,和气一门春。台岭渐摩久,铜官抚字均。庠东亡二老,凝望倍沾巾。
哭崔渊甫
绩学攻文岂致灾,花时无柰雨相催。天公似欲雠斯道,山木由来寿不材。千里霜蹄中路蹶,九霄云翼下风催。忘年谊重今何望,泪洒青山日几回。
仪礼经传通解
经学著作。南宋朱熹撰,黄榦、杨复续撰。37卷,续29卷。宋人多简称为《礼书》。此书初名《仪礼集传集注》,后改今名。为彻底搞清古礼并以为后世之鉴,朱熹对古礼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其法:以《仪礼》为经,而取《礼记》及其他书传所载有关古礼者附于本经之下,并具列注疏及诸儒之说,寓作于述,勒为一编,即成此书。卷一至卷五为《家礼》,卷六至卷八为《乡礼》,卷九至卷十九为《学礼》,卷二十至卷二十三为《邦国礼》,卷二十四至卷三十七为《王朝礼》。初刊于嘉定十年(1217),时作者已卒。因前23卷是定稿,故改称今名;后14卷《王朝礼》是草稿,故仍用初名。以篇数计,全书共60篇,其中缺《书数》、《卜筮》二篇。《仪礼经传通解续》是此书的续作。朱熹整理古礼,尚有丧、祭二礼未及论次,因属弟子黄榦续成之。续作体例与朱氏原书不异。《续》之前16卷为《丧礼》,后13卷为《祭礼》。黄氏仅完成了《续》之前15卷,其余部分还是草稿,未及修订而卒。其后,朱熹另一弟子杨復据黄氏遗稿重加修订,方成完帙,故今本《续》之前15卷题黄榦撰,后14卷题杨復撰。变难读之《仪礼》为易晓,朱熹及其弟子实有开创之功。其后清人迭有著述,虽枝节不无胜处,而体例则一仿朱熹旧规。
絜斋家塾书钞
经学著作。南宋袁燮撰。12卷。此书注重发明本心,反复引申阐明心性之说,而论述帝王治绩,尤能参酌古今,逐一标举大纲和要领。所论满损谦益和居安思危,亦颇惬当得理。原本10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并称其子袁乔“录其家庭所闻,至《君奭》而止”。因知其本为未竟之书,且非燮手著。绍定间,其子袁甫刊于象山书院。传本久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得,编为今本。《四库全书》著录。有《四明丛书》本。
驳五经异义
经学著作。东汉郑玄著。一卷。东汉许慎撰《五经异义》十卷,叙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不同内容。郑玄对此有许多不同意见,故著《驳许慎五经异义》。唐宋间二书皆佚,宋以后出现各种辑本。今本《五经异义》,辑自《初学记》、《通典》、《太平御览》等书。《驳五经异义》则辑自《三礼正义》,其最早辑本署名王应麟,但无确凿证据。清人对此辑本进行校订,把其中许、郑原文并存者列于前,仅存驳文而阙许氏《异义》文者附于后,编为今本《驳五经异义》。此外,还将朱彝尊《经义考》与惠栋所辑佚文五十七条,编为《驳五经异义补遗》一卷,附于书后,收入《四库全书》。该书又有王复辑本,见《榕园丛书》和《艺海珠尘丛书》;孔广森辑本,见《道德堂遗书所见录》;黄奭辑本,见《汉学堂丛书》与《黄氏遗书考》。
古经解钩沉
经学注疏汇集。三十卷。清余萧客撰。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余萧客,字仲林,号古农。生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卒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78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十五岁时即通九经,酷爱古籍,曾被直隶总督方观承聘请修撰《畿辅通志》。当时的人称赞他的学问在王应麟、顾炎武之间。后教授乡里,终于清乾隆年间。他的主要著述有《古经解钩沉》、《文选杂题》、《文选音义》、《选音楼诗拾》等。《古经解钩沉》三十卷,自序谓创始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成稿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名曰古经解钩沉,言古以别于现行刊本,言经解不言注疏以并包异同,钩沉则借晋杨方五经钩沉之名。”从唐以前古书中摘录诸经的注疏,按十三经顺序,钩稽排比,注明来源。首为叙录一卷,次周易一卷,尚书三卷,毛诗二卷,周礼一卷,仪礼二卷,礼记四卷,左传七卷,公羊传一卷,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孟子二卷,尔雅三卷,共三十卷。而叙录、周易、左传均各分一子卷,实则三十三卷。其叙录备述先儒名氏,爵里及所著义训。书尚存者不载,或名存而其说不传者也不载。余则自诸家经解所引,旁及史传类书,凡唐以前之旧说,有片语单词可考者,悉著其目。虽有人名而无书名,有书名而无人名者亦皆登载。又以传从经,钩稽排比,一一各著其所出之书,兼著其书之卷第,精校而成。此书反映作者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疏通,以保守汉人学说的思想。是清代吴派经学学者的重要著作。《古经解钩沉》有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杭州竹简斋石印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陶风楼影印本。
尚书集传或问
经学著作。南宋陈大猷撰。2卷。此书继《尚书集传》之后而作,仿朱熹《四书或问》之例,辨疑问难,阐明《尚书集传》取舍诸说的缘故。大旨主陆九渊、杨简心学,所引朱熹、蔡沈之说,往往持有异论。嘉熙二年(1238)与《尚书集传》同表进于朝。有宋、元刊本。《四库全书》著录。
絜斋毛诗经筵讲义
经学著作。南宋袁燮撰。4卷。此书是袁燮在崇政殿说书时所撰。解说《毛诗》,议论平和,理明辞达,颇得风人之旨。又据经文推阐当时世事,对振兴恢复大业等事,尤反复致意。原本失传无考,惟所论《国风》尚存于《永乐大典》,清四库馆臣据以辑录,编为今本。有武英殿聚珍版、《四明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周易古占法
经学著作。南宋程迥撰。1卷。有绍兴三十年(1160)自序。书中采用邵雍加一倍法,据系辞说卦发明其义,用逆数以尚占知来。其叙占法、占事颇详,所论亦多有源流根据。朱熹所著《易学启蒙》多采其例。又附《古周易章句外编》一卷。《四库全书》本。此二书旧本传写多混而为一。《四库全书提要》考曰:“凡藏书家所传写者均作二卷。前卷题曰《周易古占法上》,凡十一篇。后卷杂论《易》说及记古今占验,题曰《周易古占法下》,又题曰《古周易章句外编》,中有一条云‘迥作《周易古占法》,其《序》引’云云,显非《占法》之下卷矣。考《宋史·艺文志》载迥《古易占法》、《周易外编》二书,均止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