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山杂诗十二首 其二
此间山水足嵚奇,石老林深位置宜。太古巢空人已去,可怜迂谷不知诗。
圆山杂诗十二首 其三
视师海上久留铭,一剑东来气已横。何日化龙天外去?至今争说郑延平。
圆山杂诗十二首 其四
废殿荒凉浸绿苔,忽闻弹指现楼台。可知佛力弥天大,亦待黄金布地来。
圆山杂诗十二首 其五
王谢争墩事亦奇,百年名字有谁知?眼前即是沧桑感,劫后重来祗有诗。
圆山杂诗十二首 其六
隔寺传来一杵钟,钟声惊起剑潭龙。他时为雨为云去,洒遍诸天法界浓。
圆山杂诗十二首 其七
淡江新涨夜停桡,两岸垂杨羃画桥。刮地笙歌嫌太俗,不如此处独吹箫。
圆山杂诗十二首 其八
北投亦是萧閒地,妖女狂且蹀躞行。我替山灵深惋惜,在山泉水不能清。
圆山杂诗十二首 其九
卿能读画我能歌,绝代佳人爱薜萝。持较孤山梅鹤侣,人间清福汝侬多。
圆山杂诗十二首 其十
此间福地亦嫏嬛,著得无愁便是仙。他日棠云添一阁,圆山山上梦同圆。
圆山杂诗十二首 其十一
大隐何妨在城市,小山亦足起风云。记从五岳归来后,独爱吾乡猿鹤群。
圆山杂诗十二首 其十二
半日清游半赋诗,归家恰值上灯时。从今又坠尘寰去,收拾雄心付酒卮。
圆山贝冢
巍巍台北城,万瓦鱼鳞覆。蜃气幻楼台,龙宫耀珠玉。我来淡江滨,独爱圆山麓。贝冢尚可寻,千年出幽谷。土色隐斓斑,波纹断复续。云是原人居,穴处传其族。结绳虽云遥,石锄犹可斸。惜无龟甲文,得馈今人读。今人号文明,犹见狉榛俗。仓颉制奇书,天愁鬼夜哭。忧患自兹来,贫富日争逐。富者餍膏粱,贫者甘藜藿。劳逸苦不均,生涯常局促。乃知人世间,所争在饮啄。何如无怀民,食饱还鼓腹。缅怀太古前,独倚潭边竹。
春去也 胶东人呼峰为崮,崮读若个。山中峰以崮名者,不可一一数,口占得二十二解 其十一 元帅崮
元帅崮,抗手对将军。环侍云峦严羽卫,朝宗天汉拱钩陈。气象域中尊。
圆山杂诗十二首
作史评诗且得閒,春光催我上圆山。几人领略游山意,看到精微窈窕间。此间山水足嵚奇,石老林深位置宜。太古巢空人已去,可怜迂谷不知诗。视师海上久留铭,一剑东来气已横。何日化龙天外去?至今争说郑延平。废殿荒凉浸绿苔,忽闻弹指现楼台。可知佛力弥天大,亦待黄金布地来。王谢争墩事亦奇,百年名字有谁知?眼前即是沧桑感,劫后重来祗有诗。隔寺传来一杵钟,钟声惊起剑潭龙。他时为雨为云去,洒遍诸天法界浓。淡江新涨夜停桡,两岸垂杨羃画桥。刮地笙歌嫌太俗,不如此处独吹箫。北投亦是萧閒地,妖女狂且蹀躞行。我替山灵深惋惜,在山泉水不能清。卿能读画我能歌,绝代佳人爱薜萝。持较孤山梅鹤侣,人间清福汝侬多。此间福地亦嫏嬛,著得无愁便是仙。他日棠云添一阁,圆山山上梦同圆。大隐何妨在城市,小山亦足起风云。记从五岳归来后,独爱吾乡猿鹤群。半日清游半赋诗,归家恰值上灯时。从今又坠尘寰去,收拾雄心付酒卮。
元氏桂轩为敏之赋
帘捲堂前桂子凉,一轩灯火夜初长。月中春好元无价,天上风来别有香。棠棣一家同映秀,词林百世继馀芳。閒花野草空无数,掩尽人间独擅场。
源氏物语
11世纪初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代表作。日文“物语”一词,意为故事或杂谈。小说共分54回,前44回是源氏的故事,后10回为薰君的故事。天皇桐壶有一爱嫔,出身微寒。她遭其他妃嫔妒恨,生下一子后郁郁死去。天皇考虑此子无外戚做后盾,遂将其降为臣籍,赐姓源氏。源氏12岁时娶了左大臣之女葵姬,后与继母藤壶妃私通,生子名冷泉。桐壶天皇对此子十分钟爱,立为太子。源氏追求各式妇女,达到狂热程度,前后染指女性近20人,上至皇婶,下至民女。后源氏纳养女紫姬为正妻。桐壶天皇因多病让位后,新皇上台,打击政敌,排斥异己,源氏被逼离开宫廷,放逐山乡。后冷泉登上天皇宝座,源氏便青云直上,掌朝廷大权,荣华绝顶。源氏营教六条院,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但好景不长,源氏一派内部矛盾加深,他感到自己政治地位不稳,又发现最后一位夫人与人私通生子名薰君。源氏得知真相,不胜懊丧,审人度己,慨叹报应。葵姬去世后,他钟情的藤壶、紫姬等也相继去世。他终于摆脱尘世,遁入空门。薰君长大成人,对浮舟等妇女追逐的故事在后10回予以描述。此书错综复杂的社会人物关系,涉及到的400多人物形象,在作家笔下得到生动体现。全书以散文为主,插入近800首和歌,并引入白居易诗句等汉诗文,可看作中日文化交流的记录。此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至今,研究“源学”的日本学者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仍在探讨源氏人物形象的特性等问题。《源氏物语》是日本古代物语文学的最杰出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写实长篇小说。
原诗
诗论著作。清叶燮著。四卷。旨在推究诗之本源,探讨诗歌创作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分内、外二篇,内篇“标宗旨”,外篇“肆博辨”,体系严整。论诗首倡源流正变、沿革因创之说,认为诗歌的发展是由源及流,由本及末的生生不息的过程,反对执源而遗流或得流而弃源的片面行为,把沿革因创的辩证统一,看作是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同时还认为时有正变,而“诗变而仍不失其正”,诗歌发展的大势是“踵事增华”,“因时递变”。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复古拟古的风尚。其次,就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提出了理、事、情和才、胆、识、力之说。理、事、情概括了作为诗歌表现对象的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而才、胆、识、力则综合了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的才能、胆量、见识和笔力,四者之中,尤以“识”为主。所论高屋建瓴,自具系统,识见远远突过前人。此外,还把诗人之“胸襟”视为“诗之基”;又认为诗无定法,以克肖自然为法,以及对艺术思维中的虚实相成、有无互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的认识等,都是深中肯綮之论,部分地揭示了创作的本质规律,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也是继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之后,最具系统性的诗歌理论著作。但因其未能摆脱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因而也就无法把其初露端倪的艺术辩证法贯彻到底。在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时,也往往忽视社会生活诸因素的影响,此为历史局限性所在。有《己畦集》本、《清诗话》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霍松林校注本(1979年版)。
元氏长庆集
六十卷。《补遗》六卷。唐元稹撰。元稹,字微之,又一字威明,河南(河南洛阳)人。自幼聪明好学,在逆境中发愤读书,九岁即能属文,贞元九年(793)仅十五岁明经及第。贞元十九年(803)中书判拔萃科制举,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中拜右拾遗,因上书奏和重大案件,得罪权贵,被贬官。长庆中为翰林学士、宰相。唐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后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卒赠尚书右仆射。著有《元氏长庆集》、《元氏类集》、《十体》、《杂诗》等。据白居易《元稹墓志铭》称其著文一百卷,题曰《元氏长庆集》。《唐书·艺文志)又载有《小集》十卷。然而原本已缺佚不传。《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录为六十卷。并记“长庆集百卷,今已其四十卷。”宋代有宣和甲辰(1124)建安刘麟所刊刻,世称闽本,亦已不存。此集为明万历年间,松江马元调重刊。凡六十卷。卷一至卷八为古诗,卷九为伤悼诗,卷十至卷二十二为律诗,卷二十三为古乐府;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为新乐府,卷二十七为赋,卷二十八为策,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一为书,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九为表状,卷四十至卷五十为制诰,卷五十一为序记,卷五十二至卷五十八为碑志,卷五十九至卷六十为告祭文。并有《补遗》六卷。其卷帙与旧说不符,盖编者对原本遗失之处加以补缀,却反失其真。据集前刘麟序称:“稹文虽盛传一时,厥后浸以不显,惟嗜书者时时传录。某先人尝手自钞写,谨募工刻行云云。”则其文均未尝有所增损。应在北宋时即有此残本。元稹在当时颇有盛名,人称“元才子”。又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故其乐府诗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其艳诗和悼亡诗亦别具特色。此集有嘉靖三十一年(1552)东吴董氏刻本,也是据刘麟刻本翻雕,共六十卷。《四部丛刊》据此影印,有《四库全书》本。目前最完备的本子是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冀勤点校的《元稹集》六十卷,《外集》八卷,《附录》五卷。
袁阳源集
南朝宋诗文别集。一名《袁忠宪集》。袁淑撰。袁淑字阳源,死后追赠太尉,谥忠宪。据《宋书》本传,袁淑有文集传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袁淑集》11卷,其中包括录1卷,又说明“梁十卷,录一卷”,可见《隋志》所见即南朝旧本。《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十卷。宋时已佚。今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本一卷。
元和郡县图志
南宋淳熙三年(1176)张几仲首次刊刻,图已亡佚,因而现传有志无图,故又称《元和郡县志》。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撰。原书四十二卷,今传本只有三十四卷。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全书分十道四十七镇,记述了各州的户口、物产、州县的沿革、山川险易、古迹史事等。每镇篇首皆有图。今图已散佚,文大部尚存。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舆地总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