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社宗派图录

宋代诗歌史料著作。1卷。清人张泰来撰。作者本王应麟《小学绀珠》之说,列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所录黄庭坚以下属江西诗社的诗人陈师道、潘大临、潘大观、谢逸、谢薖、洪朋、洪刍、洪炎、饶节、祖可、善权、徐俯、林敏功、林敏修、汪革、韩驹、李彭、晁冲之、夏倪、王直方、高荷、李錞、江端本、杨符、吕本中等25位;并汇集采摭自各种书籍的有关记载,为各位诗人立有简略传记。其中李錞仅举其字,江端本仅举其籍贯,而杨符字号、籍贯并缺。书前自序说:“余以老耄失学,藏书散佚,抱瓮之暇,无以自娱。适大中丞宋牧仲先生采风,以此命题,友人有过蓬户而下问者,聊书此意以答之,犹恐世远言湮,即举二十五人,索其详而不可得,乃纪厥爵里,偏览群籍,摭拾遗事,录其有关于《宗派图》者,人各立一小传,编次成帙,名曰《江西诗社宗派图录》,俾后之学诗者,得以览焉。”说明了作者撰写本书的缘由及大致经过。本书虽为了解江西诗社诸人的事迹提供了基本的资料,但所遗尚多。本书有《昭代丛书》及《知不足斋丛书》等本;近人丁福保所辑《清诗话》中亦曾收入。

诗家鼎脔

南宋诗选集。又名《鼎脔集》。二卷。不著选编者名氏,卷首有序,署曰“倦叟”。序中有“宋季”、“晚宋”字样,四库馆臣以为不类宋人口吻,疑“倦叟”为元初人。清人劳权阅《全芳备祖》“桐花类”中见引《鼎脔集》诗,查而得之,《全芳备祖》编于理宗宝祐前后,遂以为此书编于宋度宗或理宗期间。其序或写于宋亡后耶? “倦叟”当为此书编选者。上卷入选作者五十八人,下卷三十七人。其中戴复古选八首,严羽七首,刘克庄、高翥、周端臣各六首,赵师秀五首,游次公、冯去非、王炎功各四首,馀则一至三首不等。“盖取尝鼎一脔之意,故以为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入选诗人,如郑舜卿为乾道五年(1169)进士(光绪《福州府志》卷三六);章甫,乾道六年已与陆游有交往(见《入蜀记》);游次公,乾道末已入范成大桂林幕(见《范成大年谱》)皆为南宋中期人,倦叟序概以晚宋视之,盖误。入选诗人大体仕途潦倒,其诗可归于江湖派。然其中不乏佳作,如陆游尝赞郑舜卿《昭君曲》可以继张耒乐府,“能道昭君意中事”(《渭南文集》卷二七《跋郑虞任昭君曲》);叶绍翁《游园不值》为“古今传诵”(《宋诗选注》)。入选的不少诗人,“有他书别无可考,独见之此编者”(倦叟序)。乾隆《四库全书》藉天一阁藏宋刻“麻沙本”著录。有《四库全书》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乐府补题

词选。原书未署编者姓氏。元陈旅《安雅堂集》卷十二《陈行之墓志铭》,谓陈恕可有遗著《乐府补题》;而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十二著录“仇远《乐府补题》一卷”。《乐府补题》或是陈、仇二人所辑。此书为宋末遗民词人之咏物词专集。宋亡之后,王沂孙、周密、王易简、冯应瑞、唐艺孙、吕同老、李彭老、李居仁、陈恕可、唐珏、赵汝钠、张炎、仇远等14位遗民词人,先后在宛委山房、浮翠山房、紫云山房、馀闲书院和天柱山房结词社唱和,分别以《天香》、《水龙吟》、《摸鱼儿》、《齐天乐》、《桂枝香》五调分咏龙涎香、白莲、莼、蝉、蟹。最终结集为《乐府补题》。因每次唱和并非诸家同时参与,故全书所录仅37阕。集中咏物诸词,皆寄托遥深。因词作主旨隐晦曲折,故自清初以来,论词者每欲追寻其创作本事。宋亡后,元僧杨琏真伽曾带人盗发会稽(今浙江绍兴)宋帝陵墓,劫取珍宝,毁弃遗骨。当时宋遗民唐珏、林景熙等人事后曾潜入墓地,收葬骸骨。清人厉鹗以为《乐府补题》诸词所指即与此事有关。近人夏承焘作《乐府补题考》,又申此说,以为王沂孙诸人之词均为杨琏真伽盗掘宋帝陵墓后作,“大抵龙涎香、莼、蟹指宋帝,蝉与白莲则托喻后妃”。然亦有持异议者,以为《乐府补题》诸词虽深含故国之思,然其创作与宋帝陵墓被盗事无关。此书元刻本已佚。今存最早之本为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抄本,然在明代并无影响。清初朱彝尊发现此书后,携至京师,蒋景祁见后激赏不已,遂付梓刊行。此书行世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清初词风为之一变。蒋景祁《刻瑶华集序》谓:“得《乐府补题》而辇下诸公之词体一变,继此复拟作‘后补题’,益见洞筋擢髓之力。”今通行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疆村丛书》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

国琛集

二卷。明唐枢撰。唐枢,字惟镇,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进士,授刑部主事,以疏请明正妖贼李福达罪被斥为民,隆庆初复官。年少就学于湛若水,并深受王守仁 “良知”影响,后深造实践,称一庵先生。著有《易修墨守》。《国琛集》取国家以人为宝之意,以罗明初至嘉靖人物,大体分为圣人、君子、善人、有恒四类,但体例很不分明,所记人物不按时代分出先后次序,也不尽按类分别,错出杂陈,上自宰辅,下至隶卒均人各一小传,寥寥数语,很不详明,而且传后之论断,也不能定出谁是圣人、君子,谁是善人、有恒。书前有王畿序和唐枢自序。

宋文选

三十二卷。不著编辑者名氏。案张邦基《墨庄漫录》,称崔伯易有《金华神记》,编入《圣宋文选后集》中。则此乃其前集,在南渡以前。所选皆北宋之文,自欧阳修以下十四人,惟取其有关于经术、政治者,诗赋碑铭之类不载。中无三苏文字,而黄庭坚、张耒之文则录之。盖当时苏文之禁最严,而黄、张之类则稍宽。又其中无二程文,盖不以文士目之。何焯《义门读书记》跋所校《元丰类稿》后曰:己卯冬,于保定行台(案焯是时在直隶巡抚李光地署中)阅内府所赐大臣《古文渊鉴》,有在集外者六篇,则《书魏郑公传》、《邪正辨说》、《再上田正言书》、《上欧蔡书》。后知立斋相公(案立斋为大学士徐元文之别号)有建本《圣宋文选》数册,其中有《南丰文》二卷,嘉善柯崇朴借钞,遂传于外,此六篇皆在。案 《书魏郑公传》后一篇,《宋文鉴》亦载,不仅见于此集中。焯盖考之未审。然《南丰外集、续稿》,至清并不传。其佚篇惟赖此集以存。盖亦不为无功。宋人选宋文者,南宋所选尚多,北宋惟此集所存。其赅备虽不及《文鉴》,然用意严慎,当为能文之士所编。尤未可与南宋建阳坊本出于书贾杂钞者一例视之。此集收文为欧阳修二卷、司马光三卷、范仲淹一卷、王禹偁一卷、孙明复二卷、王安石二卷、余元度一卷、曾巩二卷、石介三卷、李邦直五卷、唐庚一卷、张耒七卷、黄庭坚一卷、陈莹中一卷。有《四库全书》本。

文选补遗

四十卷。宋陈仁子(约1279年前后在世)编。陈仁子字同俌,一作同甫,号古迂,湖南茶陵人。生卒年不详。咸淳十年 (1274)漕试第一。宋亡后不仕。著有 《牧莱脞语》。书前有庐陵赵文序,谓《文选》不当收 《封禅书》、《魏公九锡文》,又不当删《后出师表》,收 《九歌》不当止存 《涉江》,史论赞不当只取班固、范晔,而不取司马迁。此集收司马谈《六家要旨》、《鲁仲连遗燕将书》、刘邦 《鸿鹄歌》、扬雄《反离骚》、蔡琰《胡笳十八拍》、越人歌《李延年歌》等诗文,《四库总目提要》 皆讥其 “有乖伦理,不免陈腐”。此书兼补 《文选》未录诗文,传世之功,概不可泯。收入 《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并加以介绍。

南唐近事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宋初郑文宝著。二卷。有《续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本、 《四库全书》本、《唐宋丛书》本等。另明刊本及《荥阳杂俎》本则作三卷。本书前有作者太平兴国二年(977),即南唐亡后二年所作自序,谓南唐亡后, “史籍荡尽,惜乎前事十不存一”,遂以“耳目所及,志于缣缃,聊资抵掌之谈。”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他“有志于国史,搜采旧闻,排纂叙次,以朝廷大政入《江表志》,……其余丛谈琐事,别为辑缀,先成此编。 ”所言大致近是。本书所录虽以丛谈琐事为主,但可资研究的政治、文学诸方面的史料亦极为丰富。如记李昪代吴创南唐期间的活动有多则,多为史书所忽略。记南唐重臣宋齐丘、韩熙载、冯延鲁、刘仁赡、朱匡业、李建勋等事迹,也多可参考。有关南唐诗人的活动,记载较详,如录沈彬、陈曙、黄可、高越、孙晟等人事迹,均较为具体。记韩偓卒后遗物,为作者亲得于韩偓之妾及其子,尤为珍贵。此外,本书也收录了一些神怪、戏谑之谈。如记李昪昼梦黄龙绕殿、江都县大厅有鬼物、沈道者仙事、潘扆异术、相者预言宋齐丘命运等。 “庐山九天使者庙”一则, 写一道士“体貌魁伟,饮啗酒肉,有兼人之量”,但却自称能骑鹤升天。所驯养的双鹤却连山童也“莫胜其载,毛伤背折,血洒庭除”, 一命呜呼,升天之事自然也落空了。

待轩诗记

八卷。明张次仲(1589-1676)撰。次仲字元岵,号待轩;初名允昌,字孺文,晚号浙汜遗农。浙江海宁人。明亡后,绝迹人事,着述甚富。有《周易玩辞》、《困学记》、《待轩诗记》、《待轩集》。是书前载总论二篇;其余国风以一国为一篇;二雅、《周颂》以什为一篇;《鲁颂》、《商颂》各一篇。大抵用苏辙之例,以“小序”为本,“而不能尽信者,勺以众论,弋以己志”。故持论平和,能消融门户之见。不似毛奇龄于《集传》之字字讥弹,亦不似孙承泽字字阿附,并以毛氏为罪人。虽凭心揣度,或不免臆断之私,而大致援引详明,词多有据。在当时经解之中,犹为典实。有《四库全书》本。

中庸辑略

二卷,宋石墪编。《中庸》作为《礼记》一篇,刘向归于“通论”,颜师古认为“不属礼经”。《隋书·经籍志》载有梁武帝《中庸义疏》,其书却不传。宋儒以其书阐天道心性之学,研求者多,研究日详。石墪因而编著此书。断自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加上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焞之说,初名为《中庸集解》。朱熹曾为其书作序,称赞其书精密详审。后朱熹作《中庸章句》,对其书予以删定,更名《辑略》。据《中庸章句自序》称:既定著《章句》一篇,以俟后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辑略》,且别为《或问》,以附其后。则《辑略》原与《章句》合为一书。其后《中庸章句》通行,《中庸辑略》则渐被遗亡。明嘉靖年间御史吕信卿从唐顺之处得宋椠旧本,予以刊刻,对《或问》多有削减。

儿易内仪以

六卷。《儿易外仪》十五卷。明倪元璐 (1593—1644) 撰。元璐字玉汝,号鸿宝,上虞(今浙江绍兴)人。天启二年 (1622)进士,·历官户部尚书兼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明亡后殉难。后来,清顺治帝赐谥为“文贞”。元璐善书法绘画,除此书外,还著有《倪文贞集》十七卷,《续编》三卷,《诗集》四卷等。《儿易内仪以》一书专门以大象之辞解释经文,每卦列卦爻辞至大象而止。因为《周易》六十四卦的大象都有“以”字,故称之为“内仪以”。《儿易外仪》则分原始、正言、能事、尽利、曲成、申命六目,又分别为小目以纪之,都取系辞中的字义来命名,而且每篇都有图。朱彝尊在其所撰《经义考》中著录此书时只言《儿易内仪》,脱漏了一个“以”字。据倪氏自序知,此书之所以称为“儿易”,“儿”是孩始之义,明万历年间苏浚就曾作过《儿易》一书。可见“儿”字并不象蒋雯阶序中所说的那样,是“倪”的古字通假。倪氏此书作于明末危亡之时,所以书中所说大都忧时感世,借《周易》来阐发自己的感受,不囿于经文本义。此书除《四库全书》本外,还有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道光、光绪间南海伍崇曜刊《粤雅堂丛书》本。

求野录

一卷。原题客溪樵隐编,即明邓凯撰。《求野录》记永历覆亡时事,自永历十二年(1658年)起,迄于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帝被俘于昆明遇害止。首述孙可望、李定国、白文选等人事,既而述永历帝亡入缅甸,后被新缅王献于吴三桂之史实。于李定国苦心支撑,力图恢复之事记载较详。书用纲目体。《求野录》与《也是录》均为记述桂王由滇入缅事,起迄年月相同,叙事相近,而《求野录》中叙李定国军中事较详细,为《也是录》中不载。作者身历其境,记叙应不失实。但全祖望认为《求野录》于李定国责之太过,似过于苛求。李念慈、傅以礼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求野录》即《也是录》作者邓凯所撰,最初提出这一看法的是《南疆逸史》的作者温睿临。近人夏定域先生则认为客溪樵隐似为永历朝湖广巡抚胡钦华所撰,因明亡后胡钦华即隐居于贵州余庆县之客溪,且认为《求野录》即胡所作《天南纪事》之别称。《求野录》有《明季稗史汇编》本、《三异词录》旧抄本、《明末十家集》本、《八家集》抄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鹿樵纪闻

三卷。原题娄东梅村野史撰。《鹿樵纪闻》记南明福王、唐王、鲁王、桂王诸事以及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等节。卷上记福王、史可法、黄得功、高杰等事迹,及嘉定之屠、马阮始末等。卷中记唐王、鲁王、郑成功、张煌言、张献忠等事迹,及日本乞师,沙定洲之乱等。卷下记桂王、孙可望、李定国、张名振、瞿式耜、何腾蛟、李自成、吴三桂等事迹。书用记事本末体。每卷先列诸王,后列当日时事,类分为41篇,均有小标题。

影梅庵忆语

笔记。清冒襄撰。不分卷。襄字辟疆,号巢民。室号“影梅庵”。如皋(今属江苏)人。幼有逸才,明末副贡,授台州推官不赴。明亡后屡拒官吏荐举,隐居不仕,著有《巢民诗集、文集》。此书为其妾董小宛而作,成书于顺治十年(1653),约一万二千字。谓小宛为秦淮名妓,后居吴门,名白,字小宛,复字青莲。“香姿玉色,神韵天然”,聪慧异常,善识才俊。初见辟疆,矢从甚坚,才子名姬,极一时之盛。及既嫁之,佐夫著述,敬事长夫人,贤德识大体。一卷三十九则,中有杜濬的评语。有《如皋冒氏丛书》、《赐砚堂丛书》等多种版本。常见的有《香艳丛书》、 《说库》等本。 《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本,有赵苕狂的长篇考证文字,对了解本书的原委、内容及影响很有参考价值。

杂宝藏经

梵名Sam!yukta -ratna-pit!aka-su^tra 。凡十卷(或八卷、十三卷)。元魏吉迦夜与昙曜共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本经系集录关于佛陀、佛弟子,及佛陀入灭后之诸种事缘。凡一二一章之因缘谭,大部分皆系与佛陀有关之故事。包括十奢王与罗摩王子之事、佛陀入灭后二百年顷那先比丘与希腊弥兰陀王之问答,以及佛陀入灭后四百年只夜多尊者与月氏人栴檀罽尼吒王之问答等。全书共分五类:孝养篇、诽谤篇、施行篇、教化篇、斗诤篇。主要为阿含藏教思想,以因缘譬喻来阐示因果关系。

西游补

长篇神魔小说。清董说著。十六回。说字若雨,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少补弟子员,应考落第,乃受业于复社主将张溥,并注名复社,于时弊多所抨击。明亡后绝意仕进,落发为僧,更名南潜,号月函。写唐僧师徒过火焰山之后,孙悟空为鲭鱼精所迷,欲借秦始皇“驱山铎”使用,在青青世界万镜楼中见到古今之事,并当了半日阎罗天子,后得虚空主人一呼,始离梦境,寻着师父,化斋而去。崇祯间刊本,题“静啸斋主人著”,实为董说所作。据刘半农考证,此书作在明亡以前,作者年仅二十一岁,时值崇祯十三年。本书除崇祯间刊本外,尚有空青室刊大字本、申报馆排印本、北新书局排印本等。一九五五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崇祯本影印出版,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用前亚东图书馆的纸型印行,校以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并附刘复所撰《若雨传》。

国闻备乘

近人胡思敬撰。二册,四卷。记录清代掌故一百五十七篇。作者居京师七年,经历甲午、戊戌、庚子三大事变,以当时史官失职,宫廷机密要闻无人记述,故撰是书。所记多为见而知之者。它以笔记的形式分条记载清季掌故、轶事, 并且穿插作 者评述史事的札记, 各条皆有题目, 是胡思敬在京为官期间随时记载、陆续撰写, 清亡后汇编一起, 分为四卷。

汉诏郡县行乡饮酒礼颂诗

天生蒸民,曷其有识。维圣摩励,规闲矩饬。阳礼教逊,诰誓上仪。降周迄秦,淟涊弗治。斤斤显宗,黼黻王度。三宫孔阳,精意治具。爰敕方国,礼行于乡。稽经诹律,属民横堂。先圣严严,拜跪荐祭。冠缨莘莘,鳞差栉比。乃速庠门,乃洁东荣。宾主僎介,堪舆是程。笙流觯扬,少长位辨。已事而竣,不诫用劝。咏仁蹈德,骎骎措刑。舄弈千载,薰为太平。乾清坤夷,轩豁呈露。万祥毕溱,登三咸五。昔在建武,大圣载营。有臣曰湛,示我汉行。绵蕝无传,莫克用人。孰播其馨,孝明是似。允哉帝德,侯其伟而。矢诗不多,维后之诒。

閒居

人以居郊僻,心为读易柔。于人无可怒,经岁不生愁。天地还消长,风云任去留。与谁曾计校,呼马亦呼牛。阶前不半亩,秪得种兰深。岂有田家赋,而为梁父吟。短狐篱外乱,馀桔坐中阴。昨日罗浮叟,招予山水心。半生游历后,真爱野人风。已梦追前鹿,曾痴逐二童。焚香读骚些,鼓瑟对幽丛。笑我愚妻子,安心学陆通。径烟连野绿,狂癖任迂疏。近嘱为儿辈,多辞当仕车。花开仍富贵,鸟唤亦名誉。薄暮过桥外,寻流看白渠。竹门不用掩,此日事为何。地画赢蛇酒,池浮换字鹅。耳聋婚渐毕,肝冷睡偏多。福以交游少,高僧时一过。身仍颜斶贵,事业在林泉。为采无柯斧,为渔无钓船。云光空四壁,人坐又三年。未有登高约,看童放纸鸢。落落谋生拙,庭虚半绿苔。定知无鬼笑,常恐有人哀。白雨凉孤榻,红梨醉一杯。阿谁同领略,心与百花开。经年懒出户,多事避车尘。结驷连骑客,当年同学人。棋枰看一局,蝴蝶契前因。似觉安时得,聪明总误身。不敢憎时好,幽心竟似逃。世将人斗靡,天以我孤高。苍狗无因变,矜鱼岂故劳。何如聊偃息,清啸和松涛。倚杖空庭外,川原一望微。欲将婴母去,未见凤皇飞。绿草添深露,红霞醉落晖。听闻人逐兔,此候不知归。一年一见识,不用看诗书。古井钗为雀,斜阳鼠化鴽。神明吾已淡,秋水尔同虚。堪笑骄才技,黔中又有驴。岂有栖迟恋,秪应无忮求。枯藤当独策,荒野任人游。鹤唳惊狂犬,鹪巢免恶鸠。持书谁踯躅,难识是荆州。肮脏形殊苦,浮华何必奢。折腰人乞米,清腋我烹茶。但有一山水,宁辞路八叉。林逋无势利,似可娶梅花。五十年来事,今朝悔昨朝。路行皆蜀险,书著亦秦烧。一啸响空谷,五噫归小桥。片心孤托月,长独立中宵。天地唯空阔,幽居亦静深。畏纶鳐有翼,舐铁貊何心。烟到柳边白,潮生花外阴。热情都去尽,不用斸黄芩。我有阿堵物,天亡造化权。鬼神皆懒散,人事漫周旋。养雀留阶米,浇花汲野泉。隔江丹荔熟,一放木兰船。涉世殊劳顿,多从病后知。方圆皆有失,喜怒总成痴。信步寻幽晚,穿林听鸟迟。忽闻吾社事,明日又吟诗。看书才罢卷,习圃过前坳。辛苦方能寿,幽栖乃见嘲。土硗添竹笋,林密保鸦巢。近得池盈亩,中间结一茅。文字皆无用,趋时自觉疏。此心人未解,幽事独何如。偶得天官册,看星静夜初。蛮童催酒熟,酣卧石阶虚。省累惟甘拙,添欢或益狂。看山契樵牧,酌酒向林塘。鸟亦能歌舞,花仍解赠将。蹉跎期寿补,天与水云乡。

古今诗删

古至明诗的流派选本。亦名《诗删》。三十四卷。明李攀龙编选。此书一至九卷为古诗,十至二十二卷为唐诗,二十三卷至三十四卷为明诗,中间不选宋元诗。每代各自分体编排。这是一个去取很严的选本。王世贞说:“今于鳞以意轻退古之作者间有之;于鳞舍格而轻进古之作者则无是也。”(见王《序》)因为遴选严格,所以此书“得存而成一家言”,体现了李氏论诗观点。如其论五古则推重汉魏,竟说“唐无五言古诗”,即没有李氏所肯定的那种五古,所以他说:“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皆见李《序》)像杜甫“三吏”、“三别”、《北征》、《咏怀》等震撼千古的名篇都未入选。其论七古则赞美“初唐气格”,因而批评李白之七古,“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雄欺人耳”。因此李白的名篇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被删去。论七律则认为王维、李颀“颇臻其妙”。对于杜甫却说“篇什虽众,愦焉自放”,使人难以理解。李氏复古思想严重,论及某种诗体往往以此体最初的名篇为体式风格的标准,不合于此者,便予以否定,这实际上是否认了文学体式的发展。书中以唐诗与明诗衔接,中间跳过了三四百年,认为宋元无诗,这种作法为后世读者所不满。如四库馆臣所言:“且以此选所录而论,唐末韦庄、李建勋距宋初阅岁无多;明初之刘基、梁寅在元末吟篇不少,何以数年之内,今古顿殊;一人之身,薰莸互异? 此真门户之见,入主出奴,不缘真有限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攀龙却很自信地说:“后之君子本兹集以尽唐诗,而唐诗亦尽于此。”后来坊间割此选唐诗部分,加以笺注、评论名为《唐诗选》,李氏未著是书。《古今诗删》有明嘉靖中刻本。

鲁春秋

一卷。清查继佐(1601—1676)撰。继佐字伊璜,一字敬修,号舆斋、东山钓史,浙江海宁人。人称东山先生、朴园先生。崇祯举人。工文史,擅书画。曾任鲁王政府兵部职方主事。明亡后从事编撰明史。因庄廷“明史案”发生,牵连入狱,获释后改名左尹,号非人。著有《罪惟录》、《鲁春秋》、《东山国语》、《国寿录》等。书记鲁监国事,始于郑遵谦等拥立鲁王于台州张阁部,止于张煌言北征失利,为清军所执殉国止。于鲁监国事首尾完备,而隆武、永历两朝史事,亦间涉及,并详载大江南北各地义兵情况。继佐据事直书,极为翔实。有些史事,他书罕见记载,颇可补史传之缺。书前有自序及门人沈起后序。有张氏《适园丛书》本。

1 5 6 7 8 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