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庵都谏谪官建宁
乍闻鸣凤下丹霄,捧檄重惊去路遥。当殿人谁同庆忌,谪官天许对皋陶。风霆正足旌狂直,禄秩将无点圣朝。到日岛门烽燧息,蕉红榕绿引轻桡。
栈道木偏桥易构以石俾安固永久
平时架飞梁,伐木跨危栈。往来虽藉通,风雨亦多患。常苦摧颓易,?阢骇相践。岁时劳工徒,修役连夕旦。何如计其安,坚脆易所便。因之琢山骨,结构法初变。庚庚复坦坦,漂摇幸无荐。车马秦蜀交,虹蜺度天汉。纪事成此章,所期久安晏。
德州浮桥
运河绕齐鲁,势若张大弓。隈中抱泰岳,两萧垂向东。德州倚河壖,南北适要冲。帆樯绕其外,车马出其中。浮桥与流水,午贯相横纵。嗟我游中原,来往如飞鸿。弱冠一川水,屡照将成翁。大泽涌飘云,沧海起飞龙。鼓荡漳汶气,日观交鸿濛。落叶下河堤,飞雨来淙淙。观河吾眼在,凭槛望秋风。
涛园歌
老榕千寻到天绿,绿阴下覆诗人屋。诗人叠石作飞涛,乌石山南种花竹。当时煮茗吟兴长,诗成纸尾题瓯香。竹垞来闽访两汪,为书八分悬石廊。一生爱好新城王,赠言手探古锦囊,八闽坛坫推擅场。里传万岁比叔重,门有月旦继子将。玄孙诵芬来日下,重乞图画摹青苍。蕉红荔紫佛手黄,榴花洞闭蓉山荒。书留万卷树十抱,斯园直接松风堂。百余年来诗境变,检讨尚书难再见。锦秋湖上攀柳条,倾脂河畔流花片。古迹谁寻庾信居,时人争购元章砚。归耕图与载书图,尘中流落临摹遍。岂若涛园处海滨,一家堂构有传人。果多橄榄回余味,坞有蟠桃占好春。园亭亦寄沧桑慨,平原片石今何在。江南红豆花满枝,蘼芜脉脉长相思。
烛影摇红 甲寅除夕
问讯梅花,早春消息残寒外。小窗儿女自团圞,幽恨凭谁解。往事思量莫再。隔朦胧、金炉翠霭。为谁诗鬓,苦恨消磨,年年春在。鬯好屠苏,引杯不分愁如海。椒红柏绿总依然,谁念朱颜改。梦里风云万态。作兰夜、笙歌一派。此时情味,减了年时,东阳腰带。
茶瓶儿
十载轻衫尘涴。逗乡心、玉梅疏朵。花魂谁与招清些,便料理、五湖单舸。雪窗月明愁卧。梦东风、灞桥春锁。熏笼偎夜培残火。尚暖得、数椒红破。
寿楼春 送潘幼畲出守西川
金沙酴醾薰。有风花堕帻,雪絮飘茵。催赋将离词句,曲波微尘。圆月晕,如金盆。照别筵、悤悤黄昏。料栈路蕉红,巴丘树绿,输与凤城春。筹边路,荒烟屯。况横流恨满,清酒盟新。说甚瀛洲风月,草堂琴尊。明日是,阳关人。一万重、清猿寒云。便梦绕觚棱,天涯断魂襟上痕。
清平乐 元夜观牡丹
春寒料峭。晓梦啼莺少。银市华镫相映照。明月今宵更好。荧荧一朵花王。上元千载无双。风靡人间紫陌,魂消天下红妆。今年三月。连夜纷霏雪。何事东皇寒欲绝。病替踏青时节。者番杨柳迎风。春旗飞盖交红。未识丽人行处,长安陌上谁同。
惆怅词八首选六
十里铜街弦索清,江山文藻丽人行。紫云捧出惊初面,青鸟衔来忆定情。凤胫灯烘花漱涩,虾须帘荡月分明。韦娘艳誉春城满,惭愧风流小杜名。狂名虚并艳名豪,从此人间话薛涛。顾曲泥翻金络索,疗愁亲酌绿葡萄。九华语罢鸡香进,七步吟成羯鼓高。今日征西车马里,收将钿盒出弓刀。分明开到海棠时,南部烟花第一枝。拾翠春骄红叱泼,烧灯火暖玉参差。房中初制閒情赋,海内争传薄幸诗。楼外绿杨风满树,龙媒镇日击西池。当时去住两无家,露冷千门别馆娃。为有狂名重淮海,忍教情死累琅琊。洞天仙约胡麻饭,烽火南朝玉树花。若间萧郎无恙否,关山明月走兵车。玉怨珠愁语万千,春香罗荐意绵绵。郎恩似海深于昔,妾貌如花瘦比前。乱后怜卿身在客,别来奈我夜为年。天涯烧烛雕梁寂,燕子双栖窥独眠。人道微之与牧之,悼亡词赋狭邪诗。庸知锦瑟华年恨,并入青楼落拓时。尽有风情酬小玉,断无消息载西施。千愁自缚蚕成茧,缫到从头只一丝。
临江仙 春夜不寐
啼笑无端春色老,镜中销尽朱颜。笛声幽咽若为传。思乡明月里,归梦落花前。风雨不情欺久客,梦归难越关山。倚楼遥忆彩云边。泪浇红杏颊,肠断绿杨烟。
烛影摇红 庚子岁除
节物惊心,是谁偏促年光换。一枝梅蕊纵嫣然,争比当时见。草草籸盘未免,倚清尊、屠酥自款。听残更点,燕采慵簪,东风寒浅。落魄江湖,十年旧梦逡巡遍。玉楼歌酒梅清狂,欢事增凄断。掩户闲眠渐惯,数平生、沧桑满眼。兽炉香袅,柏绿椒红,邻鸡初啭。
渡江云·为颖川事
山城如斗大,卷帘四顾,瘴气满湖岚。一声惊突击,几处官蛙,鼓吹那能堪。搜金发土,报如今、演到江南。休说是、河阳花县,锄种兴方酣。叨贪。鱼依荇绿,蝶趁蕉红,更从旁窥探。想午夜、挑灯顾影,应笑侬憨。老僧懒见庐山面,念旧人、惟有何戡。悲食苦,知他何日回甘。
陈秋岩诗集
诗别集。元陈义高著。二卷。 陈义高,字宜父,号秋岩。然以往多认为他名宜 甫,故《四库全书》等均题为“陈宜甫撰”。据焦 竑《国史经籍志》称其有《秋岩集》一卷,然原集 久佚无传。此集乃从《永乐大典》中辑其诗若干 首,厘为二卷。卷首无序,卷上为乐府歌行、五 七言古诗及五言排律,卷下为五七言律诗及五 七言绝句。《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其诗大抵源 出于元、白,虽运意遣词少深刻奇警之致,而平 正通达,语无格碍,不失为雅音也。”今存《四库 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东坡词
一卷。苏轼撰。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东坡词》,未言卷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歌词类著录长沙刘氏书坊《百家词》本《东坡词》二卷。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东坡词》一卷,据万历三十四年(1606)茅维所编《苏东坡全集》(七十五卷,末二卷为《东坡词》,三百十六首)及万历四十六年(1618)焦竑所编《苏长公二妙集》(二十二卷,末二卷为《东坡诗馀》,据茅本增补二十首)二本重编。毛晋跋云:“东坡诗文不啻千亿刻,独长短句罕见。
忠愍集
宋代诗文别集。李若水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7著录为《李忠愍集》12卷,其“后二卷为附录”。《宋史·艺文志》作《李若水集》10卷,盖略其附录仅称其文。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尚载《李若水集》12卷。后其书不传,惟《永乐大典》存其诗文。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中辑出其作品,编为3卷。卷1有札子5首、表7首、启5首、书4首、序1首、说3首、铭1首;卷2为古体诗58首;卷3为近体诗62首。后附录诰词及其子李淳跋。跋云“蜀中刊行其书时,秭归费守枢为先公作文集序”。今费序已佚。卷首有赵希齐庆元四年(1198)所作序。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此书除自《永乐大典》辑出本,尚有影宋钞本。《直斋书录解题》称其“诗文虽不多,而诗有风度,文有气概。”《四库全书总目》亦称“其诗具有风度,而不失气格。其文亦光明磊落,肖似其人。”
崧庵集
宋诗别集。李处权撰。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40注其《送二十兄还镇江》诗称:李处权“有《崧庵集》,宣和间与陈叔易、朱希真以诗名”。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载其《崧庵集》10卷,其余诸家书目均未著录。其集久无传本,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其诗赋,编为6卷。作者自序说:“五十年间作古赋五、古诗三百、律诗一千二百、杂文二百、长短句一百,平生之力尽于此矣。”可见其作品散佚甚多。此集卷首载作者之弟李处全序及作者自序,书后附邵骥跋。李处全序谓作者“绍兴甲子而后,齿益高,家益贫,用心益苦,句法益老,始与少作不类”,正所谓覃思吟咏、老而愈工。《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其“五言清脱浏亮,略似张耒,七言爽健伉浪,可拟陈与义,在当时实一作手。”
青山集
八卷。元赵文(1239—1315)撰。文字仪可,一字惟恭,号青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亡入闽,依文天祥。元兵破河州,与天祥相失,遁归故里。后为东湖书院山长,授南雄路儒学教授。著有《青山稿》。据明焦竑《国史经籍志》载赵文有《青山集》三十一卷,但久已散佚,清初已无传本。此本系由《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八卷。卷一、二为序,卷三、四为记,卷五为碑记、赞、跋、书后之属,卷六为墓志铭,卷七为古体诗,卷八为近体诗、词。今观其诗文,皆自抒胸臆,绝无粉饰。有《四库全书》本(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四库珍本丛刊》本,另有清乾隆翰林院钞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于南京图书馆。
临安集
六卷。明钱宰 (1299—1394)撰。钱宰,字子予,一字伯均,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元至正间进士,因亲老不赴公车,教授于乡。明初征修《礼乐书》,洪武六年 (1373) 授国子助教,以赋 《早朝诗》忤旨,遣归。二十七年 (1394) 又召修 《书传会选》。书成,优赉加博士,致仕。著有《临安集》六卷。其集明代仅有抄本行世,如澹生堂抄本,凡十卷,诗文各为五卷,前有洪武二十九年(1396)钱宰自序。但抄本行世极少,《明史·艺文志》、焦竑的 《国史经籍志》均未著录。是集是从《永乐大典》中搜集采掇编排而成的。凡六卷。钱宰学有原本,在元末已称宿儒。韩宜可、唐之淳皆其弟子。其诗吐辞清拔,寓意高远刻意古调,不屑为艳仄之体。徐泰 《诗谈》亦称其诗:“以霜晓鲸音,自然洪亮。”古文虽非所擅长,能谨守法度,亦无卑冗之习。是集被收入 《四库全书》。
乐静集
宋代诗文别集。30卷。李昭玘撰。本集前后无序跋,不知何人所编。明代叶盛《菉竹堂书目》著录此书,但无卷数;焦 《国史经籍志》则称此书30卷。传世诸抄本均与焦竑所载相合。其卷1至卷4为诗,卷5为徐州十事,卷6为记,卷7为传、序,卷8、卷9为杂文包括榜文、祭文、题跋等,卷10至卷11为书,卷12至卷14为表,卷15至卷21为启、状,卷22为疏,卷23为青词、疏文,卷24为僧疏,卷25、卷26为进卷,卷27为试馆职策,卷28至卷30为碑、志、行状。除《四库全书》本之外,尚有八千卷楼旧藏抄本、道光四年(1824)刘氏味经书屋抄本等传世。李昭玘文与晁补之齐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孤介自守,不汲汲仕进,如是,故其胸度夷旷,发为文章皆光明俊伟,无依阿淟涊之态,亦无嚣呼愤戾之气。又早为苏轼所知,耳濡目染,具有典型,北宋之末翘然为一作者。”
考古文集
二卷。明赵撝谦撰。赵撝谦,原名古则,字撝谦,以字行。浙江余姚人。幼孤贫,寄食山寺。长大后,与诸名人游,博究六经百事之学,人称“考古先生”。著有《六书本义》。《明诗综》引黄宗羲之言,称:“其诗集名 《考古余事》,凡千首,不传于世。”然焦竑 《国史经籍志》,赵撝谦集已不著录。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虽列其名,而不著卷数。应亦未见原本,概其久已不传。此本凡二卷。所录诗仅十余篇,古文亦只五十余篇。前有顺治十四年 (1657) 黄世春序称:“其子孙式微已甚,而能录其遗集,出没于藏书之家,殆天将藉是而彰考古。”盖其后人掇拾散亡,重裒而成帙。集后有附遗言十六条,又载其裔孙诸生頀《上琼州姜参政请复姓书》、及 《与浙中族姓札》数通,可能赵撝谦没后,其幼子流寓海南,依母族冒吴姓,故頀请于姜参政而复之。赵撝谦所作 《造化经纶图》,亦附于后,编次颇无条理。赵撝谦以小学名家,不以文章著称。此本虽仅存残卷,亦可见其诗文于一斑,终究与钞语录者有别。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