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翼真

《大学》研究著作。清胡渭撰,七卷。渭初名渭生,字朏明,一字东樵,浙江德清县人,其潜心经义,学有根底,有《禹贡锥指》。此书卷一分四目:①《大学音义》;②《先王学校之制》;③《子弟入学之年》;④《乡学之教》。卷二分三目:①《小学之教》;②《大学之教》;③《学校选举之法》。卷三分三目:①《大学经传撰人》;②《古本大学》;③《改本大学》。所论引证精核,考定详明,非空泛游谈之论可比。卷四以下为胡渭所考定的《大学》本,其论主朱熹,力辟王(阳明)学改本之谬。以经为一章,传为八章,“诚意”章以下与其他各种版本相同。认为《大学》 “古本不分经传,朱子始别首章为经,余皆为传,确不可易” ,故书名为 “翼真” 。本书力辟王阳明改本之误,指出其说法多为似是而非之论。

沁园春 寿白侍从八十

表表耆英,松柏贞刚,冰霜洁清。正持囊紫禁,急流勇退,步角巾绿野,闲处安身。里社鸡豚,家山猿鹤,物我相忘法从荣。东溪畔,似非熊尚父,在渭之滨。闲来袖手梅亭。似桃李纷纷谷自春。算高风难进,缙绅楷式,颓波屹立,乡曲仪刑。厚德清名,疏星碧落,屈指如公今几人。无他祝,但似山难老,镇压嚣尘。

过霅川大溪

菰蒲际天青无边,只堪莲荡不堪田。中有一溪元不远,摺作三百六十湾。政如绿锦地衣上,玉龙盘屈于其间。前船未转后船隔,前湾望得到不得。及至前湾到得时,只与后湾才咫尺。朝来已度数百萦,问知德清犹半程。老夫乍喜棹夫闷,管有到时君莫问。

送余泽还义兴

挟策漳滨两韶稚,君后南随州计吏。相逢冠岁璧池头,顿觉词华使人惴。谓宜云路恣腾踏,岂料霜蹄多蹶踬。君才视我十倍加,蓄积那堪五经笥。已穷孟轲不动处,得丧穷通归一致。每怀会合未曾款,辄复鸿燕春秋异。寸莛才欲撞舂容,不尽之音耳空记。去年邂逅得所愿,千里过我少停辔。围炉烧栗忘夜分,蹙雪访梅喜春至。窥园细看百卉动,陟榭满挹千峰翠。读君旧诗黄钟律,观君新德清庙器。默求至善不近名,下视群愚非饰智。常虞涉世伤坦率,见语躬行合谨细。值君隐忧方食蓼,而我美疹如紾臂。飞觞引满不复能,战饮吴门梦中事。采菊聊同茗碗清,丸艾时归药婆利。忠言赠公岂肉骨,益友贶予真补劓。浮云聚散古则尔,人生出处孰无累。闻道双珠已候门,便乘一叶同插翅。朱楼婉娩托旅梦,江树霏微搅离思。一区衡山勿负约,三绝麟经更涵粹。得时而驾谅不免,有使且寄相思字。

澄虚亭

一溪水浸群峰绿,潋滟长湖澄数曲。波光如练映危亭,倚槛最宜凝远目。亭前日日舟人行,千里万里风帆轻。长汀回首望不尽,接天岚气何其清。隔溪南下乾元路,古松峭拔藏禅宇。馀不祠前千尺潭,昔有灵龟曾左顾。时迁岁改名独存,德清从此民俗淳。山奇水秀冠南国,是处疑有桃花源。过桥稍转十馀步,家家相向开朱户。大都川泽气多寒,时时猛点菰蒲雨。晚来忽霁凉意新,一片两片归岩云。惆怅王维不在世,把笔欲画今无人。老夫歌诗久不作,对此吟情岂宜薄。簿书推去试新吟,眼前好景难道著。城中美酒斗十千,浦口鱼肥卖得钱。夜深却羡渔翁乐,醉饱溪心明月眠。

送毛择民

雾缠晓色风冷冷,沧波漾縠旌旗明。画船叠鼓不可挽,一城攘攘心为倾。城中老人为余语,我公道来能几许。朝家借不恤吾人,以我公归欲焉处。惟公立德清而通,惟公御下严而容。文章光彩瑩万古,二十八宿罗心胸。高标不受俗尘涴,唾手功名犹坎轲。恩深谩结千里愁,见晚端闻九重贺。官僚有士辕下驹,感激剪拂铭肌肤。瑶池一夕看奔逸,惆怅未易追亨途。云龙风虎倏际会,回首可须论治最。要将椽笔压西清,不负声名燕许大。

赠胡端本显伯教谕二首

星□□□□诸胡,乡里人人仰范模。韬养沉潜求大□,□挥□□号通□。□生不出跧吟屋,垂老□□□□□。□□旧坑砚中觅,浮溪汪氏遁翁朱。芙蓉岭外矮窗开,夜读灯从祖父来。四海八荒□□□,□山一壑绝尘埃。生涯晚节香黄菊,世德清阴映绿槐。□□仲车教乡里,何时除目下行台。

自题霞川老屋图

我家世在城西居,翰林吴君为缋图。长安尘沙正眯眼,突兀忽见先人庐。二百年来有此屋,东南斜抱两河曲。城边绿树万家烟,桥畔朱楼百竿竹。横河北绝官渎流,烟波浩淼无春秋。鸥凫四散不知处,鸣榔往往闻渔舟。直河西接钱青水,迤逦长流百余里。估帆日夜排樯来,艳说霞川一湾绮。蓬莱驿路清风多,连云绰楔垂女萝。会龙尚记前朝事,卧虹不绝行人歌。先人辛苦一廛寄,旧德清门子孙庇。规制朴陋无敢增,宗族环居莫轻弃。幼骑竹马携短童,东眷西眷随所从。鹅鸭时闹比邻塾,纸鸢闲趁陂塘风。最忆读书一弓地,杨柳临池滴窗翠。拥卷随时倚树吟,洗研呼俦捉鱼戏。我生二十行适燕,沧海横溢无愚贤。马蕃亦逐贾区尽,桑柘一例随飞烟。归来城郭都非旧,到岸牵船暂相就。新丰门巷何处寻,安仁故第从谁售。海燕年年绕屋飞,梦中图画是耶非。多情惟有霞川水,日望行人万里归。

呈宜之兄八首

兄昔守清江,弟亦官白下。檄书几经过,铃閤奉閒暇。别来才一书,似若向兄疏。逢人问江右,说兄不敢虚。兄今得太末,去弟不数驿。弟官蛮夷中,何啻限南北。回舟德清县,期以一会面。去去不可留,岁尽多冰霰。雪抵东野县,晴值安丰车。坐定取谈兄,示以咫尺书。书中道何似,诗有林霏寄。怪其句律工,定自工夫至。弟诗吴江枫,未秋先陨风。骚人或取咏,零落鸥鸟同。兄诗楚山竹,岁晚色愈绿。譬彼朝阳桐,当令凤栖宿。

新修本草

简称《唐本草》。本草类著作。中国古代第1部由政府组织编修并颁行的药学著作。唐代苏敬等23人编修于显庆二年至四年(657—659)。正文二十卷,目录一卷,《药图》 七卷,《图经》二十五卷,目录一卷,凡五十四卷。约七万七千字。正文为在《本草经集注》 基础上修订与增补而成。共载药八百五十种,分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及有名未用等九类,并记各药性味、主治与用法。本书继承历代本草成就,重视民间经验,提出“下询众议”,“定群言之得失”。并下诏全国,征集各地药物标本,予以描绘。总结唐以前药物学成就,有较高学术水平与科学价值,为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对国内外医学界影响颇著。唐朝规定为医学生必修课本之一,日本也早有传抄本,并定为学医必读之书。有清光绪十五年(1889)德清傅氏影刻唐卷子本(残存卷四、五、十二、十五、十七至二十,补辑三,共十一卷。《纂喜庐丛书》之二),一九三六年日本大阪本草图书刊行会影印书写卷子本(此本残存卷四、五、十二、十七、十九共五卷。附日文唐新修本草解说),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一贯别传

主张三教道理一贯的论著。五卷。明·吹万广真撰。收在《嘉兴藏》。本书内容是在阐述儒道释三家重要典籍的精义,或以一经、一章为范围,或单就一句话发挥。卷一为〈儒宗〉,所解的儒家经典有《易经》及《四书》。卷二为〈玄宗〉,解《老子》、《庄子》及《文始经》。卷三至卷五为〈释宗〉,卷三解《心经》、《金刚经》、《弥陀经》、《四十二章经》、《维摩经》、《楞伽经》、《圆觉经》;卷四解《楞严经》;卷五解《法华经》及《华严经》。明末,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儒家亦究心禅学,主张儒释一致。而佛教徒之间也盛行三教融合的见解,如明末憨山德清注《中庸》、《老子》、《庄子》;蕅益智旭注《四书》、《周易》,本书即是这种风气下的作品。作者认为三教的道理是一鼎之三足,但仍有人无法通达此意。若要解此障碍,‘必参其别传之眼藏’,即主张以禅宗会通三教一贯之旨。

大乘百法明门论

梵名Maha^ya^na -s/atadharma-praka^s/amukha-s/a^stra 。全一卷。属印度大乘宗经论部。又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天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系摘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之百法名数,为法相宗所依据重要论书之一。全书系就诸法而略分为五位百法,即:(一)心法,有眼识等八种。(二)心所有法,立偏行等六种分位,即:(1)偏行,有作意等五种。(2)别境,为有欲等五种。(3)善,有信等十一种。(4)烦恼,有贪等六种。(5)随烦恼,有忿等二十种。(6)不定,有睡眠等四种。(三)色法,有眼等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种。(五)无为法,有虚空无为等六种。本论有(大三一·八五五中)‘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之语,乃说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举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而阐述一切法无我之理,以为本论之主要旨趣。盖俱舍立‘七十五法’之说,而仅论及补特伽罗无我之理,是犹妄计心外有实法;唯识则阐明百法皆不离识、实我本空,故一一之法亦非实法,是为唯识证理之门。有关本书之著者,至元法宝勘同录卷九,谓系提婆菩萨,西藏译本则举出护法(藏Dpal-ldan-chos-skyon% )之名。本书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百法明门论解二卷(窥基)、百法明门论疏二卷(大乘光)、百法明门开宗义记一卷(昙旷)、百法明门论义一卷(德清)、百法明门直解一卷(智旭)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八十华严。凡八十卷。唐代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总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为六十华严之异译。兹将八十华严与六十华严之异同处,列表如左:八十华严之梵本,乃实叉难陀应武则天之请,从于阗国携入我国,自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三月,于遍空寺内始译,武后亲临译场,挥毫首题品名,至圣历二年(699)十月功毕,此即第二译。新译之八十华严比旧译之六十华严,文辞流畅,义理更周,故流通较盛。华严宗之主经即此八十华严。此外,本经之西藏译本,总成四十五品。其中,前四十四品相当于本经之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相当于本经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西藏本之别译有第十一品、第三十二品等二品。上述西藏本之文句与本经出人之处不少。关于本经之注疏,有略疏刊定记十五卷(慧苑)、华严经疏三十卷(神秀)、华严经疏六十卷(澄观)、华严经纶贯一卷(复庵)、华严经纲要八十卷(德清)等。

肇论

佛学论文集。东晋僧肇著。一卷(或作三卷)。其中心是论述并发展般若、三论空的中道思想。首篇为《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概括全书大旨。后载四篇论文:一、《物不迁论》,论述了其“即动而求静”的动静观。认为“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从而得出了“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的结论。二、《不真空论》,论述了其“即万物之自虚”的本体论。认为世界万有皆因缘所生,有非真有,无非真无,故虚假不实谓之“空”。指出:“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三、《般若无知论》,论述了其“无知、故无所不知”的认识论。认为要认识佛之“真谛”不能依靠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不起作用,只能依“照”(直观)。指出“般若之能照”即在于其“无知”,“般若之所照”即在于其“无相”,“是以般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而知,……斯则不知而自知”。四、《涅槃无名论》,分十九章,以一问一答称一折一演,论述“涅槃”既无生灭,亦无名相,绝非名言所能表述。该书注疏本颇多,主要有晋惠达《肇论疏》三卷,唐元康《肇论疏》三卷,宋遵式《肇论疏》六卷、《肇论疏科》一卷,宋晓月《夹科肇论序注》一卷,宋文才《肇论新疏》三卷、《肇论新疏游刃》三卷,明德清《肇论略注》六卷。

和武相公中秋夜西蜀锦楼望月得清字

德星摇此夜,珥月满重城。杳霭烟氛色,飘飖砧杵声。令行秋气爽,乐感素风轻。共赏千年圣,长歌四海清。

德庆府城绕以荷池叶楙花繁时环望之红绿无间断号为荷城记以唐律遗后来使君

中置金城外玉池,池荷挺拔效芳菲。叶争以绿环三匝,花逞其红曳四围。龙国缋人供佛座,蛟宫缝氏献仙衣。使君未佛且仙去,紫橐朝真红炬归。

德庆堂字

森然笔势聚干将,气轧钟王未肯降。惆怅当年铁钩锁,可能无意锁长江。

德庆范监州以子石砚宠假虽小而奇戏作 其一

曾侍虚皇玉案前,夜书茧纸笔如椽。莫嫌此石规模小,一寸玄云万斛泉。

德庆范监州以子石砚宠假虽小而奇戏作 其二

端溪别驾极风流,白璧明珠不暗投。笑我支床已多许,须君隐几更冥搜。

1 5 6 7 8 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