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真宫
造物閟灵境,灵山隐仙躅。丹成自飞升,何用驾鸾鹄。举手金沙岭,片石聊寄足。至今锁烟扉,气象钟清淑。井池丹药就,千载湛寒绿。我来春雨馀,溢水涨幽谷。琤琤落环佩,细细响琴筑。黄冠六七辈,一一道机熟。余师本缁流,游走遍四渎。初明大乘禅,锋辨谁敢触。升堂猛虎跪,诸方狐鼠伏。晚乃思长生,师许隶宝箓。时登玉虚殿,叨迎御舆服。俯仰能几时,世事有反覆。萧然坐空岩,复理旧松竹。却谈京洛梦,感慨气填腹。人生梦幻耳,何必苦拘束。期师谢冠裳,复见真面目。
赵忠悯公得谥诗
滇南侍御人中杰,气如虹霓耿不灭。壮猷早著剪萑苻,正色俄看冠朝列。维时明祚丁未造,劫火烧天百川竭。弄兵剧贼覆神州,食肉谋夫营蚁穴。可怜国事无可为,但见乾坤日流血。阉人夜半开九门,百万黄巾拥丹阙。君王披发殉山河,宰执全躯效臣妾。大臣命重小臣轻,劲草何知疾风烈。一呼巷战千人靡,身首分馀立如铁。但教心与赤日悬,肯惜身随天柱折。腐肉馨香何处归,悯忠寺畔埋冰雪。风雨犹闻啸国殇,沧桑未许磨残碣。易名巨典隆圣代,特采嘉言表奇节。百年幽沕一朝显,六诏山川增皦洁。丈夫七尺即泰山,取义成仁在勇决,不尔芳名何卓绝。君不见同时多少偷生人,一念蹉跎成瓦裂。
大乘广百论释论
凡十卷。又称大乘广百论释论、广百论、广百论释。护法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系对圣天所造广百论本之注释书。内容分八品,各品有偈颂二十五首,合为二百偈颂。专为破斥外道、小乘所说诸法实有之迷执,证我、法皆空,开显真空无我之中道义。圣天为中观派大师,护法则为唯识派大师,广百论释论之形成,显示出后世一般以中观与瑜伽两系之教法乃空、有相对之看法,在本质上有欠允当,本论即证明两系之教法系相辅相成;论中,护法既说中观之真谛空,亦说唯识之俗谛有,故此书乃融和二学派而成。本论之注释书亦有多种,然仅存唐代文轨所撰之广百论疏(十卷)卷一。
大乘中观释论
梵名Mu^la -madhyamaka-sandhi-nirmocana-vya^khya^ 。凡九卷。安慧菩萨造,宋代惟净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又作中观释论。乃随文解释龙树之中观,为中观八大注释书之一。本论所释之颂,与鸠摩罗什所译之中论、波罗颇蜜多罗所译之般若灯论对比,互有存缺出入,日本学者羽溪了谛于日本‘国译一切经’中附有各经内容之对照表。本书屡屡举出毗婆沙师、犊子部师、经部师、胜论师、外人、异人、异宗、异部师、我宗、自部人等之说,而其所谓‘异部异宗’,系指中观派之论师。本书之梵本及西藏译本现均不存。有关本书之卷数,于旧宋本与宋、元、明三本,及日本缩刷藏、大正藏(以日本增上寺所藏高丽本为底本)仅有九卷,然卍字藏经(以日本建仁寺、法然院所藏高丽本为底本)则有十八卷。此外,关于本书之译者,据宋本、丽本、元本等所载,本书系法护与惟净所共译。
大乘五蕴论
全一卷。又作粗释体义论、五蕴论。印度世亲造,唐代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小乘佛教以蕴、处、界等三科分类诸法,本书着重于阐明大乘五蕴法,并兼说大乘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属法相宗瑜伽十支论之一。小乘萨婆多部将诸法分为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蕴总摄其中七十二有为法。对此,大乘则分为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为法总摄于五蕴,即:色蕴有五根、五境、无表色;受蕴有受心所;想蕴有想心所;行蕴有除受、想心所外之一切心法及不相应行法等六十七法;识蕴摄阿赖耶等八识。大乘经典中,以本论对五蕴法之说明最为简要。安慧有大乘广五蕴论(日照译),即广此论而作。
大乘庄严经论
梵名Maha^ya^na -su^tra^lam!ka^ra 。凡十三卷。无着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又称大乘庄严论、大庄严论、庄严经论、庄严论。乃瑜伽十支论之一。全书共分二十四品。现存之梵本系法国学者莱维(S. Le/vi)于一八九八年发现于尼泊尔者。西藏译本将全书分为‘颂’、‘释’两部分。梵本及西藏译本皆仅有二十一品。本论名目盖含有庄严大乘经之深义,故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谓,本书书名应题为‘庄严大乘经论’。本论援引经典颇多,有十地经、无尽慧经、行清净经等数十种。关于作者,众说纷纭,梵本未举出作者之名;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长发有无条、开元释教录卷八等,均谓本书为无著所造;西藏译本谓是弥勒造;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解深密经疏卷四等则皆称本颂为慈氏弥勒菩萨造,释论则为天亲菩萨所造。
大乘流转诸有经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佛在竹林。影胜王问,云何有情先所造业,久已灭坏,临命终时,皆悉现前?又复诸法,体悉空无,所造业报而不散失?佛以梦见美女,觉后忆现影像答之。智者当观察眼不见于色,意亦不知法,是名胜义谛。
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 兖国公位酌献用《成安》。
庶几屡空,渊源深矣。亚圣宣猷,百世宜祀。吉蠲斯辰,昭陈尊簋。旨酒欣欣,神其来止。
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 文宣王位酌献用《成安》。
大哉圣王,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斁。清酤惟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
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 其一 迎神用《凝安》。
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盛容。
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 迎神用《凝安》。
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盛容。生而知之,有教无私。成均之祀,威仪孔时。维兹初丁,洁我盛粢。永适其道,万世之师。巍巍堂堂,其道如天。清明之象,应物而然。时维上丁,备物荐诚。维新礼典,乐谐中声。圣王生知,阐乃儒规。诗书文教,万世昭垂。良日惟丁,灵承不爽。揭此精虔,神其来飨。
奉和待勤照上人不至
东洛居贤相,南方待本师。旌麾俨欲动,杯锡杳仍迟。积雪迷何处,惊风泊几时。大臣能护法,况有故山期。
伯氏自仪真招宝觉师住持以诗促行
白沙太守性多能,儒业箕裘祖佛灯。酒减三分留待客,草高一丈远招僧。见成斋饭非长计,创立丛林是大乘。好住沩山十年后,牯牛烂攒不须绳。
阮怀宁大铖
首上百官图,义儿下拜雌雄狐。继上合算疏,鼠窜两端为黠奴。奴两端窜黠于鼠,复畏东林如猛虎。虎从风,云从龙,龙兴狐鼠空其丛。禁锢沉沉十七载,辇金湔濯无成功。急思边才自表见,纳交游侠弹长剑。天赐一船名大愿,闻道甲申三月变。机关可转策可献,东南一角皇都建。拥戴阴通马凤阳,一奇货也居福王。下流地岂唐灵武,伪种人非夏少康。公等自图富贵耳,何心庙佑关存亡。妖书移宫及梃击,借以报复掺乾纲。立甫逾月其名荐,诏呼冠带趣上殿。三要两合十四隙,姑妄言之未尽善。第一义先翻逆案,四十三参十八罗汉,一网打入妖僧传。复社门户靡孑遗,要典重刊铨政乱。都督满街走,职方贱如狗。谐价西园钱入手,君渔于色湎于酒。宫女三千歌舞酣,叛藩十万貔貅吼。吴绫夜画乌丝栏,量江那管钓鱼船。守城渠答春灯谜,对敌军书燕子笺。燕子飞飞止谁屋,春灯无光暗玉烛。可怜一载小朝廷,空传南部烟花录。
大乘四法经论广释开决记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唐智威撰《大乘四法经论广释》的注疏。先以五门科分总述:一明造论所以;二立所宗;三解归乘;四显归分;五辩归藏。后释经题。最后释经文。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日本《大正藏》将首残尾存之斯216号以其尾题本名收入第八十五卷,将首尾均残之斯2817号误定名为《大乘四法经释》收入第二十六卷。
大乘起信论略述
佛典注疏。唐昙旷撰。二卷。敦煌遗书藏本。正文标题下署“建康沙门昙旷撰”。据研究,此处的建康应为唐证圣元年(695)在甘、肃两州之间所设的建康军。本书前有沙门澄漪撰序文一篇,内称昙旷先撰《大乘起信论广释》,但因《广释》文繁义深,“恐初心者仰崇崖而起退,望渤海而迷神。乃复探其旨归,为之《略疏》”。本疏分三门:一明造论义;二显论宗;三解论文义。释文探源寻流,旁征博引,研究者或谓其反映了西明寺系僧人的学风与观点。本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大乘百法明门论
梵名Maha^ya^na -s/atadharma-praka^s/amukha-s/a^stra 。全一卷。属印度大乘宗经论部。又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天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系摘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之百法名数,为法相宗所依据重要论书之一。全书系就诸法而略分为五位百法,即:(一)心法,有眼识等八种。(二)心所有法,立偏行等六种分位,即:(1)偏行,有作意等五种。(2)别境,为有欲等五种。(3)善,有信等十一种。(4)烦恼,有贪等六种。(5)随烦恼,有忿等二十种。(6)不定,有睡眠等四种。(三)色法,有眼等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种。(五)无为法,有虚空无为等六种。本论有(大三一·八五五中)‘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之语,乃说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举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而阐述一切法无我之理,以为本论之主要旨趣。盖俱舍立‘七十五法’之说,而仅论及补特伽罗无我之理,是犹妄计心外有实法;唯识则阐明百法皆不离识、实我本空,故一一之法亦非实法,是为唯识证理之门。有关本书之著者,至元法宝勘同录卷九,谓系提婆菩萨,西藏译本则举出护法(藏Dpal-ldan-chos-skyon% )之名。本书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百法明门论解二卷(窥基)、百法明门论疏二卷(大乘光)、百法明门开宗义记一卷(昙旷)、百法明门论义一卷(德清)、百法明门直解一卷(智旭)等。
大乘起信论别记
全一卷。唐代法藏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系就真谛所译之大乘起信论中选择要目解释而成。计分三十五章。另据湛睿之起信论义记教理抄卷十五、顺高之听集记卷十三本、凤潭之起信论幻虎录卷四等所载,本书并非法藏所作,而系他人伪造者。本书之末注有顺高之听集记四卷、宗性之要文抄一卷。
大乘起信论义记
凡三卷。唐代法藏撰。又称大乘起信论疏、起信论义记、藏疏、贤首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为大乘起信论三大疏之一。本书系以华严宗之立场而注释大乘起信论者。共分成十门:(一)教起所因,(二)诸藏所摄,(三)显教分齐,(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七)释论题目,(八)造论时节,(九)翻译年代,(十)随文解释。其中第三之显教分齐中,初述自日照三藏传至戒贤、智光之三时判,次将传入东土之大小乘诸经论总判为四宗:(1)随相法执宗,即指小乘诸部。(2)真空无相宗,指般若经、中论等。(3)唯识法相宗,指深密经、瑜伽论等。(四)如来缘起宗,指楞伽经、密严经、宝性论、起信论等。不用华严宗之五教判,而新立四教判,将起信论配于第四宗,此与古来所论大异其趣。此外,本书复谓起信论中之‘阿梨耶识’即是唯识家所说之‘阿赖耶识’,又将三细中之业相、能见相、境界相次第配于自体分、见分、相分,且谓智相以下之六粗通于六意识之中。并明白举示起信论唯举第六识及第八识,而未论及第七识。凡上,皆为本书之特色,为起信论其他之注疏所未及者。
大乘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
全一卷。略称髻珠经。唐代菩提流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乃就菩萨修行悟入所得之三摩地来说明其修行次第,并分别叙述护念者、愿求者、听闻者等之功德,与毁谤此法门之果报。普思义菩萨请问,云何修行悟入此三摩地?佛为说往昔金刚髻珠王,化生悉陀太子,于法界摩尼山日光明王佛所,闻此法界缯髻与金刚如来心品三摩地已,经无量劫,常忆念之,未曾忘失。次明闻经之褔,次答外道苦行所招恶果,检校人错用僧物所招恶果,不敬师长所招恶果,十恶所招恶果,不从师受三摩耶法,自作法咒所招恶果,普思义以偈重宣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