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堂诗集

诗集。 清查慎行(1651—1728)撰。五十卷。慎行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更现名,字悔余,号初白,又号查田,浙江海宁人。康熙时赐进士出身,官翰林院编修,曾从黄宗羲、钱澄之学。著有《人海记》、《周易玩辞集解》、《黔中风土记》等。此集成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约四十万字。裒其生平之诗,随所游历,各为一卷,凡四十八卷,又词二卷,并喜立集名, 有《慎旃集》、《西江集》、《遄归集》、《踰淮集》等五十个集名,收诗凡四千余首,词百余首。其诗多登山临水感时咏物之作,宗法宋人,近体源出于陆游,古体源出于苏轼;间有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如《麻阳运船行》诸篇;功力纯熟,善用白描手法,如《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五老峰观海棉歌》诸篇。王士祯称其“奇创之材”,王维屏说:初白先生诗清真、隽永、典切、空灵,如明镜之肖形,如化工之赋形,其妙只是能达。有康熙五十八年刻本,乾隆年精刻本,《四部备要》铅印本等。

嵩山集

宋代诗文别集。54卷。晁公遡撰。本集原刊行于乾道四年(1168),皆为作者守眉州之前的作品。据师璿序称:“尝窥公所谓《抱经堂稿》者,以甲乙分第,汗牛马而充栋宇,傅甫之所得殆管中之豹。”因而此集当非作者全集。其书卷1为赋5篇,卷2至卷14为古今体诗452首;以下诸卷为表、笺、状、青词、启、乐语、文、柬、札子、书、序、记、杂著、传、墓志等各体文章,其中启10卷、柬5卷、札子11卷。卷首载师璿序。序称其文章“雄深雅健,钜丽俊杰”。《四库全书总目》亦称:“王士祯尝评其诗,谓在无咎、叔用之下。盖体格稍卑,无复前人笔力,因由一时风气使然,而挥洒自如,亦尚能不受羁束。至其文章,劲气直达,颇有崟崎历落之致。以视景迂、鸡肋诸集,犹为不失典型焉。”北京图书馆及上海图书馆均藏有本集的清抄本。

皇甫司勋集

明代诗文别集。皇甫汸(字子循,号百泉)著。皇甫著述甚丰,诗文有《政学》、《还山》、《奉使》、《寓黄》、《家居》、《南都》、《禅柄》、《澶州》、《栝州》、《南中》、《山居》、《副京》、《来凫》、《司勋》、《北征》、《南署》、《赴京》、《浩歌亭》、《安雅斋》诸集。直到晚年手自删削,编成《皇甫司勋集》,凡60卷。其中赋1卷,诗32卷,杂文27卷。现存有万历间刻本,前有万历二年(1574)他自己写的《集原》,并有范惟一、顾存仁、刘凤诸人序。《四库全书》即以万历刻本为底本加以著录。其《集原》(即自序)曾自述其诗,始为关洛之音,一变为楚音,又一变为江左之音,又一变为燕赵之音。又一变为蜀音。并缕举其师友渊源甚详,可见其转益多师。四库馆臣评其诗说:“今统观所作,古体源出三谢,近体源出中唐,虽乏深湛之思,而雅饬雍容,风标自异。在明中叶不失为第二流人。冯时可《雨航杂录》云:‘皇甫百泉与王弇州(世贞)名相埒,时人谓百泉如齐鲁,变可至道,弇州如秦楚,强遂称王。’王士祯《香祖笔记》以时可所评为确论云”(《四库全书总目》卷172)。陈田《明诗纪事》认为:“子循五律,清裁雅调,自是一时之俊。五古亦是当家,至模范魏、晋,熔铸齐、梁,于子安(其兄皇甫涍)稍逊一筹。”两家所言,较允当地说明了皇甫汸的创作成就。

古欢堂集

诗文别集。清田雯(1635-1704)撰。三十七卷,附《黔书》二卷,《长河志籍考》十卷。雯字紫纶、纶霞,号山姜,(一作山子),晚号蒙斋,山东德州人。康熙进士,授中书舍人,历官江宁、贵州巡抚,至户部左侍郎。着有《榕树四书说》、《榕村全书》、《山诗选》等。此集约三十四万字。含文二十二卷,其中杂着八卷、序四卷、题辞一卷、记二卷、铭表二卷、传一卷、跋一卷、杂文三卷。收文凡二百二十七篇。又诗十五卷,收诗一千一百余首。各体皆备。其诗文,如《淘金谣》、《采砂谣》诸篇,反映人民苦难生活,风格平易通畅,组织繁富,自成一家,更欲雄伟奇丽,别辟门庭。王士祯《居易录》称“《黔书》篇不一格”,“是亦好奇之一证,存备文章之别格云尔”。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刻本,乾隆年间刻本,《四库全书》本。

道乡集

宋代诗文别集。40卷。邹浩撰。本集系邹浩之子邹柄、邹栩所辑。凡诗14卷,其中包括2篇赋;文26卷,辑入制、表、状、书、疏、启、记、序、策问、杂著、墓志铭、祭文、行状、传等各体文章。李纲曾为此书作序,但集中失载。据《东都事略》说邹浩集30卷,但《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道乡集》为40卷。邹浩在元符二年(1099)因上疏谏立刘后获罪,其书稿即遭焚毁。邹柄等辑其遗稿,搜采亦不完备。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有元符元年《论执政大臣不和疏》,不见集中;又《论宰相章惇疏》本4篇,集中只载3篇。但邹柄刻本版片在宋末也被毁。明代成化六年(1470),其裔孙邹量得内阁抄本,遂刊为《道乡先生邹忠公文集》40卷。正德七年(1512)邹翎重刊时增《续集》1卷。万历间钱塘令邹忠允再刊其书。清代王士禛《居易录》称其古诗似白居易,律诗似叶梦得,又称其受学程门而特嗜禅理,诗文多宗门语。这些见解都颇为恰当。

诗地理考

宋王应麟撰,六卷。 其书全录郑玄《诗谱》,又旁采《尔雅》、《说文》、《地理志》、《水经注》及先儒之语中涉及《诗经》地名著作,荟萃成编,然采录遗失,皆案而不断,故得失往 往并存。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等。 诗品(钟嵘撰) 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原名《诗评》。南朝梁代钟嵘著,共分为3卷。全书专论五言诗,论列了汉至梁各代部分诗人,计122位。为别其等第,分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位。每品中,所评作家一般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每品1卷,卷前各有序文,今人三序合一,称为“总论”或“诗品序”,序中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兴起、作用及表现手法,并对当时盛行的追求声律和堆砌典故的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正文对各作家品定等级,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他们在创作上与前代的承传关系、作品的风格与得失。因于品第外,略加评论诗的优劣,故原称《诗评》论诗主张表现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强调艺术感染力,提倡“风力”和自然,要求文质兼备,反对片面用典、声病之风,否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所品评的诗歌,比较重视作家自身的经历和政 治环境对其作品的影响。所论颇有特见,对后代诗歌评论影响很大。因历史条件和当时风气的影响,在说明历史的继承性时有牵强之说,对一些作家作品的品评亦有不当。 日本对此作很为重视,今有日文等外文注释本名世。 诗品(司空图撰) 又称《二十四诗品》。诗论。唐司空图撰。1卷。主要论述诗歌的风格,分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24品,每品各用四言韵语12句,描摹其特征。司空图在前人评诗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对诗歌风格区分更为细密,强调诗的风格意境,并用象征性的手法形容抽象的风格。所论强调韵味,崇尚冲淡、追慕玄远,表现出超脱现实的唯心主义文艺观点。其论诗方法对后世严羽、王士祯影响很大。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历代诗话》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郭绍虞集解本,与《续诗品注》合刊。

对山集

诗文别集。十卷。明康海撰,清孙景烈编。刊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对山集》分文体编次:卷一、策,卷二、书,卷三、卷四、序,卷五、记,卷六、碑,卷七、墓志,卷八、墓志、铭、祭文、行状,卷九、赋、琴曲、四言诗、五言古诗,卷十、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五言绝句。计文八卷,诗二卷,共为十卷。康海是“前七子”的重要成员。提倡复古运动,反对当时台阁体的那种雍容典雅、空洞无物的文风,并强调独创。从内容上看,《对山集》中有不少抨击时政、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受刘瑾事件牵连而罢官,使得他的后期创作受到影响。一些作品情调低沉,特别是诗歌流露出更多的消极颓废情绪,缺乏积极意义。有的作品力图效仿杜甫直抒胸臆的特色,任情挥洒,缺乏锤炼,情是真情,但艺术上却有不足处。给人的感觉是率真冗长,似乎是不经意而成的作品。由于康海强调创作要有真情,同时又注意独创性,所以作品仍能逸气往来,翛然自异,比起李梦阳等人的摹拟、剽窃来显得高明多了。康海诗文集的版本较多,明代有张太微的选本和万历年王世懋的选本。清代有《康对山先生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马逸姿重编四十五卷本;《对山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孙景烈编十卷本,卷首有明万历九年王世懋所撰《对山集原序》,此本较完善。《四库全书》著录即此本。十九卷。此集为张太微所编。《对山集》又有孙景烈删定十卷本,已收入《四库全书》。其集自明以来有四种刻本,既明张太微选本、王世懋选本、清马氏康熙中编全集本及乾隆二十六年(1761)孙景烈删定本。而十九卷本较完备。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次韵王适游真如寺

江上春雨过,城中春草深。扰扰市井尘,悠悠溪谷心。东郊大愚山,自古薝卜林。微言久不闻,坠绪谁当寻。道俗数百人,请闻海潮音。斋罢车马散,万籁俱消沉。新亭面南山,积雾开重阴。萧然偶有得,怀抱方愔愔。我坐米盐间,日被尘垢侵。不知山中趣,强作山中吟。

题太原王氏双节徵文启后

皇古重三纲,天柱地维共立极。君臣父子夫妇互相联系,为我文化之发源,四五千年不相贼。法穷而变固,有时不在纲纽尽破裂。今何时兮,沧海横流,千里金堤决。今何世兮,焚焬赫烈,昆冈一炬玉石无分别。地维倾,天柱折。簧鼓万千人,裂冠毁冕澜翻舌。四维一无存,那复言贞节?嗟我神明胄,祸同猛兽烈。卓哉野王有贤裔,不在须眉在巾帼。于归太原王,门第称赫赫。匝地黄巾来,祸如洪水逼。巢覆无完卵,夫为贼所磔。淋漓碧血惨模糊,斯时对之心如剨。随夫到黄泉,谁与存宗祏?忍死待须臾,谁与诉肝膈。立嗣有后一生心,五十八年驹过隙。发虽苍,心常赤。赫兮门楣光复光,继起更有闺中杰。太原王,南阳叶,丝萝缔,两情惬。夫婿无命欲何如,玉楼忽赴修文牒。从此首飞蓬,膏沐不复泽。揽镜泪如麻,呻吟卧床席。手掣并剪断青丝,门掩秋风纑夜辟。虽无子,犹有侄。郑重蒸尝殷付托,抚之十年如一日。欲迪前人光,赖有后人哲。泷冈表,舍人书,后人览之欷歔绝。哑哑念慈乌,中心悲郁结。匍匐述哀辞大府,叩求营绰楔。快哉东海公,准予褒扬无齮龁。呜呼,百年富贵如浮云,惟此芳名耿不灭。视彼犬羊俦,能无天渊别。

五子诗五首 其五 王员外世贞

藉甚天下士,王生名日振。玄成有世业,江左挺斯人。早窥竹素园,作赋杨马伦。新篇扣哀玉,激烈吒鬼神。酒后雅吴咏,侠气凌高旻。傲睨天地间,谁知肝胆亲。词人久衰谢,柏梁徒埃尘。生也抗高义,斯道不缁磷。鼎铉期俊功,扬声天路津。岂学蓬蒿子,白首徒苦辛。余惭梧台石,君迈连城珍。用舍固殊辙,感赠以书绅。

仿昭代诸家体三十八首 二十 王司寇世贞 投赠

白雪仙郎雅奏偏,秋曹云冷綵毫传。迢遥星棹依元礼,萧瑟高楼忆仲宣。采药三山迷蜃气,长歌万里看龙渊。东方千骑空筹策,愧尔酬恩紫禁边。

王氏女

王氏女,始州人,羌中老虎旁企地,朝接长安莫聚南山群,庞家大将不敢嗔。王氏女,在虎口,上马与联辔,下马与饮酒。老虎卧酣上马走,拔刀杀虎如杀狗。王氏女,真奇勋,锡以崇义号夫人,不数李家娘子军。

凤林乡乃王氏初迁之地子孙散处既久至正戊戌兵戈扰攘余至凤林访诸宗族为避地之计因赋诗见意示子姓云

凤林县南鄙,山僻田衍腴。维婺望王氏,吾祖始所居。子孙既散处,往往乡相都。绵延四百载,馀裔犹纷敷。悬知本根茂,枝叶自扶疏。我家县隅北,去此两舍涂。避地乃此来,属时正艰虞。所来为宗族,岂以势利趍。群从相温存,恩意何廑渠。谓言贷我粟,亦复假我庐。而我懒生事,俯仰缺所需。未应造物者,困此七尺躯。蠖屈本求伸,兔藏非过图。重维首丘义,讵敢昧厥初。尚思朝阳鸣,瑞世谐贞符。

同李十二醉饮王氏牡丹园二首 其二

吹尽纷纷桃李尘,天香国艳一翻新。正过谷雨初晴日,分得西都大半春。旧态似推新艳好,红芳不似淡妆真。嗟予久得丘园意,何日相逢一幅巾。

同李十二醉饮王氏牡丹园二首

东风穷巷只埃尘,谁见城南万朵新。不问主人聊一饮,为携佳客送馀春。比君意气三年老,贷我疏狂一味真。醉里尚能驰马去,看君倒著接䍦巾。吹尽纷纷桃李尘,天香国艳一翻新。正过谷雨初晴日,分得西都大半春。旧态似推新艳好,红芳不似淡妆真。嗟予久得丘园意,何日相逢一幅巾。

郡伯嘉兴沈侯自署曰五湖钓叟吴人孙枝写图周天球篆首而世贞歌之

蟠溪老翁八十余,此翁钓侯非钓鱼。若言轩冕异丘壑,虞圣亦曾雷泽渔。胸中但贮小云梦,焉用形迹分区区。沈君家住莼鲈乡,绿蓑衣底天茫茫。一朝鹏化击寥廓,九万里翼云飞扬。虽然得意挂朝籍,忽忽旧游中不怿。晨从大国问烹鲜,夕向穷阎忧竭泽。孙枝为写湖头色,展着烟波流几席。贺监秃酒徒,病昏无所知。始乞黄冠去,鉴湖能几时。桓家小孺子,躁心在尘网。何必解郡符,始称五湖长。而我故是王弘之,钓亦不得神长怡。藉令物色羊裘去,终许菰芦明月知。

春秋四传质

二卷。王介之撰。王介之字石子,号石崖,衡阳(今属湖南)人,明末经学家,清代着名哲学家王夫之之兄。明崇祯时,介之与其弟夫之同举于乡,明亡,遂隐居不仕。除此书外,王介氏还撰有《周易本义质》、《诗经尊序》诸书。此书取《春秋》三传及胡传之异同而断以己意。王氏认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事屡变,文亦屡易,四传各存其说。而断以义,则《胡氏》精而《公》、《穀》尤正;质以事,则《左氏》有征为可信也。”此即是本书之宗旨。此书有本旧说者,如隐公元年用杨时《答胡康侯书》以驳胡氏“元即仁”之说;有据一传而去取互异者,如隐公元“王正月”既采《公羊》大一统之说,又驳《公羊》王即文王之说;有就四传互质者,如文公四年“逆妇姜于齐”,四传异说,王氏舍《左》、《公》、《胡》而从《穀梁》“礼成乎齐”之说;有专据《胡传》而不尽从者,如定公从祀先公,取胡氏昭公始祀于庙之说,而驳其事出阳虎而不可详之说。要之,王氏之治《春秋》,归之于“君子原心”,“绝恶于未萌”。桓公元年“公即位”,王氏说云:“恶莫憯于意,意者,不可如者也。故《春秋》之法有诛意以殊诸文者矣,未有因其意而为文以执法者也。意动于微而滔天之恶从之以生,圣人笔削以夺其意,所以窒乱源而遏人心之横流也。”《四库》系据抄本收录。

卜居觉林寺漫兴二首 其一

王事遄征六月间,风尘假此暂停骖。卜居正喜禅关静,览胜亲从禹穴探。绕槛烟光清人座,当楼山色远拖岚。晨昏多少林峦趣,拟共高人促膝谈。

卜居觉林寺漫兴二首

王事遄征六月间,风尘假此暂停骖。卜居正喜禅关静,览胜亲从禹穴探。绕槛烟光清人座,当楼山色远拖岚。晨昏多少林峦趣,拟共高人促膝谈。绿树阴森荫佛庐,尘襟涤尽旅怀舒。临风梵韵朝宣课,隔院梆声昼饲鱼。曲径云深花放后,小亭舟上客来初。就中赢得閒无数,未许凭栏赋索居。

梅岭

鸡鸣事晨征,秣马走长路。舆夫双足健,峻巘若飞度。梅岭不见梅,翻讶传载误。惟馀万松树,夭矫入云雾。驻节张相祠,瞻拜想风度。谽谺古洞幽,白猿不可呼。平生说兹山,险远惊寐寤。兹来望家乡,忽忽惨情愫。王事有驱驰,筋力疲世故。白云意何极,慷慨歌陟岵。

1 4 5 6 7 8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