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皋寄东京雷生眉生二首

太华终南秀,神龙野鹤姿。四川曾叱驭,东海竟探骊。雅量周瑜器,雄才鲁肃知。轻肥竞年少,相贵笑群儿。黾勉攻农学,归来奠国基。边荒屯恳策,耕战霸王师。治术穷三岛,雄心拓四夷。哀歌人拊髀,自觉负襟期。

周易象义

元丁易东撰。十六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据《易》象以明义,故名曰《象义》。全书取象之例凡十二,为本体、互体、卦变、正应、动爻、变卦、伏卦、互对、反对、比爻、原画、纳甲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于前人旧说,大抵以李鼎祚《周易集解》、朱震《汉上易传》为宗,而又谓李失之泥、朱伤于巧。故不主一家。如卦变之说,则取邵子、朱子;变卦之说,则取沈该、都絜;筮占之说,则取朱子、蔡渊、冯椅。远绍旁搜,要归于变动不居之旨,亦言象者所当考也。诸家著录,多作十卷;惟朱睦㮮《授经图》作《易传》十一卷,焦竑《经籍志》作《易传》十四卷。考易东所著,别无《易传》之名,盖即此编。朱氏并其《论例》一卷数之,为十一卷;焦氏又并其《大衍索隐》三卷数之,遂为十四卷耳。朱彝尊《经义考》作十卷,注曰:‘存’。然世所传本残阙特甚,仅存十之二、三,又非彝尊之所见。惟散见《永乐大典》中者排比其文,仅阙《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及《晋》卦之后四爻,余皆完具。与残本互相参补,遂还旧观。以篇页颇繁,谨析为一十六卷,以便循览。原本附有《大衍策数》诸图,多已见《大衍索隐》中,今不复录。其《论例》一卷,自述撰述之旨颇备,今仍录以弁首焉。”按,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云:“瞿镛藏有宋刻残本,《四库》本所阙《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象传》注及《系辞上》‘彖也者,言乎其失得’至‘各指其所也’之注,宋本皆全。瞿氏录其文入《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一。好事者若刻此书,可据以补入。惟《四库》本《豫》、《随》、《无妄》经注之阙也,瞿氏宋本亦阙,则终无可考焉。”又按,北京图书馆今藏此书元刻本,题《周易象义》十二卷,有清季锡畴校语,可资参考。

古周易订诂

明何楷撰。十六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训解经传,大致以古《易》上下经、《十翼》之篇次为本,杂采汉、魏以来旧注以立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成于崇祯癸酉,盖其筦榷江南时所作。卷末附以《答客问》一篇,借诂经以言时事也。观其《自序》,论分经合传之非古,然复引魏淳于俊对高贵乡公语,则又未始不以分附为便。故其前分上下经为六卷,而《彖》、《象》、《系辞》诸传之文仍随卦分列,犹祖费直之意;而七卷后则仍列《十翼》原文,以还田何之旧。盖分《经》分《传》以存古本,而《经》下所列《十翼》之文则引以互证,故皆低一格书之,以别於后之正文。其仍以“古周易”标目,盖以是也。惟於《上、下经》内又别立初、中、终诸名,则自我作古耳。楷之学,虽博而不精。然取材宏富,汉晋以来之旧说,杂采并陈,不株守一家之言。又辞必有据,亦不为悬空臆断、穿凿附会之说,每可以见先儒之馀绪。明人经解,空疏者多,弃短取长,不得已而思其次,楷书犹足备采择者,正不可以驳杂废矣。

周易辑闻

南宋赵汝楳撰。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系汝楳承其父善湘之学而作。其《辑闻》六卷,阐说六十四卦经传义旨;所附《易雅》一卷,略仿《尔雅》释《诗》之例,类释《易》学名义;《筮宗》一卷,则考述《易》筮。于《辑闻》中,谓《说卦》、《序卦》、《杂卦》皆为汉儒窜入,《系辞传》亦非孔子所作,遂皆置不解;唯注上下经文。又以《系辞》多称子曰,定其为孔子门人所著。并以《彖传》散附彖辞,《小象》散于爻辞;移《大象》于卦画之后,彖辞之前;

周易窥余

南宋郑刚中撰。十五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以程颐《易》学主“义理”,朱震《易》学主“象数”,遂参取两家,阐发其所未尽之义。《自序》称:“《伊川易传》、《汉上易传》二书,颇弥缝于象义之间,但《易》道广大,有可窥之余,吾则窥之。”故名其书曰《窥余》。书中《乾》、《坤》二卦及《系辞传》以下原缺不解。其本罕传,朱彝尊《经义考》注曰:“未见。”唯《永乐大典》尚存其文,但缺《豫》、《随》、《大畜》、《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四库全书云:“其七卦为原本所缺者,但录经文。”

周易玩辞集解

清查慎行撰。10卷。查慎行受业于黄宗羲,故能不惑于图书之学,谓河图洛书与《易》无关。经文次序用注疏本,乾卦之末有注,其说明白笃实。收入《四库全书》、《昭代丛书己集》。此书训解《易》义,用孔颖达《周易正义》本;卷首论《易》图等事,颇为笃实可取。《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慎行受业黄宗羲,故能不惑于图书之学。卷首《河图说》二篇,一谓河图之数圣人非因之以作《易》,乃因之以用蓍,自汉、唐以下未有列于经之前者;一谓河图出于谶纬,而附以朱子亦用河图生蓍之证。

送翰林应奉寿同海涯挈家觐省十首(供奉字弘毅至顺四年进士第二名辉和尔人自号清冰玉壶登第时寓居蓬莱真境)

翰林供奉三十强,前春曾是探花郎。年来居京大不易,走向沙头觅去航。才情如水气如烟,寒露玉壶冰浸天。北庭沙草渺何许,江南风月故依然。巷南巷北叹偪侧,楚山楚水去难留。白玉堂深云雾杳,迟子还应八月秋。往时折得高枝桂,身在蓬莱无处寻。今日论交便如故,百年诗酒百年心。携幼入室藉文褓,上堂拜母舞斑衣。青绫被冷承明直,忆著餐钱应早归。妻儿含啼红腐粥,仆夫奈冻吉贝衣。到家同作端午节,角黍如玉江鱼肥。京华尘土浩漫漫,精神百倍是南还。杨柳风前梳黑发,荷花池上洗朱颜。小季读书饱笼饼,同人对榻戏樗蒲。君过扬州应北望,相思魂梦绕川途。昨朝直院舟先发,供奉今晨又趣装。广陌无人留去骑,前途有幸及归航。一日不见如三秋,乃今送君作远游。我侬犹索长安米,你侬指日到蕲州。

题周瑜庙

雄姿不可见,遗庙俯江干。箫鼓龙祠近,旌麾虎落残。树勋先葛亮,定伯走曹瞒。独恨三分后,无人忆汉官。

《汉书》引逸诗

四牡翼翼。以征不服。亲省边陲。用事所极。九变复贯。知言之选。

汉江行次

村寺虽深已暗知,幡竿残日迥依依。沙头有庙青林合,驿步无人白鸟飞。牧笛自由随草远,渔歌得意扣舷归。竹园相接春波暖,痛忆家乡旧钓矶。

翰林南阳叶公挽词三首

方丈仙山地,承明帝所人。辞源长万里,笔力重千钧。草诏风雷暮,赓歌律吕春。如何岩雨望,奄忽弃生民。献替依明主,周旋奉至公。直寻无枉道,方寸有孤忠。耻在瓶罍罄,嗟深杼轴空。苍生犹未泰,夫子已先穷。远策思开济,孤飞易中伤。中途舍骐骥,少日铩鸾凰。干镆仍双折,皋夔遂两亡。吾生知已矣,魂断武丘傍。

汉江舟中待胡襟寰中丞不至寄怀

中丞鹊印近登坛,白钺彤弓映豸冠。入掌中台专弹射,出兼四镇拥材官。周秦形势原交错,楚蜀山川更郁盘。千里封疆劳节制,万年江汉静波澜。缨歌似逐铙音发,鱼乐皆成阵势看。西上儿童舞盘木,南中父老望旌竿。秋高岘首游宜数,岁晏隆中卧莫安。沧浪月为牛渚月,租船何夜傍江干。

质言一篇送无错

高树不藏暑,火云蒸午晖。游子戒巾装,何以避炎威。迢迢望经岁,始来雪霏霏。鸤鸠啄桑椹,驾言千里违。贫赘难久留,此情吾已知。挥手在数日,举室同?眙。汝归堂上乐,汝去吾亲悲。悲乐境良殊,那复能挽回。嫁女不远行,如何慰尊慈。报刘苦日短,且复聊相依。滔滔大江水,日夕无停机。南风发庾岭,著意更相催。海门何沆漭,狼山何崔嵬。大泽万怪多,出门慎所之。常言六合表,壮游岂非宜。但恐明发怀,一日肠九回。读书爱玉体,勿逐轻薄儿。天衢轶荡荡,虎豹无蹲睢。木落江上寒,秋高鹰隼飞。望汝时登阁,念予或开扉。予怀江湖深,汝器海山奇。荆州有豚犬,亦逐龙象驰。耸身入阊阖,联步思杜韦。逝将从汝翁,一笑沧海湄。

读两汉书杂咏

沙中偶语坐斜曛,雍齿侯封解众纷。却忘焚身功第一,黄金未铸纪将军。直言悟主表孤忠,白首为郎将略雄。每饭何须思钜鹿,忘教魏尚老云中。

汉宫春 纯甫生朝,且有弄璋之喜,赋此以贺

公子归来,笑平生湖海,豪气依然。黄金散尽,落魄谁识当年。世閒底物,解挽回、镜里朱颜。人共道,愁须殢酒,几回推向尊前。闻说梦熊初兆,喜一枝慰眼,岁晚流连。蟠桃会须结子,运偶三千。诗书旧业,要他时、分付青毡。□□□、庭阶照映,卧看玉树芝兰。

周易要义

南宋魏了翁撰。十卷。《四库全书》本。此书系魏氏所撰《九经要义》中的第一种,其大旨欲熔象数、义理于一炉以解说《易》义,故采摭旧说至为严谨,自下己意亦多精当。《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方回《桐江集》有《周易集义跋》,载了翁尝言:‘辞变象占,《易》之纲领,而繇彖象爻之辞,画爻位虚之别,互反飞伏之说,乘承比应之例,一有不知,则义理阙焉。’盖其大旨主于以象数求义理,折衷于汉学、宋学之间。

周易程朱传义折衷

元赵采撰。三十三卷。《四库全书》本。此书用孔颖达《周易正义》之本,节录程颐《周易程氏传》及朱熹《周易本义》之说,并增列程、朱《语录》有关《易》说于前,而各以己意附说于后,谓之“折衷”。全书大旨,虽以宋代义理之学为宗,但亦颇取汉魏以来之象数《易》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此书“所注仅上下经,殆以程子所传不及《系辞》以下欤?前有采《自序》,称:‘其康节邵子推明羲、文之卦画而象数之学著,有伊川程子推衍夫子之意而卦画之理明。洎武夷朱文公作《本义》,厘正上下经、《十翼》而还其旧;作《启蒙》,本邵子而发先天。虽《本义》专主卜筮,然于门人问答又以《易》中先儒旧说皆不可废。但互体、飞伏、纳甲之类,未及致思耳。故愚以为今时学者之读《易》,当由邵、程、朱三先生之说泝而上之。’云云。故其书虽以宋学为宗,而兼及于象数变互,尚颇存古义,非竟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也。顾炎武《日知录》谓‘割裂《本义》以入《程传》,始于胡广之修《大全》’。然董楷已用程子之本而附以《本义》,采又因之,则其来有渐矣。炎武专责胡广,殆未见二书欤?”

周易浅述

八卷,清陈梦雷著。书成于康熙甲戍年(1694年)。清陈梦雷(1650—1741)撰。陈梦雷字则震,一字省斋,晚号松鹤老人。福建闽县人。顺治己丑进士。官至翰林编修。康熙二十一年(1682)缘事谪戍沈阳尚阳堡。越十八余年赦罪还京,奉诏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三千余卷。雍正即位,再戍北边外,死于戍所。此编成于康熙甲戌年,是他初到尚阳堡时所作。立论以朱熹 《周易本义》为主,不用其卦变之说,参考书仅涉及王弼《易注》,孔颖达《正义》、苏轼《易传》、胡广《周易传义大全》及来知德《周易集注》,不用来氏错综之说。其训释《周易》经传,大旨本于缘象诠理,义颇简明而切于人事。末附《易》图三十幅,乃陈氏之友杨道声所作。

周易口诀义

六卷,唐史徵著。其书缺豫、随、无妄、大壮、晋、睽、蹇、中孚八卦,余皆存。《崇文总目》与《读书志》皆谓此书是直钞注疏,以便讲解,故名《口诀》。《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大旨,乃采择旧说,诠释《周易》经传大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永乐大典》载徵《自序》云:‘但举宏机,纂其枢要;先以王《注》为宗,后约孔《疏》为理。’故《崇文总目》及晁氏《读书志》皆以为直钞《注疏》,以便讲习,故曰‘口诀’。今详考之,实不尽然。”遂举书中所引汉魏以来《易》说二十二例,认为:“多出孔颖达《疏》及李鼎祚《集解》之外。

周易折中

清李光地等撰。二十二卷。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内廷刊本。此书系李光地等奉康熙之诏而撰。经传原文用古《易》上下经、《十翼》次第。其说宗主程颐、朱熹之注,而广采先秦汉魏以来众家之解,为之折中。卷首列《图说》,卷末附朱熹《易学启蒙》。《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自宋以来,惟说《易》者至夥,亦惟说《易》者多歧。门户交争,务求相胜,遂至各倚一偏。故数者《易》之本,主数太过,使魏伯阳、陈抟之说窜而相杂,而《易》入于道家。此书对象数、义理二派兼收并采,不病其异同。经传分编,一从古本。

1 4 5 6 7 8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