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恩

《美人恩》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女主角常小南生在底层穷苦人家,以捡煤核为生。一次偶遇失业潦倒的洪士毅,对她的命运深表同情,用在慈善会打替工的微薄收入接济常家生活。二人萌生爱恋之情。貌美体俏的常小南后被杨柳歌舞团领班相中,从此在爱情上见异思迁,先后甩掉洪士毅、乐师王孙,最终落入纨绔子弟陈四爷之手,导致常家家破人亡。

亚森·罗平的誓言

奥贝尔特先生突然被杀在自己寓所的电梯里。亚森·罗平从他秘书那里得知他是接到一名老侦探的信后拿着信出去的。但现场并未查到此信,当罗平赶到这个老侦探家时,老利探也已被人用同样的方法杀害了。那么这封神秘的信到底落到了谁人之手!是谁将信盗走又将此二人杀害的?

乌鲁木齐杂诗

纪昀撰。纪昀,字晓岚,直隶(今河北省)献县人。乾隆进士,清代著名学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官礼部尚书。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事遣戊乌鲁木齐,越二年释回。归途中忆述在戍所见闻及亲历之事,得诗160首,自注近万字。诗文涉及乌鲁木齐地区及天山南北政治、经济、气候、物产、风土人情、生产技术、山川名胜等各方面,多为官方正史所不载,为研究清朝统治新疆前期的重要资料。是书刊本较多

孟浩然集

唐诗别集。孟浩然撰。原书是由王士源在孟浩然死后不久,于天宝四载(745)收集遗诗编辑而成。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浩然凡所属缀,就辄毁弃,无复编录,常自叹为文不逮意也。流落既多,篇章散逸,乡里购采,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往而获”。“今集其诗二百一十八首,分为四卷。诗或缺逸未成而制思清美,及他人酬赠,咸录次而不弃耳。”天宝九载(750),韦滔又据王本重加整理,“增其条目,送上秘府”。宋代,《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录为3卷,题名为《孟襄阳集》,诗的数目也稍有差异,但基本上仍保留了原编情况。现存宋蜀刻本,题名《孟浩然诗集》,收诗201首,与王士源原编本最为接近。元明以后,刊刻者很多。有元刻刘辰翁评点本3卷,收诗233首;明弘治关中刻本3卷,收诗218首;吴下《十二家诗》本,收诗263首;明毛晋汲古阁刊本3卷,收诗266首。《四部丛刊》据江南图书馆藏明刊本影印,共4卷,分体编次,计五古63首,七古5首,五排37首,五律129首,七律4首,五绝19首,七绝6首,总计263首。《四库全书》据江苏蒋曾莹家藏4卷本编录,收诗262首,但指出:“此本四卷之数,虽与序合,而诗乃二百六十二首,较原本多四十五首”,“则后人窜入者多矣”(《四库全书总目》)。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刻本重印。

唐诗鼓吹

诗总集。题金元好问编,元郝天挺注。十卷。录唐九十六家七律五百九十六首(序称五百八十余首),为专选唐人七律之滥觞。书前有元赵孟頫、姚燧诸序,说明鼓吹原系军乐,以“鼓吹”名之,盖取其音声“宏壮震厉”。所选中晚唐人居多,尤以五代谭用之为数量之冠,不免轻重倒置;编次紊乱,误收宋人胡宿诗,亦常为人诟病,致使不少人怀疑此书非出于元好问之手。但书中佳篇实不少,且时有感怀伤时、沉著悲凉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大抵遒健宏畅,无宋末江湖、四灵琐碎寒俭之习”,并非虚誉。有数种元刻本和明初刻本存世,《四库全书》亦加收录。后明廖文炳以郝注较简略,别撰详解附其上,成《唐诗鼓吹注解大全》十卷,有万历刻本。清钱朝鼒等又以廖解浅陋,削其大半,另增新注,成《唐诗鼓吹笺注》十卷,有顺治、乾隆刻本。另外,为本书作评的尚有清钱谦益、何焯《唐诗鼓吹评注》、朱三锡《东喦草堂评订唐诗鼓吹》、赵执信《手批唐诗鼓吹》、吴汝纶《评点唐诗鼓吹》诸种,各有传本行世。

极玄集

诗总集。唐姚合编。原编一卷,南宋后析作二卷。录唐王维、祖咏及大历以下共二十一家诗一百首(今本实为九十九首),序称“此皆诗家射雕手也,合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所选多五律,尤以钱起、郎士元、耿湋、司空曙、皇甫冉数家居数量之首,显然偏于大历才子清隽一路诗风,故明胡震亨谓其“颇与高(仲武)合,大指并较殷(璠)殊”(《唐音癸签》)。但所录作品皆精当,唐韦庄称其“已尽精微”(《又玄集序》),《四库全书总目》亦言其“特有鉴裁”。二卷本诗人名下附小传,南宋以后人所加,各各标明其字、里贯、登科年及简要仕历,有为他书失载及互异者,所谓“总集之兼具小传,实自此始,亦足以资考证也”(《四库全书总目》)。今传一卷本,有明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较接近原貌。汲古阁刻本及嘉靖、万历间多种明刻本皆作二卷,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唐人选唐诗十种》据汲古阁刻本印行。另明邵重生有《极玄集参》二卷,万历刻本;清康熙间王士禛有《极玄集选》一卷,辑入其所编《十种唐诗选》。

方洲集

二十六卷。附《读史录》四卷。明张宁(约1469前后在世)撰。张宁,字靖之,号芳州,浙江海盐人,一说嘉兴人。生卒年不详。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天顺元年(1457)奉命使朝鲜。回国后,出为汀州知府,以简静为治。不久,托疾致仕。家居三十年,屡荐不起。著有 《方洲集》、《方洲杂言》、《奉使录》。是集首有弘治四年(1491)浙江仁和 (今杭县)夏时正序,称《方洲集》四十卷。又有浙江余姚谢丕续集序,称夏复拾林下之作为四卷。又有钱升募刻疏,称僭作补遗,是又在四卷之外。而今本止二十六卷,合以所附《读史录》仅三十卷。或钱升重刊时有所改并。张宁官给事中,謇谔自持,六科章奏,多出其手。会有边衅,奏使宣抚,竟谕定而还。其才略为一时所称。后以建言忤李贤,与岳正同调外。其气节尤为天下所重。今观其奏疏诸篇,伟言正论,通达国体,不愧其名。他文亦磊落有气。诗虽颇杂浮声。然亦无龌龊萎弱之态。其出使朝鲜之时,与馆伴朴元亨登太平馆楼,顷刻而成七言长律六十韵,亦说明其才情横溢。其诗亦常有画意,显露出构思的工巧。但缺乏深层的内涵,王世贞《艺苑卮言》认为其诗“如小棹急流,一瞬而过,无复雅观”。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所收本集为三十二卷。

丹渊集

诗文集。北宋文同著。40卷。文同以学名世,善诗,工书画,诗文甚富。据范百禄所作《文公墓志铭》,云其“平生所为文五十卷”,其曾孙文鷟刊行之时,已有散佚,遂重编为40卷。庆元元年(1195),家诚之守邛州(今四川邛崃),以文同曾三仕于邛,多遗迹,因取其集重加厘正,以体分类,而卷帙则仍其旧,又增集外诗16首、文5首为《拾遗》2卷,并附《年谱》,自是家氏邛州本遂为以后各本所祖。然此本今亦不传,今存最早者乃明代万历刻本,一本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吴一标所刊,题《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除正集40卷外,有《拾遗》2卷、《石室先生年谱》1卷、附录1卷。另一本为万历四十年盐亭县令蒲以怿刊本,题《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有正集40卷、《拾遗》2卷、《年谱》1卷、《续编诸公书翰诗文》1卷、杂记1卷及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序,多存宋本原貌。通行之《四库全书》本及《四部丛刊初编》本,系据崇祯四年(1631)毛晋汲古阁重修本钞录或影印。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以蒲以怿刊本收入《宋集珍本丛刊》,线装书局于2004年影印出版。

谢宣城集

诗文集。南朝齐谢脁(464—499)撰。五卷。脁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著名诗人,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历竟陵王萧子良、随王萧子隆功曹、文学等职,深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后迁明帝中书郎,建武二年(495)出任宣城太守,累尚书吏部郎,为徐孝嗣构陷,狱死。少好学,以文辞清丽称著,是“永明体”新诗的主要作家。现存诗二百余首,优秀之作,多为山水诗,风格清新流丽,深受谢灵运、陶渊明影响。朓曾官宣城太守,故名。原集十二卷,至宋存十卷。南宋楼炤取其前五卷诗赋歌曲刻之,名《谢宣城诗集》,后五卷应用文屏而不取,已佚。今有影印明依宋钞本。别有明薛应旂、汪士贤刻本及张溥刻一卷本等。又有明正德间刘绍刻本,名《谢脁集》。

嘉庆宁国府志

安徽地方志。清鲁铨等修,洪亮吉等纂。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铨号选堂,江苏丹徒人。乾隆进士,官宁国知府。亮吉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已著录。宁国府创志于宋嘉定,至清乾隆凡六修。本志成于嘉庆二十年(1815),记事止十三年,约二百二十万字。卷首有汉至清宁国府全境图等五幅。图中新旧地名对照,古今沿革一目了然。有刘光显所绘北楼等二十三幅山水画,绘制精巧,堪称佳作。正文分沿革、疆域、职官、选举四表,舆地、营建、食货、学校、武备、艺文、人物、杂志八志,共十二门,含山、水、古迹、冢墓、寺观、田赋、户口、物产、名臣、宦迹、纪闻、旧志源流等五十目。表详而精,考证必求其是。沿革表列唐虞夏至清,并有汉至清大事记,祥异附后,山记有陵阳、敬亭、麻姑等六百六十余座山、峰、岭、岩,水载青弋江、泾水等百余处。记翠亭、铜井等百余处名胜古迹、百二十余处古墓、三百二十余处寺、观、菴,为颇有价值的考古、旅游资料。职官、选举、人物中所记人物多达八百余人。该志出自名家之手,体例完备、内容丰富,为清代方志佳作。有清嘉庆二十年刻本,民国八年(1919)泾县翟氏宁郡清华斋影印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著。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思想史家。字宾四,江苏无锡人。1930年以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讲授中国上古史、先秦史、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和中国通史等课程。1949年去香港,翌年创办新亚书院并任院长。1967年迁居台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述较多,主要有《先秦诸子系年》、《老子辨》、《孟子研究》、《朱子新学案》、《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等。该书共14章,其中第1章为《引论》,其余各章均以人物名篇,或一人,或多人,或附论其他学者。第2章至第14章依次为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李塨,阎若璩,毛奇龄,李绂,戴震,章学诚,焦循,阮元,凌延堪,龚自珍,曾国藩,陈澧,康有为。书前有作者自序,书后附学术史年表。书眉并标有提要式的标题。该书的特点,是能够具体论述各家学术渊源宗旨,撮录其主要学术观点,并详细引证各家记述及评论。内容精湛翔实,绝非空论,且层次分明。如第3章论王夫之,首记传略,次记学术大要,次记政治思想。于政治思想中据其《读通鉴论》等著作,具论其法贵因时,法贵因情,泥古非今之害等主张,与其尚简论,孤秦陋宋论等思想,并论宋学与韩学的关系,都十分具体。此外,该书的目的亦在于表明作者自己关于近代学术史的独到见解和理论,申明一家之说。如作者《自序》所说:“亦将以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求以合之当世,备一家之言。”作者所持的观点,是崇宋学,贬汉学。故该书之首章《引论》中,专论两宋学术,以及晚明东林学派,意在表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应以宋学为其开端与正途。认为明清之际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诸家治学,尚多东林遗绪,即使对宋明曾有抵斥,亦皆有闻于宋明之绪论。又批评乾嘉以后的汉学说:满清对中华文化的政策,最为狡险,从我者尊,逆我者贱,治学者皆不敢以天下治乱为心,而相率逃于故纸丛碎中,足以坏学术毁风俗贼人才,终不免于大乱。见解极为深刻。该书原为作者在北京大学讲授“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稿。草创于1931年,至1937年成书,前后经历5年之久。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在学术界曾产生较大影响。1986年中华书局据1980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所出第7版影印出版,全2册。

紫微杂说

又称《紫微杂记》、《东莱吕紫微杂说》等。一卷。北宋末南宋初吕本中(1084—1145)撰。是书旧本或题宋吕祖谦撰,或题 《东莱吕紫微杂说》而不著其名。考赵希弁《读书志》载《东莱吕紫微杂说》一卷、《师友杂志》一卷、《诗话》一卷,皆吕本中居仁之说,郑寅刻之庐陵等。据此,《紫微杂说》当为吕本中所撰。吕氏祖孙,当时皆称为东莱先生,故传写是书者,有人未加详考,误以为出自吕祖谦之手。不知吕本中曾官中书,人故称曰:“紫微”,祖谦仅终于著作郎,不得有“紫徽”之称。又书中有自岭外归来之语,而吕本中《东莱集》有避地过岭诗,与书中叙述亦相吻合,其为吕本中所撰无疑。全书分条记事,但不加标题。于六经疑义、诸史事迹等,皆有所辨论,往往醇实可取。如谓经书 “致”字有 “取”之义,又有“纳”之义,先儒但以至极立解为未尽;又谓《檀弓》齐王姬之丧句, “” 当为 “告”; 使必知其反也句,“知”当为“如”等,皆与经训有合。又谓《论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句为荷絛文人自谓,亦颇有所见。其他记述亦平正通达,切中理道,非诸家说部之书所能比拟。其书首论“衡门之下”一条,所云哀时君主无立志者,后为吕祖谦作读诗记所取,亦见家学传授之渊源也。今传本不一,主要有《指海》、《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十万卷楼丛书初编》作《东莱吕紫微杂说》一卷,宛委山堂《说郛》本作吕祖谦撰《紫微杂记》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作《紫微杂记》不分卷。

松阳钞存

二卷。清陆陇其 (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学、处事、教学、辨学术、观圣贤六门。篇幅虽小,而多论学之语。如论道体谓“周子 《太极图》全是知天命之学”,论为学谓 “张子《西铭》从《孟子·尽心》一章来”,辨学术谓“罗念庵在阳明之后,深知阳明末流之弊,而欲以主静功夫救之”,“至若李见罗亦深言阳明末流之弊,而取止至善为宗旨,只是将阳明之良知,改头换面耳,非有二也,其学又在念庵、景逸之下也”,等等。多论及明代及清初学术。该书原本七十八条,张伯行曾为刊行,删其与《问学录》相重复者,仅存二十八条,殊失陆氏本义。后为杨开基重编,分为六门,仍以原条次序注于本条之下,以存其旧,而别以己见附识于后。并于书前作序,称《问学录》为陆氏中年之书,此本为晚年手定之书,极论张伯行刊本为非。又有陇其之孙申宪所作之跋,亦谓伯行所刻陇其遗书四种之中唯《读礼志疑》、《读朱随笔》 为足本,此书及 《问学录》均删节失真。该书有《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丛书》本、《西京清麓丛书》 续编本等。

屈宋古音义

楚辞研究专著。明代陈第著。3卷。卷一收录屈原、宋玉辞赋38篇中入韵之字与今音异者,凡234字,考究其古本音。其体例是,先注古音,而后排列屈、宋辞赋正文作为本证,再广征先秦两汉古书作为旁证。其中与陈氏别著《毛诗古音考》,则题其本音,直注见《毛诗古音考》,盖以证屈、宋之音与三百篇之音合。卷二录屈原赋24篇:《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剔除《天问》一篇不录。每篇之首系以“总题”,而后划分章节。其分章以韵为断,阐说文意则以删润旧注为基础,间出己意,均分别见于诸句之下。卷三录宋玉辞赋14篇,除见于《楚辞》之《九辩》、《招魂》外,又有《高唐》、《神女》、《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其阐说文意之体例一如卷二,惟《九辩》之“总题”有二篇。此书考证先秦古音,明其古字音读,破唐宋人以后叶音之谬,开清人研讨古音学之源,其功至巨。阐述章旨亦颇多新颖之解,如谓屈原“内类”、“修能”是自招祸之道,又谓屈原禀性如此,非不自知。此对理解屈原悲剧意义极有启发。此书多次出版,版本较好者为清嘉庆十年乙丑虞山张氏《学津讨源》本。

春秋长历

十卷。陈厚耀撰。杜预作《春秋长历》,陈氏认为杜书疏失过多,固作此书以补杜氏《长历》。此书共有四部分。一是《集证》,备引《汉书》、《后汉书》、《晋书》、《隋书》、《唐书》、《宋史》、《元史》之《律历志》以及《左传》孔疏、赵汸《春秋属辞》、徐圃臣《天元历理》、朱载堉《历法新书》诸说,以证推步之异,其中引《春秋属辞》载杜预论日月差谬一条,为杜注孔疏所无,亦不见《永乐大典》;又引《大衍历义·春秋历考》一条,亦为《唐书·律历志》所无,皆为珍贵资料。二是《古历》,以古法十九年为一章。一章之首,推算周历正月朔日冬至。前先列算法,后以《春秋》十二公纪年,横列为四章,纵列十二公,作成年表,以求历元。陈氏发现,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之差别主要在岁首确立之月份不同,而年月日之规定与划分却基本一致,皆是一年日,一月29日,十九年置七闰,同为古四分历。据此推得鲁所使用之周历,以冬至为正月朔日。陈氏按四分法列出年月日,为鲁国十二公排出一清晰之年表。三是《历编》,依据杜预《长历》之佚文,列出《长历》所推算《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各月之大小及朔日干支。四是《历存》,依据其对古历之考证定出各月之大小及朔日干支,与杜说两相对照。陈氏推得鲁隐公元年正月庚戌朔,与杜氏《长历》所推算之辛巳朔相差一月。杜氏以经传干支排列推算,得出隐公元年之前一年失一闰之结论,陈氏认为杜氏所推与《春秋》经传之干支及日食不合,考证隐元年之前一年非失一闰,而是多一闰,因而退一月,定隐公元年庚戌朔。杜预《长历》所使用之方法是以干支排列,比较原始,而陈氏精通历法,又能参考前人之研究成绩,故所推较杜氏精密,不仅能补杜氏之阙失,亦能正其讹舛。陈氏此书所使用的考据学方法直接影响了其后研究《春秋》历法之学者,如成蓉镜《春秋日南至谱》、罗士琳《春秋朔闰异同》、王韬《春秋历学三种》、盛百二《春秋日食考》等皆受其影响。现存《续经解》本,孔氏微波榭刻本。

读诗质疑

三十一卷,清严虞惇著。分《国风》十五卷,《小雅》八卷,《大雅》三卷,《颂》五卷。另篇首附有十五卷;为(1)列国世谱;(2)国风世表;(3)诗指举要;(4)读诗纲领;(5)删次;(6)六义;(7)大小序;(8)诗乐;(9)章句音韵;(10)训诂传授;(11)经传逸诗;(12)三家遗说;(13)经传杂说;(14)诗韵正音;(15)经文考异。书中大旨以《小序》为宗,而参以朱熹《诗集传》,十之七、八从《小序》说,十之二、三依《诗集传》立论。其解于每篇之首皆冠以序文,及诸家论序之说;每章之下,各疏字义;篇末总论大义,辨明去取诸说之故。以推求《诗》意为主,而略于名物训诂。时有失却考证之处,如《申培诗说》本为丰坊伪作,多剽窃朱熹之书,此书反谓《诗集传》引自《申培诗说》。但全书于毛公、朱熹两家说之间,能择长弃短,较诸家言《诗》者所得为多。

二程遗书

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高上玉皇本行经集注

高上玉皇本行经集注,简称《皇经集注》。明朝全真道士周玄贞撰。十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为《玉皇本行经》之集注本,汇集宋金元明诸家注解,其中有神仙之注。第一卷辑录诸家序文及经义考证约三十篇,并载诵经礼拜科仪。卷二至卷十为经文注释。全书分《玉皇经》五品为一百零八章,分章作注。其注采集儒释道诸家之言,大略以「三教一理,性道无二」为宗旨,推崇《玉皇经》为三教根本经典。宣称「元始为三教之首,玉帝为万法之宗」;「三教语莫胜于《皇经》」。书中反复阐述持诵《皇经》之功德灵验,鼓吹玉帝为「诸天之师,众圣之王」;凡人奉诵其经必得福报,可以保命度灾,致国太平。是为道士神道设教之书。

还丹秘诀养赤子神方

还丹秘诀养赤子神方,南宋西山道士许明道记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卷首有作者短序,自称淳熙年间(1174-1189)于桐柏山遇真师彭梦蘧,跪受金液还丹之道,因记述而成此书。书中言内丹修炼秘诀,分作神室、刻漏、时晷、追二炁、会三性、簇五行、进火、温水、脱胎、神化等小节。其说融合禅宗忘境顿悟之法,道教专心守一之术,倡导性命合修。以元精元气元神为三性,心肾之间为神室,以二炁、金木为水火之机。篇末附师承传派谱系,依次为张天罡、彭梦蘧、萧应叟、许明道、林元鼎、其中张、彭二人皆为蜀人,其丹法与彭晓、何昌一等有渊源关系。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又名《太上洞玄灵宝五篇真文赤书》,简称《赤书真文》。道教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原书二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三卷,收入洞真部本文类。本书列于道教灵宝诸经之首,其上卷所载「五老赤书真文」尤为重要。所谓「五老赤书真文」,是指五方天帝所掌录之五篇天书灵文,即《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九炁青天赤书玉篇真文》、《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三炁丹天赤书玉篇真文》、《中央玉宝元灵元老一十二气黄天赤书玉篇真文》、《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七炁白天赤书玉篇真文》、《北方洞阴朔丹郁绝五灵玄老五炁玄天赤书玉篇真文》。此五篇真文皆为篆文,共688字,据称乃元始天尊所说,出于空洞自然之中,五老掌录,秘于九天灵都之宫。实际只是五篇符咒文字,依法书写吞服,或佩带胸前肘后,可召神摄鬼,禳灾伏魔。此外本书中卷又载《八威策文》(符图),用于召伏蛟龙虎豹山精;有「五老灵符」,刻书佩身可免万灾。本书下卷则详叙五篇真文之功德福报及世人修持之法。总之,本书所述道法以书符唸咒,召神伏魔,辟邪禳灾为主,对唐宋道教有重要影响。

1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