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宣统二年,道沪上,遇同乡宋君赓平,自云善剑术,著有《剑法学要》,索人题跋,且以其为霆军下将,抑郁不自得,常奔走风尘以结交名士大夫,故作此篇长歌以赠之

丰城宝气贯牛斗,剑别雌雄成两口。神物岂肯久埋藏,会当落入英雄手。天生伟人宋将军,赫赫战功垂不朽。忆昔追随鲍忠壮,大江南北芦花放。屡统偏师压敌营,一夜前军凯歌唱。明朝旗鼓出井陉,健儿争来识大将。问公制胜操何术,广平一篇梅花赋。义胆忠肝铁石心,老臣敢把君国误。丈夫马革当裹尸,冢中枯骨袁公路。况有剑法尤精妙,孙吴阴谋奚足道。抵掌谈兵虎帐中,山川图画知险要。怆怀德裕筹边楼,陋煞十大功臣庙。每闻战事辄拊髀,恨不及身雪国耻。鸟尽弓藏狐兔悲,恒舞酣歌日未已。咄咄书空意无聊,仗策君门谒天子。天子左右皆绛灌,淮阴怏怏等闲散。安得剑斩佞臣头,被发伊川免酿乱。时事如斯那可知,地北天南鬓已丝。风尘澒洞劳鞅掌,茫茫大陆欲何之。鸿门坐上项庄起,樊哙已醉酒一卮。虬髯侠客海畔来,据鞍顾盼何雄哉。每夜闻鸡拔剑舞,王郎斫地歌莫哀。会当惬尔磊落志,中原岂遂无霸才。方今大厦需梁栋,愿公威名常持重。须眉飒爽生英风,将军惯以寡击众。龙泉手提出关东,谁谓廉颇老无用。

忆南园八子 陈文忠词林师臣,以忠谏黜狱,遭乱捐躯,丕振纲常,独留节烈之气

柱折并维裂,畴当复幸生。独扶天地力,捐麋有馀馨。位置第一流,自言公惭卿。早秉史臣笔,并著谏臣名。痛哭弭丧乱,丧乱驰削平。大节无自死,死忠甘磔刑。哀号我祖宗,动天不绝声。侯爵酬忠烈,一人扬有明。狎主齐盟日,气谊素英英。花月无孤影,文酒必先鸣。刚风馀涕泪,三忠濯厥灵。华残露松操,波流独柱砥。持禄去危邦,比比当涂子。伟哉黎孝廉,诗赋挟长技。偃蹇未事君,为国忘生死。忠愤复两都,羽檄延平起。推毂冠进贤,援赣威弧矢。兵甫及围城,围城将溃止。岂无韬略存,弗逮图终始。傅彤为蜀汉,战死同前轨。旌节有荣名,文人成义士。亲串激遗风,涕零章贡水。史氏推龙门,叶令瞻凫舄。世业披朝华,仙风流玄泽。少壮耸高驾,趍庭接文席。灼灼追琢章,琅琅韵金石。待岁偕计吏,多奏匡时策。登岱小众山,众山仍辙迹。作宰当阳阪,救民善兴革。观风三楚雄,高歌导郢客。扼腕寇盗忧,忠肝万里隔。垂死欲叩阍,戎器戒行役。阳九嗟莫逃,身与国同阨。夫子齐靖节,归来无俸钱。不乐荒三径,寤叹义熙年。自言世仕宦,恩重起南天。诗书并图画,响臻业以传。绾绶苍梧西,勾漏令而仙。多难见几作,引年隐故山。肃肃鸿避弋,圉圉鱼在渊。沉饮延明月,卜夜通曙烟。共言惜嘉会,高衢步前贤。何期沧桑变,摧伤杖屦颠。老成沦胥日,慨慕觅遗编。文学称雕龙,二难腾早誉。橐笔就南宫,邅回万里路。薛惢贯勿遗,读骚嗟迟莫。草木灿坤舆,纤钜罗典故。岂厌官奉薄,为道仕楚去。屈宋遘代兴,颜谢供吐茹。自任笔削权,志乘不朽树。时危知引病,逾拟遂初赋。传乘游浙闽,抱恨济胜具。东归文酒会,诗得江山助。清浊莫议方,师表希叔度。乱离怅云亡,隔世尝心晤。彬彬建安彦,伟长与等伦。素无仕宦情,疾疫永离群。君自负才艺,兰藻蕴氤氲。干时时不偶,绝俗俗随纷。园池小偃仰,静观海岛均。逸爵岂亡酒,晨兴常鬻文。石室苍梧胜,东西游路分。说诗尚中律,解颐尊所闻。杳杳寻远山,悠悠散暮云。君没广未陷,却色见兵氛。吾宗多昆弟,而独优众长。贻安先堂构,腹笥娴辞章。达理托曹植,卖文仿中郎。不愁黄金尽,结交翰墨场。邀鹤云高飞,滋兰秋晚芳。荏苒竟岁序,经术斯明扬。垂及古稀龄,明时终允藏。旻天变肃杀,林木尽凋霜。两子援赣没,无藉衍青箱。原隰谁为求,鹡鸰歌且伤。斟酌旧林圃,一水引池塘。霜落菩提树,月孤诃子林。老僧云既灭,栖云浮以沉。戒律断荤酒,随缘不染心。禅悦超文字,解悟或长吟。一往问祖意,曹溪岁月深。依依本师侧,寂寂匡庐岑。玄言镌诗卷,诵法叶鸣琴。远公莲社约,倡和仙城南。踰耋形如鹤,卿相存所钦。一旦粤会陷,四大从相侵。阎浮劫灰尽,王园不可寻。

继志斋集

诗文集。明王绅(1360—1400)撰。九卷。绅字仲缙,待制褘之仲子,义乌(今属浙江)人。褘死时,绅年十三,事母兄尽孝友。长博学,受业于宋濂,濂器之。往云南求父遗骸不获,述滇南痛哭记以归。建文帝时,用荐召为国子博士,预修太祖实录。献大明铙歌鼓吹曲十二章。卒于官。此集为绅殁后,共子稌汇辑。永乐元年(1403)成书。凡九万余字。卷首有其友邹缉、王达序二。正文含曲、各体诗四卷,论、序二卷,记二卷,书一卷。《四库全书》缺页颇多。绅为名父之子,显师之徒,其文演迤丰蔚,不失家法;诗亦有陶韦风致,无纤秾之习。于明初洪建间小有名声。有《四库全书》本,《续金华丛书》(仅有二卷)本。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又称《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道德经论兵要义》。唐代论述治国治兵之道的著作。王真撰。唐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刀兵不息,作者忧患于国家安危,惮思竭虑撰成此书,于元和四年(809)七月呈献朝廷。今有明正统《道藏》本、《宛委别藏》本多种存世。81章。该书从军事角度注释《老子》,强调治国治军要道、德、仁、义、礼兼用,统治者要戢兵去战,就要无为,不争。但要为止战而备兵,反对麻痹轻敌。在战略上,提倡以不欲求欲,以不为求为,应敌后起,常为客兵。该书基本上继承了《老子》的军事思想并有所发展,但其企图以文治而非武力消除战乱的迂腐思想,不仅无济于当时,对后世也有不良影响。

唐大诏令集

北宋宋敏求编。共130卷,为唐代各朝诏令的总集,系作者根据其父宋绶所纂辑之稿整理而成。体例上共分为帝王、妃嫔、追谥、册谥文、哀册文、皇太子、诸王、公主、郡县主、大臣、典礼、政事、蕃夷等13门类。每一门类下又分有细目。诏令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官文书,它和《起居注》、《实录》一样,同为记述当时政治大事的直接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唐代的《实录》除《顺宗实录》5卷外,都已佚失,更显出其珍贵,可以纠正两《唐书》记载上的错误和弥补其空白。如根据该书第99卷所载咸通三年十月《分岭南为东西道敕》,可以纠正《新唐书·方镇年表》中以象州为蒙州之误,并弥补其龚州、藤州、岩州三州之缺。根据该书第81卷《修晋书诏》,可以纠正《旧唐书·房玄龄传》及《令狐德棻传》中将贞观二十年始修《晋书》为贞观十八年之误。又如唐敬宗本为宦官所杀,两《唐书》均隐晦其事,而在该书第114卷《江王下教》中则具载其详。杨太真本是寿王妃以及她后来度为女道士的经过,《旧唐书》亦颇隐晦,而在该书第40卷《册寿王杨妃文》和《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中,则明证其事。特别是该书第83卷以后政事、蕃夷二大类中所收诏令,直接关涉到唐代的政治、经济、法律、选举、职官、婚姻制度,以及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丰富资料,是研究唐史的人所不可忽略的。宋敏求,字次道,曾任馆阁校勘并预修《唐书》。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后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修两朝正史,曾补撰唐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5朝《实录》。谙熟唐代史事,因而所录较为完备。

艺圃撷余

诗论。明王世懋撰。一卷。世懋有《窥天外乘》已著录。此编三十四则,为论诗专著。所论多为辨析诗之流变,以正时人作诗弊病。取例多选唐人诗作,推崇盛唐诗人,尤重杜甫。主张作诗“须真才实学,本性求情,且莫理论格调”。于作诗方法,讨论尤细,然亦多偏激,于王世贞、李梦阳、李攀龙等人极为推重,以为真能追配古人;但不满于“格调派”末流之失,主张“今之作者,但须真才实学,本性求情,且莫理论格调”。对具体作诗方法如用典等问题亦有讨论。有《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本等。

破阴阳八卦桃花女

一作《桃花女破法嫁周公》。简名《桃花女》、《智赚桃花女》。杂剧剧本。元王晔作。四折一楔子,旦本。叙周公 (一作恭)善卜阴阳,开卦铺三十年无一算差。 算李氏之子石留住及老佣彭祖必板僵身死,皆 为桃花女以解禳法救之免灾。乃设计为子增福 求娶彼为儿媳,专择凶日娶亲,算定桃花出门 必触犯日神,将身死于途。不料均为桃花算破 设法消灾,安然至周家。及入卧房,周令动乐欲 惊床上白虎星,反害死己女腊梅。又令彭祖去 砍城东南小桃树以绝桃花之命根。彭祖感女活 命之恩,遵女嘱只砍枝叶而留树根,归以桃枝 三敲门槛,周全家皆倒地而死。桃花使法救活 周全家,正言责之不义;周始大惭折服。于是一 家和好。剧中多写宋元婚嫁礼俗,与《东京梦华录》等书可相印证。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清安庆梆子有此剧目,晚清有《阴阳斗异说传奇》小说。

崇文总目

目录著作。王尧臣等撰。庆历元年(1041)仿《开元四部录》据4馆藏书修成,凡66卷,又叙录1卷。南宋绍兴以后,本书有详本与简本同时流传。详本即原本,简本则没有大小序与解题。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44与《四库全书总目》卷84皆以郑樵批评《崇文总目》文繁无用,绍兴中遂去其序释。实则简本为战乱后访求佚书而作,序释文繁,播诸民间,颇费寻阅,因仅录66卷之目,或注阙字,以便按籍而求。故《崇文总目》无序释,与郑樵初无关系。记录当时宫廷藏书。崇文,指当时宫廷藏书崇文院。共六十六卷,分四部四十五类,著录藏书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原每书均有解题,南宋时被删去。该书元初已无完本,明清只剩简目。清修《四库全书》时,据天一阁藏残钞本及《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

三十国春秋辑本

不分卷。清汤球撰。汤球辑有《十六国春秋辑补》,该书共编辑了十八种史部久佚之书,包括萧方等的 《三十国春秋》、常璩的 《蜀李书》、和苞的《汉赵记》、武敏之的《三十国春秋》、田融的《赵书》、吴笃的《赵书》、王度的《二石传》、范亨的《燕书》、车频的《秦书》、刘昺的《敦煌实录》、王景晖的《南燕书》、裴景仁的《秦记》、姚和都的《后秦记》、张谘的《凉记》,喻归的 《西河记》、段龟龙的《凉记》、张诠的《南燕书》、高阊的《燕志》。其中武敏之《三十国春秋》中的一条,采摘自 《高氏家谱》,此书真伪尚可疑。另外吴笃的《赵书》、王景晖的《南燕书》也只有一条,字数极少且或言珍异、或言祥瑞,实无足轻重,价值不高。该辑本收入《广雅丛书》。

全生指迷方

成书约于12世纪初。宋代王贶撰。商务印书馆铅印1956年重印本。原名《济世全生指迷方》,共3卷。原著明以后亡佚,后人从《永乐大典》重辑而成,且分为4卷,21门。先讨论切脉之理与三部九候之旨,次讨论病证,每证必求诸病象和病源,然后才谨慎拟方。并说明制法、服法及药量。本书注重辨别病证的疑似,明确其阴阳虚实的属性,作为处方用药的指归,从而起到指迷扶危的目的。

顾误录

清王德晖、徐沅徽撰。德晖,字晓山。太原人。著有《曲律精华》。沅徵,字惺宇。北京人。于读书出宰之余辑成《顾误》一书。二人素称同调,咸丰元年(1815),相遇京师,各出手稿,互为参校,将二稿合编为《顾误录》。书名取自三国时期流传的“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内容分为四十章,主要谈律吕宫调及度曲方法。虽多摘录前人言论,但门类详备,赅赡精当,自成系统,对研究戏曲唱法有参考价值。它认为唱曲要合乎曲情,由熟而成巧,由巧而得神;就技法问题提出“度曲八法”,即:“审题、叫板、出字、做腔、收韵、换板、散板、擞声”;指出要克服“度曲十病”,即:“方音、犯韵、截字(一字无端截为两处)、破句、误收(收韵舛误)、不收(无收韵)、烂腔、包音(音包字,有声无辞)、尖团(尖团音不分)、阴阳(字音不审阴阳)”;强调“学曲六戒”,即:“不就所长”、“手口不应”、“贪多不纯”、“按谱自读”、“不求尽善”、“自命不凡”。书中《曲中厄难》一章,专门对“听曲者”即观众进行了研究,为丰富我国古代戏剧学理论做出了贡献,堪称讲述曲律知识和度曲方法的教科书。此书有咸丰元年北京篆云斋刻本,前有周棠序。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九集据以收入。

两溪文集

二十四卷。明刘球(1392—1443)撰。刘球,字求乐,更字廷振,江西安福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授礼部主事,因胡滢荐侍经筵,改为翰林侍讲。正统初,王振欲征麓川,刘球力谏,忤王振,逮系诏狱,为王振党羽马顺在狱中支解死。景泰初,追赠翰林学士,谥忠愍。此集共二十四卷,皆为杂文。系刘球殁后二十八年,其子广东布政司参政刘钺所编,前有彭时、刘定之序,于成化六年 (1470) 刊刻。人评:“刘球性格刚烈,其文却多和平温雅,殊不类其为人。然细味其词旨,亦大都光明磊落,无依阿淟之态,可谓君子之文。虽残章断简,犹当宝贵。” 成化十六年(1480)刘钺又续刻 《两溪先生诗集》四卷,乾隆三十三年 (1758)安成刘氏将文集,诗集合并为一,付梓刊行。凡二十八卷。此集四库已存目。

玄珠录

道学著作。二卷。唐王玄览讲述,门人王大霄集录。成书于唐代。上、下两卷。该书以《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说为基础,把“道”区分为“可道”和“常道”。谓“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可道为假道,常道为真道”。称道与物的关系犹如本印和印泥的关系。又引入佛教法相宗的唯识论观点,认为道生万物,就是心生万物。“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把事物的动静看作是人的主观感觉:“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眼静见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亦不有。”在时空问题上,提出“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及“三世皆空”的观点。关于修道成仙的主张是:绝灭知见,坐忘养神,求得一个清静不变的“识体”。该书是研究道教的重要史料。收入《正统道藏》第725册。

正德姑苏志

明苏州都邑志。六十卷。明王鏊撰。成书于正德元年(1506年)。早在弘治年间,吴宽尝与张习都修《姑苏志》未成而卒。后林世远为苏州牧守,请王鏊继续修《姑苏志》。王鏊依据吴、张遗稿,“芟繁订伪”,经八个月修订成书。姑苏(苏州的古称)为我国东南地区名郡,俗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该志以“苏财赋 甲天下,然其土壤不甚广也,况江湖之间,水居其半。”为地方特色。全书分设:郡邑沿革表、古今守令表、科第表、沿革、山、水、水利、风俗、户口、田赋、城池、坊巷、乡都、桥梁、官署、学校(书院附)、兵防、仓场、坛庙、寺观、第宅、园池、古迹、冢墓、吴世家、平乱、官迹、人物、纪异、杂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颂该志“繁简得中,考核精审”,文笔流畅,载述有体。如载虎丘山来历,摘引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云:“阖闾葬此,以专诸鱼肠剑各三干为殉,越三日金精结为白虎踞其上,故名。”又云:“相传秦皇发阖闾墓,凿山求剑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今名剑池。颜真卿书虎丘剑池四字石刻犹存。”再如,北宋宝元年间两浙转运副使叶清臣,因豪右据太湖(古震泽)支港吴淞江上游,水不得泄,而民众不敢向官府控诉,遂请开盘龙汇和沪渎,湖水畅流入海。“民赖其利”。北宋庆历年间,通判李禹卿修堤太湖八十里为渠,蓄水溉田千余顷,岁饥出羡三万,活饥民万余。“田赋志”说:国家财政来源仰赖东南富庶地区,“而苏为甲”,因此,关于田地、税粮、起运、商税等载述清晰,并根据姑苏特点,将“吴地世家”单列一卷,“列女”仅占“人物志”二十六分之一,颇有创见。但该志以姑苏吴王台命名,而不以苏州命名未必妥当。在《古今守令表》中,有载官员籍贯和字号,有不载籍贯和字号,有载官职,有不载官职,有载族别,有不载族别,没有统一编纂规范。“户口志”载土产、物产,造作锦、罗、木绵布、斜文布、扇骨、度、松饼等,隶属不当。

百喻经

全名《百句譬喻经》,《百喻经》为其简称。编撰者是古印度僧伽斯那,他从《修多罗藏》等12部经中辑抄出近百个寓言譬喻故事,藉以宣扬大乘教义,如因果报应、八正道、布施持戒等。译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他在南朝齐建元初年(479——482)来华,在建康(今南京)将《百喻经》译成汉文。此书在南北朝时曾一度被禁。鲁迅于1914年将此书校正断句,在南京金陵刻经处舍金梓书100部,分赠友人。其后又对日本翻刻的高丽藏本与刻本进行校勘,纠其舛误。《百喻经》每则寓言之后,附有一段佛教训诫,语丝社社员王品青对《百喻经》加以校点,“爱其设喻之妙,因除去教诫,独留寓言”,使此书成为颇有文学价值的寓言作品。又因这部经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之语,据此恢复旧称《痴华鬘》。鲁迅在为此书的题记中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此于书1926年6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百喻经》原来只收九十八喻,鲁迅在题记中推测:“尝称百喻,而实缺二者,疑举成数,或并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二事也。”至于书名回复旧称《痴华鬘》,有多种解释。华鬘,即花环,印度教徒常给人戴在颈上以示祝福。痴华鬘,即给痴者戴上花环(书中多数故事是说愚人蠢夫的),以祝福他们聪明颖悟,正符合编撰者启人心智的寓意。书中许多故事与中国寓言笑话相近,如《乘船失喻》与《吕氏春秋·察今》所载的“刻舟求剑”故事相仿。《医治脊偻喻》影响了明代江盈科《雪涛小说·催科》和清代石成金《笑得好》中的“医驼背”的故事写作,从中可以看出中印文化的交流。

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

万里求文教,王春怆别离。未传不住相,归集祖行诗。举笔论蕃意,焚香问汉仪。莫言沧海阔,杯度自应知。

旦舂词

儿为王,母为囚,旦舂莫舂无时休。天高地厚日月流,母苦不得从儿游。汉家谋臣张留侯,老人立致商山头。君王轻信羽翼愁,十年身后知安刘。髡钳之人何以留。

咏古三首和陶·二疏

王事云靡盬,贞臣敢求去。愧彼尸位流,庶几践高趣。车马盈东门,鸿鹄已骞举。吾思二疏心,岂厌太子傅。华毂而朱轮,赭衣满道路。公卿若小吏,要领那得顾。国体贵善全,没齿获令誉。权势相倾轧,旁观代深虑。牵犬入上蔡,惜未识时务。白帢以临刑,悲哉负儒素。钟鸣漏尽时,下士竟弗悟。知几其如神,危事岂在著。

门帖子十二首 壬辰年门帖子

不求高爵列王臣,不愿金珠坐绕身。但愿全家度灾厄,白头重作太平人。儒馆庇身惭废学,官仓供米竟无功。授田傥复先王制,从此归耕?亩中。曾由直道踏亨衢,岂谓终身出险途。从此知非亦知命,镜中休镊白髭须。寒泉远汲怜儿小,白粲亲舂愧妇勤。馈食从今低举案,莫教人识五噫君。生长般溪溪上州,一朝沧海忽横流。黍离麦秀悲歌里,华发归来万事休。儿子形躯似我长,新年祝尔愿康强。但能碌碌全门户,莫羡人家昼锦堂。岁在龙蛇何足虑,庭疏兰玉最堪伤。故将西汉缇萦事,说与君家老孟光。蒲城来往愧年除,赪尾柔毛从酒壶。唯有曹君不相弃,故穿深巷送屠苏。素贫贞士老还乡,觅食求衣借屋忙。三事就中先有一,立锥地上盖茅堂。数岁常怀未济忧,欲迁东府与西州。厨边井浅泉甘冷,大半因循为尔留。南坊妒宠如宫妾,北里争妍若市娼。唯有西邻安义命,东风也自到茅堂。己酉再逢鬓未皤,平生艰险饱经过。全家无恙自天祐,媢嫉之人如命何。

载见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

1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