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集释

南宋李如圭集郑注贾疏,于《仪礼》多有发明的著作。30卷。宋自熙宁 (1068—1077年) 以来,罢废《仪礼》,学者多不传。乾道(1165—1173年)年间,有张淳订其讹; 淳熙 (1174—1189年) 中李如圭复为之集释。李氏生南宋,曾与朱熹核定礼书,尚见古本。乃全录郑玄注,旁证博引,发郑注贾疏所未备,次第一如《仪礼》。又考论宫室之制,作《释宫》; 分别章句之旨,则有《纲目》。全书原17篇,首尾完具者15篇。《四库全书》以其文稍繁,分秩得30卷。其《乡射》、《大射》两篇,如圭释文已佚,乃参取惠栋、沈大成二家所校宋本,证以唐石经本,于经文多有改定,《仪礼》始得完备。其《释宫》则别为一书,《纲目》 已佚。有墨海金壶本、经苑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 。

昌谷集

四卷。《外集》一卷。唐李贺撰。李贺,字长吉,福昌 (今河南宜阳)人。其祖上郑孝王亮,系唐高祖李渊从父,故李贺可谓唐王朝宗室后裔,故自以郡望称“陇西”,但家道早衰。李贺七岁能辞章。深得韩愈、皇甫湜赞誉。在应河南府试后,入京赴礼部试,但不第。后以恩荫得官,为太常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死时二十七岁。著有诗集五卷。李贺长于歌行,尤善乐府,辞尚奇诡,构思奇特。其诗作想象丰富,善熔炼辞采,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称为“李长吉体”。此集又名《李长吉歌诗》、《李贺诗集》等。又因李贺生于昌谷,故名《昌谷集》。有诗二百三十三首,分为四卷。杜牧为之作序,李贺亲自编定,授其好友沈子明,故得以传世。到了宋代,又增加《外集》一卷,并有五种版本流传,即京师本、蜀本、会稽姚氏本、宣城本、鲍钦止家本(又谓上党本)。宋以后,除鲍本外,其余四本皆不传世。现今通行的所谓金刻本,即碣石赵衍本。据赵衍称“此书原本系北宋司马温公旧物。”虽标金刻,实为元蒙哥六年,即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刻。《四部丛刊》据此影印,名为《李贺歌诗编》。元明时,刻本有复古堂本,复古堂本翻刻本,万历广平王家瑞刻本,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称此本“雕印极精”,可能出自碣石赵衍刻本。毛晋汲古阁本,依鲍氏本覆刻。

筠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24卷。李迩逊撰。卷1至卷3为奏议,卷4、卷5为外制,卷6为表、状,卷7为书、启,卷8至卷10为议古,卷11至卷20为诗,卷21为杂著、题跋,卷22为铭、赞、序、记,卷23为祭文,卷24为墓志铭、塔铭。卷首载楼钥序,卷末附乐府1卷,另附《筠溪李公家传》及作者之孙李珏跋各1篇。李珏跋称:“大父捐馆之日,先君尚幼,遗墨散失,旋传录于亲友家,所辑文稿仅有二十四卷,其间脱误居多。”楼钥序称李迩逊归隐西山16年,“不复有仕宦意,哦诗自娱,笔力愈伟”。朱熹对其《宿观妙堂诗》也甚为倾倒。李珏跋则盛赞其文章:“烟林云峤,幅巾杖屦,趣深理到,追轶风骚,意寄高远,经渊史薮,据古鉴今,乱阶治迹,贯穿敷陈。”本集除收入《四库全书》,还影印编进《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其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抄本又题作《竹溪先生文集》(简称《竹溪集》),内容与《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相同。

忠愍集

宋代诗文别集。李若水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7著录为《李忠愍集》12卷,其“后二卷为附录”。《宋史·艺文志》作《李若水集》10卷,盖略其附录仅称其文。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尚载《李若水集》12卷。后其书不传,惟《永乐大典》存其诗文。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中辑出其作品,编为3卷。卷1有札子5首、表7首、启5首、书4首、序1首、说3首、铭1首;卷2为古体诗58首;卷3为近体诗62首。后附录诰词及其子李淳跋。跋云“蜀中刊行其书时,秭归费守枢为先公作文集序”。今费序已佚。卷首有赵希齐庆元四年(1198)所作序。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此书除自《永乐大典》辑出本,尚有影宋钞本。《直斋书录解题》称其“诗文虽不多,而诗有风度,文有气概。”《四库全书总目》亦称“其诗具有风度,而不失气格。其文亦光明磊落,肖似其人。”

庄简集

宋代诗文别集。李光著。《宋史·艺文志》著录其《前后集》30卷,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著录《李庄简集》26卷,此外钱溥《秘阁书目》、叶盛《竹堂书目》也都载有此书8册,可见明初其书尚存。后即散佚,原篇目多寡即无从查考。清代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搜采其诗425首,词13首、文265篇,重编为18卷。前7卷为诗词、后11卷为文。宋代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称赏其《越州双雁道中》绝句“清绝可爱”,而《予得罪南迁朝廷枢密院准备差遣张君送伴凡八十日予嘉其勤于其行也作诗送之》则“婉而有深意”。《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诗乃志谐音雅,婉丽多姿,大抵多托兴深长”,不独以上所举2诗。至于其文章,奏议札子等“剀切指陈”、“疾恶如风”,其简札之作“乃皆醇实和平,绝无幽忧牢落之意”。

俟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30卷。李存著。《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别本题为《番易仲公李先生文集》31卷(其中1卷为附录),有明永乐三年(1405)李光刻本。《俟庵集》卷首有明洪武六年(1373)涂几序,永乐三年邹济等序,并有危素所撰李存的墓志铭,据涂几序,本集是李存死后由嗣子李卓“网罗放失”编次为30卷。卷1—4为古体诗,卷5为六言诗,卷6为五言律诗,卷7为五言绝句,卷8—9为七言律诗,卷10—11为七言绝句,卷12为杂著。卷13—15为记,卷16—20为序,卷21为传、说、铭,卷22为说、铭,卷23为哀辞、祭文、行状,卷24—25为圹记、志铭、墓表,卷26—27为杂文,卷28—30为书简。卷末有附录1卷。《四库全书总目》曾指出:“(李)存所学笃实,非金溪流派堕于元渺并失陆氏本旨者比。故其诗文皆平正醇雅,不露圭角,粹然有儒者之意。”这个评价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澹轩集

诗文别集。一作《李澹轩文集》、《澹轩文集》、《李滨老集》。八卷,其中诗三卷。宋李吕撰。《周益国文忠公集》卷七五《澹轩李君吕墓志铭》称吕“读《易》六十四卦,皆为义说,徧观经史百家之书,……凡兴衰得失论著数百篇”。吕卒于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墓志铭作于略后,未云有集,知其时集尚未刊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墓铭云吕有《澹轩集》十五卷云云,偶误)。其集之刊行,未知始于何时,《宋史·艺文志》无著录。《文渊阁书目》卷九始著录,谓一部十五册。《箓竹堂书目》著录,谓三册。《国史经籍志》卷五著录,谓十五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著录,谓十五卷。知其书明末清初犹存。清修《四库全书》时已不见其书,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八卷;卷一至卷三为诗,计五古四十首、七古十四首、五律二十四首、五言长律一首、七律四十五首、五绝五十三首、七绝四十六首,卷四为词,计二十四首;卷五至卷八为各体文,计四十九篇。而墓志名所云“论著数百篇”皆未见,知所佚者甚多。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五古、七古诗各一首,跋二篇。

草阁集

六卷。《拾遗》 一卷。《文集》一卷。附《筠谷诗》一卷。明李昱(约1367前后在世)撰。李昱,字宗表,号草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洪武中,官国子监助教。著有 《草阁集》。李昱元季避战乱于浙江永康、东阳间,曾馆于胡氏。故集中与胡伯宏兄弟赠答之篇什最多。此集乃李昱没后胡伯宏及其友徐孟玑、陈公明所辑。拾遗一卷,则是其门人唐光祖所辑。拾遗之后,又附杂文四篇,题曰 《文集》,不知何人所续辑,或亦出自光祖之手。李昱诗才力雄赡,古体长篇,大抵清刚隽上,矫矫不群。近体诗亦卓然不群。虽为高、杨、张、徐诸入盛名所掩,实则并驾中原,未定孰居先后。末附《筠谷诗》 一卷,不著名氏。据宋濂在序中称:“其子李辕,字公载,为诗能继其家。”《千顷堂书目》亦载有《幸辕筠谷集》,注为李昱之子,官宜纶县(今广东儋县)丞。殆编录者以其卷帙无多,而附于其父文后。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

次韵李仲永携诗相别

李侯人物极清真,气似灵犀可辟尘。平日论心思益友,而今刮眼见诗人。有官堕在蒹葭境,为政恐无桃李春。抚字要须宽猛济,诵公佳句合书绅。

登前守李公亭

李公亭即鲍公亭,何事因仍旧日名。官守二年如过客,风流千古是虚名。扪萝缭绕寻新径,隔水微茫认故城。陵谷变迁君莫问,此中气象转分明。

李太傅挽词三首 其三

识理未曾误,疾邪惟过深。岂忘事反覆,不忍俗浮沈。去国尚回顾,埋名方自今。异时山水意,恻恻吊鸣琴。

贺新郎 南耕齿疾养疴南岳山房初夏同雪持南水放庵过访词以赠之

卧疾禅房里。问君年,才过四十,胡为如此。人笑君同师伯齴,君只狂呼自喜。狗窦豁、尽容卿未。犹剩左车能决肉,更何妨、拥鼻哦经史。石可漱,砺吾齿。青鞋且踏南山寺。更同行、诗僧词客,善谈名理。啖罢山厨樱笋饭,佛阁晴空漫倚。一饱后、破除万事。谁坐寺门閒说虎,万山松,一霎腥风起。亟摇手,真来矣。

蒿里

兔不迟,乌更急,但恐穆王八骏,著鞭不及。所以蒿里,坟出蕺蕺。气凌云天,龙腾凤集。尽为风消土吃,狐掇蚁拾,黄金不啼玉不泣。白杨骚屑,乱风愁月。折碑石人,莽秽榛没。牛羊窸窣,时见牧童儿,弄枯骨。

李遐叔文集

四卷。唐李华 (约715—约774)撰。李华,字遐叔,赵郡赞皇 (今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辞科。天宝十一年(752)任监察御史,后贬杭州司户参军。又被擢为检校吏部员外郎。上元中召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大历初卒。李华善属文,与萧颖士交游甚密,文章齐名。倡导古文,反对骈文。其名篇《吊古战场文》为历代选家所推重。曾作《鲁山令元德秀墓碑》,颜真卿书,李阳冰为篆额,后人争相模写,传为“四绝碑”。著有 《李遐叔文集》。此集为李华殁后,由后人所辑。共四卷。卷一为赋、序、书、颂、赞,卷二为论、铭、传、碑,卷三为记、墓志铭、墓表、墓碣铭,卷四为文、诔、碑铭、杂著、诗。前有独孤及序。其诗富于辞采,文词绵丽,精采焕发,实可与古人相匹敌。萧颖士见其所著《含元殿赋》,以为在景福之上,灵光之下。《旧唐书》称“李华有文集十卷”。独孤及序则称“自监察御史以前十卷,号为前集。其后二十卷,有一百四十四篇赋、颂、诗、表等,为中集。”又称 “他日继于此而作者当为后集。”盖其时李华尚在,但卷数却不合。但《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均未著录,则说明南宋时原本已佚。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曾录有 《李遐叔文集》一种,系旧抄本,不分卷。有独狐及序,附深肃送序祭文,顾没祭文。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石马斜川之集分韵赋诗得灯字

改岁风日好,出门欣得朋。复招里中彦,及此云间僧。行行涉清波,斯亭一来登。徙倚绿树荫,摩娑苍石棱。遥瞻原野春,仰视天宇澄。一水既纡郁,群山正崚嶒。时禽悦新阳,潜鱼跃轻冰。却念去年日,俯仰愁予膺。长吟斜川诗,日落寒烟凝。暝色变晴景,清尊照华灯。颓颜感川徂,稚齿欢年增。酒尽不能起,朱栏各深凭。

李太傅挽词三首

数闻伏阁议,屡上荐贤书。任重道空远,名荣身反疏。异乡悲鵩鸟,清诏隔公车。招隐真虚语,江湖万里馀。报国念推毂,逢忧甘噬脐。孤鸣一垂翅,举俗竞吹赍。山鬼离居远,灵魂失路迷。天高不可问,愁意日凄凄。识理未曾误,疾邪惟过深。岂忘事反覆,不忍俗浮沈。去国尚回顾,埋名方自今。异时山水意,恻恻吊鸣琴。

泊白沙里

黄云紫水路,翠竹白沙村。后进犹题里,前贤多及门。凤麟游已远,羔雁礼空存。侧想文明代,师臣久不论。

象山集

南宋陆持之编纂的陆九渊的著作集。28卷,《外集》4卷,另附《语录》4卷,共36卷,九渊号 “象山” ,故名。成书于开禧元年 (1205年) ,嘉定五年 (1212年) 由袁燮刊行。前28卷,皆书、表、奏、记、杂著、行状、墓志、墓碣等。《外集》 4卷皆程式之文。《语录》 4卷,本于集外别行,后重刻时乃附于集末,以成全书。集中的书信、杂著和语录互相发明,合而观之,更能清楚地反映出陆九渊的哲学观点。认为“天下有不易之理,是理有不穷之变,诚得其理则变之,不穷者皆理之”(《象山集》卷21) 。提倡心学,强调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千万世同此心此理” (同书卷22) 。认为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同上) 。九渊之学以悟为宗,认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读书,就能确然有得。此书是研究陆九渊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四部丛刊》收录《象山先生全集》。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有《陆九渊集》。

李元宾文编

三卷。《外编》二卷。唐李观(766—794)撰。李观,字元宾,陇西 (今属甘肃) 人。李华之从子。贞元八年 (792)登进士第,与韩愈、李绛、欧阳詹、王涯、冯宿等同榜,时称 “龙虎榜”。九年(793) 又登博学宏辞科,官至太子校书郎。贞元十年(794)二十九岁卒于京师。韩愈为其作墓志,称其“才高于当世而行出于古人”。李观工古文,名重一时,著有《李元宾文编》。此集又名《李观文集》。前卷为陆希声所编,有文二十九篇,陆希声为之作序;后二卷为外编,有诗十四首,乃赵昂所辑。其文过于雕琢艰深,往往不能自达其意。盖与刘蜕、孙樵同为一格,而熔炼之功却不及二人。此书除有《四库全书》(五卷)本外,还有 《唐人三家集》本,题为 《李元宾文编》,包括 《文编》三卷、《外编》二卷、《续编》一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畿辅丛书》本亦作六卷。

怀麓堂集

明代诗文别集。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著。为李东阳自编,初刻于正德年间。集前有正德十一年(1516)杨一清序。一百卷。凡诗前稿二十卷,文前稿三十卷,诗后稿十卷,文后稿三十卷,杂记十卷。有清康熙间廖方达校刻本。嘉庆间茶陵重刻本附有法式善、唐仲冕辑《明李文正公年谱》七卷。另有诗续稿八卷、文续稿十二卷、补遗一卷,有明正德刻本。东阳为“茶陵派”首领。其散文追求典雅,尚未超出台阁体圈子;诗学杜甫,拟有古乐府百首,开“前后七子”拟古风气先河。

1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