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易道人过霈上人山居

支公禅观处,密义许相酬。白黑虽殊致,玄无本一流。经翻疏树下,茗宴曲池幽。为问浮生里,何人得此游。师曾访道去,言至伏牛山。残雪经行苦,深林乞食艰。心花晴自湛,身界老终閒。一衲云峰下,秋来独闭关。

钓台图歌赠马兰台山人

九峻山人聊玩世,伏波将军之苗裔。家在渼陂紫阁间,孤情独与烟霞契。弹筝叩缶本秦声,裂芰为衣皆楚制。儒冠误人几半生,秋风屡雪刘蕡涕。长焚笔砚事丹青,泼墨吮毫称绝艺。横皴酷似黄大痴,细染还宗吴仲圭。近代以来数文沈,嘉隆而后作者谁。山人工意不工似,匠心自出无专师。卢龙山水颇不恶,韩家钓台尤最奇。一峰高入白云里,登楼坐见海沧湄。游人欲绘每束手,譬如写照难须眉。一日坐我悠然堂,解衣䃲礴无人窥。须臾图成挂诸壁,高岩邃谷光参差。瀩澹旋涡渔艇立,窈冥洞口烟萝垂。主人韩生有狂癖,此台自尔高曾贻。见图再拜悲且喜,重之不啻商尊彝。便买贞珉勒山侧,酹酒欲告山灵知。山人此别欲何往,赠汝一枝筇竹杖。避世宜从麋鹿群,结庐高卧仙人掌。宁恤床头妻子饥,要令胸中丘壑长。我今持节越王城,兰渚剡溪恣偃仰。预拂霜绡以待君,一挥欲使群山响。记取雪深一丈时,山人须鼓山阴桨。

琐寒窗 前题初本

帘卷西山,水犀斜押,燕泥晨涴,浓荫覆满,蕊粉绿天弹破。忆初时、豆蔻重含,春归不觉檀心颇。似芸辉堂静,紫绡微揭,帐垂人卧。婀娜。妆成后,讶镜里虬髯,横窥梳裹。玉龙遗蜕,犹是六朝烟锁。旧长生、钿合难寻,阿环宛在双藤左。供庄严、宝珞珠缨,谁设慈云座。

庚辰恭读仁宗大行皇帝七月二十五日遗诏谨纪

高庙倦勤日,先皇御极年。寅清开宝历,申命绍心传。骏烈销兵革,鸿文范简编。箴言悬吏镜,科律应薰弦。疏导河源活,澄明海气鲜。丰镐勤再幸,岳渎表孤虔。番舶遥修贡,民瘝屡沛蠲。尊亲同血气,化育溥渊泉。讵意成功退,乃闻遗诏宣。旌旗空想像,弓鼎莫攀缘。云拥苍梧驾,风高榆木川。乌号当跸路,龙驭己宾天。哭奠盈三辅,威灵震九边。至尊本无外,馀泽犹广延。昔岁明光里,微臣对越前。桥山安可仰,涕泪亦潸然。

柏林寺观李晋王画像歌

沙陀怀古趋僧舍,驻马柏林还看画。素绡拂拭生辉光,神威凛凛须眉张。红袍玉带结束好,唐季英雄一目眇。当时角立有朱三,百战干戈人易老。国仇未复留遗恨,破碎山河安足问?庄明带剑左右立,锦囊盛矢受遗训。谁欤写照妙入神,李家父子俱天人。鹰扬虎视空一世,经营惨淡传其真。千载留贻归净域,世无别本须珍惜。卷图四壁起英风,想象沙场万人敌。

秋海棠用渔洋山人秋柳四首韵

销尽幽闺怨女魂,和烟和雨映重门。枝分翠黛秋无影,泪化红冰镜有痕。漫道轻盈桃叶渡,剧怜惆怅浣花村。风姿本是神仙品,菊婢何堪共比论。娇枝红破一分霜,不共芙蕖值野塘。叶卧岂黏游客屐,花飞时扑美人箱。丰神细写题词李,艳丽翻怜出塞王。知否放翁颠未改,寻秋重到碧鸡坊。桃花双颊映珠衣,梦醒华清事已非。三径凉生莺燕少,一庭香蕴蝶蜂稀。夕阳屋角红疑滴,细雨墙根翠欲飞。斜倚画阑娇不语,幽情应与世相违。绿肥红瘦总堪怜,泪洒胭脂欲化烟。不占春光仍烂漫,纵无秋思也缠绵。静含清露刚三日,艳绝西风又一年。翻羡紫薇高格好,株株占得凤池边。

水调歌头 怀西江李维饶

自别同心友,倏忽五春秋。不知别后消息,千里思悠悠。地占南州之胜,人在东京以上,谈笑尽风流。回想龙沙景,烂漫梦中游。云如醉,烟如怨,月如愁。荒城觱篥,不堪还倚最高楼。闻道燕山归去,复向潇湘作客,奇句锦囊收。恨乏晨风翼,与汝访丹邱。螺盏浮琼液,鸠杖映华颠。秋来恰遇佳景,岩桂凝晴烟。本是竹溪六逸,堪入香山九老,丰韵自翛然。不作黄梁梦,惟检白云篇。柴门静,松径僻,日高眠。丹青妙理,真将笔墨当谈禅。吾欲借君彩笔,便拟写君入画,俨似画中仙。蟾影和秋色,潇洒自年年。

陶斋尚书作东坡生日宴集同人节庵师会张文襄公之葬亦来京师

东坡千载人,忠义秉孤尚。幼齐孟博贤,长接韩富行。嗟晚来京师,流涕范公葬。登进无他途,召对何直伉。知人先帝明,欲语声已放。金莲送夜归,步步增悽怆。身后万口传,生前一箧谤。千秋几丙子,此纪独难忘。好古今陶公,异代同高旷。张筵拜公辰,设像酬众仰。万金刊七集,朱本陈新样。齐翰剔耳图,古趣不可状。入座多诗人,老辈留三两。妙迹影西楼,礼罢一一饷。有带腰弗胜,遥情寄孤唱。吾师海南来,久病喜无恙。君劾我休官,二老笑相向。三年逢都门,未见倒瓶酿。昔奔两宫丧,一宿翻然飏。平生抱冰翁,咫尺不相访。再见巳为棺,三过遂营圹。劳劳万端忧,偿此一日畅。愿少留斯须,杯行勿辞让。晚景最可惜,坡语真无诳。

好管闲事的人

现代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7月初版。收《好管闲事的人》、《或人的太太》、《焕乎先生》、《喽罗》、《怯汉》、《卒伍》、《爹爹》等短篇小说7篇。本集中的作品一类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其中《或人的太太》用第三人称的手法,描写北京城中一位太太“同时爱这个也爱那个”的变态心理。《焕乎先生》记叙一位靠卖文为生的青年作家在纷乱的旧社会里,始终“为一种不可知的命运”所支配的悲剧。《好管闲事的人》描写都市中上层阶级空虚无聊的心态。小说写到《银光画报》的少年编辑从来稿中偶然发现一张少女照片,经理认为“这相像一个我熟的人”,就随手取走。少年编辑怀疑这相片与经理有“秘密”,竟不惜化了两周时间去侦破。最后,当他得知经理根本不认识这相片上的少女时,他自己也“觉得无聊起来”。另一类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其中《喽罗》和《卒伍》带有自叙传的性质。前者记叙“我”小时候被山大王掳上山去,在喽罗中度过5个月“自由自在”的难忘生活。后者描写母亲因家中生活艰难,就在“我”(沈岳焕)13岁半那年,不得不含泪让“我穿上不相称的又长又大的灰布衣服”到辰州去当兵,从此踏上“到外面来猎食”的人生之路。

宋诗钞(四库本)

一百六卷。清吴之振编。本书是作者不满明代前后七子“尊唐抑宋”,故搜集宋代诗人专集,选刻此书,以展宋诗全貌,显 “宋诗之长”。收诗人一百家 (其中十六家有目无书),收诗一万二千余首。所收宋人诗作,原已成集者按时代先后为序。原已成集但选诗不满五首者与原未成集者另为一编,附在全集之后。每集之首列有诗人小传。入选诸作,不加批点,不另品题。《宋诗钞》的编选,是向 “尊唐抑宋”潮流的一种挑战。吴之振在 “序”中说: “宋诗 ‘向无总集,亦无专选’,‘故今之黜宋者,皆未见宋诗者也’。”他们编选《宋诗钞》,正是为了让“天下黜宋者得见宋之为宋。”因此,《宋诗钞初集》的编选,对清初的“唐宋诗之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书成之后,流传甚广。但书中存有明显疏误,钞选诗中漏错互出,对卷帙繁多的别集,往往前详后略。然诗的艺术风格专主宋人,“出入于宛陵 (梅尧臣)、东坡 (苏轼)、山谷 (黄庭坚) 诸家。”(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但同时注意避免许多宋诗佶屈聱牙、生硬艰涩的毛病。题材上多为写景、酬赠之作,山林诗最有名,也有一些反映现实的篇章,如 《常州歌》之一:“下车容易上车难,水到田头渐渐干。莫惮苦辛齐著力,十分收得总输官。”体裁上,以七言绝句见长。描写风俗的《课蚕词》十六首被称为绝唱。版本有1914年,李宣龚校补了其中的缺文,计五十八家七百二十八字,由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 有康熙十年(1671)吴氏鉴古堂刻本; 1914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 《万有文库》 (第二集) 本; 《四库全书》本。

栲栳山人诗集

三卷。元岑安卿 (1286—1355)撰。安卿字静能。余姚 (今属浙江)人。所居近栲栳峰,故自号栲栳山人。终身贫困,然志行高洁。此集为安卿邑人宋禧编辑。禧初名元禧。明洪武间应召修《元史》,为安卿题像,叙其生平。今皆附于集中。《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其诗戛戛孤往,如其为人。唯七言古诗时杂李贺、温庭筠之体。盖有元一代,风气如斯。然气骨本清,究亦不同纤媚秾冶之格。”有清乾隆五十四年 (1789)岑振祖刻本 (藏于北京图书馆)、清嘉庆十六年 (1811)延绿斋刊本 (藏于上海图书馆)。《四库全书》本题名 《栲栳山人集》。

泰山道里记

记胜著作。清聂钦撰。一卷。聂钦字剑光,山东泰安人。光绪十一年(1885)夏游泰山后成此篇,三万三千字。为考证泰山长、宽、高度,广征《尚书》、 《山海经》、 《通典》、 《水经注》、历朝《一统志》等几十部古籍。自泰安城记至朗公谷,沿途名胜古迹、溪泉沟洞、岭谷岩峰、园林寺院无不备载,有关碑刻考述尤详,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追述名人游迹,多据自然景物、旧址遗存,考古谈今,保存大量历史文物资料。开篇所述地名沿革、历代泰山高宽周长也有参考价值。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艺海珠尘》本、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三十国春秋辑本

不分卷。清汤球撰。汤球辑有《十六国春秋辑补》,该书共编辑了十八种史部久佚之书,包括萧方等的 《三十国春秋》、常璩的 《蜀李书》、和苞的《汉赵记》、武敏之的《三十国春秋》、田融的《赵书》、吴笃的《赵书》、王度的《二石传》、范亨的《燕书》、车频的《秦书》、刘昺的《敦煌实录》、王景晖的《南燕书》、裴景仁的《秦记》、姚和都的《后秦记》、张谘的《凉记》,喻归的 《西河记》、段龟龙的《凉记》、张诠的《南燕书》、高阊的《燕志》。其中武敏之《三十国春秋》中的一条,采摘自 《高氏家谱》,此书真伪尚可疑。另外吴笃的《赵书》、王景晖的《南燕书》也只有一条,字数极少且或言珍异、或言祥瑞,实无足轻重,价值不高。该辑本收入《广雅丛书》。

步里客谈

宋代笔记。2卷。陈长方著。陈长方字齐之,侯官(福建福州市)人。因奉母依其外祖家于步里,遂以名书。《宋史·艺文志》载“陈唯室《步里客谈》1卷”,唯室即长方之别号。此书久佚,《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58条,分为2卷。书中多记北宋嘉祐以后名臣言行,于熙宁、元丰间事记述尤详。诗话文评亦多可采。如谓陈师道“李杜齐名吾岂敢,晚风无树不鸣蝉”,与黄庭坚“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皆学杜甫《缚鸡行》,而陈为不类;又引王刚中语谓文字使人击节赏叹不如使人肃然起敬;又谓文章态度如风云变灭,水波成文,直因势而然,以议苏轼数拟《盘谷序》之非,皆有识见。有《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

学礼质疑

二卷。清万斯大撰。斯大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竭夫先生。浙江鄞县人。曾从学黄宗羲。入清后,不满清统治,弃举子业,研习诸经,尤精《春秋》、《三礼》。其治《礼》不拘汉、宋,不盲从前儒,研读间多所辨正。着有《学春秋随笔》、《学礼质疑》、《仪礼商》、《周官辨非》等。是书考辨古礼,多立新说,与毛奇龄相伯仲。如其谓:“士止为小宗,不得为大宗”,以为士无祖庙也。然考《丧服小记》云:士不摄大夫、士摄大夫惟宗子;又《荀子》曰:“放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坏。大夫、士有常宗”,杨倞《注》“继别子之后为族人所常宗,百世不迁之大宗也”。据此士亦得为大宗明矣;显见斯大此创论非也。又说“大社祭地在北郊,王社祈谷在籍旧之中”,然考《五经通义》则云:“大社在中门之外,王社在籍田之中”,孔、贾之疏及《通典》具宗此说,知大夫不在郊而在国,亦贝斯大新说之误。如此之类自立新说者颇多,却略无显据,不足为训。然其亦多有精确之论,如辨商、周改月、改时,周诗周正及兄弟同昭穆,论辨极为精确,而《宗法》十余篇,也颇见推阐。斯大之说,可弃其非而存其是,亦不失一家之言。有《万充宗先生经学五书》本、《皇清经解》本、阮氏经解本。

三礼图

四卷。明刘绩撰。绩字用熙,号芦泉,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官至镇江府知府。为《礼》作图,始于后汉阮谌,之后有郑玄、夏侯伏朗、张镒、梁正及隋文帝开皇年敕撰之礼图,宋聂崇义又集此六家而成《三礼图集注》。刘绩据宋陆佃《礼象》、陈祥道《礼书》、林希逸《考工记解》、《宣和博古图》等而成此书。是出于宫室制度、舆轮名物等图以解之,而房序堂夹之位,輢较贤薮之分详加分析。其他珽荼曲植之属,有七十余处增旧图之未备,于聂(崇义)林(希逸)之图都可拾遗补缺。所采陆、陈诸家之说,去取颇为谨严。然为刘氏所着力据为本者之《宣和博古图》,却为疏漏颇多之作,其揣摩近似,强命以名之失为洪迈等人所指摘。刘氏以汉儒为弃作,故依《宣和博古图》,遂沿其讹,被后学者视为颠倒。有《湖北先正遗书》本、民国十二年(1923)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刊本。

五礼通考

二百六十二卷,清秦蕙田(1702-1764)撰。秦蕙田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命南书房行走。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其学以穷经为主,不居讲学之名。能通经文,好治《易》及音韵,历数之学,尤精三礼。认为儒者不能“舍经以谈道,离经以求学”,以经术笃行,知名国内。着作除《五礼通考》外,还有《五礼通考序录》、《观象授时》、《味经斋类稿》。古有五礼,始见于《周礼·大宗伯》,即吉、凶、军、宾、嘉;又有宗伯掌五礼之说。秦蕙田《五礼通考》是关于古代礼制的一部总结性着作。此书仿清徐乾学《读礼通考》体例、博及吉、凶、宾、军、嘉五礼,分七十五类,网罗众说,于《礼》经之文,如郊祀,明堂宗庙,朝会,冠、婚、宾、祭、宫室、器用等,是以经证经;于历代诸儒注疏,则取相矛盾的互为参证;对唐宋以来名家考论发明之事义,则取百家之说相端审。书中将《乐律》附于《吉礼·宗庙制度》之后,以古今州国都邑、山川地名,立“体国经野”一题统之,以天文推前,句股割圆,立“观象授时”一题统之,一并载入《嘉礼》。虽事属旁涉,非五礼所属,然周代六官,总名为礼,礼之用,精粗条贯,所含本博,故秦蕙田此书略显博杂。《五礼通考》体大思精,囊括万有,考证经史,原原本本,经纬分明,实为五礼之类典。有论者认为秦蕙田《五礼通考》能竟朱熹未竟之志。此说颇有道理。版本有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味经窝刊本。

读礼志疑

六卷。清陆陇其(1630-1692)撰。陇其字稼书,初名龙其,浙江平湖人。康熙进士,历任江南嘉定、直隶灵寿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学宗程朱。着有《古文尚书考》、《困勉录》、《松阳讲义》、《渔堂文集》等。是编因《三礼》之书多由汉儒采辑而成,其中所载古今典礼,自明堂、清庙、吉、凶、嘉、宾、军、礼以及名物器数,互相考核,多有龈龉不合处,遂取郑(玄)孔(颖达)诸家注疏,折衷于朱熹之书,并旁及《春秋》、律吕等与《三礼》相关资料,悉为采入,务得其中。然其有疑而未决者,则仍缺之,故名“读礼志疑”。陆氏以其覃思,墨守于程、朱,考辨《三礼》黄制、名物、器具,指摘经文之疑,辨正注家之误,多附己意,时有发明。于经文注疏、随文纠正、考核折衷,其用意实非一般。因是书为读书时随手标记笺注,后经其弟子编辑而成,故时有疏误。有《正谊堂全书》本、《学海类编》道光间刻本十二卷、书三时斋丛书本、张清恪合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十二卷,附一卷。

春秋本例

北宋崔子方撰。係疏解《春秋》義例的著作。凡二十卷。崔氏疏解《春秋》之作有《春秋經解》、《春秋例要》、《春秋本例》等,此其一。是書大旨以為聖人之書,編年以為體,與時以為名,著日月以為例,而日月之例又其本,故名《本例》。《宋史·藝文志》著錄:《本例》、《例要》二十卷,可知崔氏原書乃二書之合本。今《通志堂經解》本,《本例》析目錄别為一卷,以足二十卷之數,而《例要》則闕而無存。清修《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 中輯出 《例要》一卷,别為一書,而《本例》仍作二十卷。此書凡分十六門,皆以日月例推之,而又分著例、變例二則; 州分部居,自成條理。考《公羊》、《穀梁》二傳,原本就以日月例說解《春秋》。此書承之,並推日月之例以概括全經,不免有支離、牽强之失,故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專以日月為例,正是蹈《公羊》、《穀梁》之失。然此書條理清晰,推本經義,糾《三傳》之誤,於經意多有所得,實足以成一家之言。為宋代解說《春秋》的一部較為重要著作。有《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等。

理瀹骈文

《理瀹骈文》系外治法专书。不分卷。清·吴师机撰。刊于1864年(同治2年)。原名《外治医说》,因其正文是用“骈文”形式撰成者,故改名为《理瀹骈文》,是一部以内科理法方药为理论依据,而以外治法为主要内容的临床著作。所论内容除外科病症外,更有内、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的症治经验。内容丰富,治法多样、简便,经济有效,堪称是别具一格和有实用价值的外治全书。书中所收载的外治法,绝非出于单纯的用药经验,而是祖国医学理论在外治方面的具体应用,故在本书序言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又说:“外治必先知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表明本书中的外治法是建立在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基础上的。但因本书是以“骈文”形式出现的,加之在内容排列上或有纲目不清,缺乏章节分类等缺点,不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与接受,一度处于被埋没状态。长期以来,不少人把本书误认是专门论述膏药的方书,实际并非仅此,本书除收有多种膏药疗法外,还有敷贴法、熨法、洗法、熏法、照法、拭法、浴法、溻法、吸入法、取嚏法、灌导法、火罐法、割治等多种外治措施,充分显示了祖国医学外治法的优越性与广泛性,有的方法至今仍为临床所采用。故本书不论对临床工作或对文献整理研究,都是颇有参考价值的。今流传者有同治、光绪年间的刊本,建国后有影印本出版。

1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