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孙景逊教以唐诗多而不忘时向老母背诵以博果饵因占四绝句 其三

探得曾萱小睡醒,携书读与老人听。开奁按句酬佳果,半日支颐笑未停。

和范孙闲行溪西得梅数花韵

寒梅我故人,岁必以文会。涴墨尚可覆,未知凡几醉。晚乃得此诗,山灵以为最。置身风月上,出语色香外。驾言孤绝处,坏枝委颠沛。悬崖折披竹,断涧强病桧。穷交仅如此,过是藐无辈。碧眼苦好奇,于焉有深嗜。迎长得一花,以为时可矣。遂若天下春,笔头顿生气。我属闭关日,一枝偕寤寐。敢贺微阳来,尚虞坚冰至。结束果何在,飘零初不计。政恐负岁寒,或为识者喟。孤根要先觉,一花已后会。而况万香中,晚乃誇狂醉。东皇兆群物,无物居其最。对梅欲著语,当在梅之外。君看龙蛇蛰,中有江河沛。其元阳复雷,其真岁寒桧。于梅观此妙,眼力怜湛辈。无能根本求,仅为色香嗜。一元无识者,孤真可知矣。君独邃玄机,命笔开风气。奇哉天根词,与世呼梦寐。犹疑转语下,未为梅之至。愿闻第一义,更作向上计。会有先天翁,当发无极喟。

孙明复小集

宋代诗文别集。1卷。孙复著。《文献通考》载孙复有《睢阳集》10卷,《宋史·艺文志》称有《孙复集》10卷,两书皆不传。后人重新收集,得文19篇、诗3首,更名《孙明复小集》,并附有序、题识和欧阳修所撰《孙明复先生墓志铭》。《四库全书》本未收序,题识、墓志铭等。孙复文章,在宋初文体卑靡之际,颇有别开生面之意。孙复与尹洙共同继承穆修、柳开复古之风。成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章“根柢经术,谨严峭洁,卓然为儒者之言,与欧、苏、曾、王千变万化务极文章之能事者,又别为一格。”惜其所传甚少,不得窥其全貌。另有《孙明复小集》3卷本,清光绪十五年(1889)问经精舍校刊本。《宋文选》所收《孙明复文集》,分为2卷。

冬节忤寒约客默坐爇品字柴作五禽戏体中差小佳园丁以矮梅至如见东郭顺子使人之意也消欣然呵皲手冻笔占数语呈刘菊坡博一笑 其二

雪毛舞风学喓趯,冻落天孙碎云织。玉肌不粟彭祖方,戏挟奇芬笑安息。生憎万花肯同调,嗤点寿阳聊半识。结根不向青桂宫,绝交月姊无难色。谁能柔此老强项,朝暮隆隆转娲石。春风为媒懒结子,来访苔痕娱梦得。人间要觅尔许清,语渠肉食乃无墨。

王生以诗见贻次韵答之生视脊中环中实仲父

渠渠太火门,诸郎盖当世。大匠无弃材,知人亦未易。阿戎两云孙,骎骎遣人畏。难兄江南秀,美比尝托意。歘为修文郎,不作活国士。令弟老数奇,禅寂甘穷悴。时于翰墨场,往往见高致。扬州故时语,弈弈好风气。独识史君颜,周礼秉早岁。背城几借一,问学晚尤粹。相逢且班荆,十事欲九异。何须张女弹,端为建康醉。请抛高门竿,莫反鲁麟袂。花药聘君湖,暄风揽春思。人生行乐耳,馀事栩栩寐。崇兰有国香,宁以不服废。虽无双南金,可报绿绮惠。此岂小物哉,吾言未渠弃。

幼孙景逊教以唐诗多而不忘时向老母背诵以博果饵因占四绝句

风雪萧萧独闭门,竹炉拨火酌匏樽。新诗吟罢先登稿,更写唐诗授小孙。仅是三龄说四龄,丰颐细齿两眸青。一回雒诵清娱耳,字字珠圆水泻瓶。探得曾萱小睡醒,携书读与老人听。开奁按句酬佳果,半日支颐笑未停。孙非驽钝母康强,有禄堪支一岁粮。领得天伦真乐趣,不须人事扰回肠。

和范孙闲行溪西得梅数花韵 其二

孤根要先觉,一花已后会。而况万香中,晚乃誇狂醉。东皇兆群物,无物居其最。对梅欲著语,当在梅之外。君看龙蛇蛰,中有江河沛。其元阳复雷,其真岁寒桧。于梅观此妙,眼力怜湛辈。无能根本求,仅为色香嗜。一元无识者,孤真可知矣。君独邃玄机,命笔开风气。奇哉天根词,与世呼梦寐。犹疑转语下,未为梅之至。愿闻第一义,更作向上计。会有先天翁,当发无极喟。

题卢忠烈公祠为杰夫明府

公生历劫丁龙汉,白晰而文手搏战。少负殊力抱大志,酒酣常读张岳传。天雄备军杀贼多,大砺遮住燕山河。旋镇郧襄期尽贼,拘阂其奈中枢何。君不见车箱峡溃谷城火,前后庸臣受贼侮。系之以舌不以手,亦不主剿专主抚。胡然下诏徵勤王,移督用违其所长。我朝龙兴膺帝箓,仁义之师来堂堂。以众克寡小逆大,遂获死所于贾庄。麻衣血裹镞一斗,地掘故剑青燐光。鸣呼丽牲之碑孙述祖,国论回遹臣心苦。榜掠对簿词不易,验视经句肉已腐。食庙应配唐睢阳,问年恰符宋忠武。

示女孙可佳

九龄书大字,诗句忆少陵。汝亦始是岁,十三小有成。遂蒙时贤奖,挥毫逐群英。坛坫曾对客,名字闻东瀛。书娴左右手,尤为众所惊。吾恐汝骄傲,器小因易盈。吾恐汝怠忽,涂抹失典型。还当攻篆隶,今古草兼并。作书须学问,否则俗且伧。学为书之神,学富笔纵横。学为书之骨,骨立书峥嵘。判然雅与俗,优劣识者评。吾望汝勤学,写作同竞竞。国家方培材,努力期前程。

读易赠熊体贞孙倩 其四

大圜如规,旦昏各半。道枢不留,气毂时转。理随象宣,通于一贯。如镜取影,但窥其面。坤不外生,乾非中窜。其去非亡,其来非幻。屯隐四阳,鼎阴未现。非有有无,唯徵舒卷。静言念之,即经为变。险易盈虚,穷通萃涣。岂不我繇,何为外眩。

冬节忤寒约客默坐爇品字柴作五禽戏体中差小佳园丁以矮梅至如见东郭顺子使人之意也消欣然呵皲手冻笔占数语呈刘菊坡博一笑

少日爱花螽趯趯,老去冻蚕已休织。水村山郭一枝晓,忽到窗前三叹息。年年雪里自作春,摇手东皇不相识。衣冠古岸绮季至,介胄嶙峋亚夫色。从来魏徵真妩媚,要是广平终铁石。月香水影儿女语,千古诗肠描不得。笑冯与可幻竹君,相对无言面深墨。雪毛舞风学喓趯,冻落天孙碎云织。玉肌不粟彭祖方,戏挟奇芬笑安息。生憎万花肯同调,嗤点寿阳聊半识。结根不向青桂宫,绝交月姊无难色。谁能柔此老强项,朝暮隆隆转娲石。春风为媒懒结子,来访苔痕娱梦得。人间要觅尔许清,语渠肉食乃无墨。滕六附暄堕寒力,六花未办天机织。篱菊老尽兰始芽,凌波仙子方踵息。水边亭亭逢玉人,照眼缟衣如旧识。冰霜相与厉贞操,蜂蝶那能犯庄色。听渠吹笛作商声,正音满地出金石。菊坡为索孤山诗,好句新从座中得。二君联璧如长城,笑整云梯再攻墨。牡丹骄春醉无力,艳紫妖红锦新织。鹿解衔花空误唐,楚以姬归竟亡息。何如野外挺孤操,照水渊然有深识。昂昂雪鬓颜真卿,何物女子称国色。主张繁华勿复言,如对雁门二千石。语君欲识梅花面,好向云岩访拾得。语君欲作梅花诗,磨尽莲经大千墨。菊坡笔挽千钧力,剪就冰绡出鲛织。谪仙笑作扬州诗,鹏赋消摇六月息。市门聊学子真隐,下坐还从季野识。清标自是孤山姿,㜮视唐家六宫色。芒端琢句貌疏影,竹边着渠牛砺石。枝横带雪最佳处,近水清寒月先得。语梅政可兄涪翁,冻雨浯溪打碑墨。

靖海志

本书凡四卷,前三卷为彭孙贻撰、后一卷由李延昰补编。孙贻字羿仁,又字仲谋,浙江海监人;明太常节愍公观民仲子。生于明季,卒于清康熙间;著有「甲申忘臣表」、「流寇志」、「湖西纪事」、「虔台逸史」、「彭氏旧闻录」、「明朝纪事本末补编」及本书等。延昰原名彦贞,字我生(后改名,字辰山,又字寒村);南直上海人。生于明崇祯元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年二十,间道走桂林,尝仕永历行朝。后病殁平湖,遗命以浮屠法瘗之。所著有……「南吴旧话录」、「放鷴亭集」等,并续本书未完之部。本书用编年体记台湾郑氏四世之事,起明天启七年、讫清康熙二十二年,凡五十七载。其自天启七年六月迄崇祯十七年正月之文,多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六「郑芝龙受抚」相同而较详;自祟祯十七年三月迄康熙二十二年之文,又多与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已刊列于第二四种)相同而益详。要言之,当以「明史纪事本末」及「海上见闻录」为蓝本增订而成。今本据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抄本排印,并取「郑芝龙受抚」(「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六、「记荷兰人据台湾事」(俞正燮「癸已类稿」一则)、「日本乞师记」(黄宗羲「行朝录」一则)三篇分作「附录」。同时又由夏卓如先生撰附「靖海志及海上见闻录合校记」,以供阅读「见闻录」之参考。

唐史论断

三卷,宋孙甫撰。孙甫,字之翰,许州阳翟 (今河南禹县) 人。天圣年间进士,累官秘阁校理,并著《三圣政范》,以前三朝故实校时政得失,力陈与西夏和盟的利弊关系,直言敢谏,反对宋夏和议,甚至指斥仁宗的奢侈荒靡,对好友杜衍等人的过失,也直言于朝。后来出知数州,历直史馆、河北都转运使等,一生好古文,善议论,曾著《唐史记》,以唐代君臣行事,论断一代治乱,现仅存《唐史论断》。 孙甫因刘㫬的 《唐书》烦冗芜杂, 遗略多失体法,于是就改用编年体例来编写,从康定元年(1040年)到嘉祐元年 (1056年),历经十六年的时间,写成了《唐纪》一书,此书共七十五卷,因其善恶分明,可为后人龟鉴,而且它又各系以论,共著成九十二篇。孙甫去世以后,《唐纪》一书存入宫中,世间没有流传,以后只有《论断》传世。绍兴二十七年 (1157年),曾在剑州(今四川省剑阁县)将此书刻版印刷,后来蜀版不存,端平乙未(1235年),黄淮又在东阳(今属浙江)刻印此书。后来此书的版本还有《学津讨原》本、《学海类编》本、奥雅堂本、《艺海珠尘》本、《函海》本。

鸿庆居士集

宋代诗文别集。42卷。孙觌撰。前7卷为诗,其余各卷依次为表状、书、启、记、外制、札子、杂文、序、跋、铭、赞、墓志铭、行状、传等各体文章。其中书3卷、启8卷、记3卷、外制3卷、墓志铭8卷。卷端列周必大序。据周序说,此集为作者之子编定,旧日尚有闽、蜀刻本,但其中混杂有他人之作。另外还编有外集。北京图书馆藏有宋刻57卷本(仅存33卷)、明刻14卷本及明钞70卷本。另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尚有明刻17卷本。由于作者曾对李纲、岳飞等抗金将领横加诬辞,而对万俟等奸佞极表好感,因而《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人品颇不足道,“然觌所为诗文颇工,尤长于四六,与汪藻、洪迈、周必大声价相埒。必大为作集序,称其名章隽句晚而愈精,亦所谓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也。”

赤水元珠

三十卷。明孙一奎撰。又名《赤水玄珠全集》、《孙氏医书三种》。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休宁县(今属安徽)人。因父病而立志学医,先师从汪机的弟子黄古潭,又研究经典医著及诸大家典籍,勤奋好学,诵读无间,历寒暑三年。为寻师访友,曾远历湘赣江浙等地,广询博采,择善而从,历三十余年乃精于医,为人治病,每有良效,名噪当时。著有《医旨续余》、《医案》等书。孙氏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而重视理论研究,不仅沉酣于《内经》、《难经》之书,精研本草,参阅方书,并结合仲景之后历代名家医著,加以融汇贯通。他认为:“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仲景不独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阴有余阳不足之论不可以疵丹溪,而樱宁生(指滑伯仁)之长技,亦将与诸公并称不朽”。(《医旨绪余》)孙氏反对命门、三焦等理论并有独到见解,认为营气、卫气的生理功能实由宗气所宗,人的呼吸赖宗气的推动。人身君相之火均为人火,为内火,不能以君相来分属天人,而心为君火,包络、三焦为相火,乃亘古不易之论。在治疗中孙氏“首重明证”,认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之分,且病变多有始同而终异,执法不能执一而无权变。在遣方用药中十分重视对三焦元气的保护,与其三焦、命门理论相印证。此书分七十七门,每门又分列病症,根据《内经》、《难经》等理论,引录文献二百六十五种。结合自己多年临床体会,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予以论述。条分缕析,分述因、证、处方,并附各家治验。如风门中又分伤风、真中风、类中风、痦痱; 寒门中又分中寒、恶寒。大旨以明证为主。其中辨古今病证名称相混之处尤为明晰。在治疗上重视保护三焦元气,反对滥用寒凉之品。此书中孙氏的学术见解颇为各世医家所重视。唯卷十 “怯损劳瘵”门附 “方外还丹”,专讲以人补人采炼之法,非为正道,为全书之瑕疵。有明万历十二年(1584)初刻本,民国三年 (1914)上海著易堂书局铅印本,《四库全书》 本。

读易大旨

五卷。清孙奇逢(1585—1675)撰。奇逢字君泰,号钟元,又号复峰,容城人 (今河北容城),前明万历庚子举人。此书乃入清后流寓河南管门山时所作。前有序言云,至苏门山始学易,年老才尽,偶据所得之见,撮其体要,以示门人子弟,原非逐句逐字作解,故称其为“大旨”。其门人耿极为他校订,末附有《兼山堂问答》,及与三元道人李崶论易之语,别为一卷。李崶,雄县人,孙奇逢师从崶学《易》。后奇逢曾孙用正复从散见于他著中的论《易》之语取得五条,汇冠卷首,题曰义例。跋称原本序文凡例皆缺,故用此补充。案奇逢说《易》,不显攻图书,亦无一字及图书,大意在发明义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而通六十四卦之义。凡所训释,均先列出己说,其后附上旧训。其平生所学,主要在于实用,故所说均关法戒,有可取之处。有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全集本,收入 《四库全书》。

激书

一名 《水田居激书》二卷 ( 《四库提要》作无卷数)。明贺贻孙撰。此书二卷,二十三篇。自称“深感夫激我者成我之德,故记而述之,”名以《激书》。内容多为愤世疾俗之谈,且证以近事。有的则举古事,易其姓名,借以立议,如《太平广记》贵公子炼炭条等。有的则引古语,并加以推理、阐发。其文称心而谈,有纵横曼衍之意。但其语句字词或伤于冗赘,或伤于纤丽,欲仿《庄子》而未成。其宗旨皆为黄老家言。此书收入《水田居全集》中。另有《激书》二卷,附校勘记一卷,为民国胡思敬校,收入 《乾初先生遗集》别集之中。

西圃词说

清田同之撰,1卷。田氏论词之流变,宗王世贞正宗、变体之说,但他认为填词应各见性情,婉约是本色,豪放亦非不是本色,这就显得比较灵活了。他认为词中有诗人之词,有文人之词,有词人之词,有英雄之词,语多中肯。田氏对词的音律,也很重视,《词说》全文征引李清照《词论》,于“别是一家”之说是独有会心的,他认为词律较诗律倍难,强调“宫商调,阴阳谐”,于字的四声和调之宫商均加讲求。他以艳丽为词之本色,但又强调不应流入浅俚。于词之格调气度,追求神韵,所谓“以神气为主,取韵次之,镂金错彩其末也”,可见他论词颇受王士祯神韵说的影响。《西圃词说》在评论词人方面,间有不一致及错误之处。如他既称姜夔于南宋最为高洁,史达祖、高观国,张辑、蒋捷、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等皆效仿姜,又称史达祖为南宋第一词人,这就不免矛盾。同时,强派吴文英为姜夔嫡派,也与实际不符,实际吴文英是心香周邦彦而自成一派,所以田氏之说不够恰当。

纬略

笔记。宋高似孙撰。十二卷。似孙字续古,号疏寮,浙江余姚人。淳熙进士。历官校书郎、处州太守等。有《史略》、《骚略》诸书传世。自称“既辑《经略》、《史略》、《集略》,事有佚者、琐者为《纬略》。盖与诸《略》相为经纬”。记佚闻琐事为本书一大特点。此书考证旧文,疏通疑义,采摭颇富。引录原书,亦翔实可信。据自记称,“事有逸者、琐者为纬略” ,可知是书系似孙考证疑义之文,而非解释纬书之作,援据赅洽,叙述简洁,其有原书已亡,散见类书者,亦多征引。

招魂

天孙召魂,鬼伯催促,千岁之渊不为谷。巉岩既刊,松柏桓桓。曰惟君之魂,于兹考槃。其永安君窆初成,余以归藏筮之,其兆盖如此也。呜呼休哉。

1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