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新湖塘次王敬助韵二首

清赏各有适,何异同登攀。君舟泊西隩,我车上东山。林光变宿雨,溪响洄晴澜。春深飞花歇,日入好鸟还。佳景欣所得,毋令清兴残。俯看纵壑鱼,仰见培风翰。物理固有待,努力当希颜。胡为念穷达,戚戚天壤间。湖水日已绿,理棹不可缓。杂花当昼翻,远树出云短。沙明宿雨霁,风急游丝断。悠悠欢赏凉,历历佳趣满。酒尽客愁生,歌残离思远。世路方险巇,穷居正萧散。出处谅何心,夕阳起樵管。

刘寺置酒遇雨次韵答王大著

胜绝今年第一筹,钱湖刘寺雨中游。汤倾衢点云随肘,羹汎戎酥雪满瓯。竹坞张烟围客住,梅檐翻水劝人留。只因元气淋漓手,计会天公作此谋。

寄杜洲乡学读书诸弟侄时王敬助为师

负笈少年志,读书无患贫。聚萤时已迈,映雪事当新。沈默东墟老,凄凉江左宾。兴居便饮食,德性藉陶甄。陋巷穷诗礼,荒陬集荐绅。缁衣心眷眷,贝锦语谆谆。醴设穆生□,□□□□□。

载酒山中招沈太史庄黄俞三山人安太学向王二茂才祝王二徵士饮分韵得流字

青云李郭几同舟,天禄曾经与校雠。长为故人愁岁晏,偶逢词客尽风流。閒居落魄耽杯蚁,畏路关心羡海鸥。独向交游仍意气,感君畴昔脱吴钩。

王龙溪先生全集

明王畿著,20卷。是集为其子王应斌、王原吉合编。凡语录8卷,书、序、杂著、记、说9卷,诗1卷,祭文、志状、表、传2卷。其门人萧良幹初刊,丁宾重刻增《大象义述》1卷、传、志、祭文1卷。王畿师从王守仁,虽宗良知学说,但又与佛教学说相融会。

送皑上人住持建昌太平兴国寺 其一

持钵王城住几年,袈裟新汎上江船。禅心还似江心月,江自东流月自圆。

送皑上人住持建昌太平兴国寺

持钵王城住几年,袈裟新汎上江船。禅心还似江心月,江自东流月自圆。迢迢旴水映禅关,水上浮云意共閒。讲罢楞伽无一事,㫋檀树里看军山。

王忠文集

文别集。明王祎著。二十四卷(别本二十卷)。王祎于建文时谥文节,正统中又改谥忠文。全书分为前后二集,各十二卷。前集题鄱阳刘杰编辑、庐陵刘同校正,有胡翰、胡行简二序;后集则题刘同编辑、刘杰校正,有宋濂、苏伯衡二序。正统刊本另有杨士奇专为此本所作序。王祎是明初古文大家,宋濂序称其文凡三变:初年所作,幅程广而运化宏;壮年出游之后,气象益以沉雄;四十以后,乃浑然天成,条理不爽。其文以“序”“记”二体著力最深,成就也最大。有明正统间刘同、刘杰校刊本,《四库全书》即据此收入。《乾坤正气集》中收有二十卷本,尽管不是原本,但流传较广,曾编入《金华丛书》,后又收入《丛书集成初编》。

水浒传注略

浒传注略,清程穆衡著,王开沃补,手稿本,共有二卷四册,即是清道光二十五年王氏听香阁刻王开沃补注本。郑振铎《西谛书话》 曾言:“为章回小说作注者,于此书外,未之前闻。程穆衡引书凡数百种;自史汉一下至耐得翁《都城纪胜》、吴自牧《梦梁录》,僻书颇多。水浒多口语方言,作者于此亦多详加注释,不独着意于名物史实之训诂。故此书之于语言文字研究者亦一参考要籍也。”并说“作者所据为金圣叹本,似未见明刊诸本,不无遗憾,然于“天下太平四个青字”条下注云:“按水浒传正本不止于此。在梁山泊分金大买市方终耳……乃坊本毅然并此后俱删去,使全书无尾,真成憾事。”并引《录鬼簿》所载高文秀、杨显之、康进之诸水浒剧以证“七十卷以后”非“续本”,其识力不可谓不高。”

王粲覆棋图

鸦鹭争飞局局殊,便生国手亦难图。未曾落子有一著,王粲还能覆得无。

因泉公归蕳王二秀才(治)

泉公相见即言归,因忆王生住翠微。诗卷或留禅榻畔,酒船还傍钓鱼矶。春来物色偏愁思,老去人情愿息机。欲折芳馨遗远者,劳心东逐片云飞。

王荆公诗注

诗文注。南宋李壁撰。五十卷。壁有《临川先生文集》已着录。此集乃壁谪居临川时所作,注古诗二十一卷,律诗二十九卷。文中大字单行为王安石诗,小字双行为壁注。末有补遗,收古今体诗五首。壁注王诗,搜集原始资料、认真核校原本和墨迹,凡诗涉及之人物背景均有探索,所用典故均标注出处,疑者缺之,非穿凿附会者能比,故历来学者颇为重视。其中古今体诗,较世行《临川集》多七十二首。然个别注亦有疏漏,清沉钦韩尝作《王荆公诗集李壁注勘误补正》予以订正。有《四库全书》本。

唐月令注续补遗

一卷。续考,一卷。茆泮林撰。茆泮林,字云水,江苏高邮人。茆泮林在刊行《唐月令注》之后,又取《内经》王冰注,校其异同,别纸录出,以补《唐月令注》之遗。凡经文及注中小有差异者,皆载录之,以备参考。续考,则为辨明字体,称其多出 《玉篇》、《广雅》。续考中,还考出唐明皇刊定《月令》当在开元十三年之前,而李林甫等作注则在开元二十二年以后。传本有《鹤寿堂丛书》本,又经成蓉镜增订,作跋。

送所借书还王生

邺侯家藏三万轴,牙签新若手未触。此翁眼如九秋鹰,一过成诵不再读。愧非玄晏独峥嵘,复愧王郎著论衡。案头萤乾太苦相,久假不归何痴生。开州公子好奇古,胸中宝笈森四库。安用邺候插架书,向来借我纸上语。频年多病百不如,准拟传书学截蒲。还君一鸱细故尔,莫厌时时开锁鱼。

素问经注节解

医经类著作。清姚止庵撰。九卷。止庵字绍虞,会稽 (浙江绍兴) 人。初业儒,涉猎医学。因感《内经》之学“其旨奥,其事博,其文错杂而难稽”。遂寝馈于《内经》 中十有四年,参断诸篇斟酌损益。撰成此书与《灵枢经注节解》 等。因书中贯穿“损有余,补不足,以归乎中正之节”宗旨,故名。成书于康熙十六年(1677)。分内、外篇。内篇三卷,首论阴阳,再论治法,载文四十八篇。外篇六卷,论针灸,运气等,载文三十一篇。书中注释,以王冰注为主,兼采杨上善《太素》、林亿等《新校正》、马元台 《注证发微》、张景岳《类经》等各注释之长,并抒发己见。对经文“斟酌而损益之”,并将经文中 “赘词”、“重出”者,进行删削;“脱误”、“舛讹”者,进行“补葺”和“订正”;对“句语之颠倒,段落之参错”者,进行更易。书中多有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所未逮之论注。为研究《内经》很有价值的文献。有一九六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送阐禅师住芦山四十韵

东汉风声靡,西来气脉长。祖庭森穆穆,人物俨跄跄。宝座严龙象,穷崖冒虎狼。驺虞纷晋宋,优玺盛隋唐。宋季犹堪传,今时只可伤。有才能卓立,无地不悬望。公独嗟流弊,僧中益自强。受经依落石,执册傍閒廊。素履殊清苦,冥搜极杳茫。佳篇追鲍谢,楷画粲钟王。祖父尤明哲,师模亦老苍。剑光生砥石,钟韵响秋霜。到处闻英发,凌霄爱激昂。六藏岩户静,三应石云凉。归去听鶗鴂,飞腾羡骕骦。暂游灵鹫岭,竟往独龙冈。短榻淮云表,孤筇蕙帐傍。詶僧唯一默,倦客谢诸郎。隽味时时得,徽名日日扬。吾军真足张,季女且深藏。故里虚禅刹,耆年上荐章。鱼肠期破竹,羽括果穿杨。琴瑟收桐梓,林峦宿凤凰。桑门成矩矱,天牖岂寻常。曹洞花开久,芦山草欲荒。祥辉重煜煜,软语定浪浪。神鬼逐奔走,鼓钟谐鞳鞺。疗人应扁鹊,敛赋肯弘羊。我获叨莲社,神交想竹房。往来虽已久,别去未能忘。里闬闻高蹈,闾阎借末光。天人全友道,地主只吾乡。旧有三生愿,今当一苇杭。炉烟分茗盌,松吹坐藤床。心尚惊猿境,身犹逐鹿场。刀铦宜为斲,弦缓冀更张。已觉如鲲化,伊谁敢雁行。祗愁离此处,翘举又殊方。万里皇图壮,千年道运昌。愿言终自重,说法助王纲。

醉思乡王粲登楼

元杂剧剧本。简名《王粲登楼》。郑光祖撰。末本。剧情梗概为:汉末,书生王粲父卒于官。父执丞相蔡邕数次来信叫他进京,王粲于是辞别母亲去长安。蔡邕曾与王粲之父指腹为婚,准备将女儿桂花嫁与王粲。因见王粲满腹文章,只是胸襟孤傲,为函养其锐气,有意将王粲冷落在旅馆,并于酒筵上当着曹植的面故意羞辱王粲。王粲因此一怒而去。蔡邕却又托曹植暗助王粲资财,使其去投刘表。王粲路途中生病,资财用尽,见刘表后因骄傲失礼不为刘表所用,流落荆州。友人许达请王粲到溪山风月楼游赏,两人饮酒叙谈,各抒心中不平。王粲叹自己怀才不遇,流落他乡,感而作诗,并欲自杀,被劝阻。此时朝中使臣来宣王粲回长安,皇帝见有他的万言策,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兼管左丞相事。王粲回京,谢曹植往日相助和代奏万言策之恩。蔡邕来见,王粲先是拒绝相见,后又故意羞辱。这时曹操说明一切都出于蔡邕的暗助,王粲方悟,于是拜谢丈人。王粲、蔡邕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剧本只是依据王粲的《登楼赋》虚构情节,多与史实不符。因剧本写出了不得志文人的怀乡之感,且曲词典雅优美,故深得元明曲论家赞赏。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

丁卯四月十二日,外甥唐侣笙贤甥招余小饮怡园,在座有曹君远模、许君颂慈、祝君毅臣、陈子景侯暨余六人,各述年龄,适得三百六十岁。其事甚巧,佥谓不可无诗以纪之。余成七古一章

浙东飞将东西邻,千乘万骑屯江滨。市虽不惊野不变,怎奈兵荒终困民。自春徂夏人蜷伏,不时闻炮胆战频。眷焉南郭开复社,敌人星散同逋臣。正苦胸中多结轖,凭谁一扫万斛尘。惠然客来非不速,邀我怡园情倍真。座中屈指人凡六,曹王许祝及唐陈。古稀以上居其半,艾壮而外亦二人。合之整数无奇零,适得三百有六旬。多一人焉固不可,少一人焉亦不伦。自是天然玉合子,或如乞巧图相因。若以有馀补不足,花甲重周亦平均。转瞬三万六千日,一一渐可百年臻。况今日长如小年,一日过去如二日。傥或人各六十岁,便各一百有二十。此意非自鲰生开,先我而言有苏轼。前者创之后者因,莫诮浮烟与浪墨。吾侪既作忘年交,何分谁主与谁客。世界共和我共寿,当然共浮一大白。

炙毂子诗格

唐代诗论著作。1卷。王叡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王叡为晚唐人。在晚唐、五代的各种“诗格”中,本书所出较早,且较少芜杂琐碎之病。书中内容,先“论章句所起”,举例诗以证三、四、五、六、七、八、九言诗的肇端;次标诗的体式,共列三韵、连珠、侧声、六言、三五七言、一篇血脉条贯、玄律、背律、计调、双关、模写景象含蓄、两句一意、句病、句内叠韵等14体,每体均引诗为例,并附有简短解释。本书以初学写诗者为对象,理论价值不高。有《格致丛书》等本。

四六话

宋代文章理论著作。全名为《王公四六话》。2卷。王銍著。“四六”即骈体文,本书是一部骈体四六文的专著,论述了四六文的发展、特点,并就宋人的四六文作了专门的评述。王銍在本书序言中对四六文的渊源流变作了概括介绍。王銍重视诗赋文章的师承关系,强调文章与时高下。认为自唐代天宝年间到宋代,400年来师友渊源,口传声授,至今始集诗赋之大成,可见一种文体的成熟,绝非一人一时之力。他指出:“世所谓笺题表启,号为四六者,皆诗赋之苗裔也。故诗赋盛则刀笔盛,而其衰亦然。”王铚以诗赋衡量四六,所以主张“四六贵出新意”,在评议唐宋的四六文时,力赞“新语”、“高奇”、“警策”之作。他还说:“四六有伐山语,有伐材语。伐材语者,如已成之柱桷,略加绳削而已;伐山语者,则搜山开荒,自我取之。伐材谓熟事也,伐山谓生事也。”本书是流传较广的骈体文论著,《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将其编入诗文评类。此外,本书还收入于《百川学海》及《学津讨原》等丛书,并编进《丛书集成初编》。

1 3 4 5 6 7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