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行金包里道中

笋舆随屈曲,数里入金包。急水号鱼■,深林隐鸟巢。石奇岩踞虎,藤老壁蟠蛟。客过层巅路,如行远树梢。

夏日同官会饮白鹤寺双瀑亭李道济作诗纪事因次其韵

嗟予好泉石,所至穷幽胜。年来堕尘埃,复苦炎热盛。赖有古招提,相去不步仞。何时供燕游,庶以息喧竞。山僧结虚亭,潇洒净如镜。双瀑从天来,景物更幽迥。栏楯溢波光,清凉殊可凭。复幸僚友贤,雅与山川称。得暇倾尊罍,相从尽豪俊。令尹如子文,去就亡喜愠。贰邑不负丞,所蓄金玉润。耿侯固坦夷,赵子亦纯正。盍簪已足乐,况复有名酝。酒酣人意适,坐久天宇静。踏月各言归,清风远相趁。君诗继踵来,敏捷过于瞬。中复含妙理,不独写幽兴。读罢愈惊人,痴坐不知暝。援笔强续貂,安能继高咏。

舟阻沽头闸陆行二十馀里到沛县

上沽下沽头,有如百里隔。曲河见舟樯,相去只咫尺。舍舟遵平途,马蹄生羽翮。麦穗垂和风,披拂盈广陌。吾闻江北人,终年饥无食。吾来江北地,每喜见秀麦。行行野树合,已到古沛驿。汉帝遗原庙,屋瓦残青碧。龙化已千秋,鸡犬如昨昔。欲寻歌风处,闾里乱遗迹。今人泗水上,犹树歌风石。

沁园春 泛舟明湖,访仲愚留饮即事,有李道思、刘伯叙继至

所谓伊人,一水盈盈,欲往从焉。见雁影萧条,烟波上下,渔歌欸乃,笭箵便娟。雨笠烟蓑,瘿瓢竹杖,衰柳残荷望渺然。橹声断、恰门横短港,巷面青山。一觞一咏流连。殊不似、扁舟雪夜还。况高议云生,尊同北海,胜流狎集,客比西园。鸿爪遭逢,萍踪聚散,绝胜他人交十年。拼沉醉、问中秋好月,可照湖干。

桂阳北岭偶过野人所居聊书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

犬吠空山响,林深一径存。隔云寻板屋,渡水到柴门。日昼风烟静,花明草树繁。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不记逃乡里,居然长子孙。种田烧险谷,汲井凿高原。畦叶藏春雉,庭柯宿旅猿。岭阴无瘴疠,地隙有兰荪。内户均皮席,枯瓢沃野餐。远心知自负,幽赏讵能论。转步重崖合,瞻途落照昏。他时愿携手,莫比武陵源。

道德会元

2卷。元·李道纯撰。此书原题“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述”。卷首有至元二十七年(1290)自序,称:历代研究注释《道德经》之书,诸家解义,多“私意揣度,所见不同,各执一端。惟《河上公章句》、紫清真人(白玉蟾)《道德宝章》颇通”。书中于《序例》中设置“正辞”和“究理”两项。“正辞”以《河上丈人章句》白文本为主,将各种《道德经》注释本之差讹列出,凡大同小异者达200余处。“究理”则将各家解义与《老子》义理不符者表出,举异同谬误十余处,以此冠于经文之前,意在使后之读《道德经》者消除异同之感。关于本书对经文注释意图,其序云:“将正经逐句下添个注脚,释经之义,以证颐神养气之要。又于各章之下,总言其理,以明究本穷源之序。又于各章复作‘颂’,以尽明心见性之机,至于修齐治平,纪纲法度,百姓日用之间,平常践履之道,洪纤巨细,广大精微,靡所不备。”故总名曰《道德会元》。书中大抵以儒、禅解《老》,注多儒义,颂近禅偈。后世学者对此书能分析诸家异同,博采众说,且无偏执之弊,予以好评。其书有元至正、明初及明弘治十年(1497)等多种刻本。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六朝通鉴博议

十卷,宋李焘(1115—1184)撰。李焘字仁甫,又字子真,号巽岩。南宋眉州丹棱 (今属四川) 人。绍兴年间进士,最初在川中任地方官多年,关心民瘼。后任内外官,主持修史时间最长,对当代典章制度颇为谙熟。后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直学士,同修国史,卒谥文简。用力近四十年,纂修《续资治通鉴长编》,另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李文简诗集》等。《六朝通鉴博议》 一书详细地记载了三国六朝胜负攻守之迹,并对其作出论断,其目的是假借历史来论述南宋南渡的一些史事,专为南宋立言,陈述治理国家的得失等等,主张修人事以自强,并极力支持孝宗加强兵备,抗击金兵。他向孝宗提出的许多见解,体现了他那以立国根本为先,修人事、强兵备、富国家的爱国思想,这也是李焘写此书的用意。《六朝通鉴博议》 一书有振绮堂影宋抄本,《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李焘撰。五百二十卷。编年体北宋史。焘取北宋九朝史事,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著为此书。起建隆,迄靖康,凡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自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目》十卷,《目录》五卷,共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大量史料,既可考定《宋史》、《辽史》及现存文集、笔记传写之误,又可从中辑存佚文、佚书。原书世鲜传本,今本系清乾隆时《四库全书》馆臣由《永乐大典》中辑出,缺佚英宗治平四年四月至神宗熙宁三年三月、哲宗元祐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元符三年二月至十二月,以及徽宗、钦宗两朝史文。清辑写本藏于南北七阁,后因兵火,已有散失。嘉庆时,张月霄据阁本抄本印刷,称爱日精庐本。光绪时,浙江巡抚谭钟麟延杨莹、黄以周等以爱日精庐本为底本,校以文澜阁残本,多有是正,由浙江书局刊刻。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

太上大通经注

太上大通经注,元李道纯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经文分三章,言天道、心性及悟道修心之旨。注者解释经题曰:「太上谓无上可上,大通谓无所不通,经渭登真之径路,众所通行之道也。」注文简明,阐发全真道明心见性之说。

清庵莹蟾子语录

清庵莹蟾子语录,元朝全真道士李道纯撰述,弟子柴元皋、赵道可等人编集。约成书于至元戊子年(1288)。六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李道纯讲道语录及诗词丹诀,分别由柴元皋等六位弟子每人编成一卷。李道纯号清庵,又号莹蟾子,本为南宗创始人白玉蟾的再传弟子,其丹法融汇三教,在内丹法中自成一家,被后世道教称之为内丹「中派」。其语录主要论述修炼心性与金丹之道。谓修炼心性不在多闻广学,只要潜运默会,仔细参详。中下之士须先穷物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上智之人则不然,但穷得一理尽,万理自通,尽性至命一时都了,如禅家戒、定、慧一同也。」其说融摄禅宗、理学之心性论,而归本于道教性命双修。其金丹说则祖述张伯端,分丹法为顿渐二种。谓渐教起手之初,先炼精化炁,渐次炼炁化神,然后炼神还虚。「顿教则不然,以精、炁、神谓之元药物,下手一时都了。」又分炼丹大药为九事,并解释内丹术语数十条。全书阐明三教合一之旨。谓道家之金丹、与儒家之太极、佛家之圆觉,皆体同名异,「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援引儒佛入道,为此书之显著特点。书中思想观点与李道纯《中和集》相表里,同为元代道教重要理论著作。本书卷首有嘿庵广蟾子柴元皋撰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的序文,卷末有元混然子王道渊后序。书中每卷由一弟子编录:李道纯为元代道教中融通三教之代表人物,阐述三教合一之旨,援儒佛入道,为该语录的显著特色。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元初全真道士李道纯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此书为《赤文洞古经》注本,其经文与长筌子注本相同。李氏注文兼采儒释道三家之说,先分句注经,然后概述各章要旨。注文曰:「向不动中动,无为中为,内忘形体,外忘声色,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全其本真。超出虚无之外,是为最上一乘,无上可上,故日无上。」又云:「抱本归根,人乎无间,则空炁焕然,塞乎天地,光明普照,故日赤文」又云:「忘目泯耳,收视反听……名为照了,始达妙音,洞观无碍,以知古始也,故日洞古。」又曰:「直造虚无之真境,同游元始之先天,故曰真经。」以上解释经文标题,即全篇要旨。

七真年谱

《七真年谱》,元朝全真道道士李道谦编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此书为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及其七大弟子马钰、谭处端、王处一、丘处机、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等人年谱,八人合为一编。据卷末所载至元辛未年(1271)李道谦后序称:作者「遍考师真文集及诸家所撰传记,起重阳祖师降世之岁,讫长春真人升仙之秋,一百一十六年之间出处事迹。详节编次,通为一谱」。按王重阳降世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在八人中出生最早。丘处机卒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在八人中去世最晚。本书概要记述此一百一十六年间重阳祖师七大弟子生平事迹,创教弘道活动及其主要著述,是为研究早期全真道教史之重要资料。

三天易髓

一卷。元莹蟾子李道纯撰,混然子校正。道教经书。内容由四部分构成:一、《儒曰太极·火符直指》。以《易经》中“潜龙勿用”等为四言十五颂,使合三五之数,并加以注解,以易理讲内丹。又称:释曰玄珠,儒曰太极,道曰金丹,名三体一。二、《金丹了然图》。图已佚,有五言绝句九首,讲内丹下手、安炉、采药、行功、持盈、温养、调神、脱胎、了当功夫。三、《释曰圆觉·心经直指》。解释佛教《心经》,认为其从头至尾不出一个“空”字,又援道释佛。四、《阴符经》。注释《阴符经》,认为其为阴阳符合之机,众所通行之义。其书宗旨在引儒释之理证道,使学者知三教本一,不生二见。为研究道教内丹学及三教三一思想的参考资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全真集玄秘要

一卷。道教经书。元李道纯著。由两篇注解构成。一为《注读周易参同契》。《读周易参同契》为张伯端《悟真篇》中的内容,李道纯注解旨在说明易道广大悉备,以之学佛则佛,以之学仙则仙,以之修齐治平则修齐治平,故魏伯阳托象于丹道《参同契》。又以金丹为人的本来真性,五行即精神魂魄意。二为《太极图解》,即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其解“无极而太极”说:非谓太极之先又有无极,而是指太极本无极,即释氏所谓历劫之先明妙本,老子所谓象帝之先;无极而太极即虚化神,神即无极之真。认为万物同出于一太极,复归于一太极,出生入死,一聚一散,即太极动静之机;阳为太极之动,阴为太极之静。为研究道教思想的参考材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

简称《祖庭内传》。元道士李道谦编。三卷。终南山为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早期修道之外,其徒尊为“祖庭”。书中载金、元时该派道士玉蟾真人等三十七人传记,熔铸诸家碑记而成。前有王明道序,称“天乐真人(李道谦号)复于暇日,编述尝居祖庭者已往师真道行,别为一传”。是全真道的重要史料。收入《道藏》第六百零四册、《道藏辑要》翼集。

甘水仙源录

元李道谦编。道教全真道经书。十卷。一名《甘泉仙源录》,简称《仙源录》。据篇首自序称:王重阳于金正隆四年(1159)夏,遇真仙于终南山甘河镇,饮以神水,付以真诀,从此尽断尘缘,弃家修道。本书因此得名。书中录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颁给全真道五祖七真的诏书,收集了全真道祖师及弟子与再传弟子六十余人的碑记,存录全真道的宫观碑铭等,系关于全真道的诏书、碑志汇集。是研究全真道派史的重要文献,为研究道教史者所重视。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一卷。题“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李道纯,元人。注文述存元始祖气、检摄因缘、离破差别境界之心法,劝人行持经功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周易尚占

二卷,元李道纯撰。 占筮书,书前有图,题“局部第一”,列 有“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等九 图。图下有文。其次为“旁通用第二”, 有“六位例”、“月建六神例”等十例。 再次为 “发瑞部第三”,有 “以钱代 蓍”、“合卦例”等十二题,言及世应、 飞伏等。最后为 “决断部第四”,有 “六亲断例”、“六神断例”等六条断例。 是为上卷。下卷讲六十四卦各如何依 象定吉凶,与《周易》实无联系。全书 皆言占筮,借用《易经》名义以行其巫 术,不可为据。有《宝颜堂汇秘笈》本, 藏北京图书馆善本室。

中和集

道教内炼养经典。六卷。元李道纯撰,蔡志颐编。约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年间。此集系其门人蔡志颐编辑,于大德十年(1306)成书。依次为文三卷,计三十六篇;卷四后半卷收歌十一首;卷五为诗四十九首;卷六收词五十七首、隐语四则。书中力主三教合一说,认为三教异流而同源,三教所尚都是“静定”,佛教所谓“圆觉”即道教的“金丹”,而儒家则称“太极”。

写竹答许口北年礼

羹鲤稻粱餐,沈思欲答难。只裁残拜帖,写竹当春盘。

1 3 4 5 6 7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