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城守后纪

《江阴城守后纪》,清许重熙撰。专记清初士绅百姓抗击清兵,反对“剃发”的悲壮事迹。该书虽然在同类著作中篇幅最小,但多有他书所不载者,尤其是篇末的“江阴野史白”一段,曾为史学界广泛称引。今据民国排印整理,参校《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赐姓始末

历史著作。作者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曾招募义兵组织抗清。明亡后隐居著述,有多种著作行世。该书记述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经营、收复台湾等事, 以叙述郑芝龙发迹及郑成功南京抗清之役较详。“赐姓”, 即指郑成功因南明唐王隆武帝曾赐姓朱,故后人称其为“国姓爷”。该书有明季稗史本、行朝录本、梨洲遗著汇刊等文本行世。1958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据薛凤昌编辑《梨洲遗著汇刊》所收文本编辑出版,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25种。

隋唐佳话

分上、中、下三卷,共一百六十多则;又补遗及附录十五则。史学家刘知几之子、唐人刘餗作。内容记晋至唐史事,以隋唐两代居多。司马光所编《资治通鉴》曾采用此书中有关唐代的一些史实。

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右扶风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人,是东汉著名将领、外交家。是开拓和维持汉代与西域关系的重要人物。 班超出生在文仕家庭,他是史学家班彪之子、《白虎通义》编撰者班固之弟,三人合称“三班”,“三班”其中一班有时还不认为是指班超,而是被认为是指身为历史学家的其妹班昭。但他的成名并不是因为文学成就: 班超选择投笔从戎,投身于稳固汉朝边疆的事业中,成为东汉名将,封定远侯。 位于喀什市东南郊,原为疏勒国宫城,班超以此为基地筑城练兵达17年。为纪念班超,盘橐城又叫班超城。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春秋復始

崔适(1852—1924),字怀瑾,一字觯甫,浙江吴兴人。近代著名今文经学家、史学家。著有《史记探源》《春秋复始》《论语足征记》《庐觯经说》《四禘通释》《五经释要》等。 公羊傳當正其名曰春秋傳 四漢之初。所謂春秋者合經與傳而名焉者傳者後世所謂公羊傳也。其始不但無公羊傳之名亦無傳之名統謂之春秋而己。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曰。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今惟公孫固之書不傳。無攷。孟子告子篇下此四句左氏無之可見年見僖公三年傳荀子大略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無曲防。無遏繩。表所謂春秋不指左氏篇春秋賢繆公。以爲能變也。見文公十二年傳。韓非子難三。死君復生。生臣不愧而後為貞見僖公十年傳。太史公皆謂之春秋梁孝王世家褚先生補。故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禍。宣公為之。漢書鄒陽傅。季子緩追免賊。春秋以爲親親之道也又曰。祭仲許宋人立公子突。以活其君。春秋記之。為其以生易死。以存易亡也。嚴助傳。上書謝。稱春秋。天王出居於鄭。不能事母。故絕之。終軍傳。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顓之可也。此皆引傳文。亦但謂之春秋。惟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篇。有經曰傳日之……

呈同院诸公

邓子知名久,秋闱得暂依。论文虚以往,讲道实而归。得句赓酬数,忘言笑语稀。自惭初学步,鱼目混珠玑。刻意长沙客,编书近隙光。朝方登庙器,时可咏山梁。未用嘲经笥,端宜号智囊。颇闻穷史学,犹想见三长。官辍蓬莱直,身从帝所回。文章孔庭奥,事业傅岩隈。多士朝廷念,诸公殿阁来。英雄须入彀,应有济川才。

中秋夜读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拾年》题后

独自神思道永光,嶙嶒骨硬气轩昂。是非身后谁天问,铁板铿然听陆郎。驮经白马本真龙,柯烂长安局未终。龙惯卷风天劫在,倚藤空幻小桃红。百年史学领风骚,莽莽群山欲比高。一夕世人皆欲杀,为文请命合魂消。举国才人竞舞绸,尘间何处可言忧。纵然不入君皇彀,未采苹花丧自由。百花齐放百家痴,一朵祥云映帝旗。洞察阳谋能有几,目光如炬鬓如丝。天才大业在名山,赢得官家另眼看。不识康生“抬举”日,一身傲气一生寒。“郭聋陈瞽马牛风”,陈未瞽时郭未聋。吹尽狂沙时逝也,一存金缕一青铜。期知来世月笼纱,“罪我”当时岂未枷。同类相煎何日了,“词人终古泣天涯”。膑足失明集一身,天教大难降斯人。加霜雪上今何夕,“谁问神州尚有神”。书山史海自遨游,“晚岁为诗欠斫头”。忍辱残生为文化,革文化命命该休。晚年心史寄红妆,一卷深诗暗码藏。后世相知缘未尽,江山回首梦千场。掩卷深宵对玉壶,一轮清透闷葫芦。纵横史笔传神处,不探高寒不得珠。

寄尚干林昌达

惜子青山阴,荣亲志尤笃。乔木几多家,孝友谁能复。羡君孝友人共贤,礼门义路恒周旋。垂帷不下董子志,泣血蚤悟高柴天。迩来客到文峰下,秀色森森自天泻。飞瀑声中魂欲销,哀猿啼处情堪写。此行亦作鹿门游,白眼箕踞轻王侯。閒云独树气晻暧,绿萝翠盖风飕飗。忆昨相逢今几载,结交未尽平生爱。长者车回门巷稀,鬓毛已改丹心在。祗今明诏徵岩阿,衰麻卸却宁蹉跎。君不见东山谢安久不起,啸傲可奈苍生何。梅风吹雨乱山阴,却望山头见客心。继业当传麟史学,思亲应废蓼莪吟。閒云引水通蔬圃,卜地诛茆傍石林。谁谓李生盘谷远,篮车早晚一登临。

题印谱后

尉律试八体,摹印义乃见。甄丰标缪篆,实同名偶变。大雅推汉京,精金百锻炼。参之以贞珉,温润足嘉羡。信国铁倍珍,忠介泥独炫。迭争千载奇,文房供清宴。黄子汲古深,史学熟贯穿。裒集成一书,朱墨分素绚。体既用编年,例复类纪传。开卷灿列眉,历历三长擅。我忆栎园叟,印人索殆遍。讵若溯周秦,邃古如觌面。窥子雕锼心,面壁坐深院。重子奥秘才,交游广淮甸。笑彼刻楮叶,三年成一片。西清古鉴中,贮此值千绢。

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最完成了这部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此外,陈寿在书中表现出品题人物的兴趣。他说曹操是超世之英杰,刘备是英雄,孙策、孙权是英杰,周瑜、诸葛亮、鲁肃是奇才,庞统,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王粲、秦宓是才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地理史籍,又称《西域记》,12卷。玄奘述,辩机撰文。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成书。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一说贞观三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

长恨歌传

唐代传奇小说。陈鸿撰。该篇是作者为白居易长诗《长恨歌》所写的“传”,《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六)、《文苑英华》(卷七百九十四)曾收录此篇。陈鸿,字大亮,贞元、元和年间(806~820)人,长于史学,所作传除本篇外,尚存《东城老父传》一篇,收在《全唐文》中。本篇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开元盛世之时,唐玄宗沉溺酒色,专宠杨贵妃,叔父昆弟皆位列贵胄,其姐封虢国夫人,其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家权倾朝野,无与伦比。天宝末,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奔蜀,行至马嵬坡,六军请求诛杀杨氏兄妹,杨贵妃自缢身死。玄宗归京后,思念贵妃不已,“三载一意,其念不衰,求之梦魂,杳不可得。”有道士为玄宗真情所感,上天入地,寻找贵妃魂魄,终于在仙山访得贵妃,有当年玄宗所赐钿合金钗与七夕密约为证,玄宗睹物思人,更加伤感,“日日不豫”。本传根据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而写成,既暴露了玄宗的纵情声色任用奸佞导致的国家衰败,也歌颂了唐玄宗作为封建帝王能专于一人的真挚爱情,小说以同情的笔调来竭力渲染描绘李、杨的爱情,从中寄托了人民的爱情理想和对盛唐的怀念惋惜之情。同时小说将玄宗和贵妃的爱情与巨大的时代悲剧相联系,使这一爱情悲剧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增加了作品的感人力量。小说艺术上采用抒情笔法,情节委婉,文辞优美,将李杨爱情描绘得凄美动人,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长恨歌传》对后世影响很大,和白居易的《长恨歌》相辅相成,成为后世诗文、小说和戏曲中长盛不衰的素材,不少作品演绎李杨爱情故事,最著名作品是元代白朴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清代洪昇所著传奇《长生殿》。

庾子山集

十六卷。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倪璠字鲁玉。浙江钱塘 (今杭州)人。康熙四十四 (1705)年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见闻博洽,好为骈体文,又长于史学。著有《神州古史考》、《方兴通志文》及《补辽金元三史艺文志》。此编以吴兆宜所笺《庾开府集》合众手以成。乃详考诸史,作年谱冠于集首。又旁采博收,重为注释。其中如《小园赋》前一段本属散文,而璠以为用古韵。未免失之穿凿。《汉书·艺文志》别“栩阳”赋五篇,自是人姓名。《而信哀江南赋》乃云栩阳亭有《离别之赋》。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桂华二字,自属篇名。“冯冯翼翼,承天之则”二句,乃下章之首;而信《皇帝云门舞歌》乃云“清野桂冯冯”。皆显然舛误。璠依违其词,不加驳正,亦失之附会。然比核史传,实较吴本为详。集末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并考核年月,证以《文苑英华》,知为杨炯之文误入信集。辨证亦颇精审。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部备要》本等。

河南集

诗文别集。北宋人尹洙(1001—1047)撰。二十七卷,附录一卷。洙字师鲁,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天圣进土。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曾参与西北边防事。性外刚内和,博学有识度。此集收诗一卷,杂议、杂文二卷,记、序、书等八卷,行状、墓表等六卷,疏表等八卷,五代春秋二卷。末有附录一卷,载有关洙生平资料。洙喜谈兵事,集中《叙燕》、《息戍》、《兵制》等均谈西夏形势及守边经验;又精于史学,尝与欧阳修商议修《五代史记》,今集中尚存《五代春秋》二卷。洙继柳开、穆修之后,提倡古文,反对宋初华靡文风,其文《息戍》、《悯忠》、《辨诬》、《退说》、《志古堂记》、《浮图秘演诗集序》、《论朋党疏》等,均以简古有序见长。对宋代古文运动颇有影响。欧阳修尝向其学古文。洙论文,尊崇孟子、韩愈,却不甚排斥佛老。有《四库全书》本,《三宋人集》本。《四部丛刊》影春岑阁钞本,题名作《河南先生文集》。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收有《皇雅》一卷,载其文十篇,多涉西师征蜀、削地方官势以加强中央集权制。

韩集点勘

四卷。清陈景云(1670—1747)撰。陈景云字少章,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散文作家、学者。少时苦读苦学,以博闻强记著称。十九岁就读于何焯门下,后来成为何氏的高足。曾应京兆试,落选后留寓藩邸,设馆教书,历时三年。后以母老辞归,居家著述,以著终生。卒后门人私谥文道先生。他以善长于史学、校勘学而有名于时,是继何焯之后吴中著名的学者。著有 《三国志辨误》、《纪元要略》、《纲目订误》、《通鉴胡注举正》、《文道十书》、《韩集点勘》、《柳集点勘》、《文选举正》等,对《文选》、韩、柳文集的文字多所考订,对前人之说有所辨正。他亦善写作散文,其文简严有法。《韩集点勘》四卷,此书取廖莹中世彩堂所注 《韩集》,纠正其错误,汇编成集。卷首注曰校《东雅堂本》,以廖注为徐时泰东雅堂所翻雕。末有陈景云自跋,称莹中粗涉文义,全无学识。其博采诸条,在选择上不够谨慎,即文义亦多疏舛。但其所校,考据史传,订正训诂,删繁补缺,较原本实为精确。有《四库全书》本。

爱吟草

《爱吟草》这部规模庞大的关于东北地区作家常纪记载的关于历史、文学、民俗、地理、考古等多方面的文学史料,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价值、资料价值、版本价值三方面。其中《爱吟草》中的大量诗词就足以体现其学术价值。比如《广宁道中》《望医巫閭山》《小凌河》《松山道中》。《爱吟草》中包含诗词115首。这部书收集资料极其丰富,其中有大量的史学事实,充分体现其资料价值,“多采用世所罕见之本,其中以传抄本居多,家藏本次之”是其一大特色,因此它具有其当之无愧的版本价值。

晋太康三年地记

区域志。原书不著撰人,清毕沅辑。一卷。有《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已著录。《旧唐书经籍志》、 《水经注》皆称《地记》五卷,太康三年撰。《新唐书艺文志》称《晋太康土地记》十卷。见于《宋书·州郡志》会稽郡始宁令下,称为《晋太康三年地志》。《史记索隐》、 《史记正义》均称《地理记》。经毕氏考证,实为一书。原书于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282)成书无疑。因取《晋太康三年地记》名篇,较为确切。遂采诸史志,辑得二百余条,依《晋书·地理志》州序组排,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成书。约一万七千字。收入毕氏自刻《经训堂丛书》、《广雅书局丛书》。另有《史学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据《经训堂丛书》本排印。

延祐四明志

二十卷。今残存十七卷。元马泽修,袁桷撰。袁桷,字伯长,号清容居士。浙江鄞县人。少为丽泽书院山长。大德初,阎复等荐为翰林撰修,累迁至侍讲学士。袁桷博闻强记,熟悉掌故,精于史学,曾参修宋、辽金三史。又奉诏撰修无成宗、武宗、仁宗三朝大典。元马泽以太中大夫为庆元路总管,聘袁桷编纂此书。以境内有四明山,故取名四明志。四明,庆元路(治今浙江宁波)别称。桷庆元人,博览典籍,熟悉乡土掌故。以宋《宝庆四明志》为蓝本,分沿革、土风、职官、人物、山川、城邑、河渠、赋役、学校、祠祀、释道、集古等12考,不少的考核颇精审。延祐七年(1320)成书。

1 3 4 5 6 7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