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崇受之赠苏斋写明人诗 三首选二

谁写明贤塞下词,九边月落雁飞时。论诗不及嘉隆后,风格矜严世未知。淋雨兼旬万户穷,杜陵无屋破秋风。曝书未了苔生箧,忍亵君家贯月虹。

筱云山庄看菊,赠厚庵秀才

我性颇爱菊,手栽满东篱。苦遭风雨妒,花事今年衰。秋色殊冷淡,不堪饰茅茨。闻君有同好,培养独得宜。慇勤树彩幡,抱瓮役不辞。秋来尽圻放,锦绣铺庭墀。病起颇忆君,芳园一来窥。入门所见夥,五色纷陆离。黄白间红紫,烂若剪綵为。身到众香国,顾盼行步迟。谁言春花媚?秋花更多姿。肥瘦各有态,俱是倾城姬。恨我来稍晚,不逢全盛时。后起难竞秀,早开已半萎。落英当爱惜,为君诵楚词。泛酒秀可餐,煮茶味亦奇。不然缝枕囊,梦里清香吹。君颔我言是,折赠三两枝。将持遗细君,先压乌帽欹。更请分花苗,名品君不私。归去重种植,诀依口授施。明岁花定好,约君同赋诗。

永遇乐 饯灶

裂竹声中,又逢汉腊,喧传寤祭。桦烛两行,椒浆一斝,浅醉神应善。凭虚驰骤,云车风马,说上九天言事。奏迎送,短长弦曲,余音绕梁飞起。此风溯自,黄羊托始,俗尚沿今犹尔。荔捻粉团,脯融豆乳,表敬随人意。吉蠲致祷,也都不是,浪学王孙私媚。但只愿,乞来利市,普分余惠。

辛酉岁暮书怀(二十八首选四) 其四

亡羊死鹿两难知,但恨宁馨少可儿。饮酒得仙余亦想,读书延世我何訾。于今真爱人无几,后此能传或是诗。泠砚窄笺数行字,人间休认托宫词。

峡中诗

一过空舲峡,山川突异形。树孤蟠老铁,天远划虚青。岩势抟奇鬼,滩声轰迅霆。纵无烟雨渍,常觉昼冥冥。

病起题绥远教育厅壁

山风吹雨凉飘枕,扶病厌厌检客衣。三十年中狂不死,一千里外影相依。春无可梦通宵醒,花不知愁到处飞。绝塞禽言似乡语,杜鹃解唱不如归。

金缕曲 四十八岁生日

忧患何时已。算而今,生生忍受,冤沉海底。纵使天公睁慧眼,伸张人间正义。怎奈他熏天炎势。求助无人伸援手,问天涯何处有知己。心欲碎,不流泪。杯中有酒难沉醉。怎忍看,儿啼索果,妻愁无米。鬓老江郎才已尽,一点名心未死。欲争得扬眉吐气。哀乐流年犹应转,喜花开恰在今宵里。风雨歇,月满地。

临江仙四首 其二 婚姻回忆

闻说扶床初学步,赤绳系定难更。随鸡随犬注前生,飘茵诚可喜,坠溷亦何憎。欲借樊笼培短翮,当筵誓水盟成。从今尘梦不关情,澄心依古佛,力学老青灯。

探芳讯 来其

井华冽。看磨转珠零,浆流玉洁。倩葱纤亲点,然萁火都活。一瓯香泛同花乳,盐豉还兼设。荐春盘、鍊液堆云,截脂凝雪。畦菜佐新叶。算滑到肥甘,老饕能说。尚记前朝,风味冷官别。一家排日斋期是,口福应防折。强加餐,茅屋炊烟久绝。

衡阳王斋阁奏妓诗

金沟低御道,玉管正吟风。拾翠天津上,回鸾鸟路中。镜前看月近,歌处觉尘空。今宵织女见,言是望仙宫。

咏怀 其四十二

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细故何足虑,高度跨一世。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

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野古集

三卷。明龚诩撰。龚诩,字大章,江苏昆山人。父龚察,洪武中官给事中,以言事遣戍五开卫,龚诩遂隶军籍。后调守金川门。成祖时,龚诩改变姓名遁归,卖药授徒以自给。正统四年(1439),巡抚周忱荐为松江学官,不就。又荐为太仓学官,亦不就。尝语都御史吴讷曰:诩仕无害于义,但恐负当日城门一恸耳。成化五年(1469)始卒,年八十八。《明史》附载牛景先传。是集乃崇祯八年(1635)其八世从孙挺所刻。据集前李继贞序,称“删其十之二三。”盖龚诩诗格调在《长庆集》、《击壤集》间,其伤于鄙俚浅率者,继贞稍汰之。要其性情深挚,直抒胸臆。律以选声配色,雕章琢句,但仍不能与文人明士比肩。律以纲常名教之旨,则不合于风人者鲜。末附上周忱书及王执礼、张大复等所作家传、墓志、谥议、像赞等篇。又有年谱,称乃龚诩族姪绂所编。然此谱于康熙四年(1665)挺得本于其族弟维则,故崇祯八年(1635)原刻总目不与墓铭、家传等并列。由此观之,其真为绂作与否,犹在两可之间。盖以疑传疑,姑并存之而已。今观其集,并非如李继贞所言。其诗多直抒胸臆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如《田家苦楚吟》、《风犬行》、《丙子民情》等诗均对乡民饥苦、官吏虐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反映,较为难能可贵。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另有明刻本存世。

蚺蛇胆

传奇。全称《新编杨椒山表忠蚺蛇胆》,又名《表忠记》。清初丁耀亢撰。事据史传,参以《鸣凤记》,写明嘉靖时严嵩父子霸持朝纲,与仇鸾等结成朋党,残害忠良。杨继盛苦读及第,因愤朝政昏暗,上疏弹劾仇鸾,被贬官。后严、仇内讧,仇鸾遭诛,杨继盛得以迁升,复奏严氏父子之罪,被逮入狱。王世贞遣人送蚺蛇胆入监为杨疗伤,杨继盛以蚺蛇之胆不如自己忠烈之士胆大而拒之,昂然就刑。后严氏父子败,杨继盛冤情得伸,朝廷为之塑像建庙。此剧文词雄奇,颇有可观。今存顺治年间原刊本,前有顺治十六年(1659)年郭棻序,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从郭序,知此剧为奉命写作,后因作者不愿修改,未能进呈。

克斋词

一卷。宋沈端节撰。端节字约之,吴兴 (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寓居溧阳 (今属江苏)。淳熙三年,知衡州,提举江东茶盐,仕至朝散大夫,江东提刑。能词,吐属清约,颇具风致;措词用语,含情带意。冯煦于 《蒿庵论词》中曰: “字字沉响,匪仅以婉约擅长矣。”是书集词四十余首,其中多有词而无题。考花间诸集,往往调即是题。如: 〔女冠子〕 系咏女道士;〔河渎神〕系送迎神曲等。唐末五代诸词,例原如此。后人题咏渐繁,题与调两不相涉。若非存其本事,则词意俱不可详。集中如〔念奴娇〕二阕之称太守,〔青玉案〕第一阕之称使君,第三阕之称贤侯,竟不知所赠何人。宋人词集似此者颇少,疑原本必属调与题全备。辗转传写,遂遭删削,今无可考补。传世版本有《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宋元名家词》本;北京图书馆藏南词本; 毛晋汲古阁校刻本。

清献集

南宋杜范(1181—1244)撰。二十卷。范字成已(一作成之),黄岩(今属浙江)人。嘉定进士,端平元年,改授军器监丞。及为御史,以言事忤时相,去职。淳祐中官至右丞相。卒,谥清献。有《古律诗歌词》、《杂文》、《奏稿》等。此集原为三十二卷,今仅存二十卷。收诗一百九十一首,文百五十五篇。文以奏札为多。所论多有关国计民生。诗以酬赠之作为多,亦有写景抒怀之篇。风格质朴。有《四库全书》本。

刘彦昺集

九卷 明刘炳撰。刘炳字彦昺,以字行,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刘炳事迹略见《明史·文苑传》。洪武初,献书言事,授中书典签。出为大都督府掌记,考其《吊余阙墓》结衔称《大都府掌记》,及《哀曹国公》“三年忝记府,龙钟侍文墨”和《沐西平挽诗》“十年参幕府,惭愧簪缨客”等诗句中,可略知其这段经历。后为山东东阿知县。越两考,引疾归。所著诗文本名《春雨轩集》,乃其门人刘子升所编,杨维桢尝为其评定。其评语亦附载集中,杨维桢及危素、宋濂、徐矩皆为之作序,王祎、俞贞木、周象初皆为之作跋。此本题为《刘彦昺集》,不知何人所改。刘炳乃才识之士。其诗作诸体并工,诗格伉爽挺拔,类其为人。颇为杨维祯等人的推重,如《燕城怀古》中“广寒宫殿玉为楼,万岁鳌峰压九州。番国胡僧青鼠帽,天魔宫女彩龙舟”等句,时人称可与宋讷的 《壬子过故宫》、刘嵩的 《早春城怀古》相媲美。惟末附杂文一卷,气象纤弱,殊逊其诗。是集被收入《四库全书》。

谈天

明宋应星撰。1673年于江西分宜学署写成。现已残缺,只剩下《日记》六章。内容主要是据古代天象观测记载批判天人感应说。指出“儒者言事应以日食(蚀)为天变之大者”,但汉景帝当政的“二十六年中,日为之九食”,而王莽执政的“二十一年之中,日仅两食,事应果何如也?”根据记载和自己的观察说明日蚀现象“纯魄(月)与日同出,会合太阳之下(掩蔽了太阳),日方得食”。断言太阳本身也不断发生变化,“以今日之日为昨日之日,刻舟求剑之义”。这一观点为后来王夫之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思问录·外篇》)的“日新说”所进一步发挥。书中关于天体运行的说法现在看来已陈腐,其中对日心说的怀疑亦欠妥。有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据崇祯年间刻本重新整理的标点本。

老莱子

一卷。传说春秋时老莱子撰。清马国翰辑。老莱子,楚隐士,生平与事迹均不详。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司马迁怀疑老莱子可能是老子,但又不能肯定,所以用“或曰”及“或曰非也”以存一说。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孔子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孔子皆后之,不并世。”这里又言老莱子与老子并非一人,可知司马迁所据是属传说,并不明确肯定。所以《大戴礼》、《别录》、《列女传》、《高士传》、《孝子传》等书,都讲述老莱子行事而不谈其本源。《战国策》说老莱子教过孔子,其说似乎可信。而《孔丛子》称其与子思语,传说有所不同。《孔丛子》本为伪作,也不足信。《汉书·艺文志》于道家类著录《老莱子》十六篇,比《史记》所述多一篇。隋唐志都不著录此书,说明其书亡佚已久。马国翰从《庄子》、《尸子》、《孔丛子》、《高士传》等书中录取四节,又附考一篇而成此书。书中记述老莱子贫而能乐,修道以养寿等事,与《史记》称老莱子著书言道家之用相合。后世学者对此书并不以为重,但对老莱子其人却多有评说。有人据《孔丛子》认为老莱子是孔子以后人,也有人据《战国策》称其为孔子老师。近代还有学者因老莱子是楚人而认为是老子。随着学者对老子的确认,老莱子即老子说已逐渐被否定,但司马迁所存之疑,仍没有足够的证据去排除。现存《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四书辨疑

元陈天祥(字吉甫)撰。十五卷。是书旧刻不著明作者时代姓氏。书中称自宋氏迁江表,南北分隔,才百五六十年,经书文字已有不同,则元初人所撰。“苏天爵《安熙行状》云:‘国初有传朱子《四书集注》至北方者,滹南王公,雅以辨博,自负为说,非之。赵郡陈氏,独喜其说,增多至若干言,是书多引滹南王若虚说。殆宁晋陈天祥书也。’朱彝尊《经义考》云:‘《四书辨疑》,元人凡有四家。云峰胡氏,偃师陈氏,黄岩陈成甫氏、孟长文氏。成甫、长文并浙人,云峰一宗朱氏,其为偃师陈氏之书无疑。’所说当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书主于阙疑,而不贵穿凿。主张“解经义言简理直为贵,使正义不为游辞所乱,学者不为繁文所迷,然后经可通而道可明也”。所列计《大学》十四条,《论语》一百七十条,《孟子》一百七十五条,凡三百七十七条,皆剖析、辨难朱子《集注》。如《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辨曰:“果言善恶皆我师,则天下之人皆为师矣。何必专指三人,亦不须更言必有也。此乃言其只三人行,其间亦必有可为师法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者,非谓择其一人全善者从之,一人全恶者改之也。但就各人行事中,择其事之善处从之,其不善处改之,不求备于一人也。止当随其各有之善从而师之。”有《四库全书》本。

1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