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谈渊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北宋王陶撰。仅一卷, 《宋史·艺文志》著录,今不存。 《绀珠集》及《说郛》卷三十四录遗文十余则。本书杂录五代至北宋前期的朝野遗闻。有关李煜的有三则,《李后主善诗》云:太祖一日小宴,顾江南国主李煜曰: “闻卿善诗,可举一联。”煜思久之,乃举《咏扇》诗云: “揖让月在手,摇动风满怀。”太祖答曰: “满怀之风何足尚!”从官莫不叹服。此时南唐已亡,李煜被俘归宋。在论诗中,写出宋太祖赵匡胤的英雄气概和李煜的文士本色。此外, 《于阗玉印》一则记及道士的异术, 《鹘露啼》记轻薄少年的滑稽诗,可知本书亦载神异谐谑之类的内容。
古今纪要
19卷,南宋黄震撰。黄震,字东发,号于越,浙江慈溪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学宗朱熹,后人将其归入朱子学派。《古今纪要》是一部简明的古今通史,它“撮取诸史,括其纲要”,上起三皇五帝,下迄北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其体例有别于纪传、编年或纪事本末,《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列入别史类。此书每朝每帝先以事目的方式概述帝王的事功,然后列出这位皇帝在位期间的重要臣僚,简述他们的事迹,并对每人的功过进行品评,如第2卷汉高祖一朝,评张良说:“本战国策士资质,一时最优。”评陈平说:“奸诈小人,……误汉极多,汉初罪魁。”评叔孙通说:“采秦仪制礼、立原庙、进大猾,只谏易太子一事正”。这些史评是该书最值得一读的内容,作者不囿于前代史籍的定论,往往别出机杼,自成一说,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眼光和史识。第17卷以下是宋代的部分,每朝臣僚分为策士、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儒学、文艺、隐逸、外戚、宦官等类,所记诸臣事迹较前代为详,但只是客观叙事,而不加品题,这是因为时代太近,是非恩怨难协众意的缘故。但北宋部分记载的某些人物生平可与史传相参考,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四库提要》称此书“词约事该,颇有条贯”,这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评价。此书有《四库全书珍本丛书》本。
天史
史籍。清初丁耀亢撰。十卷。丁耀亢,字西生,号野鹤,诸城人。岁贡。历任容城教谕、惠安知县等职。此书系作者取历代书籍中有关“吉凶由人事”之类编纂而成。书成后,有钟羽正为之作序。旧列入史部杂史类。另著有《出劫纪略》、《续金瓶梅》等书。《天史》取材于《左传》、《史记》、《汉书》、《纲目》、二十一史,记载了战国至宋代195件历史事实,是丁耀亢于明崇祯六年完成的一部野史著作。
春秋战国异辞
五十四卷,通表二卷,摭遗,一卷。清陈厚耀撰。陈厚耀著有《春秋长历》。此书选取群书所载与《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有异同者,分国编次,以备考证,其间作者已有所辨定。另外取《史记》十二诸侯表、六国年表合为《通表》二卷;《摭遗》则是将谐谈琐记、神仙艺术,无关体要,又难以按年代编次的辑为一卷,附于后。《通表》排比详明,颇有条理,虽间有真伪杂糅,稍失裁断之处,易于察核,故该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与《春秋长历》、《春秋世族谱》相表里,皆是陈厚耀倾平生精力所著。
越绝书
又称《越绝记》。浙江地方志。东汉袁康撰,吴平编定。原二十五卷, 今辑十五卷。袁、吴均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编约于战国至东汉间成书,七万余字,记事下及秦汉。分外传本事、荆平王内传、外传记吴地传、吴内传、计倪内经、请籴内传、外传纪策考、外传记范伯、内传陈成恒、外传记地传、外传计倪、外传记吴王占梦、外传记宝剑、内经九术、外传记军气、外传枕中、外传春申君、德序外传记、叙外传记十九篇。内容涉及人物、地理、都邑诸方面。外传记吴地传、记地传二篇叙句吴、于越山川形势、农田水利、工场矿山等,共记姑中山、犬山等十多座,太湖、无锡湖等十九个。计倪内经、外传枕中二篇记农事与农时关系。吴地传与地传诸篇,又载牧场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对研究吴越两国及古代浙江历史、地理有较大参考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版本甚多,宋、元刻本均佚。明嘉靖间有赵垣仿宋刻本。清光绪四年(1878)有钱培名辑金山钱氏刊《小万卷楼丛书》本, 附札记。民国有《四部备要》、 《四部丛刊》本。今有商务印书馆1956年张宗祥校注本,附钱培名、俞樾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乐祖谋点校本,有陈桥驿序,后附序跋辑录。陈桥驿《关于<越绝书>及其作者》(载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79、4)可资参考。陈桥驿《绍兴地方文献考录》(198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及洪焕椿《浙江方志考》(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可供参考。
皮克的情书
现代中篇小说。彭家煌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7月初版。这部小说由42封情书组成。记叙一对情人在旧势力阴影下的爱情波折。北京某中学教员皮克看上了女学生涵瑜并向她求爱。他们“相识而忸怩的互倾衷曲”。皮克出身贫寒,与诗礼之门的涵瑜相比,地位颇为悬殊,所以这一忠贞的爱情被世家子弟林君视为“殊属不成事体”。林君便向她哥哥告发。涵瑜因此受到哥哥责备,以后又被母亲召回嘉兴。精神上的折磨致使涵瑜“咯血”。皮克得知后,除了去信劝慰以外,还“抛弃职务”前往嘉兴会见涵瑜。为此,皮克回京后被校方解聘。皮克流浪到上海。不久,涵瑜一家也搬往上海。在上海,他们俩又开始了新的爱情生活。不料,涵瑜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中伤皮克为“流氓、地痞”,并诬陷他“骗过女人”。涵瑜因此而常常冷淡皮克。面对涵瑜的责问,皮克极度懊丧、自卑,但他又不想解释。孤寂贫苦的生活使他总想马上结束自己的生命。直到涵瑜明了事情真相,他们俩重归于好。小说以真切的感情,细腻的文笔,袒露了青年主人公的复杂心灵。唐弢曾说,“提起《皮克的情书》,使人立刻想起陀思妥也夫斯基笔底的人物”(《晦庵书话·今庞统》)。
假黎婆
作者钟理和为屏东客家人,早期客家人因生活空间、地缘的关系,山脚下的客家族群与原住民的往来互动及尖锐对峙状态,很早就存在。客家移民必须武装拓垦,原住民也经常以猎头的方式仇视对方,双方的互斗,屡见于文献上。不过,本篇小说却生动刻画了一位嫁到汉人家庭的原住民女性--假黎婆,小说中男孩的奶奶,一位平静、清明、恬适,与人安详宁静的「假黎」。就台湾文学的发展看,战后台湾作家描写原住民族的作品,最早的可能就是钟理和这一短篇小说「假黎婆」。
潼关之夜
是杨朔的散文名篇。这篇散文最早发表于1938年5月11日的《烽火》杂志第14期上,后于1939年收入由重庆烽火社出版的通讯报告文学集《潼关之夜》中。散文通过作者赴延安途中在潼关的一段奇遇,反映了革命青年的爱国热情和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之情。作品中叙述的“黄同志”,是一位爱国女青年,她与丈夫受到前方战斗的鼓舞,特地从广州来到山西参加抗日游击队,但是八路军只批准了她的丈夫参军,却让她先到延安去学习。她在丈夫的鼓舞下,女扮男装奔赴延安,而在潼关与作者巧遇。作品通过他们夜间散步一段情景的描写,反映出 “黄同志” 一心“只想飞到延安” 的急切心情。全文在自然质朴的记述中,蕴含着一种革命青年所特有的热情。《潼关之夜》是一篇较早地描写国统区爱国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文学作品。这篇作品文字优美,结构简洁,语言纯朴,是杨朔散文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电网外
叶紫著。原题《王伯伯》。发表于1933年《文学新地》1卷2号。王伯伯是个安份守己的农民,当反动派军队为了对付周围红军的阻击而在他家乡架设起电网时,他留恋家土,不肯随儿子到红军那里去。结果被敌人抓去,在三天里经过无数次的盘问和拷打,终因“并非乱党”,被赶出“行辕”。回到家时,房子被反动派烧掉,儿媳被敌人杀害。在绝望中他企图自杀,但想到在红军的孩子和一群向往着“穷人打天下”的弟兄,终于离开茅棚,勇敢地走向那有太阳的地方去。作品通过王伯伯的遭遇,愤怒抨击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革命“围剿”中的血腥统治,表现了老一代农民的觉醒。描写王伯伯由对敌人抱幻想到开始觉醒的思想转变过程,真实动人。小说曾被鲁迅称为带有世界性的战斗的作品。
给予者
现代中篇小说。丘东平等著。读书生活出版社1938年1月初版。小说出版时署名欧阳山、草明、东平、邵子南、于逢等集体创作,东平执笔。实际上其它人只是“聚谈了几次”,最后由东平独立完成。作品以十九路军在抗战前后的活动为背景,写出了这支抗日爱国的旧式军队的某些本质。这支军队有抗日爱国热情,但在政治上有很大盲目性,分不清为谁抗日。官兵们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主人公黄伯祥由司机升为连长,他思想单纯,忠于职守。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面前,终于认识了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一切,包括妻子、儿女和父母都“给予”了祖国。他在上海“八·一三”战斗中,指挥炮兵轰击日寇时,轰毁了他自己在虹口的家。后来他在瓦砾堆里看见了6年不见的亲生女儿。他吻了将死的女儿的前额,然后提起枪继续阔步向前。作家力图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用了自己的全生命献身于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茅盾曾在《〈给予者〉》中指出:“中国人民大众的抗战意志如何在压迫下、践踏下、侮辱下、欺骗下,沉郁而坚定地发展,终于达到‘由自己来担当’,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步;而这,是在主人公黄伯祥的惨痛而平凡的经历上得到了形象的反映的。”
风声鹤唳
长篇小说。林语堂著。1941年在美国出版英文本,1947年林氏出版社出版中文译文。该书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二,与《京华烟云》有某些承续之处。小说写姚府主人姚伯牙在抗战中的恋爱故事。自北平沦陷后,伯牙的亲戚均去南方,他与富于正义感的老彭成为密友。老彭向伯牙讲述日军在华的暴行。他正准备为游击队筹集经费,购买武器。在老彭的启发下,伯牙觉得自己应参加爱国的行动,打算去南方与人民一起投入战斗,后与游击队员崔玛琳相爱,先后逃离北平去沪。小说通过姚伯牙投身抗战的故事从侧面反映时代的激荡,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但作品受当时抗战加恋爱的模式的影响,人物性格不够鲜明,故事亦有随意编造的痕迹。
新编五代史平话
元代话本小说,无编撰者姓名,全书共10卷,包括《梁史平话》2卷,《唐史平话》2卷,《晋史平话》2卷,《汉史平话》2卷,《周史平话》2卷。其中“梁史”、“汉史”下卷已散佚。小说源于《五代史平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交替的局面。书中多有歌颂赵宋王朝之处,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亦有赞溢之意。《新编五代史平话》取材正史,其中编年,叙述的体例也着意模仿正史。由于其刻意描述,加之揉进不少民间故事。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小说概述了五代时期兴衰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侯混战时期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囿于作者正统思想的局限。书中对农民起义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将农民起义斥为盗寇,但实录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周史》中叙述的白甲军“将帅专事俘掠,不加存恤,民皆失望,逃入山谷,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唤做‘白甲军’,周军讨之,屡为所败”。小说还表现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对石敬瑭为了满足做皇帝的欲望,自称儿皇帝,纳贡割地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鞭挞。《新编五代史平话》有较多的口头讲述记录。因此语言简洁朴实,文白相间。但其结构较为散杂。作品将众多复杂的历史故事组织成长篇演述,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六月霜
政治小说,十二回。静观子著。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上海改良小说社刊本。 这部小说就是根据传奇写成的。书名《六月霜》,一是因秋瑾就义于光绪三十三年农历六月六日,寄托悼念之情;二是据关汉卿著名杂剧《窦娥冤》中有“六月飞霜因邹衍”的唱词,其中含一个历史典故:相传战国时,燕惠王有一个忠臣名叫邹衍,被人进谗言诬陷而判了刑,关押在监狱中,当时是六月时节,盛夏溽暑,闷热难当,可是由于邹衍的冤愤极端难忍,痛感心寒意冷,乃在狱中仰面向天发出冤叹之声,结果竟然使天气也突然变冷,意外地下了霜,后人遂以“六月飞霜”表示冤狱。
希夷梦
清代白话长篇神魔小说,又名《海国春秋》,四十卷四十回。清汪寄撰。此书现存版本主要有:清嘉庆十四年刊本堂藏板本;光绪四年戊寅翠筠山房刊小本,首《南游两经蜉蝣墓并获希夷梦稿记》,绣像十一幅,前图后赞。本书结构新颖,故事曲折。主要反映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不满后周的没落,秘密组织力量,利用陈桥兵变自立为皇帝,迫使后周恭帝逊位,夺取了王位。赵匡胤此举,遭到了一些旧臣的激烈反对,但这些反对最后均告失败。旧臣子弟闾仲卿与韩速,为复周救国,前往南唐等国游说起兵复周,也未成就。两人失意后误入希夷老祖的仙山洞府,在希夷老祖的神力安排下,他们睡于洞中石上。睡梦中二人分别流落进入了东海诸岛。由于二人才华出众,武艺绝伦,闾促卿在浮石国施政有方,最后被封为武侯大将军,成了双龙岛主;韩速在浮金国护国得力,最后被封为冠军,成了天印岛主。两人战胜了两国佞臣的各种阴谋,巧妙地解决了两国的军事争端,直辖市了两国的政治关系,使两国重修于好。而他二人也于梦中实现了他们在复周斗争中未能实现的政治抱负,得到了安慰。
续侠义传
章回小说。近代无名氏著。十 六回。本书是唯一描写七侠五义故事的续书, 内容与《小五义》等完全不同。书述白玉堂误入 铜网阵遇险被擒关入地牢,幸侠女翠绡相救得 与众侠重聚。颜查散上报襄阳王谋反盟单,帝 命进剿。经过艰苦战斗、多次反复终于全歼叛 逆并拿获潜逃的反党军师魏明公。翠绡受邀助 战屡建奇功,反党消灭后她奉旨与白玉堂成 婚。五鼠见朝政不明,先后辞官,遁迹江湖。玉 堂夫妇在陷空岛居住十年,生育二子,后入山 修行,不知所终。结尾打破一般侠义小说封官 厚赏的雷同格局,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在艺术 上也属一种创新。全书结构较严谨,情节亦跌 宕有致,注意人物形象刻画。有晚清刻本,前有 《侠义传》评赞。近有199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排印本,收入《中国小说史料丛书》。
前后七国志
长篇小说合集。包括前志《孙庞演义》和后志《乐田演义》。原为两部独立的讲史小说,书坊将其合刻在一起,称为《前后七国志》。前志20回,明代无名氏作。叙述战国时代孙膑、庞涓斗智的故事,采录民间传说而成,多有神怪成分,荒诞不经;文笔比较生动。后志18回,清代徐震(字秋涛、浙江嘉兴人)作。内容以演述战国时乐毅破齐、田单复国为主,多据史实写作,叙述呆板。有清代啸花轩刊本。《孙庞演义》另有明崇祯刊本《新镌全像孙庞斗志演义》等单行本。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原名《纲鉴通俗演义》。章回小说。清吕抚著。四十四回。一至四回叙盘古开天辟地及三皇五帝事,五至十二回叙夏、商、周三代事,十三至十七回叙荆轲刺秦王至王莽篡汉、光武中兴诸事,十八至二十四回叙黄巾起义、三国归晋及南北朝等事,二十五至三十回叙北周并北齐、杨坚建隋、李渊父子建唐及赵匡胤陈桥兵变等事,三十一至三十五回叙宋太祖一统中原至元亡等事,三十六至四十回叙朱元璋建立明朝至清兵南下等事,四十一回罗列各朝帝王年号,四十二回论述神鬼皆幻,儒家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要。其后所述为历朝各地异物矿产、天时灾异及风俗。参照《资治通鉴》、《通鉴纲目》、《二十四史》写成,内容庞杂,情节单调,且多迂腐说教。有雍正五年(1727)原刊本、雍正十年吕抚自序本以及正气堂活字本、上海广百宋斋石印本、章福记书局石印本等。近有1986年岳麓书社排印本,书名无“通俗”二字。
秦并六国平话
元代话本小说。别题《秦始皇传》。作者不详。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本。上、中、下3卷。有图51幅,图上题字51目。书的开头有一个叙述历代兴亡的“入话”,从唐、虞、三代说起,次及春秋、战国。然后说到秦,又略述秦兴亡大概,方入正传。正文叙秦始皇因兵力强盛,逐有翦灭六国之心,派使臣至六国,要六国皆纳土于秦。六国惧,联合攻秦,并定合纵之约,胜利班师而回。继叙秦始皇命王翦伐韩,韩向齐、赵求援,不应,遂为秦所灭。秦又伐赵,屡为赵将李牧所败,会李牧被谗死,秦遂灭赵。又命王贲败魏,灭之。旋以李信为将,伐楚,败还;命王翦率兵60万再次前往伐楚,楚遂为所灭。又命王贲伐燕,燕王自杀,燕亡。最后齐亦为秦所并。中间穿插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焚书坑儒,入海求仙,博浪沙等重要情节,皆本于《战国策》、《史记》等书。作者在结束时写道:“则知秦尚诈力,三世而亡。三代仁义,亲国长久。后之有天下者尚鉴于兹。”表明对历史经验的鉴戒意识。最后以1首吊古诗作结。本书的表现方式显示出宋代讲史艺术的流风余韵。作者熟于史事,然谓秦灭齐楚时孟尝君、春申君尚在,则不免于失考。全书运用历史资料,有时尽引原文,不加增饰;文字则用半文半白体,不够通俗。原本现藏日本内阁文库。原全名《全相秦并六国平话》,为《全相平话五种》之一。
狂人日记
鲁迅著。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篇首“识”介绍日记来源和写作目的。正文由十三则没有日月的日记组成。它借一个受迫害的精神病患者的自白,描述了狂人由觉醒到反抗的过程。先写狂人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历史的研究,认识到所谓“仁义道德”就是吃人,家中大哥是吃人者,于是决定向他“劝转”,结果反被诬为“疯子”,遭到更严重的迫害。最后,狂人通过自我解剖,发出“救救孩子”的战斗呐喊。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吃人和被吃的两个集团的对立:一面是赵贵翁、古久先生和大哥等吃人的封建统治者,一面是佃户、徐锡林、狂人等被吃的受压迫者。它塑造了一个在“五四”前夜觉醒了的反封建战士的狂人形象。作品深刻地“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端”,表达了作者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对于唤醒当时人们思想觉醒,推动人们投身于反封建革命斗争,曾发生过巨大作用。格式新颖,艺术构思精巧,对新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名高地有了名
报告文学。老舍著。作于1954年。收于《老舍文集》第7卷。1953年10月,作者随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接着在志愿军某军继续体验生活五个多月,写下了这篇长达22章十数万言的报告文学。为了迫使美军接受停战谈判,早日结束这场罪恶的战争,志愿军某部一营奉命强攻战略要点“老秃山”。他们在地堡成群、火力密集的“老秃山”下守备3个月后,又投入紧张的学习和练兵。接着奉上级的指示,采用“缩短纵深,多路突破”的战术,顽强地投入强攻。全营指战员同仇敌忾,斗志旺盛,经过三个小时的浴血奋战,终于扫清地堡,夺得山头,把胜利的红旗插上“老秃山”的主峰。在二营奉命坚守阵地时,采取了“前少后多,随伤随补”的打法,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反扑,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胜利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无名高地终于有了名。作品歌颂了抗美援朝的正义战争,揭示了“玩火者必自焚”的历史规律,塑造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全篇详略得当,疏密得体;场面描写气势恢宏,洋溢着英雄主义气氛和感情;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生动传神,慷慨淋漓,具有壮烈情调和阳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