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灵山房集

诗文别集。三十卷,补编二卷,遗稿四卷,其中诗十六卷(遗稿部分诗文混编,不计在内)。元戴良撰。戴集为其子戴礼(叔仪)、从孙戴侗(伯初)同编于明初,前有写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的揭汯序、王祎序、桂彦良序以及写于明太祖洪武(1368—1398)间宋濂之题辞,刊于洪武间。王祎序、宋濂题辞皆以手书上版。此本存于日本静嘉堂文库。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良曾孙戴统在洪武本基础上修订。此二本无“补编”、“遗稿”,皆三十卷,一至七卷为《山居稿》,八至十四卷为《吴游稿》,十五至二十三卷为《鄞游稿》,二十四至三十卷为《越游稿》,此稿第三十卷为象赞及诸人题诗。正统本后有戴统跋,已收入商务印书馆所编之《四部丛刊》。清圣祖康熙(1662—1722)间,有傅旭元刊本。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戴良十四世从孙戴殿江以鲍氏抄本为底本,并参校多种抄本,编成三十卷并补编二卷本,前有杭世骏、鲍廷博二序。《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胡丹凤刻《金华丛书》,收录戴集,增“遗稿”四卷。胡丹凤为此遗稿作序,言遗稿所收“诗二百十八首,虽残膏剩馥,正集之所未载”。实际上所补四卷诗绝大多数见于正集。卷一见正集二十卷(次序全同),卷二、卷三见于正集二十一、二十二卷,卷四亦只有个别篇章不见于正集。由此可见胡氏编此书之草率。

对山集

诗文别集。十卷。明康海撰,清孙景烈编。刊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对山集》分文体编次:卷一、策,卷二、书,卷三、卷四、序,卷五、记,卷六、碑,卷七、墓志,卷八、墓志、铭、祭文、行状,卷九、赋、琴曲、四言诗、五言古诗,卷十、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五言绝句。计文八卷,诗二卷,共为十卷。康海是“前七子”的重要成员。提倡复古运动,反对当时台阁体的那种雍容典雅、空洞无物的文风,并强调独创。从内容上看,《对山集》中有不少抨击时政、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受刘瑾事件牵连而罢官,使得他的后期创作受到影响。一些作品情调低沉,特别是诗歌流露出更多的消极颓废情绪,缺乏积极意义。有的作品力图效仿杜甫直抒胸臆的特色,任情挥洒,缺乏锤炼,情是真情,但艺术上却有不足处。给人的感觉是率真冗长,似乎是不经意而成的作品。由于康海强调创作要有真情,同时又注意独创性,所以作品仍能逸气往来,翛然自异,比起李梦阳等人的摹拟、剽窃来显得高明多了。康海诗文集的版本较多,明代有张太微的选本和万历年王世懋的选本。清代有《康对山先生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马逸姿重编四十五卷本;《对山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孙景烈编十卷本,卷首有明万历九年王世懋所撰《对山集原序》,此本较完善。《四库全书》著录即此本。十九卷。此集为张太微所编。《对山集》又有孙景烈删定十卷本,已收入《四库全书》。其集自明以来有四种刻本,既明张太微选本、王世懋选本、清马氏康熙中编全集本及乾隆二十六年(1761)孙景烈删定本。而十九卷本较完备。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刍荛集

六卷。明周是修(1354—1402)撰。周是修,名德,以字行。江西泰和人。洪武末,举明经,为霍丘训导,擢周府奉祀正。逾年,从王北征至黑山,还迁纪善。建文元年(1399),改衡王纪善。因王未之藩,他也留在京师,参与翰林纂修,好荐士和陈说国家大计。朱棣兵陷京城,他留书别友,入应天府学,自缢于尊经阁。著有《纲常懿范》、《进思集》。是集为其孙应鳌所编。凡诗三卷,赋及杂文共三卷。大抵风骨棱棱,溢于楮墨,望而知为忠臣义士之文。其矩度波澜,亦具合古法,不在当时作者下。然世不甚称,殆因为以气节相掩。史称周是修由霍邱训导,迁周王府纪善。王多不法,周是修动绳以礼。今观集中,《修己十箴》与《保国直言》二篇,盖即是时之所作。末附解缙所作志铭及杨士奇所作传。但志铭与传均有一定出入。盖解缙所作志于永乐九年(1411),党禁方严,故讳其事,而杨士奇作于宣德四年(1429),时公论稍明,故著其实。今观其集,诗文亦肖有其为人,忠直耿介。诗作左调逸情,寄托遥深。文则忠言耿耿,颇动人心。虽不以诗文名,亦自有价值。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

兰亭考

十二卷。宋桑世昌撰。桑世昌,南宋时人。陆游的外甥。淮海人,世居天台山。此书系考证晋王羲之所作《兰亭序》书帖。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载,《兰亭考》原名《兰亭博议》,共十五卷。刊行时经高似孙删改,存十二卷。按《兰亭序》为行书法帖。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作序。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中叙述王氏真迹流传的各种说法。真迹原为王氏子孙掌握,后至南朝陈天嘉时,为王氏七代孙智永所得。唐时为太宗李世民所得,推为王书代表,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最著。又有一种说法,石晋之乱时,弃石刻于中山,宋初归李学究所得。李死,其子摹以售人,为定武帅宋祁所得,以石刻之。现今石刻首推“定武本”。书中还考证了王羲之作《兰亭序》的年岁。《辨笔阵图》曾说:“羲之年三十三书兰亭”。桑氏考证,王羲之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到永和九年(353)兰亭修禊时,应当是五十一岁,纠正了三十三岁之误。至其入法一门,以及书苑禁经诸条,不若姜夔考证之精密,所以曾宏父、陶宗仪等人,都称赞姜考,而不用本书。传本有 《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 丛书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尸子

战国时尸佼作。《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著录“尸子二十篇”,谓尸佼为鲁人。《史记·荀卿列传》“楚有尸子”。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说:“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划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书已散佚。唐《群书治要》卷36,录有《劝学》等13篇。清汪继培辑有14篇与若干片断,较为完善,但已非原书。其中存有先秦佚说甚多。其学术思想,“非先王之法,不循孔子之术”(刘向《孙卿子叙录》)。提出“执一以静,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尸子·公事篇》)的主张。但有兼综、贯通各家学说的倾向,提出:“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巳皆弇(同掩)于私也。……若使兼、公、虚、均、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尸子·广泽篇》)

叶氏春秋传

二十卷。叶梦得撰。其平生着述颇多,除《春秋传》外,还着有《春秋考》、《春秋谳》、《春秋指要总例》、《石林春秋》、《石林居士建康集》、《石林词》、《避暑录话》、《石林燕语》、《石林诗话》。叶梦得认为,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尽废三传以从经,苏辙《春秋集解》力主《左氏》而轻《公羊》、《穀梁》,皆不免有失偏颇。故此书参考三传以求经,不得于事则考于义,不得于义则考于事,相互发明。他评三传得失说:“《左氏》传事不传义,是以详于史而事未必实,以不知经故也;《公羊》、《穀梁》传义不传事,是以详于经而义未必当,以不知传故也。”因而他要斟酌三家,以求史实与大义之契合。如隐五年《经》:“春,公矢鱼于棠”。《公羊》、《穀梁》作“观鱼”。《公羊》以远观为讥,《穀梁》以亲卑者之事为非正,而《左传》则训矢为陈,以陈鱼而观之为非礼。杜预《集解》亦云“书陈鱼以示非礼”。而孔颖达《五义》则调和三传之说,认为陈鱼是“谓使捕鱼之人陈设取鱼之备,观其取鱼以为戏乐。”叶氏认为,“矢”字当从《左传》,且云“矢,射也。古者天子、诸侯将祭,必亲射牲,因而获禽亦以共祭。春,献鱼之节也。公将以盘游,盖托射以祭焉,以公为荒矣。于是公子驱谏曰‘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非其矢也。”’叶氏经文虽从《左传》,但解释则创新说,而其详于考证而少空谈。重视训诂和史实,正是叶氏治学之特点。此书于宋宁宗开禧中与《春秋考》、《春秋谳》一道,由梦得之孙叶筠刻于南剑州,此本今仍存,此外还有康熙《通志堂经解》本。

尚书讲义

二十卷。宋史浩(1106-1194)撰。浩字直翁,一名若纳,两浙路鄞县(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着名政治家、经学家。绍兴十四年(1144)进士,孝宗为建王时,浩以司封郎中兼直讲,孝宗即位,迁翰林学士知制,浩累官右丞相,卒谥忠定。主要事迹见《宋史》本传。着述除《尚书讲义》之外,还有《鄮峰真隐漫录》。《尚书讲义》、《宋史·艺文志》着录作二十二卷,原书久佚,库书据《永乐大典》录出其文,依经文考次排订,厘为二十卷。该书以注疏为主,参考前人旧说,时出己意。体例为随经演绎,近似经幄讲章体。书成后,曾得到朱熹好评(见《朱子语类》),孙应时《烛湖集·上史越王书》称此书“多所发明帝王君臣精微正大之蕴,剖抉古今异同偏见,开悟后学心目,使人沛然饱满者,无虑数十百条”。蔡沈撰《书集传》,多用其说。版本有《四明丛书》本。

论语集解义疏

梁皇侃撰。十卷。南宋时已佚。唯唐时旧本流传于日本国,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则又由日本返回中国。皇侃序云:“门人痛微言一绝,景行莫书,于是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为实录,上以尊仰圣师,下以垂轨万代。按此书既是论难答述之事,宜以论为其名,故名为《论语》也。”自何晏《集解》以迄梁、陈之间,说《论语》者,义有多家。自何晏《集解》以迄梁、陈之间,说《论语》者,义有多家。兹据江熙所集,皇侃《义疏》所引有十三家之多,即晋卫瓘、缪播、栾肇、郭象、蔡谟、袁弘(一说乃袁乔之误)、江淳、蔡系、李充、孙绰、周怀、范宁、王珉(一作王琰)。今本皇《疏》于江《集》十三家中,唯蔡系、周怀、王珉三家不见称述。其引取诸通说在江《集》外者凡二十八家。何晏所集《鲁论》七家,又采《古论》孔注为八家,并何为九家;江熙所集十三家,并江为十四家;皇《疏》所引二十八家,并皇为二十九家;通为五十二家。

春秋三传辨疑

《春秋》学著作。元程端学撰。二十卷。程端学,字时叔,至治进士,官至太常博士。通《春秋》。此书外,另有《春秋本义》、《春秋或问》。是书以攻驳“三传”为主。凡端学以为可疑者,皆摘录经文传文而疏辨于下。大抵先存一必欲废传之心,而百计以求其瑕颣。求之不得,则以“不可信”一语否定。盖不信“三传”之说,创始于啖助、赵匡。其后析为三派:孙复《尊王发微》以下,弃传而不驳传者;刘敞《春秋权衡》以下,驳三传之义例者;叶梦得《春秋谳》以下,驳三传之典故者。至于端学,乃兼三派而用之,并以《左传》为伪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斥其为“妄构虚辟,深诬先哲”。然此书于研求书法,纠正是非,亦千虑不无一得,固不可概屏其说。有《四库全书》本。

论语注疏

三国魏何晏集解,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二十卷。汉代传《论语》者有三家: 《鲁论语》,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齐论语》,齐人所传,别有《问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语》,汉景帝时出自孔氏壁中,又分今《尧曰篇》子张问从政以下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亦不与《鲁论》、《齐论》同,文字异者四百有奇。孔安国为传,马融亦注之。汉成帝时,有安昌侯张禹受《鲁论》兼讲《齐》说,择善而从,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后有包咸、周氏又为之《章句》。东汉末年,郑玄就《鲁论》张、包、周之篇章,考之《齐》、《古》,作《论语注》。魏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为《集解》,盛行于世。据《晋书·郑冲传》,原作郑冲、孙邕、曹羲、荀顗、何晏等人共集。晏以亲贵总领其事,故今本乃独称《何晏集解》。旧本无音义,唐陆德明为之作《音义》。《音义》除以反切注音外,还提示篇旨大义。如《学而第一音义》“以学为首者,明人必须学也”。由于唐人只为《五经》作疏,《孝经》、《论语》等均无疏。何晏等所采孔安国以下皆古训,邢昺复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为之疏。虽纯杂相参,文字有所异同,如以包氏为苞氏,以陈恒为陈桓之类不可据,然自汉以后,注《论语》者数十家,要其荟萃群言,创通大义,则首推此书。于章句训诂名器事物等疏解更为详尽。朱熹《论语集注》亦始基于此。除《四库全书提要》外,前有乾隆帝《御制读论语》、《御制无倦斋绎论语义》,陆德明《论语注解传述人》,何晏等《论语集解序》,末附吕炽等人有关《论语注疏考证》的跋语,对理解注疏均有帮助。《四库全书》本载有陆德明《音义》和吕炽等人《考证》,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勘本在每篇后附有校勘记,但仍因旧本,未载陆德明《音义》和吕炽等人《考证》。

老子校释

《老子》校释本。两篇八十一章,今人朱谦之撰。成书于一九五五年。《老子校释》以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为底本,以敦煌写本和遂州碑本为主要参订本。还批判地选用了王弼,河上公等注本,“御注”、“广明”、“景福”等石本,以及傅奕、范应元等古本。在校勘上,《校释》以严可均《铁桥金石跋》中《老子唐本考异》所校三百四十九条为主,以魏稼孙《绩语堂碑录》订正和补缺严可均所校条目所得四十三条为次,又博采纪昀、毕沅、王昶、吴云、罗振玉、何士骥等校勘易州龙兴碑本的成果。夹句较勘,广引众家之说,案以己见。在训诂方面,《校释》多采王念孙、孙诒让、俞樾、洪颐煊、刘师培、易顺鼎、马叙伦、陶鸿庆、奚侗、蒋锡昌、劳健、高亨、于省吾诸家旧注,又采有日本学者大田晴轩、武内义雄之说,随文著录自己的意见和独到见解。《校释》还特别注意到楚国方言与《老子》的关系,用《庄子》、《诗经》、《淮南子》等古籍中记载的楚国方言意义来解释《老子》书中的某些文字。朱氏还认为,《老子》一书虽以今音来读是不合韵的,但古今异音,以古音读之,还是合韵的,不合韵处就有后人增改的嫌疑。故《校释》除校诂字句外,还于每章末列音韵一项,对《老子》中的文字定音归韵。朱氏又作《老子韵例》,附于《校释》之后。音韵上,朱谦之主要参考江晋三《老子韵读》,又以姚文田之《古音谐》和邓廷桢之《双砚斋笔记》以及李赓芸之《炳烛编》补正江氏之疏漏,还采有刘师培《老子韵表》、高本汉《老子韵考》中的个别意见。朱氏指出,《老子》一书文句长短不一,其用韵体制也是各不相同。朱氏经分析归纳,把书中用韵体例列为二十四类。《老子校释》是注解《老子》的较好的、流行最广的书之一。

肯綮录

一卷。北宋赵叔向撰。赵叔向号西隐野人,一作西隐老人,籍贯及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为魏王赵廷美玄孙。金人攻破北宋首都汴京,潜出至京西。金人退,引众屯青城,入至都堂,叱王时雍等速归政,置救驾义兵。因部将密告将谋不轨,被刘光世奉诏捕杀。赵叔向平时“闲居多暇,饮酒读书,足以自娱,有疑误随即记之”,以成此书。自谓“昔蒯生自名其书曰《隽永》,取肉肥而味长,我则异于是,殆是眉山先生羊骨帖中语,终日摘剔仅铢两于肯綮之间者,因以名录”(《肯綮录》小引),特定书名为《肯綮录》。全书共记俚俗字义、签美误、梅雨、伯夷叔齐名字、筠为竹、圣节香钱、万俟音墨其、九方皋、孟子字、晋宋前南方鹅贵、震灵丹、涕洟、伊蒲塞非素馔、钟馗小妹、㕲漱书、燕脂、客作、紫姑伸狱、 火骨成灰、长物、元二、井干、絃当作弦、抨棋、九拜、三老五更、香薷、玉龙膏、赵清真高士入冥、东坡易箦、衡字从角、撰与择通、就馆等三十三事。《四库全书总目》谓“是书首辨俚俗字义,于陆法言唐韵注中摘录以备考证。然唐韵为孙愐作,法言隋时人,所著乃切韵,非唐韵,开卷先误。又谓孟子名 ‘轲’应读口个切,不知韩愈石鼓歌正押平声。其他辩证亦多说部习见之文,无可采录。”其实,书中所记多为赵叔向耳闻目睹之事,皆有根据,非为臆造,亦可参考,不能全废。今传本主要有《学海类编》、《艺海珠尘》、《函海》、《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商务印书馆 《说郛》节本不分卷。

三教同原录

一名《历代神仙通鉴》。长篇小说。清初徐道撰。二十二卷,一百九十四节。道为明末清初人,“生而颠连”。原署“江夏明阳宣史徐道述,汝南清真觉姑李理赞”。卷十八至二十二署“新安融阳亦史程毓奇续,凤翔尚絅一贞王太素赞”。徐道晚年“悬壶于葑关之十里泉”,从顺治乙酉岁(1645)起,开始“籍龟鉴为本”,写此书,至康熙庚辰(1700),方由人损资剞劂,历时五十余年。据上海江东书局印行本末云:徐道系明初滇池侯徐英之子徐人瑞六世孙,程毓奇为明代理学家程翔之子程瑶的五世孙。此书为多人著述之大型宗教性小说,书名《三教同原录》,顾名是主张儒、道、佛三教同源合流说,而以道教思想为主导,融儒、释两家神话传说,按时代为序,统为一编,故亦名《历代神仙通鉴》。共分三集二十二卷一百九十四节。首集《仙真衍派》,从卷一至卷八,分七十二节(回目),叙“太极判化生五老,三才立发育烝民”经五老北沧浪水精子、南石唐赤精子,东尾闾木公、西昆仑金母、与中须弥黄老相会,赞助化育,得婴儿、姹女,自此生息渐蕃。盘古氏为三才之首,并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相继而出,经炎帝、黄帝、老子、孔子诸人的诞生,事迹至汉东方朔诸神异故事。第二集《佛祖传灯》,从卷九至卷十六,共七十二节叙东汉明帝使郎中蔡愔等赴天竺问佛法,求得佛像,佛教流行,刘晨、阮肇天台上遇仙,张道陵遇河上公授《道德经》,康僧会于吴下建寺造塔,江左佛法大兴。葛洪拜见祖仙公及八仙故事。第三集《圣贤贯脉》,从卷十七到卷终共五十节,叙唐至明为政以德化民死而为神及善者羽化登仙,如裴航云英故事,吴彩鸾文箫故事及陈搏华山修道故事等。全书资料庞杂,时序或有颠倒、捏合者。然作为历代神仙资料,尚可参考。有康熙间原刻本(残卷),上海江东书局印行本(二十四册)。

南楚新闻

唐尉迟枢撰。一卷。作者事迹不详。此书记故事十七则,文字简短,共约七百字。有薛昭纬“悔不当初学治银”诗、荆南米贵、孙晖走马、李更名、百粤人食蟆虾等故事,可资谈助。独有李泌故事九则,其中以诗讽杨国忠,富有趣味。南楚地域约为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一带,唐末社会,于此最为动荡,既有梁崇义、李希烈等藩镇作乱,又有农民造反、戍卒兵变,王仙芝、黄巢农民军亦活跃在这一带。《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著录,三卷。现存《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 《唐人说荟》本、 《唐代丛书》本,但均系残本。 《太平广记》引有佚文。将以上各本所存篇目进行比勘, 《说郛》本辑有十七则,《唐人说荟》本辑有二十三则,《太平广记》辑有十四则,汰去重复,目前尚存二十九则, 《广记》所辑每条有标题。

山居四十首

乱流尽处卜幽栖,独树为桥过小溪。春雨桃开忆刘阮,晚山薇长梦夷齐。寻僧因到石梁北,待月忽思天柱西。借问昔贤成底事,十年骑马听朝鸡。白云影里呵呵笑,地老天荒更不疑。樵径有霜寻药冷,石窗无月了经迟。青羝夜雪怜苏武,黄犬西风叹李斯。千古青编在天下,留芳遗臭更由谁。自知疏拙不可变,深入寒云千万层。夜火晴收枫坞叶,午茶寒煮石池冰。青林有雀安知鹄,碧海非鹍不化鹏。从此世人寻不到,乱山无路石棱棱。自是不閒閒便得,矜功负气总徒劳。乾坤不换蜩双翼,泰华何殊牛一毛。揭石出潭秋水怒,捲茆落地晚风号。满头白发干时政,谩说商山四皓高。乱山叠碧几重重,残日晴霞半映红。事有废兴秦失鹿,物无得丧楚亡弓。虚名终日雪填井,幻景百年绳系风。转忆天台松树下,倚看瀑布石桥东。异草灵苗世莫栽,萝龛禅起独徘徊。岳僧近写《茶经》去,海客遥寻药坞来。晓洞云腥龙孕子,夜天月冷兔怀胎。事殊世异真风远,汉武开池见劫灰。千年明镜忽生尘,逐妄迷真岂有因。海上刻舟求剑客,市中当昼攫金人。万牛难挽清风转,两曜偏催白发新。此事知音古来少,碧天无际地无垠。溪隔红尘树锁烟,寒蒲终日自安然。黄河定是有清日,曲木其如无直年。道在玄珠澄赤水,德亡神剑跃深渊。从来不结东林社,屋外开池自种莲。铁载能浮羽楫沈,败非成是迹休寻。漫言解返秦庭璧,须信难藏郿坞金。甜到尽时忘蜜味,酸从回处见梅心。青山若个不堪住,独买沃州支遁林。荒径攲斜挂籊蓬,半箩红粟倩溪舂。山中有客见真虎,世上何人识假龙。秋竹走箯穿断石,老藤行蔓上枯松。晚风断送云归去,谁打原西寺里钟。百年三万六千日,一似尘飞窗隙间。铜雀已成身早没,玉门未到梦先还。斩蛟胆壮浑忘水,逐鹿心狂岂见山。独许白云最深处,老松枯石伴身閒。即今休去便休去,何事却求身后名。世乱孙吴谋略展,才高屈贾是非生。沟中断木千年限,海上浮槎万里情。谁识枯禅凉夜月,松根一片石床平。

题枯木图

松以直而伐,桂以芳而攻。眷此屈曲形,拥肿又空中。身为蝼蚁家,根作蛴螬宫。蠹皮化土壤,朽腐不可烘。轮囷盘石间,几岁经霜风。明堂搆群材,梯梁匝谾豅。斧斤独不到,凋落还芃芃。知兵膑孙子,善射歼有穷。胥种伏短剑,韩彭叹良弓。岂如蚩蚩氓,负薪翳蒿蓬。饥食渴则饮,不识王与公。白发死枕席,无事伤其躬。赠诗持画还,去寻黄绮翁。

东征诗

天造草昧,笃生真主。暨厥良弼,大启土宇。自浙之东,郡邑棋布。阻山带川,树屏为固。与敌相制,邦之门户。匪亲与贤,畴克畀付。桓桓我公,两有文武。龙节虎符,来自王所。坐总省辖,出奠邦土。于宣于蕃,孰敢余侮。蠢尔张孽,窃活鼎釜。以其螳臂,抗我戎辂。岁直乙巳,中绳建斗。大裒厥凶,罙入我阻。偪我新城,摇我黎庶。势如累卵,岌其可怖。边吏惊告,公起驰赴。军于龙潭,栅其高阜。辕门方树,士食未饫。寇侦我劳,谓可拾取。猬兴蜂午,鼎来纵横。深绝其涧,高冯其陵。有轻我心,不知我劲。我用大奋,奋其忠贞。师直为壮,彼则何名。以少击众,在古可徵。爰令众旅,告厥神明。愿天保佑,尔众钦承。毋利虏获,不竭股肱。望其前锋,公则是膺。挺身跃马,其扬如鹰。如鹰如虎,其徒烝烝。如雷如霆,孰震弗崩。束戈就殒,投刃乞生。倏□纷纭,席卷而平。流血殷野,横尸一成。匪曰嗜杀,亦岂穷兵。寇来授首,惟恶是惩。既惩其恶,亦罔不矜。亦莫不宁,天开日明。衿甲旋旆,肃肃其征。椎牛飨士,献俘于廷。皇心允怿,是用大赉。公走入觐,稽首拜锡。明明我皇,制胜万里。师力臣武,悉任指使。沧海波平,金微道启。防风不朝,涂山用入。惠迪有庆,从逆自殪。公昔受钺,志在敌忾。继今以往,尚罔或怠。不怠不亟,公心抑抑。下民是依,庶士是式。为邦柱石,以殿皇国。皇国既平,四夷既率。公之孙子,与国罔极。

奉送季清赴山东幕府

黄云衔雪天模糊,有客飘然出上都。青丝络马银兜鍪,红锦䩨弓金仆姑。剑光压匝照路隅,帕首百骑前诃呼。不知客本山泽臞,今胡为者意气粗。自言有将新孙吴,我欲与之同灭胡。呜呼亡胡岂难且,病兵怯将自逃逋。胡不观昔我艺祖造中区,以兵为国垂洪模。河北河东义勇徒,二十四万鼓应枹。中兴益振尺五符,世忠淮左聚熊貙,刘锜淮西貔虎俱。上流岳飞弯天弧,金陵张浚罴搏狐。单于台下虽宽诛,采石山前已断颅。迩来残虏尚窥窬,门内群寇更睢盱。胡乃朘剥及其肤,岂止牛羊不求刍。我欲别幕飞于菟,十万一屯淮之区。技闲器利整平居,帜明鼓震蒐彼庐。精神所折虏如无,而况山东群盗乎。五符傥缺听其虚,十年且尽一赋租。斩然圻画勿牵渠,他时混一更新图。伟哉玉帐得通儒,君复碧油吐良谟,凌烟岂一貂蝉与。

神功盛德诗 神州

茫茫神州,有疆有理。歼殄豺虎,剪夷荆杞。人可以群,神获其祀,惟宣祖是畀。道有伦极,克建克叙。不丧厥猷,物有其纪。既污者隆,何千万年。施于孙子,惟宣祖所畀。其畀惟何,笃生真人。作之孔武,敏则有神。乃圣嗣德,益之以文。庆既令矣,克成厥勋。于皇武王,帝锡其猷。克奋神武,应天之求。维眷乃顾,申命用休。狱讼讴歌,旁来不谋。高视虞夏,嗣于有周。蠢尔小腆,昧天之灵。弗念厥显,首干我经。龙旂东指,淮海惟清。西狩三城,泽潞以平。皇皇天声,如雷如霆,罔不震惊。偏师四指,露檄旁招。负固衔璧,知几造朝。凌江绝岭,曾不崇朝。蜀道失险,关烽聿销。恢恢皇纲,周汉之后。唐嗣不武,实弛其纽。自我维之,律此群丑。式相上帝,以奠九有。瞻彼亨龙,应时而作。维云维雷,以引以翼。大人有徽音,物被其泽。德馨孔昭,休命爰锡。蕞尔汾晋,秽我王路。天诛久稽,爰赫斯怒。大明继昭,晞彼朝露。文轨攸同,平平天步。朱干雕戈,包以虎皮。脱剑解胄,敦说书诗。钟鼓喤喤,俎豆仪仪。相我斯成,以永丕基。猗欤道真,厥心希微。我则道之,万物纷错,我摄之以无为。股肱良矣,心膂则奇。荡荡妙用,民莫之知。既绥寰中,亦静四夷。承休垂裕,维君维师。雍雍和声,召彼协气。散为丰年,凝为嘉瑞。三脊之茅,四海之美,惟帝王是致。岩岩太山,升于天中。鸾舆戾止,玉检金封。汾脽千里,亲飞六龙。上下昭报,神明以通。在昔图书,出于河洛。有龙有龟,前圣之作。惟天无亲,德侔斯格。我躬受之,宝符神筴。上天之载,引之惟逸。原民之生,天子之职。我安其止,弗扰弗刻。厥德罔愆,宜符帝则。我征既宽,我役不烦。息我干矛,审尔刑冤。井饮田食,日舒以闲。鸿化何为,淳风载还。俾尔息而庶,俾尔厚而富。黄发稚齿,既仁且寿。帝歆其馨,介我纯祐。其祐维何,如商之戊。天地其行,既长且久。宠绥下民,克念厥后。取我元良,锡之九有。不失其传,益羡三后。惟尧舜为难,惟我则不。世德之渊,庆流瀰瀰。笃生哲后,在宗之子。其积弥新,有闻不已。文考受之,以肖以似。人之攸归,天命爰止。天命靡常,惟德惟功。神圣有作,历数在躬。正位东朝,遂成大宗。协和万邦,万邦以雍。沈沈神机,其动其时。和柔以刚,克爱以威。肃之振之,俾无或隳。功则未既,思有宏规。皇有大猷,其成落落。文武不世,千载无作。圣人勃兴,积厚施博。作之新之,以底远略。既发我明,既达我聪。合变体经,神化无穷。长毓儒雅,蓄砺兵戎。无思不服,物有其容。夙夜不怠,济我丰功。济济朝廷,有名有实。多士在服,百工励翼。礼乐兴矣,刑政既达。郁乎有文,绍周之则。绵绵句丽,莽莽河湟。绝彼东海,逸于西疆。或剪或怀,德威孔扬。列我郡县,袭我衣裳,于前人有光。

闻浙东方寇大作道路不通迂路由江南以归有感二首

理装适吴会,避寇由江滨。宁知治安世,乃作途穷人。风涛岂不险,舟楫尚可因。失身入畏涂,难以理义陈。平生笑子美,逃乱走踆踆。如今翻自笑,亦须谋此身。此身何足惜,上有高年亲。骨肉几百口,干戈已相邻。以我此日心,知彼无辜伦。安得济川舟,载之适通津。徙置安乐土,不知战斗尘。已矣可奈何,愿为太平民。东南久无备,盗贼起不虞。揭竿与荷锄,皆是耕田夫。谁为捕逐者,得官缘苞苴。不读一行字,况复知孙吴。厥初既轻敌,屡北辄睢旴。屯兵非不多,一扫不复馀。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欤。凶焰陵郡县,良民遭戮屠。坐令腹心地,化为豺豕区。除恶当务早,滋蔓良难图。王师何日出,努力观庙谟。

1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