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同黎惟敬范子宣张元易郑伯良王彦贻朱汝修集华存叔馆时存叔初至得长字

故人忽以至,十载曾相望。顾我愧三益,爱君怀七襄。夜深乌鹊度,秋色银河长。离合浑难定,不妨频进觞。

湛庵出示宪使陈益之近作且蒙记忆再次韵一首适王令君国正携酒相过断章并识之有便仍以寄陈也

重将倦翼羾天关,流浪深惭佛眼看。名宿青灯仍燕坐,故人白雪自幽弹。西江一吸还居士,寒涕双垂任懒残。应笑区区话陈迹,秋风吹老碧芦滩。

三月八日偕徐成中杨澄源李子庚吴溥泉董朝宗黄中立程邦民汤仲谋王文明游南镇得禽字

积雨霁芳甸,凯风来远林。逍遥出郊郭,徙倚散烦襟。桂棹荡清涟,长裾曳轻阴。肆览夏王陵,流观秦帝岑。黄熊安所之,荒楚自萧森。仰玩卉木荣,俯聆泉石音。洋洋潭底鱼,喈喈枝上禽。昭融见天德,滉瀁怡人心。况有文彦友,温恭比瑶琳。献酬礼不愆,咏歌思弥深。良辰岂易得,嘉会难屡寻。愿作胶与漆,无为商与参。殷勤属此章,冀以代兼金。

三月四日游大云寺分韵得三字佛龛多题名韦独抗段文昌李景让郑愚四人者可考王文穆吕正闵治平嘉祐间过此亦有笔迹因以诗记

野寺依绝壁,化身满诸龛。后前莽难测,千亿纷相参。妙斲谢斤斧,高楼轶烟岚。旁行栗危栈,俯瞰惊深潭。岁月浸荒老,苔藓争封函。亦有好事者,增饬施朱蓝。经营定自图,谍雅奚未暗。款识或可辨,上下试与探。远徵固寂寞,近取才二三。开元韦庶子,剖符剑之南。咄嗟檀施开,至今为美谈。墨卿少羁窭,节旄晚毵毵。乐和盛家法,国垢犹包含。郑氏虽世儒,蛮祸竟莫戡。旧相粤冀级,经从各停骖。翰林宠则多,御史德岂惭。数公方盛壮,厥声实吁覃。纷华竟安在,人寿无彭聃。彼石尚云朽,吾生谅何堪。华前一笑粲,现此优波昙。稽首识归处,径欲投佩簪。蠢蠢谁汝缚,窃食如春蚕。祓除偶辰巳,风景清且酣。相引著胜地,佛日况可贪。敢誇一醉富,庶解忧心惔。因歌以记之,放笔书僧庵。

四月晦日邀屠田叔钱叔达陈彦宗陈汝翔王玉生陈惟秦陈幼孺王粹夫陈正夫曹能始林子真兴公弟西湖观竞渡分得寒字

高阁俯澄澜,湖光入座看。遥空箫管咽,夹水绮罗寒。笑语连天沸,呼声动地欢。扬旌过曲浦,挝鼓下惊湍。翠袖飘文楫,红标飐画栏。卧波苍甲偃,回棹玉鳞蟠。共听菱歌度,浑忘蓂叶残。土风争不禁,礼法醉犹宽。藉草情偏洽,迷花兴未阑。日斜游骑散,坠珥满江干。

寄怀郑芝庭上舍

玉立仙才郑子真,王园曾与逐车尘。悬弧尚记同庚子,解剑恒思订甲寅。竞病每联茅店雨,尖叉时煮瓮头春。西风昨夜敲檐马,坐对黄花似故人。

五子诗五首 其五 王员外世贞

藉甚天下士,王生名日振。玄成有世业,江左挺斯人。早窥竹素园,作赋杨马伦。新篇扣哀玉,激烈吒鬼神。酒后雅吴咏,侠气凌高旻。傲睨天地间,谁知肝胆亲。词人久衰谢,柏梁徒埃尘。生也抗高义,斯道不缁磷。鼎铉期俊功,扬声天路津。岂学蓬蒿子,白首徒苦辛。余惭梧台石,君迈连城珍。用舍固殊辙,感赠以书绅。

洪武甲寅冬十二月祀岳王仁和知县四明陈子善先生夜宿祠下有作因次其韵

我行古剑关前路,正见岳王坟上树。坟前湖水日夜东,万古不流忠烈去。汴梁城里胡尘飞,炎精一蔽天无辉。宫墙烟柳自春昼,画梁燕子将谁依。新愁又到西湖柳,万缕黄金拂人首。长条折取赠行人,谁酹英雄一樽酒。四弦弹出陌上花,推手为琵却手琶。坡仙有语谁解道,独歌缓缓妾还家。往古来今无限思,欲著春风恐无地。杜鹃秪解管兴亡,蝴蝶何曾知寤寐。可怜冻雀纥干山,致身不似艮岳间。翠华已见去冉冉,琼佩无复来珊珊。西湖信美人间少,彷佛十洲与三岛。独有荒坟老树身,拱把如今成合抱。白云只在山之巅,随风忽堕诗人前。酒酣载歌白云曲,万事知心惟有天。宋家秦桧遇元载,奴计专和前志改。岂无祖逖空渡江,亦有鲁连终蹈海。呜呼自坏万里城,谁挽天河重洗兵。朱仙灵旗一朝返,中原此恨何时平。昔闻哲王用人杰,鳌极何曾有崩裂。天之所坏不可支,剑锋竟染苌弘血。背嵬将军万夫雄,丈八蛇矛成武功。左传一篇长在手,正欲运筹帷幄中。大羊腥膻期尽扫,胡虏前徒万戈倒。咄哉和议竟盈廷,此理无由问穹昊。子复生孙孙有子,移山不信愚公死。英灵气在天地问,每到祠前即兴起。升堂再拜有所思,中兴奸相真小儿。良弓遽藏高乌在,万古千秋伤有为。皇纲讵可成乌有,谁念青衣类黔首。堂堂庙貌民具瞻,公论由来在身后。朅来吊古心自疑,浩歌似有山灵知。苍茫雷电动神马,恍惚风云生大旗。秋复春兮春复夏,四时拜扫祠堂下。也知天定能胜人,列土分茅号王者。丈夫生死有重轻,死非其地如无生。吁嗟吁嗟岳少保,自公之死国不宁。二帝只在黄龙城,眼枯天地终无情。何如父子麒麟冢,离乱之馀除乘拱。不教斤斧犯松楸,肯使牛羊上丘垄。诗人夜宿听山泉,出户满目皆荒烟。不闻金鼓殷地发,但见玉镜当空悬。忠臣之志何烈烈,报国惟公心似缺。明年卤簿迓为神,湖上花朝春二月。

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 […]

送郑尚书罢帅归福州

共惟汉从官,三仕屈吾指。前辈有郑公,后来王赵耳。更生初去国,玉色欣共理。我时见一叶,已识秋风起。明年孔戣去,零落真复尔。王师凛孤鹤,独叫青云里。下有万伏弦,开云看白雉。前年郑公来,初论差可喜。谓当上联璧,共举汉纲纪。三年越山中,不使度此水。低头用朱墨,得去真晚矣。况当少天官,风木赴淮涘。一时东都空,物理固如此。此行关世运,特可慰闾里。下有贤寓公,上有名刺史。想见闽父老,欢喜屐折齿。虽然庙朝旧,迹远心自迩。公行见赵公,此语式举似。有事当驿闻,毋忘汉天子。

延平二王遗集

延平二王指延平武王国姓爷朱成功(郑成功,字大木)与其子延平文王郑经(字元之)。伪将施琅攻占台湾后,搜罗明政府与二王资料销毁篡改。大清时代满洲人用文字狱恶法压制汉人,使得关于二王的资料不仅无法付梓,甚至私人传抄保存都要承担宗族性命危险。有佚名人氏在其侄即将烧毁的书籍中发现延平二王诗一章,求借不得,连夜抄录。之后冒死保存诗集,并补上别处收集的延平文王墨谕编成延平二王遗集,希望能使二王诗文以后重见天日。辛亥复国后,郑振铎搜集晚明史料编纂《玄览堂丛书》时将此集收录影印。

魏郑公谏续录

二卷。原书不具撰者姓名,《四库提要》考订其为元翟思忠所作。翟思忠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史称魏徵前后进谏二百余事,然王方庆《魏郑公谏录》仅得130条。本书摭拾众说,以补王录之不足。其中间有与史传异同,且有实非谏诤之事而记录者。《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辑出,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清芬堂丛书》(史部)本。此外,《畿辅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又有《魏郑公谏续录》一卷本。

王法正理论

全一卷。弥勒菩萨造,唐代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此论乃弥勒菩萨述说佛对出爱王说王者之正道正理,故称王法正理论。内容引世尊说帝王之九种过失、九种功德、五种衰损门、五种方便门、五种可爱法、五种能引可爱法,并说三士区别、四种补特伽罗、三种受欲补特伽罗、三圆满、四语、三种受欲、三种贪染等。与不空所译王法正论经同本,皆为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之别译。

题金华王山甫吟稿

载贽来相觅,挑灯读失惊。尊公王逸少,外祖郑康成。子壮堪传嫡,吾衰浪得名。江湖有公论,不必问钟嵘。

王氏医案绎注

医案。清王士雄撰,石念祖绎注。十卷,附录一卷。士雄有《温热经纬》 已著录。念祖字兰荪,江都 (今江苏扬州) 人。石氏认为王氏医案随证制方,丝丝入扣,为临证必读书,遂将正续编合刊,三编作为附录,逐案详加绎注。刊于一九一七年。选案均为其对温热病方面的临床经验。针对原案,分析病情,详明脉义,辨明病所,解释方药,注明分量。对案中缺少的脉、症、药量等,均斟酌补入,附注说明。可供研究王氏学术思想及临证参考。有一九一九年谢观校订本,一九五九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

王文正公遗事

一卷。宋王素(1007—1073)撰。王素字仲仪,莘县(今属山东)人。王旦之子。举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本书记述其父王旦遗事。王旦谥文正,故名。真宗时,王旦任宰相,对真宗搞封禅、“天书”等活动从不反对,故能久安其位,甚为时人所议。本书在这件事上暗为之开脱。然所载其他事,虽难免有扬诩之词,却也大抵与史书相近。本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四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一卷,可知南宋中已非完本。今有《历代小史》本;《百川学海》本;《周氏师古堂所编书》 (韩王二公遗事合本) 等。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疏证》除广仓学宭丛书本外,有《遗书》本,曾两次印布;初名《王忠悫公遗书》,所收《疏证》系铅印本;续印名《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系石印本。今据《遗书》两本互校,有初印不误而续印诸误者,亦有续印改正者,皆择是而从,其有两本皆误,或所据今本有误为王氏所未正者,略出案语,以为说明。

优填王经

全一卷。西晋法炬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此经有三译,与大乘日子王所问经、大宝积经卷九十七优陀延王会为同本异译。叙述优填王之后归依佛陀,证得须陀洹果,而王却因听信无比夫人谗言,欲以百箭射杀王后。然所射之箭均绕后三匝,而还住于王前。王大为惊惧,偕无比夫人诣佛所忏罪,佛乃为说诫女色事。王即接受佛陀教化,归依三宝。

送郡守王纶之任

新领除书荷宠荣,双旌五马出都城。过家喜有亲朋会,入郡应多父老迎。好效刘宽施善政,肯教王霸擅能声。左江黎庶沾恩惠,鼓腹讴歌乐太平。

先正读书诀

《先正读书诀》采摘唐宋以来著名儒家学者的读书经验,汇编成的一本小册子,采集前辈儒家学者著作46部,分为192条,内容广泛,编排随意。涉及名人30位,如荀卿、朱熹、韩愈、欧阳修、张载、苏东坡、程端礼、黄庭坚、范仲淹、王应麟、宋濂、焦循、唐训之、陶爽龄、施虹、许衡、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魏禧、陆陇其、陆世仪、李光地、郑耕老、冯班、王敬之等,其中选择最多的是朱熹和二陆(陆陇其、陆世仪),此三人为理学集大成者,读书格言又极为丰富,故所选比例大。周氏的用意,《先正读书诀·王大准序》阐述道:“世之学者,或失驰骛,或失隐怪而拘迂,矧急功名、营利禄、囿风气、好辨难耶!于戏,读书而能识圣贤要旨,味经史精腴,通古今常变,正国家经权;穷则著为文章,达则政行利济,岂易学哉!岂易学哉!”从此可以看出读书目的正确何其重要。所贵于青少年立志为学,要在懂得国计民生,吸收典籍的精华,不论穷达,都要有所作为,不可仅作为利禄之具。

1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