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侍辂院叔过山庐意行甚适夜过半乃知醉卧山中而亲友或去或留因借渊明时运暮春篇一笑
宿戒亲友,蓐食诘朝。携幼偕往,历览江郊。鸣吭在谷,时云在霄。灼灼桃华,青青麦苗。且行且扶,且憩且濯。桥有危蹑,湖有遐瞩。古人惜春,常苦不足。又一月多,何如其乐。狷者隐沦,狂者咏沂。千载彭泽,异致同归。匪怨匪荒,天趣发挥。大阮静渊,心慕以追。暑嬉我林,夕偃我庐。或醉或逃,听客所如。林堕片月,室耿残壶。一笑成诗,良非起予。摩肩趋利,市门之朝。夷然抱关,市也亦郊。一念静躁,悬隔壤霄。旱火禾焚,实焮我苗。饮冰内热,其何能濯。大播眯昧,近或弗瞩。我有至境,反观内足。寂寞宽閒,自得其乐。茫茫禹迹,海岱淮沂。游子倦矣,故乡如归。牛羊在野,举肱一挥。既入其苙,夫又何追。八荒我闼,天地我庐。六凿何有,一席晏如。西风篱落,剥枣断壶。静以观复,闭户者予。
乙丑春二月二十有四日邑侯裒谷孙公有事罗浮同社诸君子偕集江上小堂举酒相贺夫劝课农桑巡行阡陌辟草莱以正疆界蒐伏慝而饬干掫此循良实政开邑以来二百五十馀年所未有也遂相与绘图授简侈为诗歌以副野史公复取道于先司徒东皋别业驻辔于先仲第□子二石山房盖有谋野则获之思焉萱乃携子及孙炊脱粟酾茅柴以窥马足公辄欣然班荆移阴而别时余以目眚不能从公于迈为四百三十二君归石候命第以一日之长狎主齐盟敢不悉索敝赋窃附中和乐职之谊遂鼓腹
芙蓉万片碧氛氲,一骑言从四百君。竹下停镳因问俗,溪边洗盏复论文。蓘穮已慰篝车祝,游豫能同鹿豕群。为报省耕还省敛,更期携手蹑飞云。逐队云山夹路花,春风先到野人家。瓦盘鸡黍儿孙见,野茇壶箪父老遮。单车不惮缘千亩,一发惊看有五豝。笑憩甘棠无讼听,独携綵笔染丹霞。踏残芳草破苍烟,出舍春郊春更妍。山泽可能容伏莽,芮虞从此有间田。拍肩挹袖披金简,选石题诗啖玉延。卒岁优游真再造,西园安枕老顽仙。行春银艾紫游缰,税驾名山问启疆。丹灶药留勾漏令,白莲花似秘书郎。琅璈夜按云和谱,铁峡朝探桂醑方。植杖白头同击壤,一时狂简尽成章。
诸公赋东园兄铜雀砚甚夸余独不然然苏长公诗铭梅都官长句皆尔如谓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不及鸳鸯飞乃有科斗情入用固为贵论古难与并之类是已敢并为之反骚
临洮健儿衷甲衣,曹家养儿乘祸机。匹夫妄作九锡梦,鬼蜮敢学神龙飞。负鼎而趍不遄死,筑台尚欲储歌舞。但知铜雀望西陵,不觉妖狐叫墟墓。分香卖履吁可怜,所志止在儿女前。竟令山阳奉稚子,出尔反尔宁无天。陈留作宾向司马,包羞更出山阳下。国亡台废天厌之,何事人犹拾残瓦。古来观物当观人,虞琴周鼎绝世珍。区区陶甓出汉贼,矧可使与斯文亲。歙溪龙尾誇子石,端州鸲眼真苍璧。好奇不惜买千金,首恶宁容污寸墨。书生落笔驱风雷,要学鲁史诛奸回。请君唾去勿复用,铜雀犹在吾当摧。
签判黄元功公廨枕江有小亭落成之初予偶假居之明洁深稳因得游息其上榜曰寓亭并留鄙句以见意
物生天壤间,有形孰非寓。心随万境转,飞走各依附。峤南山河异,岁月亦屡度。新亭枕江皋,杳渺可飞步。风涛振几席,云月随杖屦。吾生真寄耳,那复叹淹驻。当年有离忧,政以南北故。举足皆道场,意适随所遇。往参少林禅,归指曹溪路。去住吾何心,要以生死喻。远迹混渔樵,忘机狎鸥鹭。千载如知心,相对犹旦暮。
绍兴壬子某南迁过疏山上一览亭见拟东坡煨芋诗刻龛之壁间诗律句法良是殆不能辨乃宣卿侍郎守临川时所拟作也后数日道次安仁县一士人吴君出宣卿诗数十解示余奇丽清婉咀嚼有味如啖蔗然读之惟恐尽于是拊卷三叹而后知公置力于斯文久矣又二十年宣卿筑室荆溪山中别营一堂以平生所蓄东坡诗文杂言长短句残章断槁尺牍游戏之作尽椟藏其中号景坡自书榜仍为记刻之某欲具小舟造观而宣卿召用今以集撰守吴门乃赋诗为之先
王公制练衣,谢傅捉葵扇。歘若置邮然,一昔遍海县。东坡百世师,乘云上骑箕。文争日月光,气敌嵩华齐。诸儒望先觉,坐待成风斲。一斤应手挥,郢鼻无留垩。公生不并时,关楗同一机。识真属具眼,造的今中眉。诗亡束晰补,书受伏生所。神交接混茫,参差梦中睹。授我笔如椽,五色光属联。醉上金銮殿,挥泉洒谪仙。
辛巳腊月休日绝江至瓜洲观战地与马德骏冯圆中二郎中会舟回焦山德骏令嗣始来侍行某偶留金山不获与此游辄和三诗以寄怀时驾至镇江 圆中鹤字韵
轻舠舣江浒,欲作扬州鹤。翩然下中流,隐隐片帆落。两岸阨海口,焦乃居上腭。呀呷受沧溟,馀地著万壑。碧瓦差龙鳞,浮图峙麟角。潮回露滩舂,礧砢出坚确。仆碑苍藓馀,琬琰在山脚。玉气薰林峦,风烟不萧索。何年王右军,大书此镵凿。遂令卫永辈,千古束高阁。嗟予咫尺许,来往诚大错。赖有三公诗,时时资咀嚼。唯忧赤地旱,兹石或流烁。用汝作霖雨,王言非戏谑。
赠少参王本一本一以公谴谪戍吾璚上谒军门予适守苍梧道过与语甚悦且闻其善书因求写梧山书院四字及敬义字皆有矩矱临别谓予宜有赠什予归急草古风一章未及脱稿而舟已发矣人便因附寄申意
梧城六月漓江涨,有客乘舸溯流上。邮亭过语汗浃衣,细雨蛮烟共惆怅。仕当河洛家秦关,乃自西北来东南。直道动与世情迕,霜蹄暂蹶中何惭。前年谪来余吏部,君今复践琼台路。胡为海上一丹丘,连屈双贤踵高步。鲸波浩溔乾坤浮,坡翁曾此跨鹤游。飘飘仙驭不可絷,江山遗迹留千秋。明珠在渊光闪烁,松筠不共凡英落。圣主怜才意未央,赐环今下经纶阁。
同郑基本初访吴庠郑元祐明德教授、俞鼎叔铉学正,教授留饮斋中。是夕雪,因相与联句以纪一时会盍
中吴泮宫古,广文官舍敞。佩衿方休诵,冠带骈憩鞅。岁晏云四合,雪暮霰交响。飞帘势簸扬,滕六影下上。污邪毕洁净,坱轧周涤荡。若将混端倪,无复别封壤。飒沓竹末俯,碎兀木本强。漏壶咽铜龙,城柝卧素蟒。冰澌静胶研,颢气深刺幌。香乾芸散帙,味永齑冻盎。拥褐肩独耸,击钵技自痒。诗盟得寒郊,茗饮失粗党。路迷梁园邈,地失程门丈。殊怜局驴背,颇快衣鹤氅。沈廖度郢曲,浩溔泛剡桨。流风注存心,叔世入纡想。戍遥皲瘃苦,野旷爪牙攘。好音怀鸱枭,怪物绝魍魉。愿追文正躅,不辞庆历党。层甍庋诸经,直道扩群枉。新知春兰蔼,旧游曙星朗。谦虚侧皋比,欲寡贱熊掌。张灯初筵秩,举爵朋酒飨。黄羞登俎柑,白荐作羹鲞。叙齿先一饭,探钱罄馀帑。清宜禅僧分,瑞许贤守赏。螟蝝殄无类,来牟熟有象。阴褰天光发,阳复履道长。高视吞八九,独立配参两。幸敦君子交,再极尼丘仰。
方岩山有仙人田项宜父家其下于屋之西偏筑亭疏沼杂莳花木为娱奉寿母之地即以名之自著怀仙杂咏百有一首名胜留题亦多未免皆泥乎神仙之说来徵余吟余谓神仙之事深言之则似诞今诸贤所赋无复馀蕴使余更下注脚不愈诞乎且人生一世苟能超然达观惟适之安斯人中之仙已岂必十洲三岛间之谓哉因即此意赋十章
筑亭疏沼隔尘埃,白白朱朱次第栽。人面春风俱不老,板舆日日看花来。绿萝翳翳结高林,烟吐霞吞一径深。半夜松凉鹤先睡,满山明月自横琴。一涧寒泉九节菖,酿泉为酒冽仍香。玉卮捧处慈颜喜,眉寿方岩共久长。有时山洞拾荆薪,应遇真仙对弈春。多少胸中高著处,尽教饶尽世间人。秋池清晓濯玄云,鸲眼辉涵紫玉文。细字黄庭应写就,莫将容易博鹅群。桑竹森森绕屋边,美池清泚浸良田。桃源只在桃溪上,不信壶中别有天。晚菘早韭各随时,霜薤青青间露葵。甘脆自堪供小摘,不须他觅养神芝。紫锦囊缄五岳形,白书黑纸秘黄庭。何如琴几焚香坐,细读包牺一卷经。自傍青牛种早粳,炊来玉屑满盆香。休论服日餐霞事,只此延年第一方。阡陌纵横尚宛然,知他耕耨是何年。果然绝粒轻能举,底事仙人亦有田。
洪武庚辰八月一日为抚安人民至衣锦乡访安湖书院拜先圣殿谒先贤祠栋宇倾挠廊庑荒茀顾瞻感叹念欲兴修兹焉经始以俟毕工历初十日夜坐挈矩堂新月满庭谩尔兴怀成五言近体十首时儒生钟民敬亦次余韵以纪一时之清兴也
凉夜坐长庑,披衣酒半醒。月涵双沼白,云去万山青。遗老犹文物,前修尚典刑。我来勤抚字,短发故星星。昔号怀珍士,今游衣锦乡。三程祠尚在,二谢冢应荒。仪范崇昭代,功勋铭太常。自惭居邑宰,吊古意何长。天地有否泰,山川无古今。相传旧时政,应慕昔贤心。三献曾悲玉,四知常畏金。平生无寸术,一念恤民深。三桂雪霜古,孤槐风雨黄。昔贤祀宇在,先圣殿庭荒。壁刺藤枝小,墙垂草蔓长。愧予同政教,感慨意徬徨。夜坐庭前月,娟娟影倍清。眼看前代迹,心切故乡情。积水鱼龙起,空林鸟鹊惊。灵槎如可觅,吾欲上蓬瀛。昨日又今日,千山复万山。道途常畏险,身世每思閒。有役吟情涩,无忧酒量宽。一官聊自慰,未必误儒冠。问月月不荅,留云云自行。江山应有待,天地岂无情。苍狗形须变,青鸾影更明。一杯聊复尔,漫听浩歌声。不尽吟诗趣,徘徊欲二更。乱星浮酒瓮,孤月煮茶铛。此夜朋徒兴,他乡兄弟情。平生仗忠信,抚事不须惊。得酒晓仍饮,寻思夜更哦。人心应复尔,吾道竟如何。蟾影一池静,蛩声四壁多。百年斯道重,未用叹蹉跎。问俗经村落,周行途路难。端严元有道,澹泊若无官。报国寸心赤,忧民两鬓斑。位卑才更拙,谁为达朝端。
诗缵绪
诗经学专著。十八卷。元刘玉汝撰。玉汝字成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尝举乡贡进士。所作《石初集》序,末题洪武癸丑(1373),则明初尚存也。元代的诗经学,已成为朱熹学派的天下,当时的诗学著作,如刘瑾《诗传通释》、梁益《诗传旁通》、朱公迁《诗经疏义》、梁寅《诗演义》等,大都演述朱熹之说,尺寸不逾,少有发挥,惟独刘玉汝所作《诗缵绪》,对于朱熹《集传》,有所发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大旨专以发明朱子《集传》,故云《缵绪》,体例与辅广《童子问》相近,凡《集传》中一二字之斟酌,必求其命意所在。或存此说而遗彼说,或宗主此论而兼用彼论,无不寻绎其所以然……虽未必尽合诗人之旨,而于《集传》一家之学,则可谓有所阐明矣。”刘氏阐发《集传》,主要在论比兴之例和用韵之法两个方面,论比兴,谓有取义之兴,有无取义之兴,有一句兴通章,有数句兴一句。分析取兴的方式,别为一体者,亦复不少。阐明用韵之法,曾指出有隔句为韵、连章为韵、叠句为韵、重韵为韵等类型。此外,论风雅之殊,谓有腔调不同之类,皆可供参考。综观其书,对《集传》所定比兴,发明尤多。例如:《黍离》篇云:“以《黍离》为赋者,谓故都宗庙宫室全不见,而所见惟此耳。然不言所不见,惟言所见,则故都兴亡盛衰之感,皆在黍离二语,而有无限悲怆之情矣,故因以兴下文行迈心忧之意。”这是对《集传》“赋而兴”的阐发。《关雎》篇云:“兴有二例:有无取义者,有有取义者。传前以彼言此者,无取义也;后言挚而有别,和乐恭敬者,兼比也。兼比即取义之兴也。”。这是对《集传》“兼比之兴”的阐发。此外,谓《兔罝》篇“此诗全篇兴体也”;谓《泉水》篇“首章之兴,乃一篇之兴”;谓《园有桃》篇“此所兴与所咏尤不相干,不过托此起辞”。分析《集传》比兴之旨,极为精细。此书诸家书目皆未著录,独《永乐大典》颇载其文,四库馆臣辑其佚文,定为十八卷。今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春秋传说例
一卷。宋刘敞撰。此书与杜预《春秋释例》、陆淳《春秋纂言》相类,旨在发凡举要,阐明其《春秋传》褒贬之例,实为其《春秋传》一书之纲领。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原书凡四十九条,然无传本。今本是 《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只得二十五条,“且多零篇断句,不尽全文”。《春秋》一书之例(亦称义例》是历来治《春秋》者最为关切的热点。《公羊》、《榖梁》二传以阐发《春秋》大义为主,认为《春秋》大义主要在例中; 《左传》 以事说经,亦有所谓 “五十凡”。三传对《春秋》之例已是大不相同,而后儒之说《春秋》又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春秋》有例无例,是鲁史旧例或是孔子所创之例,可以说是涉及《春秋》一书性质的根本问题。此书之说例,虽是为其书而作,实则仍是说《春秋》之例。如《遇例》条云:“公与诸侯遇,志也,外遇不志也。其志者,以我有事接之也。所以谓外遇不志者,遇者小事,小事不志。”现在学者一般认为,所谓《春秋》之例,实际上是修史的一些用辞惯例,即使是这些例,《春秋》也未完全划一。因此,用例来阐明《春秋》大义,必然只能是臆度妄断。而刘氏之说例,即使不涉及所谓大义,也多臆说。如《弗不例》条云: “弗者,诡辞也; 不者,直辞也。”此书于宋哲宗时被旨刊行,现存有宋嘉定九年汪纲刻于新安本、宋邵氏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汪刻丛书本、聚珍本、闽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四书集义精要
注释书。宋末元初刘因撰。成书年代不详。全书28卷,为举卢孝孙《四书集义》精义而作。元代刘因(1747—1293)撰。刘因字梦古,一名骃,自号静修,元代理学家。雄州客城(今河北徐水东)人。不仕于元,隐居乡间,潜心学问。其理学思想宗朱子,但羼入了陆学。对于理学的传播及元代理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著有《四书集义精要》、《易系辞说》等。朱熹著《四书集注》外,又常与人问答有关四书的问题,不及订归于一。其后卢孝孙取《语类》、《文集》中论四书的材料,辑为《四书集义》,凡一百卷。读者很感繁冗,刘因于是择其精义,删其枝叶,编成此书。
松峰说疫
瘟疫著作。6卷。清·刘奎 (松峰)约撰于 1785年。卷1述古,广采前贤有关瘟疫之论,以明其学术渊源;卷2论治,先列总论十二条,次举瘟疫统治八法等;卷3杂疫,集诸疫七十余证,列举放痧、刮痧、治痧诸法及用药宜忌;卷4辨疑,列举14条论瘟之疑,详加辨析;卷5诸方,载方120余首;卷6运气,阐述气候变化与瘟疫的关系。此书上承《内经》运气学说,兼采吴又可等瘟疫名家,参以作者见解,将疫症统分为瘟疫、寒疫、杂疫三类,提出治疫症最宜通变,首倡瘟疫统治八法,在瘟疫著作中有一定地位。现存嘉庆年间刻本。
西游记百回详注
悟元子曰:人身难得,无常迅速,生生死死,轮回不息;一失人身,永久恶趣,可惧可怕。举世之人,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醉生梦死,碌碌一世;入于苦海而罔觉,陷诸火坑而不知,以苦为乐,以假为真。殊不知一切尘缘世事,俱是戕性之刀斧;恩爱牵缠,无非丧命之井坑。他时阎王老子打算饭钱,当得甚事?纵有金穴银山,带不得些个;孝子贤孙,替不得分毫。只落的罪孽随身,万般虚妄。所以历代丹经,群真道书,传流后世,使人寻文解义,脱火坑,出苦海,弃妄存真,以保性命。然而书愈多,人愈惑,其辞意幽深,终难窥其底蕴。
明本释
一名《明本》。南宋理学普及读物。刘荀撰。3卷。刘荀以为事物莫不有本,学者进德修业,必先明本,循序而进,然后德业可成。然初学者往往事于末而昧乎本,因撰是书。举关于大体、切于实用者凡33条,各著明其本。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修身治学,如“寡欲者,养心之本”,“求实用者,穷经之本”;二、待人处事,如“不求备者,待人之本”、“达人情、去利心者,行事之本”;三、治国为政,如“正君心者,治国之本”、“审势者,安天下之本”、“宽而有制者,御众之本”。贯穿了儒家推己及人,由修身至于平天下的思想。全书以“明四端、察五典者,穷理之本”、“穷理者,进学之本”为先,最后又以“中”为“道之大本”、“天下之大本”作归结,体现了理学格物穷理、理一分殊的特点。因此书系为初学者而作,故作者采取了“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撰述方针,诠释务求其详。每条之下,大量罗列四书五经和宋代诸儒的有关论述,尤多程颐及程门弟子之言,间或参以己意。宋代理学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大致已包举在内,可视作一本简明翔实的理学基础读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武英殿聚珍版书》、《畿辅丛书》、《清芬堂丛书》、《复性书院丛刊》等皆收录。通行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学诗百法
近人刘坡公撰,根据世界书局1928年版复印。《学诗百法》这本书专为学诗的人指示门径,从声韵、对偶、字句、章法、规则、忌病、派别、体裁八方面入手,按五七言古体、五言律绝、七言律绝的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诗歌创作划分为炼字、造句、属对、押韵,以及起、承、转、合等百种方法,每种方法都结合具体例证,特别是唐诗中的代表性诗篇进行剖析和指导,实用价值极强。初学诗者读此书,可获举一反三之效。
大唐新语
又名《大唐世说新语》,或《唐新语》。笔记。唐刘肃撰。十三卷。肃为宪宗元和时人。曾官江州浔阳主簿。此书成于元和二年(807)。仿《世说新语》体例,计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公直、清廉、持法、政能、忠烈、节义、孝行、友悌、举贤、识量、容恕、知微、聪敏、文章、著述、从善、谀佞、厘革、隐逸、褒赐、惩戒、劝励、酷忍、谐谑、记异、郊禅三十篇,按时代先后为序,或记人物故事、掌故传说,少则五、七条,多则二、三十条,全书共三百五十三条,近十万字。多采国史旧闻,记唐初至大历间轶闻杂事,颇有关乎政事、典制、人物、学术及宗教方面参考资料,亦随录保存若干诗歌佚篇。有部分内容取材《隋唐嘉话》,然较《嘉话》更为详赡。以《四库全书》本为善,三十篇外有“总论”一篇。有明万历三十一年刻本,王世贞刻本及《稗海》本。《丛书集成》据《稗海》本刊印。一九五七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版,据《稗海》本点校新排印本。
三教平心论
凡二卷。元代刘谧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作者以儒释道三教之论争,千百年来,是非纷然,故特着此论以明辨之。初言三教皆为止恶行善之法,而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不可偏废;次言三教之极功(结果)有浅深之不同,故教有广狭、久近之别,以儒道二教为世间法,佛教则始于世间法终于出世间法;后则力驳唐之傅奕、韩愈之说,又举出宋之程明道、朱熹、张横渠、程伊川等之主张而论破之。
海岛算经
中国最早的测量学专著。刘徽撰。公元263年刊行。原名《重差》,附于《九章算术注》之后。唐代改为单印本。因书中第1题为测算海岛高远,故此得名。唐代有李淳风注本。宋元丰七年(1084)后收刻入《算经十书》、《丛书集成初编》。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现传本系清编《四库全书》时抄自《永乐大典》。该书曾被译成日、英、俄等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发行。刘徽(约225—295),中国古代数学家,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据考证系现今山东临淄或淄川一带人。他曾运用极限思想研究了圆面积和圆锥、圆台体积公式,提出了解线性方程组的互乘相消法(和现在的加减消去法一致),还引进了正、负数的定义和加减法运算法则。他在“以类合类”的思想指导下,将《九章算术》中的246个复杂数学问题,按其性质与解题方法分成9类,为中国数学更深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著作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本书共9题,都是利用测量(2次或3次)来计算高深广远的问题。第1题用重表法解决求海岛高远问题。第2题求松高问题。第3题用连索法解决望邑中的景差、邑方等问题。第4题用累矩法解决求谷深问题。第5题求楼高问题。第6题求波口广问题。第7题求望远中的水深问题。第8题求望津中的津广问题,第9题求临邑中的邑广问题。本书利用了相似形和勾股定理奠定了测量学的基础,也为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地图学奠定了数学基础。英国李约瑟博士把该书的9个问题概括为9种情况,如“从海上测量岛屿高度”、“测量山上树高”、“测量远处一个有城墙的城市的大小”等等,并指出:“不管在军事上或非军事上,这些测量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他又指出,那种把这部书描述成“实用三角学的九个问题”的作法是一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