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怡园雅集

吟风弄月夏秋好,霜信又催重九早。避暑已过寒未来,佳节登高豁怀抱。渊明生日传无徵,聊就重阳祝寿考。同侪争上皆山亭,定有天风吹浩渺。怡园主人兴最豪,何止十人才足了。远公本储斗石才,日课夫子犹自道。汝南夙负月旦评,一编诗集追丁卯。松庵三绝媲不知,早共枝山推墨宝。西堂佳句梦中搜,搜罗待续江干草。塍公味公皆好游,齐树燕云供摛藻。馀子莘莘亦善诗,近体古体会心巧。下走仅为下里吟,一曲阳春和终少。疏风冷雨满城来,名句自属潘邠老。子安年少得名滕阁序,有神助风风帆饱。七百里中一夕来,轻舟飞送疾如鸟。当将即席赋至落霞秋水惊人句,遂使都督以下文武读之齐倾倒。而我撚断吟髭,祇恐腹中空空笑我难就稿。羡君负大才,叹君知先兆。宦游既倦早归来,三径未荒篱菊绕。掩关习静怕自怡,结庐幸无车马扰。娱情诗酒复力田,百亩种分粳秫稻。园名怡兮社名陶,希古渊明志独矫。我读渊明九日诗,有花有酒溢言表。有酒可招刘伶陪,无酒或仿杜康造。龙山落帽韵事传,嘲孟有文文已杳。陶孟两家本旧姻,玉润冰清相映皎。坡公爱陶并爱孟,九日和陶诗意晓。孙盛嘲文久失传,坡公补之岂曰小。君性爱陶亦爱苏,尚友古人胸襟何浩浩。古人登高为避灾,只今避灾无仙岛。可怜岁岁遇兵灾,何日灾消身足保。此閒学士有青莲,追陪况有采芝皓。有酒学仙神与游,无酒学佛形似槁。惟君斗酒诗百篇,清新俊逸侔庾鲍。一官一集亦有人,翰墨因缘留鸿爪。诸君皆属风雅才,岂徒赠句欢联缟。顾余南郭亦滥竽,覆瓿讵可灾梨枣。沧桑变幻乱靡平,万斛愁凭一尊扫。

望海潮 题永嘉江心寺

中川烟媚,中洲星迸,排空二客奇才。双角斗螭,孤员戴鳖,何人半壁撑开。江上独登台。望灵湫爽气,白雁初回。丽水分青,乱鞭溪魄石门来。蓬山左股生煤。问神鳌钓却,琪树谁栽。东海浪高,南溟雾恶,英雄赫怒风雷。天地入螺杯。数眼前光景,芳草衔枚。叫起龙宫大鬼,一举殪鬿堆。

汴梁杂诗四首

天津桥上晚凉天,郁郁皇州动紫烟。长乐觚棱青似染,建章驰道直于弦。犬牙磐石三千国,圣子神孙亿万年。一策治安经济了,汉庭谁识贾生贤。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衣冠繁会文昌府,旌戟森罗部曲侯。美酒名讴陈广座,凝笳咽鼓送华辀。秦川王粲何为者,憔悴嚣尘坐白头。楼外风烟隔紫垣,楼头客子动归魂。飘萧蓬鬓惊秋色,狼藉麻衣涴酒痕。天堑波光摇落日,太行山色照中原。谁知沧海横流意,独倚牛车笑孝孙。寥落关山对月明,客窗遥夜梦魂惊。二年岐下音书绝,八月河南风露清。冉冉暮愁生草色,迢迢秋思入虫声。谁知广武英雄叹,老却穷途阮步兵。

步虚词三首

阆苑仙人白锦袍,海山宫阙醉蟠桃。三更月底鸾声急,万里风头鹤背高。万神朝罢出通明,和气欢声满玉京。见说人间有新异,绿章封事谢升平。琪树明霞碧落宫,歌音袅袅度泠风。人间听得《霓裳》惯,犹恐钧天是梦中。

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

皇皇帝祜,诞隆骏命。四祖正家,天禄保定。睿哲惟晋,世有明圣。如彼日月,万景攸正。巍巍明圣,道隆自天。则明分爽,观象洞玄。陵风叶极,绝辉照渊。肃雍往播,福禄来臻。在昔奸臣,称乱紫微。神风潜骇,有赫兹威。灵旗树旆,如电斯挥。致天子届,于河之沂。有命冉集,皇舆凯归。颓纲既振,品物咸秩。神道见素,遗华反质。辰晷重光,协风应律。函夏无尘,海外有谧。芒芒宇宙,天地交泰。王在华堂,式宴嘉会。玄晖峻朗,翠云崇蔼。冕弁振缨,藻服垂带。祁祁臣僚,有来雍雍。薄言载考,承颜下风。俯觌嘉客,仰瞻玉容。施己唯约,于礼斯丰。天锡难老,如岳之崇。

金刚经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于篇幅适中,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为须菩提尊者而宣说的经典,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大师持诵金刚经多有灵验感应,唐朝以后的僧人,将本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更因为禅宗各祖师的提倡,地位甚高,唐玄宗敕定《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为三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亲自为此三经作注。宋代公家则以《金刚经》测验僧侣。明成祖因国师临济宗的姚道衍之请,集僧俗二界善知识作《金刚经解》。

丹阳集

诗文别集。二十四卷,其中诗七卷。宋葛胜仲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丹阳集》四十二卷,《后集》四十二卷。根据南北宋之交文人惯例,正集(或称前集)一般收录北宋时期诗文,后集收录“中兴以后”(即南宋时期)诗文。葛氏之正集与后集,大约亦如此区分。《宋史·艺文志》著录《葛胜仲集》八十卷,可能是通计其数。据胜仲之婿章倧所作行状称,“有文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初刊版于真州,兵燹残阙,隆兴甲寅(疑为甲申,即1164年),知州事宋晓修补之,自跋其后”,“淳熙丙午(1186年)知州事姚恪又为重锓,中书舍人王信为之跋”。可知葛集在宋时有数种不同之版本。因此,关于葛集记载多歧异。宋以后胜仲之集遂无见于书录记载。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诗文,分类编辑,厘为二十四卷,包括文十五卷、诗七卷、词一卷、所附行状、谥议等为一卷。然宋刻并未完全沉灭。近人傅增湘曾在北京书肆访得《丹阳后集》残页二张,据其考订,当为南宋高宗绍兴(1131—1162)间浙江刻本。二十四卷本,除《四库全书》本外,还有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896)盛宣怀所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随巢子

一卷。周巢子(生卒年不详)撰。有人认为随巢系姓氏,或曰随名巢。墨子弟子。据《汉书·艺文志》墨家类载:“《随巢子》六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皆云一卷。宋《崇文总目》未著录该书,可能亡于宋朝。关于《随巢子》一书的思想内容,我们仅能从前人的记载中窥知一二。《史记·太史公自序·正义》引韦昭注曰:“墨翟之术尚俭。后有随巢子,传其术也。”《文心雕龙·诸子篇》:“墨翟、随巢,意显而语质。”清人孙诒让说:“随巢、胡非,则多主于明鬼非斗,与《墨子》七十一篇之旨若合符契。”而随巢之说兼爱曰 “有疏有而无绝,有后而无遗”,则尤纯笃无疵,是知爱无差等之论,盖墨家传述之末失。随巢之学,最得墨翟之真。可惜原书早佚,现存的版本有: 清马国翰辑,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明归有光评 《诸子汇函》本,一卷。清王仁俊辑,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本。又,劳格尝辑此书,十分简略。孙诒让《墨子闲诂》后语所辑,最为精详,可供参考。

周礼复古编

一卷。宋俞庭椿撰。除着有《周礼复古编》外,还有《北辕录》已佚。“周官补之”之说,创于南宋初年。俞庭椿认为:《周礼》司空之官,多散于五官之属,《冬官》不亡,特错简置五官之中,因割裂颠倒,以足其数,遂着此书以考六官之讹误。《周礼复古编》认为五官所属皆六十,不得有羡,羡者皆取以补《冬官》,对此,后人多不以为然,责备此说凿空臆断、谬妄无据。又认为《天官》世妇与《春官》世妇,《夏官》环人与《秋官》环人,为一官职重复,应省而并之。对此《四库全书总目》驳之曰:“其说似巧而其谬尢甚”,认为二世妇与二环人职掌各殊,并以序官考之,其驳较为正确。总之,尽管《周礼复古编》观点有所偏颇臆断,但其不固成见,开了《周礼》研究复古学说的先河,创《冬官》不亡的新学派,对后世颇有影响。元代邱葵,吴澄研究《周礼》则沿用俞的学说。直至明末,此学派仍存。清儒对此极为不满,《四库全书总目》说“故特存其书,着窜乱圣经之始,为学者之炯戒”,《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认为“着变乱古经,自是人始也”,未免偏颇。复古学说在《周礼》研究上有一定地位,对促进理学发展有一定影响,《周礼复古编》在学术上有参考价值。此书,《宋志》载三卷,《四库全书》中为一卷,标为陈友仁编,为陈友仁订正《周礼集说》将此书附于其后。版本有:明刊本、淡生堂余苑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补《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礼记述注

二十八卷。清李光坡(1651-1723)撰。光坡字耜卿,廪膳生,家居不仕,性至孝。为学以宋儒是宗,专意于《三礼》。着有《周礼述注》、《仪礼述注》、《皋轩文集》等。是书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乃专为驳正陈氏《礼记集说》而作。其《自序》云:“始读陈氏《集说》,疑其未尽,及读注疏,又疑其未成。如《序》内称郑氏祖谶,孔氏惟郑之从,不载他说,以为可恨。郑氏祖谶,莫过于郊特牲之郊祀,祭法之禘祖宗。而孔氏《正义》皆取王(肃)郑(玄)二说,各为缕列”,其他“自五体大者至零文单字,备载众诂,在诸经疏中最为详核”,以为陈澔实妄言诋毁孔颖达之书矣。故光坡是以驳正陈氏《集说》为大旨,力斥其“诸篇皆妄次第”。而光坡是书却颇有条理,犹现身说法,每篇前有小序,于经文则节取一句或一词而述注之,各为一条。每条先录郑注或孔疏,或《集说》、或朱子注、或秦汉群经及诸子、或唐宋以来说经众家之言,间有“坡谓”,以阐发己意。其《述注》以程朱理学为依据,补述训解郑玄之注,却又不偏于一家之言;于陈氏《集说》即力斥其非,亦间取可取者。然其于名物,典制、器数之考中,颇多阐发经文义理之宏微,故与陈氏不能尽相隔绝。有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雪心赋

《雪心赋》系唐朝卜应天所著,是风水形势法、峦头法的经典著作。卜应天,字则巍,号昆仑子,又称卜都监。卜应天世居赣州,荐太史不就而入道门,为黄冠师。因自许心地雪亮,透彻地理,因而将其著作取名《雪心赋》。《宁都直隶州志》载:“仆都监,逸其名。善青乌术,官司天监都监。黄巢之乱,仆与杨筠松避地县西怀德乡,遂以其术,传中坝廖三传,三传传其子瑀,瑀传其婿谢世南,世南传其子锡。

会真集

会真集,原题「超然子王吉昌撰」。约成书于金元间。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书主要论述内丹道法。卷一为图说,内载太极图、五行生数图、四象生八卦图等十余幅图,每图后附论说。卷二、卷三为曲集,收入曲子九十余首。卷四、卷五为词集,收入词七十余首。其图说词曲,皆以阐述太极、五行和八卦运行变化之数为主旨,以供内丹修炼者取法。对五行八卦生成合会之数,解释尤为精详。认为五行生数始于水,其数一,其色黑,乃乾元之始,八卦之宗,即金丹之本也。炼丹者呼吸升降、采炼抽添、周天运转等,皆须合于阴阳逆顺之数。又称内丹九转功成,再炼神合道而彻了本元生灭之性。其说兼融全真道与南宗张伯端之丹法。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经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经。撰人不详,约出矜南北朝。言存神养生法术。《无上秘要》卷四七称此经原本有四诀八卷。现仅残存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其述流珠宫为“五宫雄一之高矣”,与《登真隐诀》卷上述九宫相合。另《无上秘要》卷47著录《洞真三元流珠经》。本经当出于六朝。述存思流珠、存思闭炁之法,与房中术结合。

易象大意存解

清任陈晋撰。一卷。《四库全书》本。此书不载《周易》经传本文,唯折衷诸家《易》说,阐明《易》象大意,故题曰《易象大意存解》。《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考《左传》韩起聘鲁,见《易象》、《春秋》。则《易》之主象,古有明文。陈晋以象为宗,实三代以来旧法。卷首标《凡例》七则,多申尚象之旨。书中首论太极五行,兼谈河、洛、先天诸图,然发挥明简,惟标举其理所可通,凡一切支离推衍、布算经而绘奕谱者,剪除殆尽。其《凡例》有曰:‘后之言象数者,流入艺术之科,其术至精,而其理亦更奥涩;然偏于一隅,似反涉形下之器。’可云笃论。次论彖、论爻、论象,不废互体之说,盖以《杂卦传》为据;次论六十四卦,各括其大旨,亦大抵切人事立言;终以《系辞》、《序卦》、《说卦》、《杂卦》,其文颇略。盖著书之意在于六十四卦,余皆互相发明耳。”

圣武亲征录

一卷。又题 《皇元圣武亲征录》。著者不详。记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两朝史事,成书于元世祖时期。元朝太祖、太宗《实录》多取材于此。有些记事为《元史》、《元朝秘史》所无,可补其阙,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清人修《四库全书》,以其述叙无法,词亦蹇涩,未予著录,仅存其目于史部杂史类。钱大昕最早注意到此书价值,为其作跋。此后,治元史者多重视此书。较早的版本有说郛本等。王国维综合各本进行校勘,疏其正误,撰成《圣武亲征录校注》一卷,见《蒙古史料校注四种》(收在《王国维遗书》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是较好的本子。清人何秋涛著《圣武亲征录校正》,亦可供参考。另有法国伯希和等人法文译注本,水平较高,惜未完成。

涑水记闻

笔记。北宋司马光撰。十卷。今通行本作十六卷。司马光为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书名本此。此书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宋太祖,迄于神宗,每条之下皆注其述之人,故名《记闻》,据传本书为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后记》收集的材料,故其中多记朝廷军政大事,而间涉琐事逸闻。其中多涉及宋初宫廷秘闻,可见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南村辍耕录

一名《辍耕录》。笔记。元末明初陶宗仪(?—1396)撰。三十卷。宗仪有《南村诗集》已著录。作者曾隐居松江,劳作之暇,顺手笔记杂事贮破盎中,积累十年,发录成编,以“辍耕”为名。共五百八十五条,二十余万字。所载极为丰富,于天文历算、地理气象、典章文物、掌故琐闻、宗教迷信、民间风俗,以及小说戏剧、诗词书画等,皆有记载,是一部汇辑历史琐闻的笔记,文献价值很高。材料多源于《国朝文类》、《癸辛杂识》等当代和前代人著作,亦有得于闻见者,均为较原始的元史资料。其于元代宗室、民族、典章制度和元末农民起义,叙述尤详,如“大元宗室世系”、“氏族”、“置台宪”、“官制资品”、“宫阙制度”、“纪隆平”等条。其述宋宫建置及元代纺织技术的传播,亦较详,均可补史缺。对元戏剧之院本、杂剧、曲名、歌调考订颇精,又言及园林、制墨、裱画、印篆、斵琴、髹漆、发烛等民间工艺,于了解当时文化发展与民生情状颇资参考。间有佳作,文学上多可采;诸多佚书内容亦赖以保存。 惟其编现芜杂,颇失条理,明初诸大家如宋景濂、高季迪、杨维桢、王逢原等人文集可补其未备。有明万历刻本,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善本;通行本有《津逮秘书》、《丛书集成初编》、《四部丛刊三编》等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出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排印本,北京汉学研究所编有《辍耕录通检》。

造像量度经

全一卷。清代工布查布译。全称舍利弗问造像量度经。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本经叙述有关造立佛像之法则。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于将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对舍利弗所问,以一五六之偈颂,述说佛之身量、肉髻、发际、面轮、额颏、唇齿、鼻眼、白毫、眉耳、颈肩、手臂、掌指、胸腋、腰腹、阴藏、膝踵、足底等长度规定,最后并有简短之流通文。本经于乾隆七年(1742)译出,译者工布查布又撰造像量度经引、造像量度经解,及造像量度经续补(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各一卷。其中,造像量度经引,论造像之由来,及汉式、梵式等分别,并附有释迦佛裸体及着衣相、无量寿佛像、文殊菩萨像、多啰菩萨像、世尊游化乞食相、诸菩萨侍奉世尊在旁列立之像、不动明王像、如来满月面、菩萨鸡子面、佛母芝麻面、明王四方面等图。造像量度经解,即注解本经之文义。乾隆十三年与经合编成四卷刊行,是即乾隆版。又相当于本经之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之中,然其译者不详。

造像量度经解

全一卷。清代工布查布译。全称舍利弗问造像量度经。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本经叙述有关造立佛像之法则。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于将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对舍利弗所问,以一五六之偈颂,述说佛之身量、肉髻、发际、面轮、额颏、唇齿、鼻眼、白毫、眉耳、颈肩、手臂、掌指、胸腋、腰腹、阴藏、膝踵、足底等长度规定,最后并有简短之流通文。本经于乾隆七年(1742)译出,译者工布查布又撰造像量度经引、造像量度经解,及造像量度经续补(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各一卷。其中,造像量度经引,论造像之由来,及汉式、梵式等分别,并附有释迦佛裸体及着衣相、无量寿佛像、文殊菩萨像、多啰菩萨像、世尊游化乞食相、诸菩萨侍奉世尊在旁列立之像、不动明王像、如来满月面、菩萨鸡子面、佛母芝麻面、明王四方面等图。造像量度经解,即注解本经之文义。乾隆十三年与经合编成四卷刊行,是即乾隆版。又相当于本经之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之中,然其译者不详。

1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