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定集

诗文别集。南宋汪应辰撰。二十四卷。应辰,字圣锡,初名洋,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学称玉山先生。本农家子,绍兴五年进士第一,高宗为改此名。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侍读。卒谥文定。政治上因主战与秦桧不和,为政多革时弊,少从吕本中,胡安国、张九成诸家学,又与吕祖谦、张栻相善,文章学问具有渊源,表侄朱熹颇引以为重。著有《石林燕语辨》。原有集五十卷,世久无传,明程敏政于文渊阁得旧本,摘抄其要,编为廷试策一卷、奏议二卷、内制一卷、杂文八卷,余散佚。嘉靖中,乡人夏浚列刻时,又附遗事、志传等二卷。清乾隆朝,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载与程本互相比较,删重补缺,诠次为二十四卷,虽仅得原书之半,然其精华略备于是。应辰平生不喜为文,以为不宜敝精神,然每作辄过人,代笔制诰,温雅典实。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武英殿木活字本。另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福建刻本、广雅书局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附清陆心源辑目、傅以礼录《拾遗》一卷。今人栾贵明据现残存《永乐大典》又辑得十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可补以上诸本之缺漏。

北山集

诗文别集。三十卷,其中诗九卷。宋郑刚中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刚中撰《北山集》三十卷。作者自序云:“《北山初集》即余所谓《笑腹编》也。余以绍兴乙卯(1135年)至甲子(1144年)岁所录文字自号《北山中集》;《笑腹编》则宣和辛丑(1121年)至乙卯岁中所录者,因号《初集》。”《初集》十二卷,《中集》八卷,《后集》始自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终于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凡十卷,为刚中之子郑良嗣编于孝宗乾道九年癸巳(1173)。其跋称此编“总三集,为三十卷,凡一千二百一十四篇,仍以《年谱》冠于篇首。”(现存本中《年谱》已佚。)郑集初刊于乾道(1165—1173)末年,今未见此刻流传。清圣祖康熙(1662—1722)间,郑氏乡人曹定远重刊《北山集》,将初、中、后三集,改为初集、二集、三集。后《四库全书》所收即曹氏刻本。四库馆臣进一步将此三编打通,统编为三十卷,但原集秩序,一仍其旧,故其所收录之诗未集中排列。三十卷中第一、二卷为诗,第十一、十二卷为诗,第十八、十九卷为诗,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卷为诗,从这种编排仍可见原编遗意、郑集除《四库全书》本外,还有曹定远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本,刚中后裔郑世成康熙三十六年刊本,名为《郑忠愍公北山文集》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另有清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胡凤丹所辑《金华丛书》本。

墨谱法式

制墨专著。北宋李孝美撰。三卷。李孝美,字伯扬,自称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书前有绍圣乙亥(1095)年间马涓及李元膺序言各一篇,叙述为孝美《墨谱》作序的缘由,盛赞孝美好墨为世罕有,不惧千里观墨的辛劳,收藏古墨的用心,求问墨工亲自造墨的求实精神,以及是书的功用。上卷曰图,绘有采松、造窑、发火、取煤、和制、入灰、出灰、磨试八图,图左一一有文字说明。中卷曰式,载有祖氏、奚庭珪、李超、李庭珪、李承晏、李文用、李惟庆、陈赟、张遇、盛氏、柴珣、宣道、宣德、猛州贡墨、顺州贡墨、以及无名氏墨,凡十六家之式。每式各绘面图、漫图,图左有文字说明。下卷曰法,载有牛皮胶二法,鹿角胶一法,鱼胶一法,减胶一法,冀公墨一法,仲将墨一法,庭珪墨二法,古墨三法,油烟墨六法,叙药一法,品胶一法,凡二十法。各法有文无图,持论剖析详尽,具有精理。明代以后虽不用此法制墨,但是书保存了古墨的制法和款式,可供后代参考借鉴。现存有刊本、许氏有影宋钞本、路有钞本、《四库全书》本等。

示儿编

也称《履斋示儿编》。二十三卷。南宋孙奕撰。孙奕字季昭,号履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平事迹不详。仅据书中第十卷称绍熙丁巳 (当为庆元丁巳,1197年)三月,侍宴春华楼,听到大丞相周益公议论,可知孙奕在宋宁宗时曾官侍从。此书卷首有开禧元年(1205)孙奕自序,称“考评经传,渔猎训诂,非敢以污当代英明之眼,姑以示之子孙”,故定书名为《示儿编》。全书共二十三卷,分总说一卷、经说五卷、文说和诗说共四卷、正误三卷、杂记四卷、字说六卷。以考评经史文艺、杂引众说为主,兼及朝野遗闻琐事。书中征据繁多,时有笔误,如,经说类中以《广雅》、《博雅》并言,以为都是张揖所作;诗说类中,以杜甫袭用白居易诗;杂记类中,谓唐太宗纳巢刺王妃为妻嫂;字说类中,谓诗有陈佗等,皆失于考订。又在经说类中,反复论证荆舒是惩句,僖公无此事,故孟子归之于周公;正误类中又谓僖公之事,孟子误以为周公。王安石《字说》霸字条下,称其学务穿凿无定论;艺苑雌黄一条,又称《字说》在熙丰间定有成书,是正舛谬,学者不能深考,类以穿凿嗤之。皆自相矛盾。文学类中又记契丹空纸祭文一事,亦无根据。经说类中于窃比老彭训 “彭” 为 “旁”,于黾勉从事训“黾”为“蛙”,后为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所取,其实,亦附会之论。书中虽小有瑕疵,但其中考经、考史、字音字训辨别异同等,可资参考者居多。其冗杂者可以不取,其精核者则不可废。清人顾广圻重为校补,可资参阅。今传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 与《丛书集成初编》本作《履斋示儿编》二十三卷,又附有清顾广圻 《重校补》一卷,为较好较通行版本。

张伯渊茶录

明代茶书,张源撰,1卷。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江苏吴县西山人。此地乃名茶碧螺春产地。据顾大典《茶录·序》称:其人“志甘恬淡,性合幽栖,号称隐君子。其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故所著《茶录》得茶中三昧。余乞归十载,夙有茶癖,得君百千言,可谓纤悉具备。”此书仅见《茶书全集》乙集本(刊于1613年),但屠本 畯1610年成书的《茗笈》中已引用此书内容。今见明代姚可成辑《食物本草》卷一六辑入此书,改题中郎先生《茶谱》。考袁宏道(字中郎)万历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595~1597)间曾任吴县知县,则此书成书当在此几年之间或稍前,约在16世纪末。此书共1500字左右,分为23则,多为自己的心得体会,是明代茶书中极为罕见的精审之作。如其言“选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的精、燥、洁三字经茶道,堪称言简意赅。又如品泉、投茶诸条,多不乏独创之见。与转相抄袭、人云亦云的明代茶书相比,实乃迥出流品,不同凡响。作序者,顾大典,字道行,江苏吴江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为绍兴府教授,历南京吏部郎中,迁山东副使,改福建提学副使,请托不行,忌者追论,坐谪禹州知州,遂自请免归。大典工诗善画,长于音律。博学多才。有《青衫记传奇》、《清音阁集》、《海岱吟》、《入闽游草》、《园居稿》、《北行集》等。

理学类编

八卷。明张九韶(生卒年不详)撰。张九韶字美和,后以字行,《明史·宋讷传》附载张九韶传,即称张美和,清江(今属江西)人。元末累举不仕。明洪武三年(1370),荐举为县学教谕,迁国子助教,改翰林编修。致仕返回故里,后又征入校书,书成而归。他博通经史,所教诸生多有成就,为当时名儒。此书成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凡三易稿。其初本名 《格物编》。临川吴当见之,认为此书所辑《天地》、《鬼神》、《人物》、《性命》之说,仅为“格物”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格物”的全部内容。因而改名为《理学类编》。此书主要是汇编宋代理学家关于天地、鬼神、人物、性命的言论。书前有临川吴当写的《序》。第一卷《天地》,分为“论天地之始终”,“论天地之形体”,“论天地之枢纽”三部分。第二卷《天文上》,分为“论日月星辰”,“论日月食”两部分。第三卷《天文下》,分为“论云雷风雨之属”,“论虹霓河汉”两部分。第四卷《地理》,分为“论地理之广阔”,“论潮汐之消长”两部分。第五卷《鬼神》,分为“论鬼神之情况”,“论祭祀之感通”两部分。第六卷《人物》,分为“论人物之始生”,“论人为物之灵”,“轮回生死之辨”三部分。第七卷《性命》,分“论性命之理”、“论本然之性”,“论气质之性”、“论心为性情之主”四部分。第八卷《异端》,分为“论佛老神仙”、“论阴阳家之说”,“论相人形貌”,“论谶纬之说”四部分。所收言论以宋代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六位理学大师为主。而以《荀子》以下五十三家之说为辅,如扬雄、谷永各家,《淮南子》 洪迈《容斋随笔》、罗大经《鹤林玉露》等,并加采摭,以参考互证。偶引六经、《论语》、《孟子》、必置于各部之首。作者自己的见解列于最后,加“愚按”二字。其所采录的言论,不主一家,绝少门户之见。摘取精要,条理精密。自己所论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如认为,天度一周之时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日而有余,日道 周之时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日而不足,天度有余,日度不足,故六十余年差 度,是谓岁差;微雨将散为日光所照,即成彩虹,雨散则无。对于佛道、阴阳、相术、谶纬诸家斥驳明切。他认为,佛老以死生祸福之说惑人;相术者视人面貌而知吉凶是妄诞。所论深刻,足以破世俗之惑。有《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

孟子师说

《孟子》研究著作。明末清初黄宗羲撰,一卷。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南明弘光朝覆亡后,曾纠集里中弟子数百人,从鲁王抗清,号“世忠营”。失败后奉母返里,主讲证人书院,绝意仕进。是书系述论其师刘宗周关于《孟子》学说之宗旨的著作。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学者称念台先生,又称蕺山先生。浙江江阴(今绍兴)人,万历进士,官至左都御史。性鲠直,天启时得罪魏忠贤,削籍;崇祯时又指责思宗过失,两次被斥为民。明亡,绝食死。宗羲以其师刘宗周于《论语》有《学案》,于《大学》有《统义》,于《中庸》有《慎独》,独于《孟子》无成书,乃述其平日所闻,潜心读其师书之所得,著为《孟子师说》,以补所未备。宗周之学,标举“慎独”为宗,而大旨渊源,以阳明之说为本,故宗羲所述,仍多阐发“良知”之旨。然于“滕文公为世子章”,力辟沈作喆语辨无善无恶之非,于“居下位章”,力辟王畿语辨性亦空寂、随物善恶之说,则亦不尽从姚江学派。其议论,大都按诸实际,推究事理,不为空疏无用之谈,略其偏驳而取其明切,于学者甚有裨益。宗羲对其师后世蒙受毁伤甚为愤慨,谓“毁誉失真,孟子虽为一时言之,而后世大抵皆然。如程朱门人尽有庸下而无不多誉,象山阳明至今毁者不已。至于青史,其淆弥甚。人言盖棺论定,君子之论定,毁誉之论未始有定也”。有《四库全书》本。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十卷。附指南总论三卷。宋陈师文 (生卒年不详)等撰。陈师文,北宋末临安 (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曾任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大观中(1107—1110)奉敕与裴宗元等人校订官药局所藏医方,辑成 《和剂局方》五卷。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官药局改称 “太平惠民局”,此书遂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并增补为十卷。此书历经增补,后附《指南总论》三卷,不知加于何时。书中收入七百八十八方,分十四门:治诸风、治伤寒、治一切气 (附积聚脾胃)、治痰饮 (附咳嗽)、治诸虚 (附骨蒸)、治痼冷(附消渴)、治积热、治泻痢 (附秘涩)、治眼目疾、治咽喉口齿、治杂病、治疮肿伤折、治妇人诸疾、治小儿诸疾。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方药皆经名医精选,每方必详述主治范围、配伍、数量并制剂方法等。此书盛行于宋元之间,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尚有许多成药沿用其方。书中亦有不少差讹之处,系因流传误写而致。书后所附《指南总论》三卷皆从《图经本草》中抄撮而来。其卷上总论处方、合和、服饵、用药诸法原则,并论及药性畏恶相反、服药禁忌及炮炙类例等;卷中阐述了中风、伤寒、瘴症等证治方法;卷下也是阐述诸种证治方法的内容。有元建安高氏日新堂刊本,元留畊畊书堂刊本,明刊本,清道光十年(1830)渤海高氏续知不足斋刊本,日本刊本,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8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铅印本。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

九卷。宋何大任编。何大任,南宋嘉定间 (1208—1224)曾供职于太医局,成安大夫特差判衔。此书为当时考试医科学生的问答程式,又名 《太医局诸科程文》、《太医局程文》。此书原作者不详,《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因前有何大任序并《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原牒》,据以断为何氏所编。宋代十分重视医学,自北宋仁宗皇祐中即命孙兆、林亿、高保衡等校刊古来医经典籍,颁行天下,垂为程式。神宗熙宁九年 (1076)置太医局,元丰间置提举判局,设三科:方脉科、针科、疡科,作为春试学生的辅导考试内容。崇宁间医科考试归国子监管,分三场:第一场问三经大义五道,第二场考方脉及临证运气各二道,针科、疡科试小经大义三道,运气二道,第三场假令治病法三道。南宋乾道中取消太医局,仅存医学科,直至绍熙二年(1191)复置太医局,考试以墨义为第一道。此书按当时考试的六个命题分为六项内容,含墨义九道,为医学理论基础;脉义六道,为诊脉学基础;大义三十七道,为天地之奥与脏腑之源,即自然变化与人类健康关系等; 论方八道,为方药理法;假令十八道,为因证处方之法;运气九道,为自然运行与人身感应之理。此书虽为当时考试程式,但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论述精详,理法严谨,故可为习医参考。有 《四库全书》本,清光绪四年 (1878)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1905年上海六艺书局石印本。

伊洛渊源录

学术史著作。十四卷。南宋朱熹撰。成书于宋乾道九年(1173年)。《伊洛渊源录》是叙述程派诸人言行事迹的著作,伊、洛是河南二条河名,标志二程(程颢、程颐)学派发源之地,故名。《伊洛渊源录》,记载的是二程学派师徒们的事迹、思想。卷一记载的是二程的老师周敦颐的行状。第二卷、第三卷记有关程颢的行状、哀词、遗事(二十七条)等。第四卷记有关伊川先生程颐的年谱、祭文、奏状。第五卷记康节先生邵雍:墓志铭、行状略、遗事。第六卷记张子厚、张天祺的有关事迹、司马光的论谥书。第七卷记范祖禹等三人事迹、祭文、遗事。第八卷记有关刘绚、李端阳、蓝田吕氏兄弟的墓志铭、祭文、遗事。第九卷记有关苏季明、谢显道的遗志、墓志及苏季明的奏状。第十卷记杨文靖:墓志铭、行状、遗事。卷十一记刘安节和尹彦明:墓志铭、遗事。卷十二记张思叔遗事,马时中逸士状,侯仲良:遗事、墓志铭。卷十三记胡安国:行状略。卷十四列身列程门而言行并不显著者十九人的姓名字号等以备参考。该书是宋人谈道学宗派,分道学门户的第一部著作,不仅将程学的承传关系、来龙去脉作了清晰、详细的考察,也保存了大量的史料。《宋史》中的“道学”“儒林”诸传,多以此书为蓝本。有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州正谊书院刻《正谊堂全书》本,民国七年(1918年)成都老古堂刻本、民国四年至六年(1935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经过校点,较佳。

宋朝事实

二十卷,宋李攸撰。李攸,字好德,江阳 (今四川泸州市)人。其生卒年月不详,曾官承议郎。其书原共有六十卷,前三十卷流行后,后三十卷因书中有涉及秦桧的内容,而未能公诸于世。今本二十卷是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并据赵希弁《读书志》所载门目加以编次的。其门目为“祖宗世次”一卷,“登极赦、纪元”一卷,“诏书、圣学、御制”一卷、“郊赦”二卷,“庙制”一卷,“道释”一卷,“玉牒、往”一卷,“官职、勋臣、配享”一卷,“宰执拜罢”一卷,“仪注”三卷,“科目、乐律、历象”一卷,“耕田、财用”一卷,“兵刑”一卷,“削平僭伪”一卷,“升降州县”二卷,“经略幽燕”一卷,共二十卷25门,属宋代会要体史书。其中记载的一些史实,如周世宗下三关,新、旧《五代史》只载益津、瓦桥二关,而是书则于此之外,并载淤口关;“登报赦”门载历朝登报南郊大赦诏令,还有太宗亲制赵普碑铭等,也为许多史书所缺。作者对是书用力颇勤,在所述人物、地名、时间、事迹下附有小注,其史料价值很大,常为研究者所征引;或纠谬、或补缺、或互为参订。修《四库全书》的纪昀等在奏上此书时说:“攸熟于掌故,经靖康兵燹之后,图籍散佚,独汲汲搜辑旧闻,使一代典章,粲然具备。”另外,书中有绍兴乾道间州县升降,淳熙绍熙间馆职员额,光、宁、理、宗四朝神御殿名等,为后人所附,也为十分有用的资料。此书原本已佚,赖《四库全书》辑录、编订而得原稿十之七八。1935年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出版标点排印本。1955年中华书局据此重印。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李焘撰。五百二十卷。编年体北宋史。焘取北宋九朝史事,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著为此书。起建隆,迄靖康,凡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自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目》十卷,《目录》五卷,共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大量史料,既可考定《宋史》、《辽史》及现存文集、笔记传写之误,又可从中辑存佚文、佚书。原书世鲜传本,今本系清乾隆时《四库全书》馆臣由《永乐大典》中辑出,缺佚英宗治平四年四月至神宗熙宁三年三月、哲宗元祐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元符三年二月至十二月,以及徽宗、钦宗两朝史文。清辑写本藏于南北七阁,后因兵火,已有散失。嘉庆时,张月霄据阁本抄本印刷,称爱日精庐本。光绪时,浙江巡抚谭钟麟延杨莹、黄以周等以爱日精庐本为底本,校以文澜阁残本,多有是正,由浙江书局刊刻。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

天圣广灯录

又称《广灯录》、《禅宗广灯录》。禅宗史书。北宋李遵勗编。30卷,另有目录1卷。天圣七年(1029),李遵勗献《广灯录》,仁宗赐“天圣”二字并序。本书系增广道原所撰《景德传灯录》而成,收录自释迦牟尼、摩诃迦叶以下西天二十七祖、东土六祖、南岳怀让下十一世、青原行思下十二世约370余人的机缘语句及略传。李遵勗得法于临济宗禅僧蕴聪,为南岳下第九世(《五灯会元》卷十二则编为“南岳下十世”),故对南岳系禅师叙述尤详,马祖道一以后诸师语录几乎全部收录。但缺青原系第一至六世,人物不全,且世系编次较凌乱。编者殁后,其小传及有关机缘语句亦收录于本书卷十八之末。本书刊行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收于《卍续藏》第135册。

挽宋显夫

广阳帝王都,生才总豪杰。宋氏产凤毛,颉颃丹山穴。大宋掇伦魁,千里誇汗血。挺挺庙堂具,自方稷与契。小宋踵而生,抱才不屑屑。锦肠浣尘土,出语必清绝。长公早厌世,士类增哽咽。赖有夫子贤,词林绍风烈。吹篪发高响,掉鞅追往哲。特起步生云,屡空心如铁。岌岌柱下冠,皇皇使者节。归弘虎闱讲,进造玉堂列。自我初识君,交情何茂悦。往来几廿载,相视无冷热。昨者纂三史,君名班马揭。走也徵自南,斐焉承乏缺。停觞话宿昔,握手惊老拙。知君众人中,于我常念切。过江宋史繁,纲领君自挈。是非有不齐,资君一言决。可怜朱墨烦,易致精力竭。蹉跎齿未暮,浩荡髯已雪。偶成三日阔,忽报二竖孽。问安榻频造,伏枕气就薾。朝看戏彩郎,日夕拥衰绖。哀哀浮世梦,奚翅剑首吷。人生无万全,赋予有更迭。古来贤达士,几人享期耋。想君乘云气,英爽不变灭。往□见九泉,谁能久离别!

咏逸民十一首

凤凰览德辉,奋翅翔千仞。矫矫孤竹子,求仁斯得仁。於心有不厌,视世等埃尘。俯仰志不屈,又不辱其身。圣言一以宣,万古无缁磷。谁言首阳山,卓与嵩华邻。采采山中薇,愧尔肉食人。劳生本非情,禄仕吾不苟。古来畎亩间,亦有沮溺叟。依依偶耕心,千载思尚友。中道世所难,狂狷诚足取。如何绝代下,相知不忠厚。仲尼不复作,斯怀向谁道。驱车秣驽马,吾将适齐国。闻有鲁连子,俶傥好奇画。一谈秦师走,再说聊城拔。功成不受赏,高举振六翮。布衣终其身,岂复为世役。茫茫千载远,安往访遗迹。踌躇东海上,向风长太息。四时相代谢,荣耀何足恃。瓜田引新蔓,不见桃与李。知士解其会,遇坎当复止。邵生故秦吏,乃亦睹兹理。贤哉感我怀,三叹不能巳。子真初亦仕,岁晚乃逃之。区区南昌尉,上疏忘其卑。忠言不见用,耿耿当告谁。飘然弃妻子,终身与世辞。抱关甘贫贱,所贵莫我知。至今九江濆,清风激群黎。神仙信茫昧,此士独不疑。孤云无定在,逝水何时归。遐思一矫首,怅望无由期。悠悠空山云,泱泱长江流。廊庙意不屑,山泽聊淹留。故人在天位,高步追巢由。岂曰子无衣,辛苦被羊裘。东京多节义,之子乃其尤。穷居虽独善,辅世岂不优。汪汪千顷陂,不为人浊清。道周言行表,荡然无得名。谁言牛医儿,乃是人中英。当时无间言,后世流德声。思之不可见,使我鄙吝萌。淳风久已漓,此意岂复明。时无君子者,虽贤宁见称。南州有高士,食力事耕稼。优游聊卒岁,不矫亦不隘。大木行欲颠,绋纚岂足赖。何为诸老翁,栖栖不遑舍。斯言非无见,明哲自高迈。谁能悬一榻,待子来税驾。鹿门何亭亭,下有辟世贤。凤雏隐中林,卧龙蟠其渊。一朝起高翔,斯人独深潜。功名不可为,我志久已安。一闻耆旧传,使我心悠然。黄鹄羽翼长,一举思千里。幼安本中原,乘桴走东海。举世方尚同,远引存吾志。流风渐异俗,敦礼化邻鄙。子鱼平生友,胡乃不相委。尘事非所便,田园久见招。归来三径中,蔚蔚长蓬蒿。虽有荷锄倦,浊酒且自陶。茫茫大化中,委运将焉逃。唐虞去已远,由来非一朝。粲粲霜中菊,采采忘其劳。

慈竹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去年笋已长,今年笋又生。高低相倚赖,浑如长幼情。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慈爱必孝顺,根枝信天成。吾闻唐之人,孝行常忻忻。郓州张公艺,九世同一门。大帝闻其名,衡茅降至尊。冯宿丱岁时,随父庐祖坟。父子相随孝,灵芝特地春。北海吕元简,四世为家主。以至牛马羊,异母皆相乳。虞乡董恭直,鞠养诸孤遗。鸲鹆与鸦鹊,同巢而共枝。孝行动天地,鸟兽皆随时。又闻猓然兽,死不相弃离。??与鲛鱼,子母长相随。兽面而人心,此兽信有之。兽心而人面,其人诚可悲。李钧为侍御,弃母在温州。母因殍饿死,甘旨何悠悠。光禄李玕者,亦是斯人流。有母不侍养,异居经千秋。唐家法网宽,贷死流遐陬。崔湜为侍郎,天子赐瓜香。携归与爱妾,老母不得尝。一旦恶贯盈,杀之于路傍。越公钟绍京,至孝何殊常。少时得果瓜,先解进高堂。长大遇玄宗,荣华不可当。孝者名常新,逆者污人伦。人既不如竹,乃是一埃尘。夫为人子者,莫若事尊亲。夫为人父者,莫若教儿孙。积善与行孝,可以立其身。我愿移此竹,栽于率土滨。使彼行人见,皆为慈孝人。樵童见此竹,且莫伐为薪。

江汉亭百韵

山川自高深,开辟由邃古。长江泻岷峨,横亘截区宇。东流为沔津,疏凿仗神禹。襟带成奥区,都会称鄂渚。环城得修冈,雄胜著台府。上有江汉亭,凭高欲鶱举。云谯护左方,南楼以为辅。飞甍立嶕峣,才去天尺五。星辰近梯级,岚霏日吞吐。横陈极苍茫,万象互昂俯。晴光敞双明,景物恣枚数。炊烟接空翠,下列十万户。榱栋出棱角,阛阓分脉缕。川涂竞走集,水陆跨重阻。东南引湖湘,西北控淮楚。舟车所交属,人物森萃聚。歌谣杂谐合,来往纷伛偻。溟濛尘蔽空,挥霍汗成雨。游盖惊云飘,联辔识骖舞。驱驰溢阡陌,时节相媚妩。裾袖翳朝日,光曜烛绡组。憧憧蚁迁穴,纭纭茧抽绪。亭亭肆遐睎,一一可细睹。至如城中边,万灶宅貔虎。春秋谨教阅,什什而伍伍。红旆罗旌幢,中军立旗鼓。冰霜贯戈甲,雷霆震弓弩。后先严车徒,坐作中规矩。被庐犹晋蒐,少长悉有序。礼成既饮至,络绎还所部。俯瞰了不遗,清流数鲂鱮。乃若天空澄,江色入环堵。云水渺相接,斜阳落晴坞。千艘卧平沙,片帆归远浦。微茫泛一叶,咿轧响双橹。报译认樯乌,航琛知海贾。微阴转层峦,轻烟生宿莽。栖鸟绝重澜,归鸿集寒屿。夜深渔火明,孤洲记鹦鹉。晴阴与朝暮,景色若誇诩。方春及韶淑,莺燕争鸣乳。桃李出新妆,周张环绣黼。修眉横柳堤,遗钿错花圃。孟夏薰风来,草木自蕃舞。翠幄帷清阴,密叶覆幽墅。入林梯空旻,影团修月斧。露掌逼高寒,金波沃肝腑。隆冬雪纷飞,琼楼耀江浒。万花著林端,晃不分细钜。兹维四时媚,代谢听寒暑。荣枯虽异撰,去来莫追拒。彼动此静观,群鱼沸鼎釜。纷纶各状态,天械发机杼。或如怀袖物,俯拾恣所取。或如海陆珍,搜罗寄庭庑。或如观大驾,旄头先卤簿。或如亲校猎,玉虬挖翠羽。或富若武库,宝物穷积贮。或丽若上林,鸟兽罗禁籞。或纾若绮縠,或列若簨簴。或背若相违,或进若相与。或蓊若兴云,或林若率旅。或惊若脱兔,或拱若礼鼠。或若鸡出埘,或若马奔圉。或变若龙蛇,或怪若猰貐。或奋焉若雠,或比焉若侣。或矫若怒嗔,或偃若戏侮。或剩若赢馀,或匮若贫窭。或聚散翕忽,或纵横旁午。或禽声咿嚘,高下参律吕。或人语叫噪,历落写筐筥。或以琴置膝,丝音宜搏拊。或时棋满枰,石韵杂珩瑀。或攲枕高眠,胡蝶梦栩栩。或相对啜茶,舌本跃清语。或暇日观书,肠腹自撑拄。或乘兴飞觞,醉后忘尔汝。或即境挥毫,图画入缣楮。造物无尽藏,傥来亦何忤。俛仰已陈迹,恍惚失处所。达观萃兹亭,宇宙一秬黍。斯亭名者谁,儒林得鼻祖。昔贤维南轩,心学绍东鲁。眷焉西南游,芳洲撷蓠荰。遗墨尚淋浪,隶刻照亭柱。迩来三十年,轩桷渐颓窳。堂堂魏国孙,玉节莅兹土。英声凛荆扬,盛事踵遐武。曾侯庐陵秀,一笑不龃龉。风月喜平分,江山藉宗主。兴仆追前修,遗迹荐蒐补。飞翚抗雄梁,石花呈古础。荒榛得奇观,幽思发新杼。公馀多胜概,往往压诸庾。赓酬驾元白,光燄陵李杜。领客共落成,而我亦同俎。半生嗟镂冰,一字不堪煮。乐事纪末颠,鸿笔愧燕许。吾伊补书债,欸乃效渔父。傥继竹枝词,编入武昌谱。

慈竹

门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一丛涧数步,森森数十茎。长茎覆短茎,枝叶不峥嵘。去年笋已长,今年笋又生。高低相倚向,浑如长幼情。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居然抱慈孝,根底信天成。吾闻唐之人,孝行常欣欣。郓州张公艺,九代同一门。大帝闻其名,衡茅降至尊。冯宿丱岁时,随父庐祖坟。父子相随孝,灵芝特地春。北海吕元简,四世同家主。以至牛马羊,异母皆相乳。虞乡董公直,鞠养诸孤遗。鸲鹆与鸦鹊,同巢而共枝。孝行动天壤,鸟兽皆随时。又闻猓?兽,死不相弃离。?蝎与蛟鱼,子母长相随。兽面而人心,此兽信有之。兽心而人面,其人诚可悲。李钧为侍御,弃母在□州。母因殍饿死,世□何悠悠。光禄李□者,亦是斯人流。有母不侍养,异居经千秋。唐家法网宽,贷死流遐陬。崔湜为侍郎,天子赐瓜香。携归与爱妻,老母不得尝。一旦恶贯盈,杀之于路傍。越公钟绍京,至孝何殊常。小时得瓜果,先解进高堂。长大遇玄宗,一夕登岩廊。孝者名长新,逆者污人伦。人既不如竹,乃是一埃尘。夫为人子者,莫若事尊亲。夫为人父者,莫若训儿孙。积善与仁孝,可以立于身。我愿移此竹,栽于率土滨。使彼行人见,皆为慈孝人。樵童见此竹,且莫伐我薪。

又上座主李左史八十韵

江路三年别,心旌万里摇。登龙空有梦,蛰蚁困无聊。侧听除书峻,深期庙论调。方看仪玉笋,胡遽理荪桡。在昔推华族,于今壮本朝。谈迁承绪远,坡颍更难超。江汉英风迥,堪舆间气饶。文传千户印,和备九成箫。撼地喧雷鼓,当空插斗杓。灵龟韬远见,瘦鹤峙孤标。久矣驽陵骥,凄其鹄避雕。与时为准的,立己有科条。蚤岁趋严诏,修名耸百僚。青藜窥夜读,纨箑障尘飘。荐绾藩侯绂,连驱使者轺。通才期用世,所至蔼腾谣。将略雄诸葛,皇灵格有苗。帝思前席问,命下赐环招。敷奏趋丹陛,疏荣逼紫霄。一朝惊玉立,三馆看缨彯。晓露坳螭润,春风砌药娇。倚才兼夕拜,专对禠天骄。草诏銮坡夜,横经鹤禁朝。紫荷班已峻,黄阁路非遥。感激君恩重,伤嗟世论浇。维时忧旱暵,大地遍炎熇。公道荒荆棘,舆情渴蓼萧。直前臣语戆,蹙听帝心怊。剪爪晨颁綍,濡膏夕洒瓢。孤鸣知凤瑞,众疾奈鸠佻。贾勇封囊上,嘘回士气消。防门狞九虎,利吻噪群鸮。自古讥簧巧,伤人甚骨销。吾身任江海,公论付刍荛。姱节寒冰雪,归情溯汐潮。鹭鸥波浩荡,龙鹤梦岧峣。雅量陂难挠,身心柏后凋。不妨閒袖手,冷看疾扬镳。咏草春波绿,移床夜雨潇。湖边鸿并影,梦里鹿藏蕉。庸俗偏酣豢,清风久寂寥。菉葹纷蔽户,萧艾服盈腰。甘作墦间乞,真成陌上挑。迷途争窘步,俚耳怪闻韶。主自明如舜,人宁免吠尧。与时虽落落,任运独嚣嚣。正论何曾泯,群公莫误料。邦基期奠鼎,邻火逼回飙。漫倚泥封谷,徒嫌斗击刁。护疽虽暂逸,废食可禁枵。尝胆当忘食,求衣合在宵。若为人杞梓,空使侣渔樵。蜡润东山屐,尘漫北阙貂。牙签搜蠹槁,画舫看鱼跳。回首尧天阔,惊心郢路迢。仆夫悲马局,詹尹拂龟燋。忍使遐心写,悬知睿想翘。天街催并辔,里社耻题桥。慨念材成就,艰如器琢雕。扶持非有素,运用恐无繇。康世先营度,犹农待劝劭。可容苗乱莠,莫使榝侵椒。议必和平勃,忠无弃董晁。皇皇贤路辟,汲汲将才骁。不废菁莪育,精分玉石烧。人心如眷眷,天理自昭昭。蓄锐勤耕渭,乘机速渡辽。定应人激厉,可使气嫖姚。催促元勋纪,欢呼敌首枭。明知霖雨渴,不用鼎烹要。豫卜中兴汉,毋徒小惠侨。寒儒钻蠹简,雅志自垂髫。有梦骞鹏浪,无心玩翠苕。忆曾持铁寸,误辱采桐焦。步想长楸展,痴成大瓠呺。长怀梧凤表,屡赋草虫喓。官冗盆缫茧,身羁甲附蜩。不辞行役倦,愿奉燕居夭。抱璞求砻琢,荒畴待蓘穮。木瓜如许赠,誓志报琼瑶。

西山孝子吟

君不见东京茅季伟,布褐躬耕具甘旨。烹鸡馈母供晨羞,却办草蔬为客礼。北州高士郭林宗,一见惊嗟不能已。又不见唐朝董邵南,穷居行义无与比。朝耕夜读养双亲,孝格天翁降祥祉。一时好事昌黎公,为作启诗歌盛美。两君制行固已奇,姓名自足垂千祀。更有高贤为发挥,至今赫然在人耳。几年见说西山汪,信义当时表闾里。只今家虽四壁空,却有贤孙祖风似。力田养亲孝行高,千载董茅同一轨。孑然只影无妻儿,手自耔耘供滫瀡。乃翁丧明三十年,膝下承颜不离跬。三时但务亲耕锄,一日何曾入城市。朝朝敬问衣燠寒,旦旦谨察食丰菲。一畦早韭登春盘,五母黄鸡荐秋黍。尽心自足为亲欢,岂必三牲八珍侈。谨身百不贻亲忧,父子熙熙和气里。翁目虽瞽翁心怡,八十庞眉反儿齿。迩来瓶粟颇不悭,积善固宜天相只。乡闾咏叹同一声,养志如君能有几。人有诗书君未学,我谓如君真学矣。孝弟是乃百行先,为仁每必从此始。世人有亲不能养,浪著儒冠诚可耻。何如汪君贫窭中,卓然合此秉彝理。拱辰山人孝义家,冰鉴可与郭韩拟。闻君之风喜欲颠,挥洒龙蛇忽盈纸。诸君自感声气同,杂以清商间流徵。既经名胜文发扬,一日传誇满桑梓。我虽病倦愧不文,亦作长谣绍貂尾。安得是邦贤使君,特为蜚笺启丹扆。峨峨双表旌高门,题作西山汪孝子。名配此山长不穷,来者人人为兴起。

1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