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同游者鄞县王镂冰瑾
西山气鸿濛,结霏为蜃楼。蜃沈海中间,缥缈见十洲。海行豪牛恶,须驾戈船求。黄金买戈船,望洋旌旆愁。神功驱山海,宅之西山陬。大开封桩库,惨淡成林丘。昆明湖淳溁,其波绿油油。上有万寿山,五云楼阁稠。两宫时来幸,快哉逍遥游。西母返昆仑,猿鹤散不收。一朝红门开,游觐争来投。先瞻仁寿殿,异香天际浮。东向延朝晖,云霞焕丹髹。后带玉澜堂,湖波荡廉钩。乐寿访寝宫,翠柏双蟠樛。想见晚凉天,荷风香悠悠。可惜罘思上,蛛纲结绸缪。西出邀月门,长廊稍憩休。左湖拭明镜,石山腾翠虬。正殿号排云,詄荡天阊侔。慈圣貌如生,炯炯神明遒。想见离宫中,玉几延祥庥。君臣宴安日,辰告无远猷。隔墙见西山,来朝势若偻。背倚德辉殿,佛阁更上头。瓣香祝苍生,丰年多麦麰。讵知骨髓乾,沈瘵势难瘳。佛亦老世故,微笑垂双眸。兴衰转轮藏,轮到不自由。长廊复穿西,听鸥馆最幽。当时诸王公,福晋格格俦。皆能工吹弹,月府霓裳偷。遏云赏叫天,掷刀美杨猴。孙郎冠菊部,名声动九州。深宫本倦勤,天步艰不犹。娱老无他方,颅曲亲俳优。袍笏有时散,馀韵梁尘留。西行清宴肪,品茶倾碧瓯。斫石为海轮,宛如万斛舟。何不驶重洋,长风飘华斿。乃镇昆明池,日夕亲沙鸥。棹郎苦招我,画舫泛长流。南指龙王庙,双桨声哑呕。远见卧波龙,长桥势蚴蟉。不能称海王,我为神龙羞。石舫北桥亭,水风清浏浏。仿佛江南天,绿树呜村鸠。汀荷间渚蒲,芹芽短节抽。到此昆明池,汛汛璇渊周。山亦如半环,宛虹下饮湫。跨山循西岭,北麓俯平畴。南见诸殿阴,万瓦髹黄琉。忽闯琉璃门,巧若冰雪镂。近探智慧海,旷如水晶球。此地非广寒,常仪得来不。银汉宛转通,月斧曈昽修。各饮上池水,有目皆离娄。两宫记宾天,冲子等委裘。新妇学为婆,自信人间尤。压倒佛香閤,乃与山灵谋。移取龙王宫,山海可置邮。更填黄金牝,人间百宝蒐。不念先帝恨,十载瀛台囚。行行复东冈,关亭无人诹。出关见村落,连畛瓜蔓柔。顿觉风土佳,水田供锄耰。南园号谐趣,高柳张翠帱。水禽拍波飞,荷池可一沤。石濑漱涓涓,濠梁戏轻倏。时复小池畔,照眼见石榴。想当深秋时,红叶出御沟。最后颐乐殿,景庙此垂旒。昭仪旷六宫,常待尊五侯。对面三层台,听歌解烦忧。岂知泪洗面,有鲠茹在喉。西出复红门,两脚如行舟。急绘全园图,风景细绎紬。美哉上林苑,淩跨亚与欧。辇致万黄金,不能报国雠。徒侈花石纲,挽之日万牛。一朝大运倾,王纲替赘瘤。圆明早去火,山鬼夜唱酬。天坛张伎围,客座弹箜篌。几时习水战,昆明发棹讴。海外见旌旗,天威振炎刘。
临江仙
春注赤栏桥下影,花回亚字双文。风吹留意水寒温。垂杨娇一挽,相送太倾城。几度帘栊惊燕迥,雨余天气微阴。明窗知算踏青长。这回君又肯,山色约晴曛。何处悲歌停泪久,烛摇花雾阑珊。白衣孤愤避红颜。出关天样远,哀感不辞顽。绵邈谁参前席计,容人疏落湖山。秦筝春冷涩难弹。具区三百里,漂此好烟鬟。叩叩通诚松柏下,山灵悭与祥辞。相逢鸩鸟告余时。梅花心事好,坚递最红枝。山田清了梅花税,照人春月明漪。此中人语更依依。晚寒侵细步,珍护六铢衣。回舟渐感双流水,春帆水调难温。山容凄送佩环闻。黄昏真太忍,花远数峰青。缓缓经行桥第几,归云晼晚宜停。怕催离绪近娄门。渔灯城堞影,知断薄游心。细字将愁旋远寄,开函叶叶啼红。如花清照别前容。未申含蓄意,生涩问游衷。自检年时眉样赠,心情苦系春浓。棠梨吹度寂寥风。一弓双影月,潭水碧溶溶。宛转珍持清格调,花时哀怨些些。最无言处最聪华。细心寻体贴,余绮散为霞。不是深藏钗钿恨,苎萝春水溪沙。青萍初小柳初佳。疏疏行道树,隐隐远游车。吴越平原天付与,清游端感逢君。四山亭障度柔云。辽东成割席,边泪柳条青。春国碧城无语地,胥江潮水沄沄。明知飘逸即离群。朱弦谁入海,吹梦尚松声。藕叶田田初过雨,青丝翠盖歌慵。衣凉玄武一湖风。语深都不寐,初月眷离悰。烟水高城横此恨,长陵原庙匆匆。如花人又六朝中。江山青眼在,停低露痕浓。
消夏偶成十五首用上平韵
焦热怜人海,藏身比垒空。病能谙茗事,贫始懋诗功。具沐康犹懒,甘嘲朔信穷。凉钟回短念,愁绝少年丛。永忆仙舟伴,沉冥隔几冬。信芳宁告鸩,舍涕负为龙。一角楼阴重,高居月色浓。定知过北海,干莫此藏锋。晓雨似奔泷,围愁满小窗。俊人隔淮海,佳句发晴江。通德谁知式,频伽尚自双。鹾官良尔苦,涨潦梦吴艭。隐橘何年叟,端居玩剧棋。甘盘天所遗,龙叔病奚疑。横绝期丰羽,沉吟到折枝。向来裳佩净,恩赐话西陂。元气晚充肥,吾知樊武威。相逢天门老,能示泊然机。镜石嵌园榜,匀苔绣地衣。招邀倾夙酝,心憺欲忘归。故国陈旡己,连秋阙奉书。湖壖成几记,江坞役何车。庭补檀栾竹,池添拨剌鱼。解颐新弟子,高咏定过予。好住城西傅,轻车肯过吾。近闻矜楚柘,不复滥齐竽。王粲英雄志,张为主客图。扇端苍虬阁,心折此诗癯。大隐迦音王,风流似阮嵇。选閒偷玉笛,扶醉听铜鞮。老屋东头伴,新书纸背题。饿驎谁复识,残泪记低迷。连雨宜幽忆,词仙系我怀。远来劳问讯,良会费安排。丹荔餐无恙,寒松体益佳。画禅有家法,竹里事清斋。诸夏争雄长,湖山试玉杯。投篸捐宦迹,分鼎得仙才。句寄荆溪淼,吟争雁瀑豗。三君宜有咏,林月照低徊。笔似生姜臼,林翁亦异人。搜奇谭鸟爪,展纸润龙鳞。专讲开几社,收身作耋民。他时欧九史,独行拟宁伦。苏程梨栗侣,情重最思君。共蹋斜街月,同攀泰顶云。池波沉影事,书案记平分。知有桃根伴,还笺傥报闻。水气上苔垣,初惊伏雨繁。积阴看化蚋,竞进话排鼋。忆旧成中痗,殷忧作罪言。案头俞沈咏,泪几黯千痕。倾国江南返,盈盈广坐看。歌应思侧荔,梦稍祝燕兰。拭汗餐谁饼,遗钗絓孰冠。怜余沦落易,亲为画旃檀。翠微成契阔,触热怯跻攀。书待消中著,诗教月上娴。人间哀独往,吾分合投闲。四壁空何有,长吟对远山。
从军诗五首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徒行兼乘还,空出有馀资。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犁。熟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我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泛舟盖长川,陈卒被隰坰。征夫怀亲戚,谁能无恋情。拊衿倚舟樯,眷眷思邺城。哀彼东山人,喟然感鹳鸣。日月不安处,人谁获恒宁。昔人从公旦,一徂辄三龄。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弃余亲睦恩,输力竭忠贞。惧无一夫用,报我素餐诚。夙夜自恲性,思逝若抽萦。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馀晖。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征夫心多怀,凄凄令吾悲。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自非贤圣国,谁能享斯休。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追昔游集
唐诗别集。三卷。唐李绅撰。李绅字公垂,润州无锡 (今属江苏)人。少年好学,有诗名。曾以 《古风》诗求知于吕温,吕温大加称赞。元和元年 (806)举进士。补国子助教。元和三年 (808)授校书郎。长庆元年 (821)为右拾遗、翰林学士、知制诰。次年拜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宝历元年 (825),被贬为端州司马。改为江州长史,后迁滁、寿二州刺史。大和七年 (833)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历任浙东观察使、河南尹、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会昌二年(842)召拜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封赵郡公。出任淮南节度使。李绅主张仁政。长于文辞。著有《追昔游集》等。此集据天一阁藏本收录,乃其未为相时所作。分为三卷,收诗一百零一首。据晁公武《读书志》载,此集“前有开成三年(838)八月李绅自序。”然此集无之。李绅与李德裕、元稹有“三俊”之誉。白居易亦有“笑劝迂辛酒,间吟短李诗”句。绅在自序中称“追惜游,盖叹逝感时,发于凄恨而作也。”其诗音节啴缓,似不能与同时诸名家一较强弱。但文辞恬雅,无雕琢细碎之习,其格究在晚唐诸人刻画纤巧之上。现今宋元旧刻本已不存,目前较常见的有明毛晋汲古阁刊本和清席启寓辑 《唐诗百名家全集》本。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旋伯注《李绅诗注》四卷,收入 《唐人小集》 中。
竹斋诗集
诗别集。三卷,附录一卷。宋裘万顷撰。万顷在当时不以诗名,宋、元目录书中亦无其诗集著录。南宋诗人合集如《南宋群贤小集》、《南宋六十家集》、《江湖小集》以及四库馆臣采撰而成的《江湖后集》等书中皆不见收录。刘克庄集中有《裘元量司直诗跋》,称“其犹子南昌理掾应材携竹斋遗墨古律诗三首、其季元龄又手录四十二首。其言若近而远,若淡而深;近而淡者可能、远而深者不可能。为人自贵重,耻表襮,惟诗亦然。世知竹斋者多,而见其诗者绝少,理掾盍锓诸梓,与同志共之”(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见当时尚无刻本。宋末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当时名为《圣宋群贤小集》),收录裘诗三卷,存诗二百五十馀首;明潘是仁编《宋元三十七家集》,略收裘诗以备一家。后裘诗集绝少流传。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1709)万顷裔孙裘奏刊裘集,集后附有诰敕志铭,当系家族内传本。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裘氏裔孙裘曰修重新精刊此集。其内容与裘奏刻本相同。此本被收入《四库全书》。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14年李之鼎所刊《宋人集》本。
雅颂正音
明初诗总集。五卷。明刘仔肩编选。刘仔肩字汝弼,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洪武三年(1370)因荐召至京师,在京期间多与当时公卿名士往来,互相倡和,遂选一时名士公卿诗编为此集。全书共收作者五十馀人,有宋濂、张孟兼二序。宋序云:“‘雅’则燕饷会朝之乐歌,‘颂’则美盛德、告成功于神明者也。”书中所选以这两类作品为主,有些颇能反映明王朝开国气象,如宋濂之《平江汉颂》等。但大多作品如《大祀》、《大飨》等诗味甚少。有些作品似词似曲(如孟昉作品),不仅有悖于体例,而且也使得此选格调不高。另外,书中附有编者自己的许多作品,入选诗中赠酬刘仔肩的作品也有不少,颇多吹捧之辞,如陶敬《赠刘汝弼赴京》。故知刘氏编选此集大有自我标榜之嫌。所选他人之作,每人仅寥寥数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盖是时诸人之集,皆未成编,随得随录,故未能赅备。然明初诸家今无专集行世者,颇借以略存梗概。其时武功初定,文治方兴,仔肩拟‘雅颂’,固未免溢美,要其舂容谐婉,雍雍乎开国之音,存之亦足以见明初之风气也。”此书初刊于洪武初年,已不传,有明弘治刊本传世。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乐府雅词
词选。宋曾慥辑。慥,字端伯,号至游子,泉州(今属福建)人。钦宗靖康二年(1127),为仓部郎官。建炎间,曾任江西转运判官。绍兴九年(1139),以右朝散大夫行户部员外郎,总领应办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司大军钱粮。十年,为太府少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次年,升太府卿,旋落职提举洪州玉隆观。十四年(1144),起知虔州。十八年(1148),移知荆南府。历知夔州、庐州。二十五年正月(1155)卒。曾慥博学多闻,编撰有《百家诗选》、《类说》、《高斋漫录》、《集仙传》、《至游子》、《道枢》、《真诰篇》等。事迹散见于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关各卷。《乐府雅词》前有曾氏自序,谓该书成于绍兴十六年丙寅(1146):“余所藏名公长短句,裒合成篇,或后或先,非有诠次,多是一家,难分优劣,涉谐谑则去之,名曰《乐府雅词》。九重传出,以冠于篇首;诸公转踏次之”。是书分三卷,《拾遗》二卷,所收多为北宋及南渡名家词作。正集三卷大体按时间顺序录欧阳修、王安石、张子野等34家词人词作723首;拾遗二卷收词171首。曾氏选词以“雅”为尚,“涉谐谑则去之”,故于欧阳修“艳词”及以鄙俚著称的柳永、黄庭坚、曹组等人词作皆摒弃不录。卷首收有无名氏《调笑》一套8首、郑仅《调笑》一套12首、晁补之《调笑》一套9首、无名氏《九张机》两套14首等转踏曲及董颖所作大曲《薄媚》一套10首,皆为他书未曾收录者,“是又足资词家之考证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是书宋刻本早佚,现今流传诸本皆自明抄本而出,主要有《四库全书》本、《词学丛书》本、《粤雅堂丛书》本、顾肇声家抄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曹元忠校本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新世纪万有文库》本。
全金元词
唐圭璋编。金元词总集。共收录金元两代词人282家,词7293首。其中金代词人70家,词3572首。元代词人212家,词3721首。体例与作者所编《全宋词》相同,以人系词,按时代先后为序,依次编录诸家词作。每一词人下多列有小传,所列作品多注明出处。如在元好问名下,注明“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德明子。生于明昌元年(1190),兴定三年(1219)进士。天兴初,入翰林知制诰,金亡不仕。卒于元宪宗七年(1257),年六十八。有《遗山集》”。于作品后注明:“以上一百零三首,见石莲庵汇刻《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本卷五,间以南塘本及罗振玉《殷礼在斯堂丛书》本校订”。其后又加有长篇案语,考述各本异同。所用词集底本以善本、足本为主,对于清末各家所辑刊的词集,如王鹏运刻刘因《樵庵词》,江标刻张野《古山乐府》、程文海《雪楼乐府》、萨都刺《雁门集》,朱孝臧刻邱处机《磻溪词》、张伯淳《养蒙先生词》、陈栎《定宇诗余》、安熙《默庵乐府》、李道纯《清庵先生词》、赵雍《赵待制词》、张雨《贞居词》、谢应芳《龟巢词》等,多非善本,该书均据善本、足本予以补正。各词集因版本不同,卷数及所收词篇目均不相同,该书均予比较,选择完本,对一些词篇并能进行补遗。如朱孝臧刻吴镇《梅花道人词》仅11首,该书从《珊瑚纲·名画题跋》等书中增补17首。耶律铸《双溪醉隐乐府》仅4首,赵万里从《永乐大典》人字韵中补1首,该书又从《永乐大典》行字韵中增补1首,席字韵中增补2首。赵万里辑卢挚《疏斋词》原为17首,周泳先据《永乐大典》湖字韵补1首,该书又从《永乐大典》林字韵中增补1首,席字韵中增补3首。该书为词总集,意在纲罗散失,对于魏了翁等许多选集不选的作家及作品,以及《道藏》中所收大量金元道士词等,均予收录。书前有《引用书目》,共引用书200余种,并有详细的校勘考证,补正了不少讹误和遗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金元词的全貌。1979年由中华书局初版,全2册。
红梨记
传奇。明徐复祚撰。增补本《曲品》著录。事本《闲中鼓吹》,又参以元人《谢金莲诗酒红梨花》杂剧。写宋赵汝州与谢素秋爱情故事。赵汝州赴京考试,慕名欲访名妓谢素秋,然无缘相见,仅通过仆人互赠诗一首,恰值金兵攻汴州城,两人逃难离京。赵至雍丘访钱济之。时钱任雍丘令,知素秋避乱至此,迎入府中。钱为敦促汝州科考,未将此事说破,并嘱素秋见赵时勿告以真名,后两人相会,赵甚依恋。钱又设法使赵抛去恋意赴金陵应考,赵考中状元后,始让赵、谢相认,缔结良缘。剧中赵、谢二人幽会,题诗咏红梨花,故名。剧本描写了宋金争战、奸臣误国等史实,关目繁多,而结构紧凑精炼,人物形象鲜明,在明传奇中属上乘之作。剧中《亭会》、《花婆》、《三错》诸出流行于昆曲舞台。今存明刊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明末朱墨本影印。
武溪集
诗文别集。北宋余靖撰。二十卷。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天圣进士。少以文学称乡里。曾官右正言、桂州知州、集贤院学士、工部尚书。范仲淹被贬时,谏官御使均不敢言。靖上书反对,与尹洙、欧阳修同被贬逐。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同称为“四谏”。为官廉洁,有政绩。谥曰襄。是集乃其子屯田员外郎仲荀所编,周源为之序历元及明,几经湮没。成化中丘濬抄自内阁,始传于世。此本为嘉靖十三年(1534)重刊本。含诗二卷,序、论、记四卷,寺诗三卷,制诰二卷,判词二卷,表、启四卷,杂文一卷,墓志二卷。计收诗百余首,文三百余篇。靖为皇祐、嘉祐间名臣,狄青讨平侬智高,靖为之摩崖作记,以旌武功,颇为当时推重。其奉命使辽,撰《契丹官仪》亦可与史传参证,具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文定集
诗文别集。南宋汪应辰撰。二十四卷。应辰,字圣锡,初名洋,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学称玉山先生。本农家子,绍兴五年进士第一,高宗为改此名。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侍读。卒谥文定。政治上因主战与秦桧不和,为政多革时弊,少从吕本中,胡安国、张九成诸家学,又与吕祖谦、张栻相善,文章学问具有渊源,表侄朱熹颇引以为重。著有《石林燕语辨》。原有集五十卷,世久无传,明程敏政于文渊阁得旧本,摘抄其要,编为廷试策一卷、奏议二卷、内制一卷、杂文八卷,余散佚。嘉靖中,乡人夏浚列刻时,又附遗事、志传等二卷。清乾隆朝,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载与程本互相比较,删重补缺,诠次为二十四卷,虽仅得原书之半,然其精华略备于是。应辰平生不喜为文,以为不宜敝精神,然每作辄过人,代笔制诰,温雅典实。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武英殿木活字本。另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福建刻本、广雅书局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附清陆心源辑目、傅以礼录《拾遗》一卷。今人栾贵明据现残存《永乐大典》又辑得十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可补以上诸本之缺漏。
文庄集
诗文别集。宋夏竦撰。三十六卷。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以父荫补官。景德四年举贤良方正。 与王钦若、丁谓结交,屡得升迁。仁宗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判大名府。后为言者所攻,改枢密使,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改郑国公。其集原一百卷,今已不传。此本为《四库全书》编者据《永乐大典》所载,兼以他书附益之。正文含制、诰、诏、表十二卷,进策、奏议三卷,上书、状、启三卷,书、议二卷,记、序、铭等八卷,诗七卷。集中多朝廷典册之文,其中表奏有代王曾、王旦、寇准诸人所作。竦所记事迹真实,其中如记太宗为京兆尹时召见魏咸信事,澶渊河清见底事等史实,足以订《宋史》之伪,并补其不足。其文章词藻赡逸,风骨高秀。《归田录》、《青箱杂记》、《东轩笔录》、《中山诗话》、《玉海》、《困学纪闻》诸书皆称引之。吕祖谦《文鉴》亦颇采录。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 收有《夏英公杂诗》一卷,载竦诗赋十七首。多为即景抒怀之作。
四明文献集
宋代诗文别集。5卷。王应麟著。王应麟原有《深宁集》100卷,久佚。此集系明代鄞县人郑真、陈朝辅辑。按郑、陈所辑《四明文献集》原为总集,意在保存四明乡邦文献,后散佚,仅存王应麟此集,遂以别集而冒总集之名。卷1为记、序、跋;卷2为赦文、诏;卷3为表、露布、檄文;卷4为制、祭文、乐章;卷5为诰、墓志、赞、诗。集中共收文章170多篇,制诰居十之七,史料价值颇高,多可与史书相参证。如诏中保存了给江万里、文天祥、李庭芝、张世杰以至贾似道等人的诏书,皆保存了当时事实原貌;文字亦典雅温丽,“有承平馆阁之遗”(《四库全书总目》)。诗仅有《悼袁进士镛》长诗1首,对袁镛为国捐躯深表悲痛,有“忠烈动天地,游魂为国殇”诸句。今存有《四库全书》本,《四明丛书》(第一集)本。王应麟是宋末著名学者、作家。其学术著作尚多有传本,唯其诗文散佚殊甚。辑本除此集外,尚有《两宋名贤小集》辑《王尚书遗稿》1卷,仅收诗5首;清代叶熊辑《深宁先生文钞摭馀编》3卷,皆远非《深宁集》之原貌。
泰泉集
十卷。明黄佐 (1490—1566)撰。黄佐,字才伯,号泰泉,香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佐学以程、朱为宗,惟理气之说,独持一论。学者称“泰泉先生”。及其他著述凡二百六十余卷。生平著作宏富,有《泰泉集》、《乐典》。佐文章衔华佩实,足以雄视一时,其诗谈吐冲和,颇见研练,古体微伤堆砌,律体与七言断句极得唐人格意。《泰泉集》初由黄佐门人李时行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刊刻,其稿乃黄佐官南京国子监祭酒时自定。凡十卷,前有屠应峻、林云同、薛应旂序。此外,万历年间,其嗣子在中、在素、在宏又重新编辑刊刻行世,署名《黄文裕公泰泉先生集》,凡六十卷。此集前载隆庆五年(1571年)制诰文,以及张璧、陈绍儒二序,后有其门人欧大任跋。现有明万历年间刻本及 《四库全书》本存世。
尊白堂集
宋代诗文别集。6卷。虞俦著。据陈贵谊原序,本有22卷,年久有散佚。《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所收编为诗4卷、文2卷。集名“尊白”,即表示对白居易的仰慕。在《读白乐天诗集》中有“大节更思公出处,寥寥千载是吾师”的句子。《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作韵语,类皆明白显畅,不事藻饰。其真朴之处,颇近居易,而粗率流易之处,亦颇近居易”。如《劝农》一诗所表现的忧国忧民之心,与白居易的精神极为相通:“平生忧国愿年丰,荒政那知技已穷。千里农桑千里雨,一番桃李一番风。宦游老去春强半,劝相归来日过中。自愧活人无好手,只将水旱祷天公。”散文大多是制诰、札子,其中有些对时政的议论,十分激切。如《上时政阙失札子》内有“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言路之开,社稷之福也”等语,表现了对国事的关切。
宋景文集
又名《景文集》。诗文别集。北宋宋祁(998—1063)撰。 六十二卷, 补遗二卷。祁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与兄庠同科进士,曾官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龙图阁学士。与兄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谥景文。与修《新唐书》,传多出其手。原有集,久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中所载,辑抄厘为六十二卷,有赋四卷四十五篇;古体诗三卷,风雅体诗三首,五言百一十一首,七言十一首;律诗十一卷,五言四百一十首,七言三百八十二首;长律三卷,五言百一十六首,七言二首;绝句三卷,五七言、春帖、词共三百○五首;奏疏五卷四十七篇;奏状一卷三十二篇;外制文一卷四十一篇;内制文二卷六十八篇;颂二卷十篇;表六卷九十七篇;议、论三卷十四篇;序一卷十四篇;记、赞、说等三卷八十五篇;书三卷百十五篇;启五卷百七十九篇,碑文、墓志铭、行状六卷三十七篇。凡诗、词二十卷一千二百三十八首,文四十二卷七百八十四篇。与兄少同作《落花》诗而得名。诗多典丽,有唐人格律,《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诗,工丽妙绝,历代传诵文简古,善议论,常用古字或生僻词,人病其晦涩。《录田父语》以对话方式揭示秋硕收乃农家辛劳所来,非天赐,极精炼有序。《补遗》二卷为自《永乐大典》外诸书辑得之诗、文。有《四库全书》本,附录一卷为轶事余闻。《四库辑本别集拾遗》中据残存《永乐大典》又辑得遗诗、文二十四条。另有《武英殿聚珍版》(福建、广雅书局本)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各《景文集》,又附清孙星衍《拾遗》二十二卷。日本林衡辑《佚存丛书》中有《宋景文公集残》三十二卷,为宋传原本,《丛书集成初编》亦收载。
抱犊山房集
六卷。清嵇永仁(1637—1676)撰。嵇永仁,字留山,号抱犊山农,江苏无锡人。康熙初,为福建总督范承谟幕客。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吴三桂反清,执范承谟,并胁嵇永仁降,稽永仁不从,投入狱中。逾三年,范承谟被杀,嵇永仁自缢身死。嵇永仁工诗文,好医理,著稿盈案。亦工曲,有传奇 《扬州梦》、《双报应》及杂剧 《续离骚》。曲录《续离骚》共含四剧,为:“扯淡歌”、“泥神庙”、“笑布袋”及 “骂阎罗”。康熙四十七年 (1708)追赠他为国子监助教。是集前三卷为 《吉吉吟》、《百苦吟》,皆其陷狱时,与范承谟及同难诸人唱和诗;《和泪谱》,则为同难诸人所作小传。第四卷:《葭秋集》;第五卷:《竹林集》,乃其旧时所作。第六卷附录同时被难的会稽王龙光、华亭沈天成二人之诗文。雍正中,其子曾筠编次付梓,并以诰敕及谕祭文等列于卷首。嵇永仁受难时是以诸生身份作幕宾,尚未受官职,而以生命与叛乱强藩抗争,显示了正直封建知识分子的气节。他狱中所为诗文,皆缕述当时实事。狱中不得笔墨,以炭屑画于四壁。闽人重其人品,录而传之,得存于世。今诵其词,奕奕然犹有生气。有雍正中刊本、《四库全书》本。
尚书全解
四十卷。林之奇(1112-1176)撰。之奇字少颖,号拙斋,谥文昭,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宋经学家、文学家。绍兴进士,官至宗正丞。为官期间,朝廷欲令学者参用王安石《三经义说》,之奇斥其说为邪说异端,不可为训。事见《宋史·儒林传》。之奇平生着述颇丰,除《尚书全解》外,尚有《春秋周礼讲义》、《论语注》、《孟子讲义》、《杨子讲义》、《道山纪闻》、《拙斋集》、《观澜集》等。《尚书全解》又称《三山拙斋林先生尚书全解》。此书系之奇辞官家居期间,博考诸家《书》说编写而成。该书辨析前儒旧说之异同,贯穿史事,持论较为平正,见解亦有独到之处,足成一家之言,夏僎撰《尚书详解》,取于此书者颇多。书前有自序一篇,详述《尚书》始末,然多舛误,阎若璩诸人已有明辨。此书《宋史·艺文志》着录作五十八卷,原书自《洛诰》以下出于伪续,后经之奇孙耕以别本参校证验,厘定为四十卷。版本现存明天一阁抄本、清汲古阁抄本、传是楼抄本、《通志堂经解》本等。
春秋详说
三十卷。家铉翁撰。家铉翁字则堂,眉山(今属四川)人,宋元之际经学家。宋时以荫补官,后赐进士出身,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至,丞相檄告天下守令以城降,铉翁独不签名。宋亡不仕,元成宗即号“处士”,以寿终于家。此书作于宋亡之后。时铉翁在瀛州以《春秋》教授子弟,积十年之力而成此书。书成之后,寄与其友潘从大藏之。家氏认为,鲁史是史,而《春秋》则非史,《春秋》乃一王法,因此,主于垂法,而不主于记事。其或详或略,或书或不书,“大率皆予夺抑扬之所系,而宠纲奥旨绝出语言文字之外,皆圣人心法之所寓”。又云:“圣人之书有常法,而不可以定例求也。自三传以来诸儒百家不原书法以求圣人之意,每以凡例而律圣人之法,甚失甚大,读《春秋》始当首辨也。”其书之体例,据《自序》称:“三传之是者取焉,否则参稽众说而求其是。众说或尚有疑,夫然后以某鄙陋所闻具列于下。”卷首为《纲领》,计六条十篇。一是原《春秋》所以托始;二是推明夫子行夏时之意,三是辨五始,四是评三传,五是明霸,六是以经正例。此六条乃家氏“区区积年用意之所在”。此书初刻于元泰定二年(1325),今存,清有《通志堂经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