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集

元代诗文别集。余阙撰。《青阳集》是元人诗文集中流传较广的一种,有4卷、5卷、6卷、9卷等几种版本。《四库全书》曾据编修励守谦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是4卷本。目前可见到的主要版本,是5卷本、9卷本两种。9卷本卷数虽多,但内容却略少于5卷本,而且编次较混乱。现存的9卷本《青阳集》(或题为《青阳山房集》)是由门人郭奎辑刊、后学张毅补遗,明正统十年(1445)由沅陵县丞高诚汇刊。黄丕烈认为,高诚汇刊本在诸本中最善。5卷本中清嘉庆八年(1803)张祥云校刊的最晚出,编次也较合理。正统十年高诚刊本主要内容是:卷首有正统十年高谷序,王汝玉撰《青阳先生文集附录序》,程国儒序,李祁序,附有程文撰《青阳山房记》。卷1为诗,卷2为碑,卷3为记,卷4为序,卷5为书,卷6为铭,卷7为墓表,卷8为杂著。卷1—8为门人郭奎辑。卷9为张毅续辑,收诗14首,文8篇。一些晚出的《青阳集》都在卷末附录有关资料,如《元史》本传、宋濂撰《余忠宣公传》、元至正十八年(1358)贾伯良撰《余忠宣公死节记》等。正统十年所刊9卷本《青阳山房集》曾被收入《四部丛刊续编》。清嘉庆八年张祥云校刊5卷本《青阳山房集》,卷首有张祥云序。卷1为诗,卷2为策、表、书,卷3为序,卷4为记,卷5为杂著,卷末也有1卷附录。

花里活

三卷。明陈诗教撰。著有《花里活》一书。是书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古往今来的花卉故事。全书按朝代分编,内容大多因袭陈言,特别是在考证方面疏漏较多。至于《花里活》的书名,来源于唐李贺《秦宫诗》中“秦宫一生花里活”之句,秦宫本是梁冀的奴才,这里引以自比,既有失作者的身份,也见陈氏失考之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列为存目。

南轩易说

三卷,宋张栻著。曹学佺《蜀中广记》载其书十一卷,误作张浚著。朱彝尊《经义考》称未见,并引董真卿言,已缺乾、坤两章。今存本唯从《系辞》“天一地二”章始,六十四卦皆佚。出于元赣州路儒学学正胡顺父刊本,胡顺父序谓:“鲁人东泉王公,分司廉访章贡等路,公馀讲论,尝诵《伊川易传》,特缺《系辞》,留心访求,因得南轩解说《易·系》,缮写家藏。傥合以并传,斯为完书。乃出示知事吴将仕,刊之学宫,以补遗阙,使与《周易程氏传》大字旧本同传。

读书附志

一卷,南宋赵希弁撰。赵希弁,生卒不详,字君锡,袁州 (今江西宜春)人,宋太祖九世孙。南宋宁宗、理宗之交,江西漕贡进士,秘书省校勘。据其家三世藏书,择《郡斋读书志》四卷本所未著录者,仿其体例,撰成该书,以附四卷本,故称《附志》。《附志》一卷,实分上、下,类目与四卷本不尽相同。卷上有经类、经解类、小学类、史类、编年类、杂史类、史评类、职官类、刑法类、仪注类、天文卜算类、五行类、地理类、传记类、谱谍类、诸子类、农家类、杂说类、兵家类、类书类、杂艺术类、道家类、神仙类、释书类。卷下有楚辞类、别集类、语录类、总集类、法帖类,最末又有拾遗。总共著录图书四百六十九种,除少数复见者,大部分为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书籍,恰恰可作《郡斋读书志》的续篇。《附志》著录各书,更觉翔实,除书名、卷帙外,又介绍其书篇目、编次、刊刻时间、刊刻地点、刊刻人名等。该志历来附四卷本《郡斋读书志》(即《前志》)理宗淳珰九年 (1249)黎安朝合刻于袁州,属袁本系统,一直随袁本流行。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郡斋读书志校证》的合校本,以影印南宋淳珰本《读书附志》为依据,加标点,附于书后。

礼经本义

十七卷。清蔡德晋(生卒年不详)撰。德晋字仁锡,江苏无锡人。雍正时举人,乾隆初年因杨名时所荐,官为司务。最得孔门博约之旨,故律身甚严。着有《礼传本义》、《通礼》。是书前十六卷皆为《仪礼本经》,第十七卷附吴澄所辑之《逸礼》八篇,皆援引宋元明以来诸家旧说与注疏,相互参证,大旨不戾于旧说。于名物制度,考辨尤为详核,间有发明。如《士冠礼》文“白屦以魁柎之”,其释云:“郑玄注:魁,蜃蛤,柎注者。盖以蛤灰柎注于屦,取其洁素,《说文》所云:魁,蛤。是其确证。”辨析之精密为前儒所未发,然亦间有杜撰无稽之说。

饮食须知

八卷。元贾铭撰。贾铭,自号华山老人,海宁 (今浙江海宁县)人,生卒年不详。元时曾任万户之职,入明时已经百岁,太祖召见,向他询问养生之法,贾氏把养生之法规之为 “慎饮食”,并献上自己所撰写的《饮食须知》一书给太祖。是书主要内容记载食用食物的用水、火候以及各种蔬菜、果品对人身体的作用。书中特别注明各种食物的反忌,其说绝大部分都是从各家本草中摘录而来。正如贾氏自序中所说的:物性有相反、相忌,本草对各物的注疏皆损益相半,使人无所适从,所以自己专选其反忌汇成一书。但究其内容仍没有超出本草之外,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列为存目。现有《学海类编》 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等。

道德真经次解

二卷。无名氏撰。此书作者经遂州,见龙兴观石碑上刻有《道经》、《德经》二经,与今本有别,并且全无注释,错字颇多,意义相背,所以作此书。此书 《道经》注下称: “此本 (作者所据传本)与旧本虽不同,自有义理,细而义论,别有旨趣,将来君子,勿妄移论商校也”。所谓旧本,是指遂州石刻本。此书分为二卷,名为 《道德真经次解》,不是继他人之作,而自成一家之文。其书不分篇章,上、下卷只题《道经》、《德经》并有注释,略述二经要旨。以遂州石刻本与世传唐玄宗御注本对校,文字全同。如其碑中刻有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妄加 “求于”二字,说明是唐玄宗御注本无疑。近人王重民也曾考证、认同。后世学者认为此书是参照遂州石刻本基础上释解而成,对《道德经》研究颇有见地,抒发己见,理义相通。然而有时妄加注释,多有误字,实乃本书之缺憾。现存明 《道藏》 本。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梵名Maha^ya^na^bhidharma -samuccaya 。凡七卷。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略称集论。乃集解大乘阿毗达磨诸要项而成。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分为本事分与决择分,前者有三法、摄、相应、成就等四品,后者有谛、法、得、论议等四品。本事与决择二分系取自瑜伽师地论中之本地分及摄决择分。三法品之‘广分别’门中之有色无色,乃至有上无上等义门,与摄品之十一种分别、成就品之三种成就说,皆符合于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五十二及显扬圣教论卷十四所说。本书与显扬圣教论同为瑜伽师地论之纲目书。又本书系于唐永徽三年(652)三月译出。本论之注释书有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与本论均为后之成唯识论等书所引用,故古来亦多为唯识家所重视。

十住经

梵名Das/abhu^mika 。凡四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册。系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即七处八会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会之部分。本经乃金刚藏菩萨承佛威神力,为解脱月菩萨宣说菩萨修行之位次十地之法门,称为集地智慧功德法门。西晋竺法护所译之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及唐代尸罗达摩所译之十地经九卷为其异译本。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世亲之十地经论十二卷为本经之释论。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梵名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maha^stha^ma-pra^pta- bodhisattva-vya^karan!a-su^tra 。全一卷。刘宋昙无竭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与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授记经(竺法护译)、观世音授记经(聂道真译)、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施护译)为同本异译。本经初叙佛在波罗奈国鹿苑中,为华德藏菩萨说以无依止一法得如幻三昧,弥勒、文殊等诸正士及安乐国土之观音、势至二大士皆得此三昧。次明观音、势至发心正道之因缘,而说观世音在阿弥陀佛灭度后,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又于大阿弥陀经卷上、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悲华经卷三、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三等,亦说及观音、势至成道之事,与本经意趣相同。

奉和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应制

大君忘自我,应运居紫宸。揖让期明辟,讴歌且顺人。轩宫帝图盛,皇极礼容申。南面朝万国,东堂会百神。云陛旂常满,天庭玉帛陈。钟石和睿思,雷雨被深仁。承平信娱乐,王业本艰辛。愿罢瑶池宴,来观农扈春。卑宫昭夏德,尊老睦尧亲。微臣敢拜手,歌舞颂维新。

盘桓云壑图

幽人厌尘烦,放情在云壑。云壑窈而深,盘桓得真乐。野服制芰荷,闲朋结猿鹤。云从肤寸生,水润苍岩落。兴来发长啸,清风振林薄。我本山水人,羁栖向城郭。闻风动遐想,题诗寄廖廓。

台城路 樊榭生日恬静斋雅集

玉津替写回肠谱,西庄寂寥谁问。雁外山河,鸥边岁月,赚取支秋吟鬓。清寒自忍。但赢得南湖,冷衔花隐。月上鱼天,二分犹似旧眉晕。流风沽上未歇,喜蒲觞荐寿,能继高韵。草怨王孙,兰思公子,等是空中传恨。惊笳夜引。剩劫后风怀,强支豪俊。梦绕承平,碧湖留画本。

峤雅

诗文别集。上、下两卷。明邝露撰。邝集初刊于明思宗崇祯(1628—1644)间,分体编辑,从乐府始,依次为五古、七古、五排、五律、七律,独缺五、七言绝句,可见并非完本。集前有阮大铖序,正文乃邝露亲自手书开雕,极精美。入清后,有雪海堂精刊本。此编补入许多作者晚期作品。清高宗乾隆(1736—1795)初年,邝氏族人邝天辅重镌此书,误将部分书页倒置,成为有严重缺陷之本。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邝氏裔孙邝廷瑶重刊此编。并加笺注,如张维屏所言,“题有根据,必考其由来;诗有运用,必为征所自出”(张序),十分详尽,并改正了邝天辅本的错谬,分为十二卷,前十一卷为诗,第十二卷为文。鉴于明末清初粤中有两部《峤雅》,一为邝氏诗文集,一为区怀瑞所辑粤人诗,为避免相犯,廷瑶将此编更名为《雪海堂集》,刊行时名为《海雪集笺》,绮错堂藏板,有咸丰(1851—1861)间刻本。

寺塔记

唐段成式撰于会昌三年(843年)至大中七年(853年)之间。一卷。会昌三年,作者与友人张希复、郑符访长安诸寺院,想补《两京新记》和《游目记》的缺漏,后因官职离开长安,大中七年重归长安,整理旧稿,写成此书。此文收录于《说郛》。记载唐长安(今陕西西安)寺及塔的事迹,包括其名称、地理位置、状况、景致、佛像,及在其间发生的传说。据此可探寻唐长安佛寺之分布。《寺塔记》分上下两卷,原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的第5、6卷。《酉阳杂俎》续集,传世的刊本已不多见。196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寺塔记》是以明毛晋《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再用嘉靖间赵琦美脉望馆本互校,并加以断句成书。1983年再版。

毛诗故训传

注释书。西汉毛公撰。《诗经》传至西汉,分为四家,齐鲁韩三家为今文,毛诗为古文,《汉书·艺文志》著录《毛诗》29卷,《毛诗故训传》30卷,然但称“毛公之学”,不著其名,今人一般认为作《故训传》者为鲁人毛亨(称“大毛公”),毛亨授赵人毛苌(称“小毛公”)。四家诗中,毛诗最为晚出,势力也最小,自东汉末郑玄为之作笺,始大行于世,以后三家诗渐次亡佚,毛诗遂成为《诗经》之唯一传本。《毛诗故训传》是目前所存最早的传注体训诂书, “‘诂训’第就经文所言者而诠释文, ‘传’则并经文所未言而引申之,此‘诂训’与‘传’之别也”(清毛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毛诗训诂传名义考》),“诂训”亦即“故训”,用来释字词,“传”则用来通诗义。全书以“故训”即解释字义为主,行文简约,大量采用直训即“某,某也”的形式,然而多是随文立训,所注均为句中使用义,或以大类名释小类名,或以小类名释大类名,或以今字释古字,或以通行字释非通行字,等等。故同一个字可能用不同的字来解释,而不同的字也可能用相同的字来解释。其他术语,有“某犹某也”、“某亦某也”、“某谓之某”、“某某为某”、“某某曰某”、“某言某某”、“某,某属”、“某,某貌”、“某,辞也”、“某,叹辞”、“某,某也,一曰某也”等,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在词义上通常并不是完全的对等关系,而只限于本篇本句中的使用义。在“传”的方面,毛公不但解释句义、章旨、篇旨,也解释创作手法,标明“兴”体,还常介绍诗之背景材料。毛公的训诂体例和术语并非都是自己独创,而是渊源有自,继承发展了前代学者的成就(今人可以从《国语》、《左传》、《礼记》等书中考见其承袭之轨迹),把前人分散的诂训体例和术语汇于一书中,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奠定了传注体训诂学的基础。今通行者为《十三经注疏》本,又有宋刻单行本二部,藏北京图书馆。清段玉裁有《毛诗故训传定本》30卷,亦可参看。

洪武圣政记

洪武圣政记,一卷,明宋濂撰。是书略仿《贞观政要》之例,标题分记。分《严祀事》、《正大本》、《肃军政》、《绝幸位》、《定民志》、《新旧俗》六类。而《新旧俗》下又分《申禁令》、《核实效》、《育人才》、《优前代》、《正礼乐之失》、《去海岳之封》、《严宫阃之法》、《厉忠节之训》、《刬积岁之弊》九子目。濂自为《序》,见所作《文宪集》中,盖当时奏御之书也。梅纯《损斋备忘录》曰:“本朝文章近臣,在洪武初,则学士宋濂,其所记当时盛美,有《洪武圣政记》。自永乐以后,则少师杨士奇,有《三朝圣谕录》。至天顺改元,则少保李贤,有《天顺日录》、《二录》。皆近有印本,而《圣政记》独亡,仅见其《序》文,惜哉。”据其所云,则此书在成化间已无传本,不知何以得存於今。然勘验文义,实非赝托。或纯偶未见,遽以为佚欤。然是书之不行於明代,亦可见矣。

上督府公生日诗

远曙轻笼海色苍,凉飔新荐菊英黄。清秋此日逢华诞,绣褓当年绕异香。地与人文增气象,天为王国产祯祥。壮猷未老如方叔,秘略曾传似子房。初捧兵符分虎竹,再衔使命驭龙骧。森罗岛屿诸夷会,锁钥门庭一面当。刁斗不传人自乐,牙旗欲动势偏扬。雄豪定远遥辞汉,宽大汾阳近在唐。管领华夷新士马,扫平吴越旧封疆。曾先突骑重围里,亲式鸣蛙大道旁。巳遣严兵营细柳,更教长剑倚扶桑。三承宠锡恩何渥,一受深知德愈光。定有姓名题御扆,每勤赏赐到遐荒。千龄素质双麋鹿,五色奇毛两凤凰。国有昌符臣协吉,家承严训子徵良。田单下狄亲鸣鼓,姬旦居东久缺斨。屡触歊炎辞羽盖,转巡郊野憩甘棠。军中作气频投石,阵里筹机捷探囊。敞日辕门标大纛,浮天水寨集馀皇。雕弓并月名繁弱,宝剑冲星出豫章。几处名香迎马首,数群长鬣夹车箱。量兼沧海涵诸岛,身作长城障一方。万里星辰罗北极,百番贡道出东洋。曹彬赐剑权偏重,庾亮登楼兴合狂。引至偏裨坚誓约,邀还宾佐据胡床。鲸鲵久巳封京观,翡翠行看出越裳。讵止芳名流简册,还将伟绩著旂常。功成淮蔡应趋阙,路涉燕齐好㣥粮。将相位兼劳出入,君臣道合致平康。山城令节茱萸发,高宴华轩锦绮张。日照花明诸乐作,风吹帐启众宾藏。鹤鸣流响闻天汉,芝灿浮光到羽觞。竞取良辰占上寿,复欣嘉会嗣重阳。树联月桂辉花萼,斗近天河挹酒浆。黑齿呈歌须译问,文身献舞傲专场。地连玄峤仙常集,候傍黄钟日渐长。共以精诚抒华祝,况兼佳丽属钱塘。鲰生本住山阴里,浪迹疑乘海畔航。城下钓鱼怀漂母,堂前结客忆周郎。未逢黄石书谁授,不坠青云志自强。抱玉巳怜非楚璞,吹竽那识动齐王。幸因文字蒙徵檄,时佩菅毫侍琐廊。綦履东西鱼共丽,戎衣左右雁俱翔。县知陈阮时游魏,岂乏邹枚并寓梁。博采燕昭期致骏,曲存宣父爱非羊。众人国士阶元别,知己蒙恩心所量。自分才难堪记室,人疑待巳过中行。搆成燕雀犹知贺,报取琼瑶未可偿。偶值高门挂弧矢,且赓小雅赋桑杨。却惭未协宫商调,莫并当筵巧奏簧。

戊午吟

圣贤止是学为人,学不知天人未真。天在人身春在木,人居天内木涵春。万殊精别方知义,一本穷研始识仁。试看天人无间处,不知天道岂知身。莫为为者是真机,稍著安排便已非。桃自鲜红李自白,鱼能渊跃鸟能飞。不知本体原如是,安得工夫妙入微。看尽古今差谬处,只缘些子见相违。千圣传心一敬修,不知真敬反成囚。欲求一得且永得,须下千休与万休。疏水曲肱常浩浩,百官万务尽悠悠。廓然天地浑无事,一物匈中岂足留。中庸二字圣真诠,来自唐虞一脉传。本体睹闻为入窍,工夫戒惧是天然。但从庸行庸言里,直彻无声无臭先。此是人人真本色,可怜千古作陈编。格物无端成聚讼,起于知本二言分。但知知本即知至,格物何曾有阙文。本在操舟方有舵,本迷乱国为无君。只翻诚意一错简,涤荡青霄万顷云。知本繇来义最深,须从物理细推寻。一灵充塞皆为物,万象森罗总是心。心正涓流俱到海,身修点铁悉成金。细穷物理无多事,只在兢兢顾影衾。不将一事挂匈中,荡荡乾坤在此躬。恰似云开天穆穆,更如冰泮水瀜瀜。因无邪妄名为寂,岂为虚无即堕空。履薄临深缘底事,只愁无浪又生风。吾儒穷理最为先,理彻心空不入禅。穷是十分到底处,理须一物不容前。六经尽向躬行譣,一字不从文义牵。自有豁然通贯日,方知日用是真元。物物其来有定则,自然之则谓之天。但因在物付各物,一任纷然本寂然。随处家庭堪作佛,无须岩壑始修仙。北机实在程门显,何事庐山不细研。闻道如何可夕死,死生原是道之常。不闻有昼可无夜,几见无阴只有阳。道在何从见寿夭,心安始可等彭殇。更于此外求闻道,蹋遍天涯徒自忙。万物同生形不同,犬羊人性岂相通。因观物性明人道,始信人伦是圣功。仁义非于明察外,愚蒙偏蔽事为中。虽云此理几希甚,两字金针是反躬。天载无形触目真,羲皇两画写其神。六爻虽列上中下,一物彊分天地人。读去还知非汝密,悟来方始是家珍。试看爪发生生处,何但枝头可覛春。见易更须知用易,圣人原只用中庸。刚柔见处几先吉,中正亡时动即凶。能惧始终皆免咎,存诚隐显悉成龙。莫言卜筮用为小,动静须占是易宗。人心偏倚道心中,凡念回旋即圣功。精是不迷如日照,一为不二与天同。笃恭为执辰居所,未发为中水不风。圣智聪明收敛尽,寂然不动感而通。孝是修行无价珍,此身在处即吾亲。一禽一草非时剪,五辟三千律可论。仓德饮和供菽水,朝乾夕惕省昏晨。不分富贵与贫贱,大孝光天是守身。事事精详是与非,紫阳以此示全归。初经勉彊须坚苦,渐近天然妙入微。精义无过能择善,入神还只是知几。须知圣学无多法,尺寸基培万仞巍。言行须从拟议成,不从拟议失权衡。拟言本自三缄慎,议动繇于百炼精。率意岂真为率性,争先或恐是争名。须知变化方为易,变化原从拟议生。朱陆当年有异同,祗于稽古稍殊功。存心自合先知本,格物无过要识中。六籍漫从卤莽过,一灵那得豁然通。前贤指示皆精切,后学无讹是晦翁。精气为躯造化功,游魂为变浩无穷。如何谓死为灭尽,反落禅诃断见中。神化自然称不测,有无不著是真空。莫将空字谩归佛,虚实原于微显同。学人须自立根基,三戒当先谨独知。无分少壮老异境,一于财色斗严持。镇重常如五岳峙,防危更似九河堤。大廷暗室心如一,玉粹金精体不亏。

光福诸山记

民国张郁文纂修。郁文,吴木渎人。民国十年(1921年)纂修《木渎小志》。而《光福诸山记》原附在张郁文《木渎小志》之后,著者当即张郁文。光福诸山记是一部记录光福区域范围内的山志。吴荫培《木渎小志·序》称张郁文“究心史地学,尝辑《晋书微》及《元史地理通释》二书,又东瞻泰岱,谒孔林孟庙,南泛圣湖,上匡庐,西泝汴洛,窥黄河铁桥,俯仰伊阙龙门之胜,道武汉而归,其志趣远矣。”又云:“戊午夏,吴县修志局开幕,延君采访,并委任绘图事,时相过从。”本《记》分山水、寺院、名迹三大类,分别记述光福的山水和人文,有些名胜之下还引录了历代名流游玩光福时所留下的诗篇,可作为清徐傅编《光福志》之参照。民国18年苏城毛上珍铅印本清徐傅编《光福志》后附有张郁文《补编》和《附录》,《补编》主要补录徐傅编《光福志》未收的自宋至清22人的传记,《附录》内容略类本《记》之寺院、名迹,但有增删。

1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