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四十二首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下,何处不可怜。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崎岖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见娘善容媚,愿得结金兰。空织无经纬,求区理自难。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今日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黄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朝思出前门,暮思还后渚。语笑向谁道,腹中阴忆汝。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驻箸不能食,蹇蹇步闱里。投琼著局上,终日走博子。郎为傍人取,负侬非一事。摛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年少当及时,蹉跎日就老。若不信侬语,但看霜下草。绿揽迮题锦,双裙今复开。已许腰中带,谁共解罗衣。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欢愁侬亦惨,郎笑我便喜。不见连理树,异根同条起。感欢初殷勤,叹子后辽落。打金侧玳瑁,外艳里怀薄。别后涕流连,相思情悲满。忆子腹糜烂,肝肠尺寸断。道近不得数,遂致盛寒违。不见东流水,何时复西归。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揽裙未结带,约眉出前窗。罗裳易飘飏,小开骂春风。举酒待相劝,酒还杯亦空。愿因微觞会,心感色亦同。夜觉百思缠,忧叹涕流襟。徒怀倾筐情,郎谁明侬心。侬年不及时,其于作乖离。素不知浮萍,转动春风移。夜长不得眠,转侧听更鼓。无故欢相逢,使侬肝肠苦。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三唤不一应,有何比松柏。念爱情慊慊,倾倒无所惜。重帘持自鄣,谁知许厚薄。气清明月朗,夜与君共嬉。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惊风急素柯,白日渐微濛。郎怀幽闺性,侬亦恃春容。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人各既畴匹,我志独乖违。风吹冬帘起,许时寒薄飞。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金桐作芙蓉,莲子何能实。初时非不密,其后日不如。回头批栉脱,转觉薄志疏。寝食不相忘,同坐复俱起。玉藕金芙蓉,无称我莲子。朝日照绮钱,光风动纨素。巧笑倩两犀,美目扬双蛾。
长兴集
十九卷。宋沈括(1031—1095)撰。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仁宗嘉祐进士。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神宗初,提举司天监,改制浑仪、景表,编《奉元历》。参与王安石变法,曾察访两浙,推行青苗、农田水利等法。熙宁九年(1076)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元丰三年,任鄜延路(今陕西延安)经略安抚使。五年,因给事中徐禧失陷永乐,连累被贬。晚年居润州,病卒于梦溪园。沈括博文强记,将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于天文、算数、音律、医卜之术、方志皆有发明考证,洞悉源流。而当时不甚以文章著名。但其学有根底,所作亦宏赡淹雅,具有典则。其四六表启,尤凝重不佻,有古文人之遗范。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括集四十一卷,惜流传既久,篇帙脱佚。此书卷一至卷十二,卷三十一,卷三十三至卷四十一皆缺佚,故仅存十九卷。其著作除《长兴集》十九卷外,尚有 《梦溪笔谈》三十卷、《良方》并传于世。此集有 《 《四库全书》本,《沈氏三先生文集》和 《四部丛刊》诸本。
逊志斋集
诗文别集。二十四卷,其中诗二卷。明方孝孺撰。孝孺诗文在其生前即行编辑,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林右、王绅曾为作序。孝孺遇难后,其作品严禁流传。其门人王稌将其文私下抄录成《侯城集》,但未能刊刻。英宗天顺七年(1463),临海赵洪始从烬馀采掇编辑其诗文,共得二百六十七篇,得以在成都刊刻,世称蜀本。此为方身后之首刻本。宪宗成化(1465—1487)间,谢铎、黄孔昭等人有慨于蜀本遗漏太多,又与叶盛、林鹗、王汶等人勤加蒐辑,编成文集三十卷、拾遗十卷,共得诗文一千二百馀篇,宁海(方氏家乡)守令郭绅愿为刊刻,遂于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刻于宁海,世称邑本。武宗正德(1506—1521)间,台州知府顾璘有慨于邑本之版年久漫漶,遂与参军黄绾等删定伪谬,重加订正,于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刊于台州,版藏郡斋,世称郡本。世宗嘉靖(1522—1566)间,浙江按察司提督学政副使范惟一、浙江按察司佥事唐尧臣及台州知府王可大以郡本为底本,参酌蜀本、邑本等版本,去伪存真,增遗补漏,编为二十四卷本,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刊于浙江。后世刊方集多据此本。民国间商务印书馆所编《四部丛刊》即影印此本。明神宗万历(1573—1620)间,丁宾、孙如游等在南京所刊《逊志斋集》亦据此本,只是增加“外纪”二卷。《四库全书》所收亦为此本。
渊鉴类函
此书为清圣祖敕撰,张英、王士禛等编纂。凡450卷,计分45部,有2500余小类。其扩充明人俞安期《唐类函》,博采《太平御览》、《玉海》、《山堂考索》、《天中记》等书,广收宋、元、明各代的文章事迹,远有所稽,近有所考,源流本末,一一灿然,以供文人驱遣故实词藻之用。45部顺序为:天、岁时、地、帝王、后妃、储宫、帝戚、设官、封爵、政术、礼仪、乐、文学、武功、边塞、人、释教、道、灵异、方术、巧艺、京邑、州郡、居处、产业、火、珍宝、布帛、仪饰、服饰、器物、舟、车、食物、王谷、药、菜蔬、果、花、草、木、鸟、兽、鳞介、虫豸。每部又分若干子目,每项子目著录5类内容:释名、总论、沿革、缘起;典故;对偶;摘句;诗文。如子目不具备这5项内容,则付阙如。每一类内容都分为“原”、“增”两部分,分别表示《唐类函》所辑唐人类书与清人编此书时所续增。《渊鉴类函》集搜采、分部、序类、剪裁之功。”计其所载,实倍于《御览》。……与《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皆亘古所无之巨制,不输宋三四大书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因成书于众手,也有不少引文上的讹误疏漏。《渊鉴类函》成书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有内府刊本、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1985年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同文书局本等。
酉阳杂俎
中国古代风俗传奇杂集。唐段成式(约803—863)撰。二十卷、续十卷。计一千二百八十八条。成式字柯古,祖籍邹平(今属山东),后迁居荆州(今湖北江陵)。宪宗朝宰相段文昌子。自幼苦读精研,尤深佛理。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出为庐陵、缙云、江州刺史,终官太常少卿。遗诗三十余首,收入《全唐诗》,遗文十一篇,收入《全唐文》。酉阳,指大小酉山(今川、湘、黔三省交界处)之阳。相传此地有石穴,藏有秘籍逸典。段成式采自秘府珍籍,或耳闻目睹,使该书内容广泛而庞杂,“天上天下,方内方外,无所不有”(毛晋前集跋),故命之为《酉阳杂俎》。书中首次记载了某些民间传说故事,它们是研究某种类型传说故事的最早依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其专记“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除记载了不少自然科学知识及风俗民情外,还记载了若干方术方面的内容。
正德武功县志
陕西地方志。 明康海(1475—1540)纂修。三卷。海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弘治进士,授修撰。为明中叶文学家、诗人。是志成于正德十四年(1519),约二万字。记事止正德十三年。正文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选举志七门, 无细目。“艺文”则附见诸门各条之下。全志文简事賅。如田赋志对田赋、人口、商税、物价、物产皆有详记。官师志善恶并书,共记五十余人。康氏开文学家修志之始,所载多关国计民生、人心习俗,于当时及后世均有较大影响。此志刻本极多,有正德十四年、雍正十二年(1734)刻本, 《四库全书》、台北《中国方志丛书》等二十余种版本。另有乾隆二十六年(1761)玛星阿刻本附清孙景烈评注。高峰《陕西地方志考略》(《陕西图书馆》1982年创刊号)及向景安《陕西方志考略》(《陕西地方志通讯》1982、2)于此志均有论述,李之勤《陕西方志提要。正德(武功县志)》 (《陕西地方志通讯》(1982、2)等可资参考。
杭俗遗风
风俗志。清范祖述撰。一卷。于同治二年(1863)撰成是书,专记道光至咸丰以来俗情掌故。约三万七千字。分时序、乐善、声色、婚姻、寿诞、丧事、排场、俦品、女工、饮食、驰名、备考十二类。时序类记其四季风俗、婚姻、寿诞、丧事,排场诸类记婚嫁、生日、作茔安葬、搭彩等三十余事,为民俗学研究提供丰富史料。声色类载杭城四大戏班,南词、花调、木人戏、花鼓词及著名艺人,是研究戏曲发展史重要资料。女工类记妇女所事职业,如磨纸、糊锭、办线、收生等,详叙其操作,工具及生意状况。饮食类专载各味食店及四时点心。全书内容广泛,所记均为作者亲见,详实可据,与后出《杭俗怡情碎锦》相接,备载杭城近代掌故。抄本见藏台湾,前有林真序及自序,后附吴凤藻撰祖述墓志铭及自跋。 另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申报馆丛书》续集本等。
景定严州续志
一作《新定续志》。南宋地方志。理宗景定年间郑瑶、方仁荣同撰。10卷。严州,治今浙江建德东北。此书所记始于孝宗淳熙年间,止于度宗咸淳年间。卷首载理宗立太子(即度宗)诏及咸淳间升严州为建德府省札,纪事年代已逸出景定,体裁略异于其他方志。叙述简洁,有助于严州地方史与宋史研究。今有《诵芬室丛书》本、《渐西村舍汇刊》本等,1990年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即据后者影印。
柳河县乡土志
清代典籍。张翼廷修,张士达、奎斌、邹铭勋纂。一册,不分卷。翼廷,字翊宸,河北承德人。士达,生平不详。光绪三十三年(1907)八月,翼廷以柳河知事聘士达编纂是书,并亲自审定。约八千字。为柳河县第一部方志。记事止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内容包括:历史、政绩录、耆旧录(缺)、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等,计15目。现有光绪三十三年抄本藏辽宁省图书馆。
嘉义管内采访册
又名《嘉义管内打猫各堡采访册》。地理杂志。清佚名纂辑。不分卷。约当光绪二十七年(1901)仿《云林县采访册》程式纂辑成书,记事补至二十四年,约四万字。分打猫西堡、北堡、南堡、东下堡下三分、东顶堡五个区域,设目因堡而异。各堡位置、四界、规模分冠于首。均详积方目。灾祥目记同治元年至光绪二十四年有关地震、风暴、旱灾等具体情况。山川目记打猫山、番仔溪等山河发脉、走向、源流、分合。全书多具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资料价值,其中风俗、街市、水利诸目内容尤为丰富。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嘉定赤城志
《嘉定赤城志》是南宋时期纂修的一部台州总志。全志分地理、公廨、秩官、版籍、财赋、吏役、军防、山水、寺观、祠庙、人物、风土、冢墓、纪遗、辨误十五门,计四十卷。是现存台州诸多方志中称得上承上启下、最具特色的一部名志。《嘉定赤城志》的主纂为陈耆卿。
嘉庆宁国府志
安徽地方志。清鲁铨等修,洪亮吉等纂。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铨号选堂,江苏丹徒人。乾隆进士,官宁国知府。亮吉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已著录。宁国府创志于宋嘉定,至清乾隆凡六修。本志成于嘉庆二十年(1815),记事止十三年,约二百二十万字。卷首有汉至清宁国府全境图等五幅。图中新旧地名对照,古今沿革一目了然。有刘光显所绘北楼等二十三幅山水画,绘制精巧,堪称佳作。正文分沿革、疆域、职官、选举四表,舆地、营建、食货、学校、武备、艺文、人物、杂志八志,共十二门,含山、水、古迹、冢墓、寺观、田赋、户口、物产、名臣、宦迹、纪闻、旧志源流等五十目。表详而精,考证必求其是。沿革表列唐虞夏至清,并有汉至清大事记,祥异附后,山记有陵阳、敬亭、麻姑等六百六十余座山、峰、岭、岩,水载青弋江、泾水等百余处。记翠亭、铜井等百余处名胜古迹、百二十余处古墓、三百二十余处寺、观、菴,为颇有价值的考古、旅游资料。职官、选举、人物中所记人物多达八百余人。该志出自名家之手,体例完备、内容丰富,为清代方志佳作。有清嘉庆二十年刻本,民国八年(1919)泾县翟氏宁郡清华斋影印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乾道临安志
南宋地方志。周淙撰。15卷。书成于乾道5年(1169年)。明时佚,今存3卷。临安为南宋行在,治今浙江省杭州市。今存一至三卷,为清杭州孙仰曾所藏宋椠本。光绪四年(1878),海宁钱保塘据章硕卿蜀刻钞本校勘,又从《咸淳临安志》中辑出佚文数条补入,编为《乾道临安志札记》1卷,与孙仰曾残本3卷并行。首卷题曰行在,记宫殿及中央官署。二卷记临安府沿革、星野、风俗、州境、城社、户口、廨舍、学校、科举、军营、坊市、界分、桥梁、物产、土贡、税赋、仓场、馆驿等子目,附以亭台楼观阁轩,叙录简要。
长安志
城镇志。北宋宋敏求(1019—1079)纂。二十卷。敏求字次道, 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熙宁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长安(今西安)为周、秦、汉、唐都城,历史悠久。敏求以唐韦述《两京记》仅详古迹,余多阙如,乃创体例,遍搜传记诸书,于熙宁九年(1076)成此书,约十五万字。记事以秦、汉、唐等前代事迹为主,兼及本朝。搜集与长安有关的史部实录、传记、家谱、古志、古图、碑刻、笔记等整理、编纂成书。详细记载了唐代长安城郭、宫室、坊市。另附元人李好文所绘图3卷。清人将图并入《长安志》。卷一为总述,述分野、土产、土贡、风俗、四至、管县、户口,卷二述雍州、京都、京兆尹、府县官,卷三至六为宫室,分述周秦汉唐长安诸宫、诸殿、苑囿、唐宫城,卷七至十述唐皇城及京城各坊,卷十一至二十,述京兆府所管长安等等
求古录
一卷。明顾炎武撰。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人。明清之际思想家、著名学者。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收集材料。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于考证,搜集金石之文,手自抄录。凡是见于方志者不录,现有拓本者不录,近代文集尚存者也不录。上自汉曹全碑,下至明建文霍山碑,共得五十六种。每刻都录全文。沿用洪适《隶释》的体例,志其地理,考立碑之由来。凡古字篆隶,一一注解。其中官职年月,多可与正史相参。如茶荼、準准、张弡等字,可补正字典之讹。顾炎武还另有《金石文字记》,但只载跋尾,不如此书详明。传本有 “四库全书”本、“行素草堂金石丛书”本等。
亳州牡丹史
四卷。明薛凤翔撰。薛凤翔,字公仪,毫州 (今安徽亳县)人,生卒年不详。薛氏本为例贡出身,后官至鸿胪寺少卿。当时毫州牡丹最盛,薛氏家园中种植最多。薛氏就撰写了《牡丹史》这本书。是书在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一书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内容。其体例效仿史书,分为纪、表、书、传、外传、别传、花考、神异、方术、艺文等目。记载花木,采用史书体例,是明代人喜欢粉饰的一种习气,不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简明、质朴而有体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内府藏本列为存目。1983年12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冬生点注的 《牡丹史》。
周官总义
三十卷。宋易祓撰。易祓,字颜章,号山斋,湖南宁乡人,淳熙进士第一,诏事苏师旦,历官礼部尚书,师旦败,贬死。生平着述颇多,除着《周官总义》外,还有《禹贡疆理记》、《易学举隅》、《周礼释疑》、《汉南北军制》及《山斋集》等书。《周官总义》,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不载,只有宋赵希弁《读书附志》着录,称宋许仪为之序,刻于衡阳,现衡阳本已佚。仅《永乐大典》尚载《天官》、《春官》、《秋官》、《考工记》,而《地官》、《夏官》已佚。《四库全书总目》馆臣从《永乐大典》中汇合四官编次成卷,《地官》、《夏官》则从宋王与之《周礼订义》中引以补其亡,为三十卷,以存其书,《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虽不是完整卷,但已得原书十之八九。《周官总义》对经义很有考据,于职方氏之地理山川尤为详悉,研索经文,断以己意,较有新义。书中观点与先儒有异同,如论“大宰九赋”、“九庙九献”、“肆师之祈珥”、“辀夫之四旗”,立论虽与先儒不同,但并非杜撰,皆以经释经。而“内宰”二事、“酒正式法”则出自新义。其不足在于大抵多引经证经,或有所附会。《周官总义》对经义考证详实,反映了宋儒研究《周礼》之水平,对后世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版本有:路有钞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至言总
至言总,原题「会稽禹穴道士范翛然撰。」据日本吉冈义丰考证,约成书于中晚唐。五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云笈七签》卷三十五亦摘录本书。书分五篇,分别汇辑道教修炼方术:卷一〈斋戒〉,言上清、灵宝、洞神、太一、旨教、涂炭六等斋法要旨及有关禁戒。 卷二〈养生〉,言静心修性、脏腑保养、服药神枕等摄生方术。 卷三〈禁忌〉,内载忧畏鬼神及饮食起居之禁忌。 卷四〈运气〉,内载诸家服气导引之法。 卷五〈补导〉,内载诸家按摩方法及赏善罚恶之功过格。全书广征博引,其内容多与《斋戒录》、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孙思邈《枕中记》等唐代道书类同。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道教经典。原经卷数不详,约成书于南北朝。《正统道藏》收入残本一卷。P.2576背、S.6219。首尾均残。原属同卷,但文字不连续。共存约四百十二行,前二百十五行不见于《道藏》本,第二百十六行以下见于《道藏》。此经系摘录早期上清派经典中有关修真摄养方术之要诀杂凑而成。主要有导引、服气、叩齿、咽液、思神、内视、按摩、诵经、微咒等方术。体例类似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和《登真隐诀》,故刘师培《读道藏记》疑此经即为《登真隐诀》之缺卷,
太平经合校
道教典籍。170卷,中华书局 1979年版。今人王明编。汉代曾先后流传3种《太 平经》:西汉成帝时有齐人甘忠可的《天历包元太平 经》12卷,东汉末有于吉的《太平清领书》170卷、 张道陵的《太平洞极经》144卷,均已佚。明《正统 道藏》收录的《太平经》只有残存的57卷。此书以 《正统道藏》的《太平经》为底本,以《太平经钞》及 他书所载《太平经》文为辅进行校补,征引的典籍计 27种,是现存最完备的校本。该书内容庞杂,言及 天地、阴阳、五行、干支、灾异、鬼神,以及当时社 会的情况,是经较长时间积累、不同手笔的增修而 成。上承老子遗教,并受汉代图谶、神仙方术的影响。 在宇宙生成论方面,主张原初物质——元气产生天 地万物,天地人三才都是从元气自然而然化生而成。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 和变化是由于对立物的统一:或是对立物相互联结、 相互依存,或是对立物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相反方 面转化。但它只承认对立物相互依存的同一性,没有 理会对立物相互排斥的斗争性,且把变化看作是循 环往复的过程。其中有些言论反映农民善良的愿望、 主张自食其力,财物公有。还提出要任用贤才,公平 办事,减省刑罚,反对穷奢侈靡。本书前列合校引用 书目,后有附录,收《太平经佚文》、《太平经复文 序》、《太平经著录考》、《太平经校后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