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丛谈

《听雨丛谈》所记多为作者耳闻目睹之事,也有部分录自他书或有关案牍。其内容甚杂,而以涉及清代满洲及旗人风俗制度为多。如卷一“红绒结顶”、“花翎”、“羽缨冠“、“四禊袍”、“黄马褂”、“绿压缝靴”、“执事乐人服色”、“黄缰紫缰”,卷五“朝珠”,卷六“钿子”,卷十二“繖扇制度”、舆制”等条,对清廷及满族服饰器用的有关情况作了细致记载。在宗教祭祀及婚丧习俗方面,则有卷五“满洲祭祀割牲”、卷六“满洲祀先不用炷香”、卷十一“祭马神”、“丹旒”、“分祭幛”、卷十二“插戴”诸条,其中提供的某些情况,确非熟知内情者不能道。又说八旗中满洲、蒙古、汉军祀之礼,各有差异,以汉军而论,“从满洲礼者十居其一二,从汉人礼者十居七八。内务府汉姓人,多出辽金旧族,如满洲礼者十居其一二,如汉军礼者十居三四耳”(卷六“颁胙”条)。反映了当时各族间文化相互影响的情况。

孟子杂记

注释书。《孟子》研究著作。明陈士元撰,四卷。士元字心叔,号养吾,湖北应城人,嘉靖进士,官至滦州知州,著有《易象钩解》、《五经异文》等。自宋熙宁(1068—1077)以前,《孟子》仅列于儒家,《史记》以孟、荀合传,于孟子事迹仅寥寥十数语,至朱熹《通鉴纲目》,始于适魏之齐而大书特书,然编年体所限,不能详述一人之始末。明薛应旂撰《四书人物考》,始采摭他书为孟子补传,但尚多舛漏。士元嗣辑是书,第一卷叙孟子事迹,余三卷发明孟子之言,名为“传记”,实则经解居多;其所援引,亦皆谨严有体,不为泛滥之卮言。有《四库全书》本。

学庸正说

《大学》《中庸》注本。明赵南星撰,三卷。南星字梦白,号侪鹤,别高清都散客。高邑(今河北元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天启(1621—1627)中,因忤逆宦官魏忠贤而削籍谪戍代州,病卒。崇祯初追谥忠毅。所作有《赵忠毅集》、《味檗斋文集》等。其说《大学》一卷,说《中庸》二卷。每节衍为口义,逐句阐发,而又以不尽之意附载于后, 体例类近讲章。其解《大学》不从王守仁知本之说,而从朱熹格物之论,并补传一章也为之训解。其论《中庸》,不以无声无臭虚论性天,而始终归本于慎独。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系综合性医书。16卷。清·张璐撰于1695年(康熙34年)。本书前12卷论病,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五官、疮疡、妇人、婴儿各科;后四卷载方。其论病部分,自中风至婴儿共分16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其证类次第,悉如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而选辑较为精审。每病先列《内经》、《金匮要略》之论述,次引后世诸家之说,最后附以治例。所引诸家有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赵献可、薛己、张介宾、缪仲淳、喻嘉言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其个人所发议论,大抵不外折衷或综合上述诸位医家的观点,很少新的创见。其医学思想,似与薛己、张介宾等相近,并阐发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经验。后四卷论方,共分94门,门下未分子目。本书由于引录诸家之说较详备,理论联系实际较密切,选方实用,故颇为读者所欢迎,流传较广。建国后锦章书局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先后出版排印本。

银海指南

眼科著作。清顾锡撰。四卷。锡字养吾,桐乡(今安徽桐城北)人。眼科治验丰富,因道家称目为“银海”,故名。顾氏在《内经》基础上,取《银海精微》、《原机启微》等书精华,广集华佗、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汪石山、薛岳斋等各家有关论述,并参以治疗眼疾经验,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撰成此书。卷一论述五轮八廓,五运六气,六淫七情与眼病的关系。卷二论述脏腑主病及伤寒、中风等病以及眼病症状,舌脉辨析与治疗原则。卷三、四为眼科常用方药与医案。辨证精细,方药切合实用,书末所附医案详明,多给人以启发。有嘉庆十五年(1810)三友草堂本,《中国医学大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温热经纬

温热病专著。5卷。清·王士雄(孟英)编撰于1852年(咸丰2年)。该书“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天士)、薛(生白)诸家之辩为纬”,故以“经纬”名书。卷1为“内经伏气温热篇”,辑录了《内经》中与温热病有关的条文,各条文之下又引用了诸家的注解,间附王氏自己的心得,以阐明温热病的病源、证候、诊断及治疗原则等;卷2录“仲景伏气温病篇、仲景伏气热病篇、仲景外感热病篇、仲景湿温篇、仲景疫病篇”,集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温热病的论述,确立随症论治的法则;卷3收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和《三时伏气外感篇》;卷4录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余师愚《疫病篇》,集中了清代颇有影响的几部温热病专论。除了征引章虚谷、华岫云、吴鞠通等人对以上有关篇章的阐释而外,王孟英自家的注说也很丰富(包括校勘和评议);卷5为“方论”,选方112首,附以诸家及王氏的方义解说。此书为清代温病学说的总汇,淹贯各家之长,立论持平,不抱门户之见。该书以资料汇辑为主,也有不少地方发挥王氏的新见解,如他认为“阳邪为热、阴邪为暑”的说法不妥,暑即是热,不可妄立阳暑、阴暑之类的名目,且认为云暑多兼湿则可,“暑必兼湿”则不可,对暑、湿、火三气的性能体用,卓有见地。因此,该书成为一部较有影响的温热病专著,对温病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清代以来,争相翻刻,至今有30余种版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影印本。

虚损启微

清·洪缉庵撰。缉庵字洪炜,又字霞城,浙江余姚人。书成于乾隆辛巳,其上卷,首述经义, 阐明调摄之义,保持固有元神,庶几可免致虚成损,得尽其天年。次论证,既不能遵行古人摄生 调神诸法,或以酒为浆,或以妄为常,或醉饱入房,或饮食过度,或喜怒失常,或七情内伤,皆能 致虚。阴虚者,其病则为发热烦躁,头红面赤,唇干舌燥,吐血衄血;阳虚者,其病则为怯寒憔悴, 气短神疲,头晕目眩,呕恶食少,腹痛飧泄,二便不禁等。至若咳嗽吐痰,遗精盗汗,气喘声喑,筋 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渐削,妇人月闭等症。治法之要,阴虚补阴,阳虚补阳。或咳嗽,或失血, 或骨蒸,或遗精,或妇人月闭,各列现证,按证施治。及诸虚见证,分别阴阳寒热虚实治法。次论 虚损劳瘵,次论虚损传变,论五劳七伤六极,辨虚火,论脉,论爪,论嚏,辨虚损危候,辨似损非 损。其下卷,列方七十二道,鉴别各方,专治证候,及加减各法。辨证详明,用药准确,断非他书 所能及,实为虚劳类中最要之书也。

已疟编

笔记。明刘玉撰。一卷。玉字咸栗,万安(今广东万宁)人。弘治进士,知辉县,升御史,因忤刘瑾削籍、瑾诛,起河南安察司佥事,官至刑部左侍郎。此编纪明初洪武间南京附近临江所建楼阁及明初诗人(如宋濂、刘三吾等人)游踪,官妓接待四方宾客,王侯、公主等轶闻。其中所记闽中杜景新有好古玩奇之癖,且多得之于不义,游汉江时,骤起风暴,江神索报;汶川秀才穆敬之过石斛山与墓鬼相恋事;陕西鲁子京游终南山搏虎遇仙故事,多小说家言,而有一定历史依据,可作传奇读。所记南夷魁离国进绝色十人“服以金丝敷霞钮花之衫,垂以泉润穿云鸣玉之珮”,能为迷心舞,军前舞之,则使三军解体。可作史料读。有《稗乘》本。

通鉴续编

明陈桱撰。二十四卷。陈桱以《资治通鉴》和《通鉴纲目》皆终于五代,而周威烈王以前,虽有金履祥《通鉴前编》,亦断自陶唐,因著此书。首述盘古至高辛氏,以补金氏《通鉴前编》所未备,为第一卷。次采契丹在唐及五代时事,以记其得国之故,为第二卷。其余二十二卷皆为宋事,起自太祖,迄于昰、昺二王,以续《资治通鉴》,故以“续编”命名。后世学者对之颇多评论,毁誉不一。然自朱熹《通鉴纲目》以后,继而作者,实始于陈桱,其后王宗沐、薛应旂等虽各有增修,而才识亦无以相胜。

清朝前纪

又称《满洲开国史》。近人孟森编纂。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记载了满族兴起的历史。共13篇。其内容“既为明史所削而不存,又为清史所讳而不著。则此一编,正为明、清两史补其共同之缺也。”是研究清朝前期历史的重要资料。记述满族入关以前至明末天启七年(1627)即努尔哈赤死(死于1626)为止数十年间的史事,包括部族变动、世系形成与发展等情况。考核比较翔实。

续玄怪录

唐代传奇小说集。系续牛僧儒《玄怪录》之作。宋代亦改名《续幽怪录》。李复言撰。原书《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5卷,据《郡斋读书志》记载,分仙术、感应等3门,现存南宋刻本4卷,23篇,不分门。《四部丛刊续编》据此影印,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程毅中校点本。本书与牛氏《玄怪录》同样,多记离奇怪异故事,神变惊听,如《薛伟》篇写人化鱼,《张逢》篇写人化虎,《李卫公靖行雨》篇写李靖代龙神降雨等等。然与《玄怪录》不同的是,本书立意谋篇旨在宣扬佛道思想。如《薛伟》写人化鱼,却旨在劝戒杀生,表明佛家的轮回之说。另如《韦氏子》篇写韦氏子生前指斥佛教为异端,结果死后在阴曹地府中受到严厉的惩罚,旨在以因果报应喻世。至若《李岳州》等诸篇,又主张清静无为,纵情于尘外。这些都具有说教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但作为“文以载道”的说部文化现象,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认识价值。其中不少故事也很有影响,尤其是《定婚店》写韦固见月下老人,知人间婚姻乃赤绳系足,姻缘前定,成为后世“月下老人”、“赤绳系足”、“千里姻缘一线牵”、“挣不断的红丝线”的典故。

终南进士行和李五峰题马麟画钟馗图

老日无光霹雳死,玉殿咻咻叫阴鬼。赤脚行天踏龙尾,偷得红莲出秋水。终南进士发指冠,绿袍束带乌靴宽。赤口淋漓吞鬼肝,铜声剥剥秋风酸。大鬼跳梁小鬼哭,猪龙饥嚼黄金屋。至今怒气犹未消,髯戟参差努双目。

赵松雪画

鸥波亭前千叠山,缥缈峰峦烟霭间。既如春云多态度,复似静女工幽娴。老槎霜寒露刻削,崩湍雨霁声潺湲。飞楼涌殿出林表,中有逸人相往还。风帆截溪马载道,兼有艇子维沧湾。有时扣舷一清唱,有时谈玄一破颜。吴兴仙翁补天手,毫端五色春斓斑。画成未数董北苑,王维二李相跻攀。自翁骑鲸上天后,至今玉佩声珊珊。空令下土宝遗墨,真赝纷纷谁与删?

击缶

不爱种松树,以我非长年。不爱种竹竿,以我无閒缘。所爱一杯酒,吟咏诗百篇。酒能陶我性,诗能俟采官。得达至尊听,可使黎庶欢。诗还开国初,政似结绳前。委事一二人,削此机务烦。万一洪荒地,无人拾马鞭。

次韵赵君季文赠杜宽吹觱篥吟

寒竹初裁芦叶秋,夜吹百花洲上楼。千金纵有狐白裘,难买杜宽一艺优。妙知音律能周锼,薛家小童安敢侔。江空月白烂不收,冥搜罔象悲阳侯。哀泉呜咽秦陇头,何年变曲为《凉州》。神工太古开黄牛,惊浪出峡风飕飗。落叶秋随渭水流,渭水有尽情无休。绵绵又若茧绪抽,要眇宁以智力求。须臾水激龙腾湫,熊罴夜咆魑魅愁。劝君不用皓齿讴,侧耳听此消百忧。宽也胡为淹此留,自合天上参鸣球。飘然我欲归帝丘,仙人张乐烟雾浮。苍龙为车挟翠虬,千秋万岁迟子同遨游。

观吴孟周司训真草书谱

古来书学宗史籀,竹简遗文象科斗。钟张真草更入神,片楮至今藏不朽。先生下笔绝代无,鸣玉绾结青珊瑚。况闻篆隶太倔强,百金一字传东吴。墨池浸没玄兔颖,魑魅反走空堂静。金戟交撑日月轮,银钩倒画龙蛇影。欧虞褚薛真出群,精妙只数王右军。英姿老气欲飞动,悬珠快剑相纷纭。呜呼百世谁复识,我今作歌重刻石。莫同茧纸旧兰亭,閟入昭陵永难得。

秋怀 其十

老人朝夕异,生死每日中。坐随一啜安,卧与万景空。视短不到门,听涩讵逐风。还如刻削形,免有纤悉聪。浪浪谢初始,皎皎幸归终。孤隔文章友,亲密蒿莱翁。岁绿闵以黄,秋节迸又穷。四时既相迫,万虑自然丛。南逸浩淼际,北贫硗确中。曩怀沈遥江,衰思结秋嵩。锄食难满腹,叶衣多丑躬。尘缕不自整,古吟将谁通。幽竹啸鬼神,楚铁生虬龙。志士多异感,运郁由邪衷。常思书破衣,至死教初童。习乐莫习声,习声多顽聋。明明胸中言,愿写为高崇。

代上阆中章使君

九区混轨文,正宁垂衣裳。公家转洪钧,一气斡混茫。蛮夷奉琛贡,月窟东扶桑。至今有遗黎,盛德登乐章。溢庆久愈衍,丹穴俱鸾凰。祖烈肖挺挺,德音续琅琅。尊彝琢璠玙,荐庙流中黄。铜符专城居,健翼翕不张。黼座录故家,云路登方将。省寺窥步武,禁闼觇翱翔。相门出鼎槐,八叶有前芳。一樗无所材,拥肿蔽道傍。门户岌重大,俛首惭肯堂。得邑万山间,昼夜鞭跛䍧。斗升赖急养,山海祈深藏。古人重己知,漆炭固未偿。靴板庭趋初,躔宿望煌煌。委身大炉冶,正惧呵不祥。丹鼎傥可舐,鸡犬同飞扬。

中原民谣 金台砚

金台砚,旧日老张闻㝢县。金华仙伯一品题,名高万石罗文传。南辕回次白沟河,搴裳欲渡尘没靴。向此画见限华裔,今乃接畛皆夷歌。忽见御庄云蓊郁,千章乔木参天碧。始知佳气似舂陵,更喜眼前多旧物。伴行蕃使言侏离,髯奴鐻耳乃有知。叩辕敛袂出双璧,不待驲人来致辞。自言所献非荆璞,仅比澄泥与铜雀。雅称挥毫白玉堂,夜扫黄麻追灏噩。人皆谓彼勤且诚,盍探露团分宝馨。归家请办千斛墨,异时拟勒燕山铭。

游金山

嵌岩穹窿,屹立乎江中。崩湍下瞰不见底,巨石崛出高摩空。混沌破来到今几万岁,雄奇秀丽胡为乎此山兮独钟。长江西来一万里,当空削出金芙蓉。上有金仙居,下有冯夷宫。宝坊栉比列霄汉,塔影倒置惊鱼龙。有时洪钟咽烟响,潮音属和驱群聋。鸟飞竟力不得到,我尝拿舟一抵其云峰。摄衣步楼阁,矫首观无穷。齐州九点落眼底,岷峨西望沧溟濛。忽闻长风破巨浪,芥蒂一洗平生胸。山僧喜殊常,握手何从容。杯擎陆羽水,茶汎玉川风。鹤庵散仙,恒斋老翁,把臂大笑声融融。天风吹袂欲轻举,白云缥缈将何从。不知海外之三山,群仙之乐与此将异而或同。迄今别去五六载,我舟又复来掀篷。山灵偃蹇我倨傲,尘怀汩没不得追前踪。风帆一笑金山过,山头日落飞冥鸿。

1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