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老子校释
《老子》校释本。两篇八十一章,今人朱谦之撰。成书于一九五五年。《老子校释》以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为底本,以敦煌写本和遂州碑本为主要参订本。还批判地选用了王弼,河上公等注本,“御注”、“广明”、“景福”等石本,以及傅奕、范应元等古本。在校勘上,《校释》以严可均《铁桥金石跋》中《老子唐本考异》所校三百四十九条为主,以魏稼孙《绩语堂碑录》订正和补缺严可均所校条目所得四十三条为次,又博采纪昀、毕沅、王昶、吴云、罗振玉、何士骥等校勘易州龙兴碑本的成果。夹句较勘,广引众家之说,案以己见。在训诂方面,《校释》多采王念孙、孙诒让、俞樾、洪颐煊、刘师培、易顺鼎、马叙伦、陶鸿庆、奚侗、蒋锡昌、劳健、高亨、于省吾诸家旧注,又采有日本学者大田晴轩、武内义雄之说,随文著录自己的意见和独到见解。《校释》还特别注意到楚国方言与《老子》的关系,用《庄子》、《诗经》、《淮南子》等古籍中记载的楚国方言意义来解释《老子》书中的某些文字。朱氏还认为,《老子》一书虽以今音来读是不合韵的,但古今异音,以古音读之,还是合韵的,不合韵处就有后人增改的嫌疑。故《校释》除校诂字句外,还于每章末列音韵一项,对《老子》中的文字定音归韵。朱氏又作《老子韵例》,附于《校释》之后。音韵上,朱谦之主要参考江晋三《老子韵读》,又以姚文田之《古音谐》和邓廷桢之《双砚斋笔记》以及李赓芸之《炳烛编》补正江氏之疏漏,还采有刘师培《老子韵表》、高本汉《老子韵考》中的个别意见。朱氏指出,《老子》一书文句长短不一,其用韵体制也是各不相同。朱氏经分析归纳,把书中用韵体例列为二十四类。《老子校释》是注解《老子》的较好的、流行最广的书之一。
龙门心法
道教书名。该书是明末清初全真道龙门派律师王常月所撰。此书原是他在北京白云观六次开坛传戒时的讲稿《心法正言》,后由其弟子邵守善,詹守棒作跋,法孙詹太林、元孙唐清善编纂而为《龙门心法》。该书是清朝以后在全真道中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一部道书。正可谓“龙门七代家风,告诸大众”。(《龙门心法序》)《龙门心法》共二十讲。一、皈依三宝;二、忏悔罪业;三、断除障碍;四、舍绝爱源;五、戒行精严;六、忍辱降心;七、清净身心;八、求师问道;九、定慧等持;十、密行修真;十一、报恩消灾;十二、立志发愿;十三、印证效应;十四、保命延生;十五、阐教弘道;十六、济渡众生;十七、智慧光明;十八、神通妙用;十九、了悟死生;二十、功德圆满。该道书特别强调修道者必须皈依“道经师”三宝及“戒行精严”。以戒为例:说这个“戒”字,“是降魔之杵”、“是护命之符”、“是仙丹宝筏。并说“戒律就是玄都禁约,乃三清上圣所定科条”。(《戒行精严》)所谓皈依三宝,即用宗教道德以制身、心、意,从而忍耐行持,始终不变,明暗如一,久契真道,以脱生死。总之,《龙门心法》使教义由偏重内丹清修而转向以严守清规戒律为主的修持方法,被后世说这是全真道的又一次演变。
易汉学
清惠栋撰。八卷。搜集自汉至三国时期孟 喜、虞翻、京房、荀爽等人的《易》说,“采辑遗闻,钩稽考 证,使学者多略见汉儒之门径”(《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经部》易类六)。汉儒治《易》多讲阴阳灾异,以卦象配 自然、人事。《经训堂丛书》本。此书大旨,乃追考汉《易》学说,掇拾其余绪,陈述其要例。全书所考,凡孟喜《易》二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二卷(干宝《易》附见)、郑玄《易》一卷、荀爽《易》一卷;末一卷为惠氏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
周易集注
注释书。明来知德撰。16卷。象数派 《易》学著作。《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经义考》俱著录。此书乃来氏遁隐于万县求溪山时所撰,成书于万历戊戍 (1598)。书前有自序,谓文王、周公立象,皆藏于序卦错综关系中,故此书先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次加一小圈,再释本卦、本爻正意。此书自隆庆庚午年(1570年)至万历戊戌年(1598年),历时29年而成。立说全取《系辞》的错综其数以论《易》象,而以《杂卦》治之。错者,阴阳对错之谓,如先天园图中的乾错坤,坎错离等八卦相错。综指一上一下,如屯、蒙之类本是一卦,在下为屯,在上为蒙,载于文王序卦。论错有四正错、四偶错;讲综有四正综、四偶综;以正综偶、以偶综正。述象有卦情之象、大象之象、中爻之象、错卦之象、综卦之象、爻变之象、占中之象。
周易尚占
二卷,元李道纯撰。 占筮书,书前有图,题“局部第一”,列 有“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等九 图。图下有文。其次为“旁通用第二”, 有“六位例”、“月建六神例”等十例。 再次为 “发瑞部第三”,有 “以钱代 蓍”、“合卦例”等十二题,言及世应、 飞伏等。最后为 “决断部第四”,有 “六亲断例”、“六神断例”等六条断例。 是为上卷。下卷讲六十四卦各如何依 象定吉凶,与《周易》实无联系。全书 皆言占筮,借用《易经》名义以行其巫 术,不可为据。有《宝颜堂汇秘笈》本, 藏北京图书馆善本室。
九畹史论
一卷,清翟蔼撰。“九畹”是作者的号。本书共由五篇史论组成。①《辩方望溪淮阴传书后》,方苞认为韩信之罪在于请假王与约分地,作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韩信的不幸在于以其能溶死而不善自令;②《书东坡贾谊论后》,苏东坡认为,不是汉文帝不用贾谊,而是贾谊不能用于汉文帝。作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是汉文帝不用贾生之策治理天下;③《马援论》认为马援背叛隗嚣投靠汉帝是不讲道义的行为;④《武氏论》探讨武则天能够得天下的原因在于唐朝无人;⑤《唐藩镇论》论述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情况以及唐朝政府对藩镇姑息的态度。全书对某些历史问题能够反前人旧说,作出一定的探讨,但与其它史论著作比较而言,史识并不是太高,有的甚至是迂阔之论。
纪丰润张学士马江战事本末
直隶丰润张学士,名佩纶,字幼樵。其先世雨樵中丞,仕至安徽巡抚。学士以同治庚午辛未联捷入翰林,年甫冠,未娶也。甲戌散馆授编修,光绪丙子大考二等第二,擢侍讲,旋转侍读。学士长身伟干,天资聪颖过绝人,读书目十行并下。初入塾,一日背诵鲁论至泰伯第八。既以丰才硕学,置身玉堂,职地清旷,则日与张文襄之洞,宝竹坡廷,陈伯潜宝琛,黄漱兰体芳诸芸署名流,颉顽上下,究心经济学,考核中外利弊,兼及东西洋舆地,交涉战守机宜,期有用于当世。
溪山馀话
一卷,明陆深撰。陆深,上海人。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弘治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本书载录明朝朝章典度及人物事迹。其中不少内容如经筵进讲、漕运、官民田、漕运、南曲、北曲的记载,都是很宝贵的,价值较高。本书有《宝颜堂秘笈》本,今据《丛书集成初编》所选该本标点整理。
忠孝勇烈木兰传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又题《忠孝勇烈奇女传》、《木兰奇女全传》、 《木兰奇传》,三十二回。托奎斗马祖所演,第一回署“奎斗马祖演著”,“古燕都青阳山人易南子校阅”,“中一老人监定”,书末有道光七年(1827)淦川周汇淙跋,作者不详。今存光绪四年刊常州乐善堂、常州道生堂藏板及吕文堂、积善堂、文在兹善书坊、大盛堂、京都养真仙苑藏板等刊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将此书列于“明清讲史部”,实则多出虚构,难称讲史小说。内容根据《木兰辞》,以及奇闻异说,结撰而成,情节多有虚构。作品以唐初为背景,演绎木兰代父从军故事。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有二本。旧本为罗什译,题曰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新本为不空译,题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亦二卷。仁王指当时十六大国之国王也。佛,对诸王各护其国使之安稳,故为说般若波罗蜜多深法之经文也。谓受持讲说此经则七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丰乐。故古来以之为护国三部经之一,公私皆为禳灾祈福读诵之。玆将本经各家之注述及关于本经之著作列之如下:仁王经疏六卷,隋吉藏撰。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隋智顗说,门人灌顶记,仁王经合疏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明道霈合,仁王经疏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成莲合,仁王经疏,七卷,唐良贲述,仁王经疏六卷,唐圆测撰,仁王经疏法衡钞六卷,唐遇荣集,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四卷,宋善月述,注仁王经疏科一卷,宋净源录,仁王经疏四卷,宋净源撰集,仁王经科疏科文一卷,明真贵述,仁王经科疏悬谈一卷,明真贵述,仁王经科疏五卷,明真贵述。
大乘密严经
大乘佛教经典。简称《密严经》、亦称《原严经》。全书共分8品,第1密严会品,讲述佛在密严国,为金刚藏等诸菩萨讲如来法身常住不变,不生不灭,色、受、想、行、识等一切诸法“但有假名,初无实义”;第2妙身生品,阐述五法、八识、三性、二无我,说明一切世间之物皆非实有,而是众生“习气”覆遮心识而生的种种戏论;第3胎生品,讲述众生生死轮回的缘由,认为欲生密严佛国当修真实三昧(禅定),善调其心,且不为三昧所缚,使心无所执著;第4显示自他品,讲述世间皆心所现,而密严佛国则本采常住,不坏不灭;第5分别观行品,讲述修行密严佛国的方法;第6阿赖耶建立品,阐述阿赖耶识本来圆满清净,同于涅槃,众生的迷悟皆以阿赖耶识为因;第7自识境界品,认为诸法无我,亦无“我所”,批判外道对有无的执著;第8阿赖耶微密品,说明一切诸法皆阿赖耶识所变现。本书主要阐述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法相、唯识思想,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的“六经”之一。主要汉译本有唐地婆诃罗译3卷,唐不空译3卷。
恭和御制赐史浩古诗
粤从三代还,岁月过千?。时岂无贤君,道未契宸旨。煌煌唐太宗,勋业在所喜。寇攘既扫除,蛮貊毕至止。循良布郡邑,惠政宽狱市。忠贤俨班联,切谏柅浮靡。关辅罗府兵,岩穴聘奇士。民生覆盂安,国势泰山倚。皇心期过之,风下九万里。忠厚培本根,文物粲华蕊。淳熙视贞观,何啻相表里。属车尚涛江,列障隔淮水。蠢兹獯鬻氏,作我太清滓。坐令营屯众,久费糗粮峙。中原厌狼贪,诸将空虎视。安得贯砮楛,来贡尺有咫。六合混一家,耕桑盛生齿。愿言讲治道,先务当有几。欲仁斯仁至,患在未举趾。而况前史中,遗事可寻理。卫英爪与牙,王魏目兼耳。处中赖房杜,虚受忘彼此。不闻国异政,但见车同轨。孰云古道难,佥曰今王是。寸阴胜所竞,盛德日方起。舞干格三苗,其效七旬尔。轲称仁无敌,传谓礼可已。东鞮及北女,会见朝玉戺。南山竹易殚,陛下功难纪。儒馆谩献歌,将奈词之骳。
水调歌头 其五 寿邓彦鳞
凉吹起空阔,疏雨敛轻阴。潇湘江上秋色,佳处不胜清。拄笏西山一望,气与千崖高爽,天意属奇英。威凤下瑶阙,丹桂矗云根。汉元侯,流德厚,在云孙。金昆玉季,曾共接武上青云。堂上瑶池仙姥,庭下芝兰玉树,好事萃于门。剩讲经纶事,早晚自公卿。
满江红 送西叔兄之官成都
逢著公卿,谁不道、人才难得。须认取、天根一点,几曾休息。未问人间多少士,一门男子头头立。只其间、如许广文君,谁人识。冠盖会,渔樵席。豪气度,清标格。要安排稳当,讲帷词掖。蜀泮堂堂元不恶,犹嫌偏惠天西壁。嘱公卿、著眼看乾坤,搜人物。
感兴三首 其二
在昔帝舜日,光宅辟四门。所宾无凶邪,德教日益敦。末世多滥奸,九重严大阍。捍掫主讥察,谁何辨语言。一关百力士,列立甃石温。设官按尺籍,唱号于未昏。唐末稍懈怠,尝值外使奔。京城凶豪儿,奋剑闯帝藩。狂呼啸虎豹,便欲倾乾坤。赖有宰相在,不然神器翻。我朝讲制度,门籍反不存。近知贱丈夫,突入犯赤轩。陛官未暇执,呶呶何其諠。祖宗创业难,慎重在后昆。勇夫犹重闭,况乃天子尊。何罗犹宜察,况乃外寇屯。兴语一及此,舌出反自扪。吾家本寒微,世受朝廷恩。欲奏鸱鸮诗,当涂谁荐论。
奉和族祖紫岩翁谩兴十首
九州落编简,愁来得眺望。古人果有无,名存实全丧。去古日已邈,来期方浩荡。古圣道虽周,莫能保兴废。鼎中著乾坤,堂上纳边鄙。万古递相扇,征伐与侈靡。铿锵国风始,孰云堕微茫。祇今寂寥中,满耳犹洋洋。聋俗自无闻,此音初不亡。地卑山故崇,河黄济故清。彼岂超世才,但愧吾无能。我家壁中书,不如相牛经。众心异向背,如口纷嗜好。竞守一隅僻,不悟竟至老。何由破其惑,所贵皆为宝。气节固难量,出处已可视。一挽即致之,定非栋梁器。文王不亲屈,渔竿老于渭。愚夫恬其愚,智者役于智。宁为坎井蛙,勿作盐车骥。扰扰誇健捷,才堪一噱耳。寒士励苦行,不能动邻里。彼或外貌饰,即与时髦齿。激奖道已微,孰振颓波起。桃李贵以色,兰蕙贵以香。蚌胎秘奇彩,萤火耀寸光。中心固了了,竟莫辨否臧。兀兀守陋说,依依望奇功。适秦辙东首,欲至当何从。为谋止一身,茫然如捕风。
永遇乐 钱慕霖宗泽逝后翌年,诉心请谱一词念之
地下钱郎,生前管领,水程山驿。奔走三年,轮蹄铁尽,只是风云急。草衰河北,路羁沅浦,到处概留恩泽。论人物、毛苍九尺,气吞江海何极。蒋山佣在,凄凉回首,风义向来堪述。而我依稀,烟霾犹记,阴洞茅堂客。去年今日,老鹰岩下,草木一时无色。空赢得、湘灵无恙,为君鼓瑟。
饮射观德亭
秋日天气佳,凉飔满林扃。宇宙绝纤翳,万里同清明。群贤协嘉会,饮射集斯亭。弯弓似满月,飞矢如流星。若能正一己,胡忧失诸鴊。缅怀三代时,斯礼讲素精。大唐贞观初,胜事亦可徵。后人宰钧衡,因以仆射名。吾侪生盛世,况值文运兴。古礼在究极,乐事良难并。一有不中者,行当罚巨觥。
摸鱼子 寄秀水周青士缪天自
记当年、落花门径,峭帆三度来往。分襟忽尔经离乱,且喜故人无恙。心不忘。凉月夜、衔书数把朱鹇放。邻姬两两。恨嬉戏相逢,明驼负去,留尔在菰蒋。鸳鸯好,咫尺姑胥在望。包山争列屏障。新词多少渔家子,可有雪奴低唱。三白荡。多巨口鲈鱼,泼刺乘春涨。何时见饷。与范蠡香莼,越王醉李,置我北堂上。
哀吴阊
西风萧萧梧叶秋,梧官寂寞吴王愁。一番荣落随时易,百代兴衰逐水流。吴阊自昔繁华地,郁郁层城发佳气。秋晚枫江蟹稻肥,春深虎阜莺花丽。楼台烟雨梦南朝,旧苑长洲草未凋。镫火夜归青雀舫,酒旗晴护绿杨桥。吴姬生小能歌舞,打桨乘潮自来去。子夜新声按绿幺,丁香艳锦缠琼树。水色山光无尽妍,踏青车子采莲船。漫惊烽火三千里,已盛烟花二百年。人间祇觉阳春好,天上那知霜雪早。白马环江吼似潮,红巾遍地屯如草。大帅逃威过晋陵,督师车骑尽东奔。仓皇关效鸡鸣度,慷慨陴呼爪士登,孝穆才华信殊众,堂堂开府声华重。债帅何期竟倒戈,岩城从此遂摧栋。阊阖西南轶荡开,金戈铁马震如雷。可怜槚墓鸱夷去,又见稽山甲楯来。短兵狭巷相驰突,白屋朱门遍搜索。廉使空屠朱亥刀,县官都化王乔舄。百雉崔巍九四城,如何蚁贼竟纵横。开关到此成延敌,失策于今悔募兵。分班竞占吴宫宿,吮血磨牙厌人肉。上国何因患豕蛇,荒台祇见游麋鹿。馆娃名号又重新,浪蝶狂蜂惨变春。捉得雏姬充养子,传来羽帖署真人。服妖遍地迷红紫,伐鼓枞金乱盈耳。蛮奴厮养锦缠头,蜑户长年银约指。真娘墓上月如霜,响屟廊前草不芳。杜宇凄凉啼碧血,燕泥零落堕雕梁。百年名胜归何处,金粉山川变尘雾。渔父空寻避世人,参军漫作《芜城赋》。君不见金陵自古帝王州,花月秦淮一旦休。又不见西子湖头好山水,柳色莺声今已矣。江山形胜总堪哀,长使英雄心事灰。祇有胥江呜咽水,阖庐城下日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