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咏诸功臣像二十六首 故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参军国事太傅中军右丞相征北大将军魏国公中山徐武宁王达
高皇挽天河,手欲洗乾坤。烟尘既荡除,万古黄屋尊。桓桓徐魏公,二十握櫜鞬。唾手縳僣王,长驱定中原。昼余耕桑地,夜绝殇鬼魂。赫奕奏凯归,屏营杜军门。勋超齐尚父,德远韩王孙。两都对开国,高栋亚天阍。飒爽见英标,蔼然眉宇温。高皇下江南,鄂公实军冠。喑呜人尽靡,跳荡敌中断。彭蠡赭汉宫,吴台筑京观。长驱搏燕都,单于夜奔窜。遂与中山王,功割天下半。辕门落天星,短造屈长算。如砺身后盟,抚髀异时叹。寂寂踰百年,帝纶复昭焕。神龙排丹霄,云表饶介鳞。何况于曹公,实托肺腑亲。弱冠屏浙东,气欲吞吴人。遗孽窜故都,游魂荡边尘。挺刃躏虎穴,六赢夜亡奔。虏其名王归,驼马百千群。珍货若山积,籍之奉至尊。带砺表忠勋,将与魏邓伦。易世隳家汰,继绝荷皇仁。卫公田家子,神勇自天授。十六冠军锋,二十寄戎首。洪都既如盘,襄樊同拉朽。长驱扫中原,曹宋相先后。功大心转细,爵崇以卑守。西羌十万帐,一战皆吾有。辕门将星坠,悲声咽刁斗。武顺以易名,帝念良不负。信公里闬旧,蚤托干城寄。征行出必先,遇敌坚始厉。功多冠彻侯,心小取高位。及乎瞿塘郤,稍似失帝意。终念丰沛私,遂尔同英卫。晚途解兵柄,称病力不制。所以恩泽终,颍宋乃反是。西平少沈勇,亲寄异诸儿。三十二元枢,遂副西羌师。虏其名王归,万族尽累累。六诏抗天权,三帅张帝威。颍川首排荡,永昌翼摧劙。侯其寄留后,剪棘抚伤痍。一战贼胆夺,七纵酋心归。身没担王爵,翼世秉公圭。至今二百年,黄屋等崔嵬。有一冠貂蝉,白晰美眉姿。皎如张文成,不愧帝者师。元厦将就倾,良禽择其枝。一见寄帷幄,再见参鼎司。是吐无不倾,灼灼若蓍龟。峻往鲜回互,巧者能间之。终藉帝恩深,归魄于山陲。荣名施后代,百世永不隳。皇天厌元运,英主革其物。荡雪万象昏,被之以黼黻。宋公始膺聘,遂尔参密勿。一草十制成,顿回天颜悦。远增鸡林织,近补龙衮阙。青宫重师资,抗表久始决。金侈疏傅赐,诗荣贺监发。覆水忽不收,君恩长断绝。中山既星陨,嗣公乃霞升。仁孙藉肺腑,荀息为干城。大义当灭亲,一死以自明。敢援椒风顾,忘此板荡诚。捧心见家王,茅土幸未倾。焉知百年后,崇祀表芳名。文皇倡义旗,百战躬自将。毋论大将谁,偏禆皆称良。淇公与成公,雄武雅相当。应敌面面身,倡勇人人强。成公实少年,受赈辟南荒。武侯未渡泸,伏波已告亡。帝惓殊深笃,胙茅等真王。至今东第中,华栋郁相望。河间建王略,中道乃摧折。令子实继之,神武绍休烈。已悬彻侯印,遂秉将坛钺。长驱扫南交,富良波为血。三缚叛王归,干城归版籍。首发吴濞谋,精诚昭日月。晚辞北军柄,遂冠坐论列。舆尸竖子哉,玉石同兹孽。长陵寄台阁,所拔凡七臣。文贞一王官,超等肺腑亲。青宫借羽翼,监国日咨询。遂令寰宇间,雅归储皇仁。师保历三朝,夙夜奉一人。间饰文雅观,未漓造化淳。末路厄权珰,有志时屈伸。终然保清白,易名畴与伦。熙世孽祸萌,妖竖擅天纲。时危巨公出,赤手障八荒。三十官司马,奄有梁晋强。煦若凌冬日,凛若亢夏霜。惟时帝蒙尘,群议沸蜩螗。独公屹不摇,大都自金汤。九重借嚬笑,百辟羡飞扬。所以杀机发,委命燕市场。人定天亦回,骨腐名更香。昔在英景朝,天步实多艰。矫矫一巨公,降崧自钟山。受脤奠辽海,飞檄扫南蛮。再入司统均,晚际一何殷。不诡亦不比,侃侃曹石间。远迩苞苴绝,旦暮军门闲。左掖造膝归,屹然冠朝班。眉寿古所希,荣名安可攀。商公一书生,三表群英冠。偶然值屯夷,遽尔参涣汗。中踬乃复起,不修睚眦怨。嗣李务含宏,佐彭出谋断。密雪庙社功,景皇复昭焕。力发肘腋奸,权珰稍知惮。事违奉身退,翛然严滩畔。所以马钧阳,怀贤发浩叹。昔在成化朝,群小为蛊惑。贡橐杂苞苴,中使日络绎。三原抚炎徼,抗章夺坚魄。及乎钥留畿,十疏表忠直。天听时一回,国论若有植。白简入都门,倾朝为动色。拂衣南山陲,过者必垂式。孝皇嗣龙飞,元纁慰耆德。既专铨衡寄,复参坐论席。罄欬若一身,谗来微捍格。高空揭太华,狂澜回碣石。何以昭令终,上公特殊锡。孝皇昔御天,九宇开人文。朴哉刘文靖,力欲使之淳。秉揆若无言,造膝时有陈。六卿握斗杓,盎然万物春。及乎弥留际,千古一君臣。时移道乃见,事屈志恒伸。高卧洛水阳,远与文富伦。九十称地仙,去亦当明神。马公河岳钟,器宏神亦王。折冲东西垂,屹然金汤壮。秉节忤权珰,寄命一边障。晚途复登庸,台纲肃清亢。中枢借筹筴,铨府推藻镜。片言折群讧,一柱抵崩浪。八十而悬车,犹云无恃杖。缅想成弘际,令人发深怆。矫矫李长沙,髫年见囊锥。及乎操文柄,万流所趋归。宏基树层构,五彩实彰施。新皇善逸豫,群蛊争媚之。公卿轰然散,而乃独依依。洁身岂不佳,王室阽艰危。回澜非所任,调剂亦不訾。苟存巨公度,焉恤少年讥。茂陵志佳兵,华容司职方。力诎徼功士,失毋令得偿。及乎孝皇代,经营膂力刚。锡圭黄河流,杖钺岭海邦。抚此蒸黎瘝,如保赤子伤。君门逮遐陬,磅礡皆春阳。晚途彻帝聪,所披无不当。造膝若一身,密语沃中肠。鼎湖泣遗弓,挥手白云乡。岂无沈几哲,妖竖乱天纲。身名竟璧完,令德假穹苍。敬皇急治理,虚怀寄群公。造膝日有陈,心腑一华容。浮梁乃亚之,有召无不双。薆语可易传,往往回重瞳。国体既以尊,台纲亦从崇。从容乞骸骨,怃然恻帝衷。有身但殉君,何必首故垄。蜀江汇岷峨,新都独神王。十九读中秘,雅负公辅望。五十备鼎铉,遂参焦李行。皇天亦佳祸,阉武肆波荡。穆驭穷遐迹,居守艰万状。用藏体犹在,机密身不丧。及乎弥留际,经纶始聊畅。片纸缚元凶,余党皆砧盎。一诏苏九垂,允矣救时相。事久名始易,危身以奉上。杨公少颖脱,所职在文墨。倏然受边寄,颇多殷褚惑。战守境外专,安危幄中画。逆竖擅天权,王公俱辟易。振落股掌间,于中出奇策。黄金若流水,出入恣所适。颇采名流誉,兼收死士力。老惫术亦穷,良为智者惜。明有两文武,新建尤卓荦。少多宏奇藻,而抱纵横略。抗疏得投荒,精神始收着。时清出奇遘,才真任恢拓。唾手收逆王,易如秋振落。虚怀绥叛酋,蔼若春磅礴。信心见良知,千古开绝学。俯仰宇宙内,卓然负先觉。却顾素王宫,堂庑殊龙蠖。永嘉天人表,渥颜飘其须。濩落湖海间,垂艾荐公车。属当帝初元,尊亲意未舒。一疏帝心动,再疏皇览俞。片喙折众咻,五载拜三孤。维时颇用壮,物情或不愉。中收大珰权,万姓赖以苏。旋表开国侯,戚畹从削除。人主固明断,公实赞厥图。笑彼富民侯,安足称庙谟。华亭湖泖英,秀发自眉宇。弱冠取高第,俊声菁华圃。珥笔侍丹螭,横经进白虎。师道万古隆,焉惜君相忤。折腰非所论,察眉良独苦。秉铎两巨藩,赐环历华膴。佐铨复掌礼,以至入政府。开济触巨僚,勤诚结英主。彼僚以败归,公始大摅吐。万里却苞苴,黄金尽为土。载观轮台诏,㝢内皆鼓舞。始收遇巷功,不虞若濡雨。
五代会要[四库本]
中国五代典章制度史。王溥撰。成书于乾德元年(963)。庆历六年(1046),父颜博始请刊印。通行版本有武英殿聚珍本,墨海金壶本,宋刊巾箱本,其中以后者较佳。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王溥(922—982),字齐物,中国北宋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后汉进士,后周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入宋进位司空,与蔡蒙等同修《世宗实录》,著有《唐会要》、《五代会要》。本书凡30卷、273目(其中六目分上下篇)。分类记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典章制度。因王溥曾做过后汉秘书郎、后周中书侍郎、平章事、右仆射等职,对五代的见闻非常熟悉,所以该书史料丰富、翔实,为历代学者所推重。其中从五代各朝实录中引录的奏章、诏令等,史料价值很高。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梧溪集
元诗文集。7卷。王逢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梧溪集》原名《澂江棹歌》,系王逢生前自编。前6卷刊行于元末,第7卷则是王逢死后由其子王掖刊行于明洪武年间。景泰七年(1456)陈敏政据元至正及明洪武旧板补刻,刊行于世。卷首有元至正十九年(1359)周伯琦序,杨维桢序,至正六年汪泽民序。本集未按诗的体裁类编。卷末有明景泰七年陈敏政后序。王逢是元代遗民,他集中常有咏历代尽忠守节之事的诗,其中有涉及南宋亡国史实的,但这并不是表示他有民族意识,而正是以胜国遗民自居的一种表现形式。他还有不少作品写元末的社会动乱,而且往往以小序注出本事,所以杨维桢曾将他与杜甫作比较,并说:“《梧溪集》者,江阴王逢氏遭丧乱之所作也。予读其诗,悼家难,悯国难,采摭贞操,访求死节,纲罗俗谣与民讴,……亦杜史之流欤!”(《梧溪集序》)尽管王逢的诗无法与杜诗比肩,元末战乱的性质也与“安史之乱”不同,但这部分作品的确是《梧溪集》的精华所在。目前较常见的版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被收入《丛书集成》)。
易学辨惑
北宋邵伯温撰。一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伯温自述此书之撰作缘起,谓其父邵雍之《易》学,远承陈抟之传,又有独得之妙,平时未尝妄以语人,唯王天悦、张子望两人尝从学,又皆早死;时有郑夬者,于天悦临卒之际,贿赂天悦之仆窃得其书,遂以为己学,著《易传》、《易测》、《明范》、《五经时用》数书,皆破碎妄作,穿凿不根,因撰是书以辨之,题曰《易学辨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邵伯温言:“邵子受《易》于李之才,之才受之于穆修,修受于陈抟,平时未尝妄语人。惟大名王天悦、荣阳张子望尝从学,又皆早死。秦玠、郑夬尝欲从学,皆不之许。天悦感疾且卒,夬赂其仆于卧内窃得之,遂以为学,著《易传》、《易测》、《明范》、《五经时用》数书,皆破碎妄作,穿凿不根。因撰此书以辨之。《宋史》邵子本传颇采其说。
办案要略
清代的地方长官和司法人员中有相 当一部分人不熟悉法律。作者撰写《办案要略》旨在介绍办案经验,以增长官吏的办案知识,故内容颇求务实。全书的篇目为:论命案、论犯奸及因奸致命案、论强窃盗案、论抢夺、论杂案、论批呈词、论详案、叙供、作看、论作禀、论驳案、论祥报、论枷杖加减和论六赃。综合其内容主要可分三部分:勘验与定罪、量刑与执行、处理各种法律文书。作者认为,勘验与定罪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手段,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故常把此两者联系起来论述。主要有光绪十年(1884)元和张廷骧 刊行的《入幕须知五种》本和群众出版社 1987年出版的注译本。
周礼注疏删翼
三十卷。明王志长撰。王志长(生卒年不详),字平仲。明代“三才子”之一,王志坚(1576-1633)之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万历中举人。事迹见于《明史·文苑传》其兄志坚传中,称其亦深于经学,尤精“三礼”。除着有《周礼注疏删翼》外,还有《仪礼注疏删翼》。《周礼注疏删翼》于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多刊削其繁文,故称之为删,又多引诸家之说发明其义,故称之为翼。《周礼》之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为研究《周礼》之集大成,宋代名儒程、朱,虽盛称《周礼》,而皆无笺注之专书。王安石、王昭禹始推于文句之间,王与之始脱略旧文,多辑新说,叶时,郑伯谦则另立标题,借经抒义,考据之学,渐为论辨之学。朱申以后,苟趋简易,《叙官》以无用而删之,经遂有目无纲。经俞庭椿至明,诸家之说与《周礼》原意更远。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力遏横流,恪遵古本,以郑注、贾疏为基础,对其进行重新整理,并引诸家所长阐发新义,为《周礼》之清理和研究做出一定贡献。版本有:明崇祯间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明隆庆四年(1570)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初函三堂印本;嘉庆十年(1805)卒墨斋刻本。
秘书监志
十一卷。一名《秘书志》。元代政书。元王士点、商企翁同编。士点字继志,东平 (今属山东)人。翰林承旨五构次子,官至秘书监著作郎,另撰有《禁扁》。企翁字继伯,曹州 (今山东荷泽)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商廷之孙,官至秘书监著作佐郎。书成于顺帝至正中,对至元九年秘书监的设立以及变迁、典章考事作了详细的记述。分职制、录秩、印章、廨宇、公移、分监、什物、纸札、食本、公使、守兵、工匠、杂录、纂修、秘书库、司天监、兴文署、进贺题名等十九门。有《广仓学窘丛书》本、《四库全书》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点校本,可参考。
至正四明续志
浙江地方志。元王元恭修,王厚孙纂。十二卷。元恭字居敬, 自号宁轩,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授正议大夫,转庆元路总管。厚孙字叔载,一字燕贻,自号遂初老人,浙江鄞县人。初官训导,授教谕。 《延祐志》后二十二年,元恭等修此志以补续前志,至正二年(1342)告成,记事止至正元年(1341),约十三万字。分沿革、土风、职官、人物、城邑、山川、土产、赋役、学校、祠祀、释道、集古十二门,门下又细分若干子目,按目载述,颇为详实。如记市舶物质,分细、粗、五谷三类,分载珊瑚、玉、玛瑙、象牙、槟榔等二百三十二种,反映了当时宁波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和对外贸易繁盛。物产分药材、果实、草木、器用、毛族、羽族、水族,记动、植物一百四十四种。载各种赋税,诸如铁冶、皮货、市舶等二十余种。集古所记多为宁波古迹。全志体例完备、载事详全,为元代名志,对后世颇多影响。元刊本已佚。今有清咸丰四年(1854)徐氏烟屿楼重刊本,同治重刊本,上海、北京图书馆藏抄本。清全祖望《至正四明续志跋》(《鲒琦亭集外编·卷三十五》)、徐时栋《宋元四明六志作者传序目》(《烟屿楼文集·卷十一》)及今人郑芳华《宋元四明六志简介》(《图书馆学文选》浙江图书馆学会宁波会员小组1980年编)可资参考。
养蒙集
元代诗文别集。10卷。张伯淳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江总督采进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至顺三年(1332)虞集序、泰定三年(1326)邓文原序、《谥文》、至正六年(1346)张采题识。据邓文原序,张伯淳“不喜以藻翰自名,殁后无成稿”,由他的儿子河东宣慰副使张采和长孙张炯访求遗逸,编次为10卷。卷1为册、诏、制、表,卷2为序,卷3为记,卷4为碑铭,卷5为铭、赞、箴、说、题跋、卷6为祭文、疏,卷7为古诗,卷8为绝句、五言律诗,卷9为七言律诗,卷10为词。张伯淳的文章颇受重视,邓文原在《养蒙集序》中说其为文“耻尚钩棘,而春容纡徐”。《四库全书总目》不赞成此说,指出张伯淳之文与此“不甚相似”,但认为“其文源出韩愈,多谨严峭健,得立言之体”;张伯淳的诗却被评作“鄙拙殊甚,古体尤劣”。他的集中有《题鲜于伯机所藏黄庭经》一诗,比较古健,但这首诗是赵孟頫所作,被误收入《养蒙集》中。顾嗣立、王士禛都曾对张伯淳诗提出过尖锐的批评。本集刊本久佚,靠辗转传抄流传到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底本残缺颇甚,虽经清人厉鹗校正,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书舟词
词别集。南宋程垓撰。一卷。垓字正伯,号书舟,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南宋绍熙间尚健在,去苏轼之卒几近百年,历来以为系东坡中表兄弟,误。其词集初成于绍熙五年(1194),有王季平序。《书录解题》作一卷,传本或作二卷,《宋史·艺文志》误作十一卷。集中混有苏轼之作。后经毛晋校删,而成是编。收词一百五十五首。其《酷相思》、《四代好》、《折红英》诸作,深为杨升庵称赞。《酷相思》云:“马上离魂衣上泪,各自个供憔悴。问江路梅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人到也须频寄。”语浅情深,隽永别致。有《宋六十名家词》本,以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通行:《四库全书》采毛本,而又疑其所删苏轼词无据。
茶酒论
唐宋之际茶书,王敷撰,1卷,今存。此为敦煌石室中发现的通俗文学作品,全用拟人化代言体对话形式写成。作者王敷,唐代王敷是一名乡贡进士,他的 《茶酒论》久已不传,自敦煌变文及其 他唐人手写古籍被发现后,才得以重 新为人们所认识。《茶酒论》以对话的 方式、拟人手法,广征博引,取譬设 喻,以茶酒之口各述己长,攻击彼短, 意在承功,压倒对方。最后,《茶酒论》 是这样结尾的:“两个政夺人我,不知 水在旁边。”于是由水出面劝解,结束 了茶与酒双方互不相让,一争高下的 争斗,指出“茶不得水,作何相貌? 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损 人肠胃;茶片干吃,只粝破喉咙。”只 有相互合作、相辅相成,才能“酒店 发富,茶坊不穷”,更好地发挥效果。 《茶酒论》辩诘十分生动,且幽默有 趣。茶与酒的争论针锋相对,难分胜 负,描述生动有趣,使读者清楚了两 者的长与短: 茶与酒相比,茶更显出 宁静、淡泊、隐幽,酒更显得热烈、豪 放、辛辣,二者体现着人不同的品格 性情,体现着人不同的价值追求。今存《敦煌宝藏》伯2718卷等6种写本,王重民先生《敦煌变文集》卷三收录时进行了校订,又可据《敦煌变文集·校订》进行参校,合此二本可为善本。遗憾的是《全宋文》编入卷四七时没有充分利用上述二书的校订成果。
法帖刊误
书法著作。北宋黄伯思撰。二卷。黄伯思为北宋著名学者,著有《东观余论》。在此书以前,著名书法家米芾将《淳化阁帖》加以鉴定。一一评其真伪,为鉴定自古以来法书真迹奠定了基础。但米芾多以意断,考证不够。伯思取芾之所定,重为订正,以成此书。前有徽宗大观戊子(即大观二年,1108)自序。知此书作于此年。自序说,米芾疏略甚多。或伪迹甚著,而不觉者,如李怀琳所作《卫夫人书》、王羲之《阔别稍久帖》之类。有审为伪而评不当者,如知《伯英夫人诸草帖》为唐人书,而不知乃书晋人帖语之类。有评虽当,主名昭然,而不能辨者,如以田畴字为非李斯书,而不知乃李阳冰《明州碑》中字之类。有误著其主名者,如以晋人章草《诸葛亮传》中语,遂以为即诸葛亮书之类。“其论多确,其他亦指摘真伪,率有依据。”(《四库全书提要》)末有政和中王珍评翰二跋。据跋知伯思官洛中时,观王珍家所藏阁帖而作此书。后收入《东观余论》中。宋人鉴赏精妙当数米芾,黄伯思又以博学精思刊订其误,遂使古代法帖得以流传后世,二书之功也。
徐氏笔精
明代笔记。8卷。徐火勃撰。今存有明崇祯年间刻本,前有邵捷春、黄居中序,全书分为38类。另有《四库全书》本,题为《笔精》,前面无序,全书分5大类。两种版本的编排不同,《四库全书》本恐是据抄本收录。《碧琳琅馆丛书》本、《芋园丛书》本均据崇祯本翻印。黄居中序说明了该笔记的内容及特点:“异闻必识,秘简必搜,当其意所赏会,或胸有独照,往往札记掌录,纷纷纶纶,积久成帙”。“是编出经入史,而独详于诗。诗自三百篇以迨我明,亡不品题而栉次之”。其中谈诗部分,崇祯本分为“诗原”、“诗诂”、“诗订”、“诗砭”、“诗评”、“诗话”、“词品”7类。其中关于明诗的议论,如对王行、蓝智、沈愚、何其渔、唐寅、沈周等诗作的评述,对研究明代诗歌颇有助益。此外,该笔记敢呈己见,《四库全书总目》指责其“好为异说,援儒入墨”之处,如以乾象“阳在下”为《老子》之“犹龙”,从卦坤“黄中”、艮卦“行其庭”,为皆指道家之“黄庭”,以《系辞》“游魂为变”为释氏之“四生六道”等,虽然不尽妥当,但均表现出明末较为自由的学风。
管窥外篇
二卷。元史伯璇撰。史伯璿字文玑,温州 (今属浙江)人。博通经史,深得朱子之宗旨,终身不仕。著有《四书管窥》、《辨论诸经史天文地理古今制度名物》等书。此书成于至正二十七年 (1367),为继《四书管窥》而作。皆记友人问答,以阐发其余义,大抵皆辨证之文,不主于诠释文句,实为作者的语录。书中关于天文、历学、地理、田制的议论颇多,对日、月、星、风、雨、陨石等有所阐发。如认为,云降则为雨,雨至于地则为水,雨与云实为一物。云是湿润之气上蒸而成,雨远望油然布空。其实油然布空是雨点,但因小而轻,随风飘动不下坠。若气薄雨点过小,则消散不成雨。若气浓雨点大而重,则下坠成雨。书中对佛、道二教,进行无情地批判,认为二教皆是伪妄,而佛教的危害更大。道教本来只是巫教,不足以动人,故采摭老庄虚无之说。而善恶果报,六道轮回之说,全是仿佛教的糟粕。故其感人不如佛教之甚,而人信者亦不如佛教之深。书中也有臆断之处,为宋元时期儒学家积习消除未尽的反映。此书自明以来,未有刊本。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吕宏诰始刻其书。清雍正十年(1732),王灵露等复续补而成,乃得行于世。有《四库全书》本,《敬乡楼丛书》本。
渔洋山人精华录
诗别集。十卷。清王士禛撰。此集是士禛诗作的自选本,托名其门人盛符升、曹禾。士禛生前享大名,主持诗坛应酬繁剧,作品亦多,刻集不少,而平庸之作的广泛传播,必然给读者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感。士禛曾引东坡赞美晋人刘伶之诗云“诗文岂在多,一颂了伯伦”;又言黄庭坚、徐祯卿晚年自定其集,删其诗,所存之诗皆不多。因此,士禛也从已刊诗集——《渔洋山人诗集》、《续集》、《蚕尾集》、《南海集》、《雍益集》中选各体诗篇一千馀首,厘为十卷,其中古体诗四卷、近体诗六卷,托门人林估写刻,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1770)问世。其佳作名篇,大多收入此编之中,故其流传极广,远过于《带经堂集》,后世读士禛诗者亦多读此集。《四库全书》即收此编,其他各集皆列入“存目”。后世注士禛诗者亦注此书,最早注本有清世宗雍正(1723—1735)间金荣《渔洋山人精华录笺注》,金氏始撰于康熙四十九年,成书于雍正十二年,前后历时二十五年。此书以笺注典事为主,较疏略,多错谬,但编年较准确,多引王氏自己文章、笔记以证其诗。高宗乾隆(1736—1795)间,著名学者惠栋撰《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附《年谱》二卷及《金氏<精华录笺注>辩讹》一卷,指出金注本引书、地理、人物之错谬九十馀条。此书有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精刊本。另有《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六卷,乃伊应鼎选编并评注。此书以评论分析为主。刊于乾隆二十四年。
东观余论
二卷。附录一卷。杂著。宋代黄伯思撰。伯思(1079—1118年),字长睿,别号霄宾,号云林子,邵武(今属福建)人。元符进士。政和间为秘书郎。能书,好古文奇字。对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之研究,以及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其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初仿颜、柳,后规模钟、王,笔势简远,有魏、晋风气。是书首例《法帖刊误》,其余为论、序跋、辨记等,凡一百零五篇。其中以涉及书法、碑帖为最多,议论考证,俱甚精确,对米芾等人的著作颇有补益之功。是较早从科学角度研究法书的著作。论书重晋人,尚成规,反对学“阙古人之渊源”的字,体现出古典的书学倾向,在对钟、王楷法的形式,以及和字型发展变化等关系的论述上,有独到见解。《四库全书》谓:“此书精博,胜《集古录》多矣。”伯思卒后,其子诏、礽裒其平日议论题跋汇为是书,前有自序,后有楼钥及其子礽跋、毛晋识。传世主要版本有《王氏书苑》本、项氏万卷楼仿宋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本。
春秋三传辨疑
《春秋》学著作。元程端学撰。二十卷。程端学,字时叔,至治进士,官至太常博士。通《春秋》。此书外,另有《春秋本义》、《春秋或问》。是书以攻驳“三传”为主。凡端学以为可疑者,皆摘录经文传文而疏辨于下。大抵先存一必欲废传之心,而百计以求其瑕颣。求之不得,则以“不可信”一语否定。盖不信“三传”之说,创始于啖助、赵匡。其后析为三派:孙复《尊王发微》以下,弃传而不驳传者;刘敞《春秋权衡》以下,驳三传之义例者;叶梦得《春秋谳》以下,驳三传之典故者。至于端学,乃兼三派而用之,并以《左传》为伪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斥其为“妄构虚辟,深诬先哲”。然此书于研求书法,纠正是非,亦千虑不无一得,固不可概屏其说。有《四库全书》本。
李太白诗集注
李白诗注本。清王琦辑注。琦字琢崖,号载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另有《李长吉歌诗汇解》。李白、杜甫均为唐伟大诗人,但后世对其诗集的注释多寡不均。清杭世骏曰:“注杜者,自宋以后已有千家……太白之集历五百年而始有萧、杨二家,又历五百年而始有盐官胡氏孝辕。孝辕亡后,今且百馀年矣,文士林立,未有起而补其阙者。”(《李太白集辑注序》)王琦正是鉴于此种情况,积数十年时力重为编次,参合诸本,汇集杨、萧、胡三家注之长,而纠其错讹疏漏,益以逸篇,厘为三十卷。其前二十五卷略依萧士赟本次第,但删去分类标目及题下所注作者游踪;杂文四卷依郭云鹏本次第,参订以缪曰芑本,并详加注释。别以序志、碑传、赠答、题咏、诗文评、年谱、外纪为附录六卷,而将缪曰芑本的《考异》一卷散入各篇文句之下。该书补刻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续有重刻。校勘方面,善于取资文义及有关旁证,作出精确判断。其注释考证详于典故与地理。王琦自序云:“芟柞繁芜,补增阙略,析疑匡谬,频有更定。至于山川古迹之地形、鸟兽草木之名状,尤加详考,不厌繁复,盖将以为多识之助”,故虽知有“绮碎鳞杂”之议,而仍坚持详尽综博,以“搜罗轶典,抉发奥思”。王氏又精通道书佛典,用以注释“才兼仙佛”的李白,正“足以发太白难显之情,而抉三家未窥之妙”(杭世骏《李太白文集序》)。对于前人的见解,王氏能慎重斟酌,去短从长,融入自己的心得,成为新注,总观全书,持论平正,客观可信。是书又名《李太白全集》、《李太白文集辑注》,是当时李白诗文合注最完备的本子,历来得到学术界重视,除王氏自刻者外,有多种翻印本,如《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商务《国学基本丛书》本、《万有文库》本及中华书局1979年标点整理本等。今人瞿蜕园、朱金城为李白集作新校注,即以此为底本。
温热经纬
温热病专著。5卷。清·王士雄(孟英)编撰于1852年(咸丰2年)。该书“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天士)、薛(生白)诸家之辩为纬”,故以“经纬”名书。卷1为“内经伏气温热篇”,辑录了《内经》中与温热病有关的条文,各条文之下又引用了诸家的注解,间附王氏自己的心得,以阐明温热病的病源、证候、诊断及治疗原则等;卷2录“仲景伏气温病篇、仲景伏气热病篇、仲景外感热病篇、仲景湿温篇、仲景疫病篇”,集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温热病的论述,确立随症论治的法则;卷3收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和《三时伏气外感篇》;卷4录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余师愚《疫病篇》,集中了清代颇有影响的几部温热病专论。除了征引章虚谷、华岫云、吴鞠通等人对以上有关篇章的阐释而外,王孟英自家的注说也很丰富(包括校勘和评议);卷5为“方论”,选方112首,附以诸家及王氏的方义解说。此书为清代温病学说的总汇,淹贯各家之长,立论持平,不抱门户之见。该书以资料汇辑为主,也有不少地方发挥王氏的新见解,如他认为“阳邪为热、阴邪为暑”的说法不妥,暑即是热,不可妄立阳暑、阴暑之类的名目,且认为云暑多兼湿则可,“暑必兼湿”则不可,对暑、湿、火三气的性能体用,卓有见地。因此,该书成为一部较有影响的温热病专著,对温病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清代以来,争相翻刻,至今有30余种版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影印本。
篁墩集
明代诗文别集。程敏政(字克勤)著。其集之所以名篁墩,《四库全书》馆臣有过考证:“考新安有黄墩,为晋新安太守黄积所居,子孙世宅于此,故以黄为名。自罗愿《新安志》、《朱子文集》所载皆同。敏政乃称黄本篁字,因黄巢而改,遂称曰篁墩,为之作记,且以自号。其说杜撰无稽,然名从主人,实为古义。今亦仍其旧称焉。”程敏政的著述首刻于徽州,由他的门人摘录其稿而成,题名为《篁墩程先生文粹》,仅有25卷,论者以为未尽其选。正德二年(1507)徽州知府何歆和休宁知县张九逵、王锴从其子程埙处得其全稿而锓梓之,凡93卷,并有拾遗1卷。集前有何歆、李东阳序,末有门人李汛后序。《四库全书》收录本即以此刻本为底本。程敏政学问渊博,但思想也有偏激之处;诗文创作繁富,但率易之处也不少。四库馆臣曾作过较具体的分析:“敏政学问淹通,著作具有根柢,非游谈无根者比,特以生于朱子之乡,又自称为程子之裔,故于汉儒、宋儒判如冰炭,于蜀党、洛党亦争若寇雠。门户之见既深,徇其私心,遂往往伤于偏驳。如奏考正祀典,欲黜郑康成祀于其乡,作《苏氏梼杌》,以锻炼苏轼,复伊川九世之雠,至今为通人所诟厉。其文格亦颇颓唐,不出当时风气。诗歌多至数千篇,尤多率易,求其警策者殊稀。然明之中叶,士大夫侈谈性命,其病日流于空疏,敏政独以雄才博学,挺出一时。集中征引故实,恃其淹博,不加详检,舛误者固多,其考证精当者亦时有可取,要为一时之硕学,未可尽以芜杂废也。”(《四库全书总目》卷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