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氏伤寒金镜录

又名《伤寒金镜录》。舌诊专著。一卷。元杜本撰,刊行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杜氏博学善文,兼通医学,对敖氏原书加以增定,增二十四幅舌图,并列出治疗方药,定名为《敖氏伤寒金镜录》刊行。敖氏继翁,字君首,宋元间福建福州人,寓居潮州,深通经学。平生除治经外,专究医学,特别对张仲景《伤寒论》有所研究,依据仲景之论,补验舌法十二条,载舌图十二幅。本书有论有述,有图有文,有方有药。本书上部,首论“伤寒用药说”,次则“验证舌法”,载敖氏原书图十二幅,即白苔舌、将瘟舌(舌色纯红)、中焙舌(舌见纯红,内有黑色如小舌者)、生斑舌、红星舌、黑尖舌、黑圈舌(舌见淡红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纯黑)。人裂舌、虫碎舌、里黑舌、厥阴舌、死现舌等。在十二舌象后,附有验证舌法病案。本书下部以“敖氏伤寒金镜录图”为标题,详述杜氏新增二十四幅舌图。每幅舌图有文字说明,并据舌测证,遗方用药,以及药物加减、服药法等。由于本书以舌诊为主要内容,以舌测证,推断伤寒之邪在表在里,例如,“人得病初在表,则舌自红而无白苔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间,其舌色变为白苔而滑见矣”,“邪传于里未罢,则舌必见黄苔,乃邪已入于胃,急宜下之。”本书乃中医学第一部舌诊专著,本书的刊行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并为中医舌诊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书现存主要版本有《薛氏医案》本,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甲申王氏刻本,《医林指月》本,《摄生众妙方》本等。一九五六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曾重订出版。

易象钩解

明陈士元撰。四卷。《归云别集》本。此书专阐《周易》经文取象之义,其论说虽未必尽切,但精当者颇多。《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前有士元《自序》,称:‘朱晦庵,张南轩善谈《易》者,皆谓互体、五行、纳甲、飞伏之类俱不可废。盖文、周彖爻,虽非后世纬数琐碎,而道则不冒焉。传注者惟以虚玄之旨例之,有遗论矣。’其《履》卦注又曰:‘京房之学授受有自,今之学士大夫摈斥不取,使圣人不因卜筮,而作《易》,惟欲立言垂训,则画卦揲蓍何为哉?朱子曰:《易》之取象,固必有所自来,而其为说必已具於太卜之官,今不可复考,亦不可谓象为假设。然则京氏之学安知非太卜所藏者耶”云云。案太卜之法虽不可考,然《左传》所载变爻、互体诸占,犹可以见其崖略。汉《易》自田何以下无异说。孟喜六日七分之学,云出田王孙,而田王孙之徒以为非。焦赣直日用事之例,云出孟喜,而孟喜之徒又以为非。刘向校书,亦云“惟京氏为异党”。《汉书·儒林传》源委秩然,可以覆案。京氏书虽多散佚,而《易传》三卷犹存,其占法亦大概可考,与《左传》所载迥殊。士元以京氏《易》当太卜所藏,殊为无据。且京氏之法绝不主象,引以为明象之证,亦失其真。然其谓《易》以卜筮为用,卜筮以象为宗,则深有合於作《易》之本旨。故所论虽或穿凿,而黎然有当者为多,要胜於虚谈名理、荒蔑古义者矣。是书每卷标目之下皆题《归云别集》,卷数自五十八至六十一。盖当时编入全集,如李石《方舟集》收《易互体》之例。其《序》又称往为《汇解》二卷,括其大凡。考《明史·艺文志》,载士元《易象钩解》四卷,《易象汇解》二卷,则《汇解》亦发明象学者。今以未见其书,故不著录焉。

学易记

九卷,元李简著。自序称:“在东平时,与张中庸、刘佚庵、王仲徽聚诸家《易》,节解取之。张与王意在省文, 刘之设心务归一说,仆之所取,宁失之多,以俟后来观者去取。”又称:“己未(1319年)岁取向所集,重加去取。”则始博终约,盖非苟作,故多根据之说。《通志堂经解》本。此书以采辑历代《易》家之说为主,凡录《子夏易传》以下六十四家解说,一一标明姓氏;或有集数人之说为一条者,亦注曰“兼采某某”;又有不注者,则为李简自立之新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大抵仿李鼎祚《集解》、房审权《义海》之例。

天隐子

唐司马承祯撰。一卷。阐述道家养生术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分《神 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 《神解》等篇。该书着重阐述人如何长生成仙的问题。 《神仙》曰:“人生时禀得虚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 之神,宅神於内,遗照於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强调内修内省,以静坐结合行气吐纳为法,进入遐想的极乐世界。

杂著指玄篇

收有《金丹四百字》(题张伯端作),《还源篇》(题石泰作),《丹髓歌》,《庭经》(题陈泥丸作),白玉蟾《金丹火候图》《修仙辨惑论》、《谢仙师寄书词》和《谢张紫阳书》等。《金丹四百字》以五言诗二十首,《还源篇》以五言诗八十一首,《丹髓歌》以七言诗三十四首论述内丹旨要,《庭经》以长歌形式咏内丹,《金丹火候图》以多幅图式,“设象以明大道之奥”,《修仙辨惑论》则为白玉蟾与其师陈楠设问答以论丹道。《谢仙师寄书词》,是白玉蟾获其师陈楠寄书后之答词;《谢张紫阳书》,是白玉蟾感概张伯端丹法高妙之作,二书皆为研究白玉蟾丹法之重要资料。

老子河上公章句

旧题汉河上公撰。此书《汉书·艺文志》失载,其成于何时,学者看法不一,大致有“西汉”说与“东汉”说两种。不过,今通行本《老子》之分章体例即是沿袭《河上公章句》而来。当时《老子》各本体例不一,如刘向所定上篇三十四、下篇四十七,共八十一章;严遵分上经四十、下经三十二,共七十二章;马王堆帛书《老子》不分章次。此书则为上经三十七、下经四十四。此书分《老子》为八十一章,每章各有“章题”,如《体道》、《养身》、《安民》、《虚用》等,并对经文逐句逐段进行说解。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为要归,认为“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三章注),糅治国与养身为一体。作为现存最早的《老子》注本,其注文句简明,流传极广,在民间影响极大。在文字校勘上亦有相当价值,唐傅奕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四句,古本无有,独得于(河上)公耳。”有宋麻沙本、《道藏》本、《六子全书》本、《四库全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本。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炳麟著。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仍以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政治观点,抵制和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902年发表的《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仿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一文即其代表。章炳麟在这封信中批驳了此文对革命的种种非难,阐述了中国必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张,为当时革命派对改良派进行公开论战打响了第一炮。文章围绕着中国应“立宪”还是“革命”这一中心问题,着重驳斥了保皇派康有为提出的中国人民“公理未明,旧俗俱在”,因而只可“仿行立宪,不能行革命”的谬论,指出“公理之未明,则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他又针对康有为“保皇是天命注定”的谬论,认为革命是“拨乱反正,不在天命之有无,而在人力之难易”;认为“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他深信中国经过“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革命之后,将建立民主共和的制度,信中表现作者不信天命,信革命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有力地鞭挞了勾结帝国主义的满清政府的罪恶,揭露保皇派的反动本质。此信发表后引起反动派的极端恐惧,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有力的鼓舞。但信中在反满思想中掺杂了不少大汉族主义的糟粕。全文万余言,以古今中外的实例佐证,阐述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观点鲜明,气势凌厉,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强。

荷牐丛谈

凡四卷,林时对撰。时对字殿扬,号玺庵;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庚辰(十三年)成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历八月余,奉使南旋。弘光立南都,以使科都给事中召;未赴。鲁王监国,累迁太常寺卿,晋右副都御史,兼署兵垣。事去,杜门不出而终。当在北都时,凡朝常典故及国计民生利病安危,细细札记。放废以后,积纂成书,名曰「荷牐丛谈」。计卷一共二十二则、卷二共二十三则,大体为明初至天启年间事;卷三共二十三则,为祟祯朝事;卷四共十二则,则为南明诸王以及郑氏海上事。其在一、二卷中,偏重记述掌故;至三、四卷,则以评叙史事为多。

法军侵台档案补编

本书(一册一二六面七五、六○○字)分五部分,据故宫博物院先后就清代军机处档案所辑各种史料有关中法战争关涉台湾文件彙选而成,用补前编「法军侵台档」(见第一九二种篇)之不足,因称为「补编」。第一部分,选自「清光绪中法交涉史料」一书。所选补者除少数奏摺外,大部分均为电寄、电报等件。第二部分,选自「光绪十年中法交涉电报档」(原载「文献丛编」后编第五辑)。原有电文三十九件,今选补二十九件。第三部分,选自「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书。中法战争期间,日本有接济法国情事及朝鲜发生「甲申之乱」,选补其与法军侵台有关电报五件。第四部分,则为「醇亲王奕譞致军机处尺牍」(原载「文献丛编」前编第七辑)。原共一百零七件,今录其十之八九。第五部分,则为「军机处杂档中之尺牍」(原载「文献丛编」前编第十八辑)。原共五件,内第一至第四通亦为醇亲王奕譞致军机处尺牍;除第五通係他事不录,馀全行采入。

台湾海防档

本书(二册二○三面一二一、八○○字)系就「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海防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选辑而成;不分卷,按年编次。所谓「海防档」,即为清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暨外务部誊清之「海防」档案。本书所录,凡与台湾直接或间接有关者共九十九案。其内容,包括船政、电线、铁路三类:(一)船政一类,较为广泛。学其要者,有涉及闽、台买受租雇洋船章程,有派官轮赴台渡送官兵、文报及顺搭客货之案,并有福州船厂养船经卖与台防经费之关涉事件等项。(二)电线,约可分为三段落:一为因同治十三年台防事起,筹设福厦电线及与丹商北大电报公司闲之交涉诸事;二为分省之初,刘铭传购办安设台北(基隆、沪尾)、安平陆线及安平、澎湖、厦门海线各案;三为日据以后,关于让售闽、台海线外事件。(三)铁路,主要自属建省时期刘铭传筹建基隆台南铁路、兴办商务之件;其次,则为光绪十六年以后修建芦汉铁路台湾摊筹经费一案。书末,编附有「大事年表」。

隆平集[四库本]

《隆平集》20卷,北宋曾巩撰。曾巩曾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入史馆修太祖至英宗五朝国史,此书大概是他在史馆期间撰修的一部国史草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曾以此书误把《太平总类》和《太平御览》当作两书为据,怀疑它不是出于曾巩之手,《四库提要》进一步加以论证,指出曾巩之弟曾肇为他作的行状和韩维为他写的神道碑都没有提到曾巩著有《隆平集》一书,遂将此书定为伪书,说它虽为北宋故籍,但显系他人托名曾巩而作。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则引证大量材料,证明此书并非伪作,南宋人除了晁公武外,无人怀疑此书的真实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旧闻证误》、吴曾《改斋漫录》等都视此书为曾巩所作,伪托之说不能成立,余嘉锡的这一结论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此书记载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5朝历史,故尤袤《遂初堂书目》称之为《五朝隆平集》。这部书的体例不太纯正,《四库全书总目》把它列入别史类。此书前3卷体例类似会要,分为馆阁、郡县、官司、典故、户口等26门,每门分若干条,但却并非每门都是贯串5朝的系统记载,颇似随笔札记,大概是作者从会要、实录、日历等书中录出以备修5朝国史纪志而用的材料。从第4卷以下则为列传,共有284人的传文,列传也不是按照常规依时序排列,而是以官职分类,全部列传共分为宰臣、参知政事、枢密、宣微使、王后、伪国、侍从、儒学行义、武臣、夷狄、妖寇等11类。此书虽然体例驳杂,记事也较为简略,但是目前存世的记北宋历史的最早的一部史书,因此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隆平集》今有台北文海出版社据康熙四十年刊本影印出版的本子。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东南纪事

清邵廷采撰。十二卷。记南明史事。卷一记唐王聿键始末,卷二记鲁王以海始末,均按年叙事,末附以论。卷三至卷十二,则为黄道周、蒋德璟、钱肃乐、张煌言等五十余人传,所记名人事迹,详略不等。书中记绍兴抗清义师特详,颇可依据。

新语

西汉陆贾所著,分上下两卷共12篇。据《史记》记载,是陆贾受汉高祖刘邦之命总结秦汉失得天下经验教训的奏章。刘邦很赞赏,“号其书曰《新语》”。书中认为,世之盛衰与天无关,朝代更替“非天之所为也,乃国君者有所取之也”(《明诫》)。指出圣人之治,在于施仁义、怀仁义则位高而不堕。秦尚刑则二世而亡,“儴道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至德》);主张“无为”政治,“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无为》);要求君主实行与民休息、安居乐业的“无为”之道。有明弘治间李廷梧刻本、明范氏天一阁刻本、明万历程荣《汉魏丛书》刻本和《四部丛刊》本等。现在《新语》文字虽有错漏,但内容还基本可信,是研究陆贾思想的可靠材料。

脱了轨道的星球

长篇小说。张资平著。1931年现代书局出版。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家乡在岭南,高祖父在前清开绸缎庄发了财,但到祖父、父亲这两代家道中落。父亲为谋生曾到过南洋,但回家为祖父奔丧连丧葬费都不够匆中一贫如洗,父亲只得开一蒙塾,“我”也跟在父亲身边读书。17岁时,父亲打听到省城官费的测绘学堂开始招考,于是东筹西借了二十块大洋,送“我”去省城考试,“我”为能在省城学校念书兴奋异常。但在复试时,“我”被一篇史论难倒,名落孙山,怀着沮丧的心情回乡,在一个初级师范学校混了两个多月。后来又去参加清华学校的考试,并取得了复试的资格,但因家中久不寄钱,只得替人代考,最后决定安心在高等巡警学堂学习。当时许多有为青年积极献身革命,而“我”则为保持世家的门面,仍醉心于科举考试。自从顶替别人考试之后,便知道人立足于世应准备几个假面,从此“我”的精神开始向病态方向发展,不仅对蓬勃发展的革命高潮漠不关心,还仍在自己个人的小天地里怨天尤人,真象一颗没有轨道的暗星,完全无目的地在天空中乱碰乱撞,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这部自传体小说塑造了一个在大革命动荡年月里,仍一心只求自身荣华而远离时代的青年形象,然而在那样动荡的岁月里,他的理想又不可能实现,因而成为社会的多余人,整天愁眉苦脸,找不到出路,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小说采用第一称手法,富有抒情性,写得情真意切,很有感染力。

坐花志果

《坐花志果》全书共八卷,另附《醒迷录》等。本书是一本因果故事集:作者叙述了三十年以来所耳闻目见的种种因果之事,罗列果报,劝惩并著。每篇小故事,先 以“七言诗”开篇,勾勒出故事梗概;中间详明、生动地叙述故事;文末,再以“坐花主人曰”的评注形式,点出“为善则昌,为恶则亡”的因果之理。一则则因果 故事,辗转曲折,如是因,如是果,催人警醒,感人至深。自成书以来,流通甚广,深受大众喜爱。鹫峰樵者为之音释,对文中的疑难字词,一一加以注音和解释。 民国年间,印光大师曾倡印、流通此书。在《印光法师文钞》中,多处可见印光大师为各界人士寄送《坐花志果》的记录。于此更见此书的劝善之功。本此出版,采用文白对照的方式,在每一篇【原文】后,均附上白话【译文】,以适合不同的阅读需求。

飞跎全传

清代白话中篇神魔小说,四卷三十二回。李斗《扬州画舫录》云: “邹必显以扬州土语编辑成书,名之曰《扬州话》,又称《飞跎子书》。”叙述石信求取仙方,拜师学艺,学成后下山投军出战,与蛮兵斗法,最后三教和解,天下太平的故事。全书记扬州风土人情,以新奇市语,博读者一笑。“飞跎”为扬州土语,焦循《易余龠录》卷十八云:“凡人以虚语欺人者,谓之跳跎子;其巧甚虚甚者,则为飞跎。”是用扬州俗谚写成的讽刺性滑稽小说。叙“飞跎子”原名石信,字不透,因误服蜜饯砒霜药,背上长出一块呆肉,左脚又被人弄坏,故人称“跳跎子”。跎子为要治好背跎腿跛,找逼上红城的悬天上帝求取仙方,一路历经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终于拜师学到诸种绝技,被誉为“飞跎子”。时海外天子带领倭蛮、苗蛮、反蛮入侵中原,飞跎子奉师命下山出战,抵御倭蛮,摆阵斗法,难分难解,都抗囊菩萨出来说和,释、道、儒三教和解,天下归于太平。跎子最后加封跎王,名留后代。小说记扬州风土人情,文风粗犷,且由评话表演,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金台全传

章回小说。作者不详。六卷六 十回。据弹词《金台传》改写。叙贝州少年金台 武艺高强,在县衙当马快,以孝义闻名遐迩。好 友张其、郑千于江口劫掠财物,捕首王则命金 台寻捕。金台寻至扬州,劝二人弃邪归正,结为 兄弟。三人入兰花院与三妓共饮,太师之子澹 台豹闯入,仗势欺人,金台杀之。官府悬赏捉 拿,三人遂携三妓往江西避居。金台结识七十 二家英雄造反,被总兵澹台寿擒获,发配淮安。 后因杀吏部尚书子方佳帮凶周通,又被下狱, 为王则所救。当王则起事攻下贝州之时,上命 金台为平阳大元帅,起兵讨则。金台致书劝降, 王则不从,战败后自刎身亡。金台礼葬之,凯旋 回朝,受封为王。书中多有斗法描写,为侠义与 神魔合流之作。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中 西书局石印本,前有二序。另有民国十四年 (1925)上海沈鹤记书局石印本,有删节。

金屋梦

又名《续金瓶梅》。小说。清丁耀亢撰。六十四回。耀亢字西生,号野鹤,山东诸城人。顺治贡生,官容城教谕,后迁惠安知县,未赴任。少负奇才,倜傥不覊。曾与陈古白、赵凡等建立文社“山中社”。著作甚多,今多不传,所见有《丁野鹤集》十二卷。是编约于顺治间成书。原题“紫阳道人编”,“湖上钓史评”。三十七万字。接《金瓶梅》一百回编起,“本阴阳鬼神以为经,取声色货利以为纬”。前半部写西门庆转世为汴京富室沈越子,名金哥,沈越妻弟袁指挥有女常姐,是李瓶儿后身,后为李师师所取,改名银瓶。金人攻陷汴京,金哥沦为乞丐,身遭恶报,银瓶则为娼女,后为人所骗,自缢而死。后半部写东京孔千户女梅玉羡慕富贵,自愿作金人哈木儿妾,而大妇凶妒,对她百般虐待,几欲自杀。因在梦中得知自己是春梅后身,而大妇则是孙雪娥转世,遂长斋念佛,竟得脱离苦恼。又写潘金莲转生事。作品所及社会场景广阔,大之则家国沧桑,小之则儿女浓情,妙笔生花,引人入胜。书中亦描写不少雄壮历史场面,如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等,并对金人南侵、蹂躏中原等暴行予以揭露。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康熙四年(1665)作者因此书获罪入狱,作者死后,此书又曾多次被禁。有顺治间刊本,附精图六十四幅。另有北京图书馆藏旧抄本。一九八八年巴蜀书社出版缪文远校订本。

返生香

吾曩见矮人于丹初者,长不满五足,而身通百艺,既精绘事,复擅楸枰,于金石骨董之真赝,亦复一览了然。至于管弦词曲之能,戏剧排场之妙,偶一登场串演,老伶工尝自愧勿如。而尤工于笛,每当良宵风月,一曲横吹以娱其母。闻者辄曰:“此于矮子笛声也。”或谓于丹初囟门隆起,若覆盂然,宜其智慧过人,若易于为智,则于其名始称,故里人成以矮智呼之。然丹初固读书能文,不乐应试,遂集资,设装裱肆于城南老屋。屋凡两进,其前开轩面圃,地颇空阔,设为他人居者,徒供畜鸡晒衣而已。而一经丹初经营,则花木泉石,无不位置得宜。屋后临河,即古香斋裱画肆是已。

两交婚小传

全称《新编四才子二集两交婚小传》,又名《双飞凤全传》。长篇小说。清佚名撰。四卷,十八回。旧题“步月主人订”。书叙甘颐与古钗、辛发与甘梦的婚姻故事。四川重庆府有才子甘颐,为求佳偶,游学扬州。其妹甘梦,亦才女。甘颐游学亦有代妹求婿之意。江都乡宦辛受有女古钗及子辛发,均有才貌。古钗为弟选妇,开红药诗会以为媒介,同时也为自己择配。甘颐男扮女装,遇古钗,冒妹名甘梦入社唱和。后几经波折,甘颐、辛发金榜高中,两对男女双双成配。有道咸间枕松堂刻本、光绪十四年(1888)姑苏红叶山房刊本等。王多闻《清人小说提要十二则》(《文献》1981年七辑)可资参考。

1 44 45 46 47 48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