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野居士邀予与郑见学长同来夹杯石会晤因迷路薄暮始至

迷向途频转,登山日已西。林深泉石隐,野旷斗牛低。畅饮纵谐笑,宵归更伴携。到城仍惜别,嘱约再攀跻。

三天内解经

三天内解经,原题「三洞弟子徐氏撰」,此人乃南朝刘宋时天师道信徒。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上卷主要论述太上道君化生及降世传道故事。宣称大道原出于虚无,后化生为道德丈人,号称「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大道化生玄元始三气,三气化生玄妙玉女,玉女生老子。老子布三气而生天地人三才,又出三道以教民:中国奉无上大道。胡国奉佛道,楚越奉清约大道。后因「下古僭薄,妖恶转兴,酌祭巫鬼,真伪不分」,太上遂以太平道经传付琅玡干吉、蜀郡李微。至汉世「群邪滋盛,六天气勃,三道交错,疠气纵横,医巫滋彰」,太上于顺帝汉安元年(142)新出「正一明威之道」,传授张道陵,使教化民众。又称魏晋时有清水道,为张天师家奴所传。以上虽属神话,但其中亦透露早期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教团产生、演变之历史。经文下卷述修道理论,大抵以老子《道德经》为本,劝人恩真念道,坚固根本,存守道气而不失其源,则可长生不死。又论述「斋直」,认为「斋直应是学道之首」,可使人外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降真致神,与道合一。又批评当时小乘道士「所佩符箓极多,朝礼拜数甚少」;「口辞争竟,内思不专」。此书对南朝陆修静改革天师道,颇有影响。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早期上清经中有所谓“三奇”,《玄都九真明科》将之列为“玄都上品”,其第三奇则为《太上素灵大有妙经》。故该经出自六朝。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曰三国帛和得《大有经》,盖指《大有三皇文》。大渊忍尔《道教史研究》认为《大有妙经》造于萧梁之前。该经包括《三洞混元内真变生官号宝名》、《太上道君守三元真一经》、《太上道君守元丹上经》、《四宫雌真一内神宝名玉诀》、《太上大洞守一内经法》、《太上三九素语内祝诀》、《太真隐朝求仙上法》、《太上九真明科》和《太帝君偈大有妙赞》。述神仙名讳、身中九宫、守三一、素语内咒、太玄九真明科三品二十七条等。

空室

蠹壁蛛丝掩绿琴,碧苔红叶拾遗簪。露寒花带啼痕长,月小帘围梦影深。条脱寸宽辞病臂,秋千伴远系春心。幽梅一树还窥户,似约幽人到绿岑。

许介之约过清溪道上有成

行尽白云际,乘槎过水西。稻田秋后雀,茅舍午时鸡。野饭自不恶,村醪亦可携。闻钟欲投宿,何处是招提。

余日渡海即号甘露灭所至问者尤多时作偈答益不解乃告之曰涅槃经云甘露之性食之令人不死若合异物亦能不死维摩经亦曰得甘露灭觉道成又为之偈

万象独露身,三世一切说。解闻寂静音,方见甘露灭。从来几生死,何处今堆叠。不受梦幻缠,红垆存片雪。

道德真经新注

四卷。唐李约(生卒年不详)撰。李约,字存博,号萧斋。唐肃宗、代宗朝重臣李勉之子,官至兵部员外郎,善书面,通音乐,当时颇享盛名。撰有《道德真经新注》四卷。《道德真经新注》,又称《道德经新注》。唐人研究 《道德经》者,多将 《道经》、《德经》各析为二卷,使原来的二卷本分而为四。李约作 《道德真经新注》,使前二卷为 《道经》上下,三十七章;后二卷 《德经》上下,四十一章;共七十八章。较世传本少三章,是李约将四十三与四十四章、四十八与四十九章、六十八与六十九章各合为一章所致。李约在自序中说:“道者清静自然之道也。德者以法久而失,修而得之,谓之德也。”又说 “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妙理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认为人应该效法地无私载、天无私覆、道无私生之自然妙理,并不是另外有一个自然。认为它本所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域中五大”之说,“与经文乘谬而失教之义也。”又进一步批评其谬,他说:“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义理疏远矣。”于是他改读此句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谓独标新意,别于古读。认为《老子》一书是“清心养气,安家保国之术”,“六经乃黄老之枝叶”。并说老子在西周时,秉道德以救时俗。其注文较为简略,有时采用唐玄宗之说。此书 《旧唐书》未著录,《新唐书·艺文志》乐类有李约 《东杓引谱》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李约《道德经注》四卷,《国史志》著录李约 《道德经新注》四卷。《子略》、《通志·艺文略》都误将李约作李纳。虽然此书始见于《宋史》,后世学者还认为是李约所作。其注虽未必精当,但也不失为一家之言,对后世研究《道德经》仍有可参考之处。现存明 《道藏》本。

独立

数尽飞花一怆然,壮心迢递夕云边。十年人事空流水,二月风光已杜鹃。过眼青春宁复得,污人黄土绝堪怜。故园尚有平生约,可使苍苔到石田。

独立

数尽飞花一怆然,壮心迢递夕阳边。十年人事空流水,二月风光已杜鹃。过眼青春宁复得,涴人黄土绝堪怜。故园尚有平生约,可使苍苔到石田。

老子西升经(御注)

老子西升经,又名《西升经》或《西升记》。其序文称:老子为关尹讲授《道德经》之后,又为关尹讲授道要,「列为三十九章,目曰《西升经》」。实际此经应出于魏晋,葛洪《神仙传》最早提及「西升」,北周道士韦节始为之注解。今《正统道藏》本三卷,为宋徽宗政和御注本,收入洞神部本文类。此经吸收《道德经》思想,论述炼养形神之道,大旨「以得一为要妙,以飞升为余事」。告诫关令尹喜「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致虚守柔,返于自然,又称「神生形,形成神」;「形神合同,固能长久」。宋徽宗注文吸收韦处玄、徐道邈诸家之长,于趋妙达本,致虚柔之义,多所发挥。

阴符经解

一卷,又称《黄帝阴符经集注》,旧题黄帝撰,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注。《阴符经》又名《天机经》,经文仅四百三十多字,卷首有佚名序文一篇。一本不分章;一本分三章,曰: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经文出自何时,尚无定论。一说为先秦旧籍,即战国苏秦“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战国策·秦策》)。《隋书·经籍志》著录:《太公阴符钤录》一卷,又有《周书·阴符》九卷。《阴符经》或为其遗编。宋代则被著录于道家(见《崇文总录》和《新唐书·艺文志》)。由于唐以前流传情况不详,杜光庭《神仙感遇传》云唐李筌“自嵩山虎口崖,得《黄帝阴符经》本经”。故后人又怀疑为李筌伪撰自注。当代有学者提出该书为北朝人所撰(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阴符经》自宋后极被推重,注家蜂起,或认为“虽六经之言无以加”。经文内容重在阐述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事必须顺天而行。所论诸如“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因“自然之道不可违”,便以“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来制之,亦称为“机”。而后对《阴符经》的认识亦分为道家和兵家两方面。李筌等旧注则多从兵家解释,如“用兵之术百数,其要在奇正权谋”,“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恩者害之源,害者恩之源”,等等。现有《说郛》本、《道藏》本、《四库全书》本等多种版本。宋明以来其他注释本也传世较多。

秋前约近城凤里到周子竹园 其一

竹径来三友,清幽半在君。抛书为对客,把酒好论文。青苔过雨后,独鹤向人群。携手欲同去,相看日未曛。

秋前约近城凤里到周子竹园 其二

暑在人还倦,竹深风自凉。茶来频我酌,酒到与君尝。徙倚窥驯鹿,闻呼过短墙。沈吟秋日近,容易得相将。

秋前约近城凤里到周子竹园

竹径来三友,清幽半在君。抛书为对客,把酒好论文。青苔过雨后,独鹤向人群。携手欲同去,相看日未曛。暑在人还倦,竹深风自凉。茶来频我酌,酒到与君尝。徙倚窥驯鹿,闻呼过短墙。沈吟秋日近,容易得相将。

与致道约游阳华寻以雨阻追和山谷集中岑公涧二绝句韵 其二

阳华妙处吾能说,泉响风摇环佩声。定是山灵嫌俗驾,电光掣过雨如倾。

与致道约游阳华寻以雨阻追和山谷集中岑公涧二绝句韵 其一

垂垂雨脚几时晴,便拟扁舟乘兴行。想得斜川今更好,胜游恨不继渊明。

与致道约游阳华寻以雨阻追和山谷集中岑公涧二绝句韵

垂垂雨脚几时晴,便拟扁舟乘兴行。想得斜川今更好,胜游恨不继渊明。阳华妙处吾能说,泉响风摇环佩声。定是山灵嫌俗驾,电光掣过雨如倾。

归舟已具李宪楼仓有约盗贼梗道见避乱者可怜 其二

仓猝抛家舍,遑遑走道涂。依山结茅广,摘草当园蔬。老稚朝朝哭,生涯物物无。避军兼避寇,何日得安居。

归舟已具李宪楼仓有约盗贼梗道见避乱者可怜 其一

岁律又云莫,临风咏式微。两台方有约,一棹未成归。夜宿三家市,天寒百衲衣。豺狼当道路,鸥鹭亦惊飞。

归舟已具李宪楼仓有约盗贼梗道见避乱者可怜

岁律又云莫,临风咏式微。两台方有约,一棹未成归。夜宿三家市,天寒百衲衣。豺狼当道路,鸥鹭亦惊飞。仓猝抛家舍,遑遑走道涂。依山结茅广,摘草当园蔬。老稚朝朝哭,生涯物物无。避军兼避寇,何日得安居。

1 44 45 46 47 48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