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太玄集
上清太玄集,金朝全真道士侯善渊(号太玄子)撰。十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收录侯善渊所撰论文六篇,铭文二十一篇,诗词千余首。其论文铭文皆阐述道德清静之玄理,以老庄思想为本,兼融儒理佛法。大旨以重玄为宗,谓太易之先寂寥杏冥,真精感激,元气流通而万物化生。大道无形无名而无不形名、无为而无不为,无所不包,无所不化,是谓大通。有无动静体用相须,非有非无而有无自应,非动非静而动静自随。「有尤相济,动静同源,静之日道,动之曰神」。道为佛儒仙所同奉,神乃人鬼星所共禀。入道修真,当以清静为门,弃欲绝尘,积功累行,勤普不争,释伪存真。「宗崇三宝,考敬二宗,戒除嫉妒,解释贪嗔,逢三教而勿生彼我,遇四众而共结良因」,是为修道之要。其诗词多言存养精、气、神以修炼内丹之道。大抵以阳炼阴,坎离交并,三田返复,炼合精、气、神而成金丹。而以清静身心,绝虑忘机为下手功夫。又宣扬百年短暂,苦海深沉,劝人抛妻舍家,离酒色财气,割名缰利索,断攀援爱念,及早省悟回头,做个逍遥客。又屡言三教归一,宣称:「如来妙法谈真性,太上玄机说大丹、孔子五常明日用,三乘混一太虚间。」
易学辨惑
北宋邵伯温撰。一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伯温自述此书之撰作缘起,谓其父邵雍之《易》学,远承陈抟之传,又有独得之妙,平时未尝妄以语人,唯王天悦、张子望两人尝从学,又皆早死;时有郑夬者,于天悦临卒之际,贿赂天悦之仆窃得其书,遂以为己学,著《易传》、《易测》、《明范》、《五经时用》数书,皆破碎妄作,穿凿不根,因撰是书以辨之,题曰《易学辨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邵伯温言:“邵子受《易》于李之才,之才受之于穆修,修受于陈抟,平时未尝妄语人。惟大名王天悦、荣阳张子望尝从学,又皆早死。秦玠、郑夬尝欲从学,皆不之许。天悦感疾且卒,夬赂其仆于卧内窃得之,遂以为学,著《易传》、《易测》、《明范》、《五经时用》数书,皆破碎妄作,穿凿不根。因撰此书以辨之。《宋史》邵子本传颇采其说。
蚁术诗选
元诗总集。8卷。邵亨贞撰。原书传本很少见。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只收入了邵亨贞的文集《野处集》,并称他的《蚁术诗选》、《蚁术词选》世已无传本。清人阮元于嘉庆年间搜辑四库未收书进呈,据旧抄本过录了1部《蚁术诗选》8卷,并将其收入了《宛委别藏》丛书。主要版本除《宛委别藏》本,还有明隆庆六年(1572)好德轩刻本和数种清抄本(常与《蚁术词选》4卷合抄为1编)。本集无序跋,署“元云间邵复孺草”,“明新都汪稷校”。卷1为五言古风,卷2为五言长律,卷3为五言律诗,卷4为七言古风,卷5为七言排律,卷6为七言律诗,卷7为七言绝句,卷8为联句。全书共有各体诗376首,联句3篇。邵亨贞长于七言,七言律诗在各卷中分量最重,而且有1卷七言排律,这是其他元人诗集中所少见的。他的诗几乎很少涉及元明易代时的长期的战乱,主要是应酬之作,多与钱惟善、杨维桢、曹知白、沙德润、成廷珪等人唱和。阮元在《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中称邵亨贞“诗格高雅,绝无元世绮缛之习”。这一评价要高于邵亨贞诗的实际成就。据《野处集》冯迁、汪稷跋语,可知《野处集》是上海陆郯交给汪稷刊行的。《蚁术诗选》应该也是出自上海陆氏。
澉水志
又题《海盐澉水志》。城镇志。宋罗叔韶修,常棠纂。八卷。叔韶籍里不详,绍定三至六年(1230—1233)任修职郎, 常澉浦税务。常棠字召仲,号竹,仕履不详。绍定间寓居澉浦,受罗聘请于绍定三年纂成此志。一万四千字。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镇志。澉水,水名转地名称澉浦,唐置镇,宋时为对外贸易港, 设署市舶务,掌管外贸和征收关税。故址在今海盐县西南杭州湾北岸,已湮没无存。于宝祐五年(1257)方付梓初刻。记事止于淳祐七年(1247)。此书分地理、山、水、廨舍、坊巷、坊场、军寨、亭堂、桥梁、学校、寺庙、古迹、物产、碑记、诗咏等15门,前冠以地图。叙述简赅,纲目详备,体例精严。宝祐四年(1256)刊行。
兰丛诗话
诗话著作。清方世举撰。方世举(1675—1759),字扶南,号息翁,安徽桐城人。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科,不就。有《春及堂集》。方世举为方苞之弟,少从朱彝尊游,“泛览唐诗”,即作有诗话,未及成而弃去。中年在都下与翰苑诸同事“谈诗为事”,复录有《梁园诗话》,后亦亡佚。又在扬州与其侄方观承谈诗,观承录成诗话一册,未刊。《兰丛诗话》系其八十五岁时所作,凡一卷。桐城方氏,世习杜诗,方世举亦承此家法,篇中言及用韵、章句等法,大多取义于杜诗。其论诗先归于唐:“诗屡变而至唐,变止矣,格局备,音节谐,界画定,时俗准。今日学诗,惟有学唐。”再归于杜:“唐诗亦有变,今日学唐,惟当学杜,元微之断之于前,王半山言之于后,不易之论矣。”杜诗如一峰高峙,学者往往“登高自卑”,故“宜先求其次者”,“五古五律先求王、孟、韦、柳,七言歌行先求元、白、张、王”,七律则先求“白香山之疏以达,刘梦得之圜以闳,李义山之刻至,温飞卿之轻俊”等,杜甫举而众家皆各定其位。方世举虽崇杜,但其论杜诗亦偶有误,如谓杜诗七古无通韵者,即遭汪师韩《诗学纂闻》驳正。有《清诗话续编》本。
檆溪居士集
檆[shān]溪居士集,宋代诗文别集。刘才邵著。周必大于嘉泰元年(1201)为本集所作的序称:“其孙承议郎恪类公集二十二卷,授其子国学生千龄。”原本久佚,清代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其诗文,重编为12卷,前3卷为诗,卷4至5为内外制,卷6为诏,卷7为敕书,卷8为表、状、札子,卷9为启,卷10为序、记、论、跋、策问,卷11为箴、偈、祝文、疏文等杂文,卷12为祭文、墓志铭。卷首列周必大、杨万里序。周序称“其制诰有体,议论有源,铭志能叙事,偈颂多达理,固余事也。”《四库全书总目》则谓:“其诗源出苏氏(东坡),故才气颇为纵横,其余亦驯雅,而制诰之作尤有体裁。”本集除《四库全书》本,较常见的版本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本。
道德真经直解
四卷。南宋邵若愚(生卒年不详)撰。邵若愚,号本来子,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撰有《道德真经直解》。此书约撰成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前人研究《道德经》者,或分《老子》为上下二篇八十一章,或为四卷八十一章。邵若愚不赞成道德分体,认为道德混说无上篇下篇;并说将《老子》分八十一章,是不审正文前后本义;又斥创立篇名是狭居其事,言理不当,因此主张废上篇下篇、章数、篇名,所以他作《道德真经直解》不分篇章。该书卷前有《道德真经直解叙事》、《叙事道德阶梯科》及《道德阶梯图》,卷末有陈元卿《纪末》。此书注释经文大旨,注中有注,阐发明了,触类引申,以儒释家言解道。后世学者对此书评论不一。有学者认为其书以儒释之学明道家之理,有违直解之意,未免牵强附会。但又有学者认为此书阐述道有浅深德分内外的观点新颖深刻,倡三教合流自有见地。只是评述前人之事,语言偏激,未免失当。现存明 《道藏》本、明 《道藏举要》本。
甲申传信录
十卷。明末清初钱士馨撰,字稚拙,号稚农。浙江平湖县人,贡生出身,生卒年月及事迹不详。钱曾发愤研究经史,多所撰述,着有《赓笳集诗》。晚年入京师,遇甲申之变,后见《国变录》、《甲申纪变》、《国难记》、《闻见纪略》、《变纪确传》、《燕都日记》、《再生录》等书凡十余家,颇不满意,便“博搜闻见,勤咨与难诸贤”,自丁亥(1647年)至癸巳(1653年)之秋,更七载而着成《甲申传信录》一书。《甲申传信录》记事内容丰富,卷一为《睿谟留憾》,记癸未(1643年)秋至甲申(1644年)崇祯帝亡国自缢事。卷二为《疆场裹革》,记秦、晋、燕明朝诸臣死于农民起义事者,如孙传庭、傅宗龙、段复兴等,及李自成、张献忠攻城略地事情。卷三为《大行骖乘》,列甲申之变京师死事诸臣姓氏及身亡经过。卷四为《跖脯遗脔》,记李自成进京后对故明官僚士大夫追赃镇压事。卷五为《槐国衣冠》,记李自成设官分职,除授京省各官。卷六为《赤眉冠略》,记李自成起义始末。卷七为《董孤剩策》,记甲申楚、豫、燕、齐事略,李自成克开封、保定等城。卷八为《桑郭余钤》,记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事。卷九为《戾园疑迹》,记伪太子案始末。卷十为《使臣碧血》,记弘光使臣左懋第出使清廷被害。《甲申传信录》为记事本末体,各卷或有用日记体、笔记体。卷首均有作者概论为引言,卷内多又分列小标题,阅读颇为便利。书前有自序,记作者写作经过。《甲申传信录》记一代鼎革之事,近代学者黄节在《国粹丛书》本《甲申传信录》跋中称其所记事多不为《明史》所载,且颇不失实。该书抄本极伙,传抄沿袭,互有舛误。嘉业堂刻《鲁春秋》,附载《使臣碧血》篇,即《甲申传信录》第十卷,但字句与《甲申传信录》第十卷微有不同。海盐朱氏藏有《甲申传信录》注本,考证颇详,系爱新觉罗仲谦所注,较它本为善。此外,《甲申传信录》还有清道光庚子(1840年)刊巾箱本,《胜朝遗事初编》本,《国粹丛书》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霓裳续谱
俗曲总集。清王廷绍编。八卷。卷一收《西调》七十九曲,卷二收《西调》七十七曲,卷三收《西调》五十八曲,卷四收杂曲一百四十三曲,卷五收杂曲二十八曲,卷六收杂曲八十六曲,卷七收杂曲六十八曲,卷八收杂曲八十二曲。所收曲调有《西调》、《南叠落》、《一江风》、《寄生草》、《黄沥调》、《剪靛花》、《岔曲》、《银纽丝》、《粉红莲》、《叠落金钱》、《马头调》、《扬州歌》、《玉沟调》、《北河调》、《隶津调》、《重重续》、《倒搬桨》、《劈破玉》、《打枣竿》、《秧歌》、《莲花落》、《弹黄调》、《盘香调》、《边关调》、《两句半》、《倒番调》、《秦吹腔花柳歌》等约三十种。附《万寿庆典》联曲体曲词二十一曲。内容、题材广泛,有据戏曲改编的故事,有情歌,有描写民风民俗之作。内《岔曲》已分《平岔》、《起字岔》、《慢岔》、《西岔》、《数岔》等名目。有乾隆六十年(1795)王廷绍序,谓此书曲词系据三和堂曲师颜自德所习唱而觅人抄写之本,由王氏编订而成。另有盛安序。有乾隆六十年集贤堂初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线装排印本,收入《明清民歌时调丛书》行世,前有1959年赵景深序。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重印,与《挂枝儿》、《山歌》、《夹竹桃》、《白雪遗音》合订为《明清民歌时调集》。
春深即景
露梢黄鸟啄来禽,蛀叶青虫络树阴。又是绿阶春雨歇,满庭芳草落花深。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
筮水灵源浚,因山祔礼崇。从龙开?路,合璧向方中。殿帐金根出,廞衣玉座空。唯馀文母化,阴德满公宫。配礼归清庙,灵仪出直城。九虞宁厚载,一惠易尊名。晓漏铜壶涩,秋风羽翣轻。容车攀望处,孺慕切皇情。哀笳出长信,宝剑入延津。呜咽宫车进,凄凉祠殿新。青乌灵兆久,白燕瑞书频。从此山园夕,金波照玉尘。
悼赖圣教
白雪伊谁唱,青云是处行。豫章惊往梦,蒿路引前旌。有子箕裘绍,吾徒绝续轻。乍闻心泪洒,况复孝成名。
谒嵩岳
太室开天表,崇丘奠土中。主名高四域,受秩比三公。日月环区宅,阴阳割浑濛。歌崧扬峻极,望祀礼昭融。华盖标方顶,金壶启上宫。翕河承汉禅,卜洛载周工。别观翔修鹤,层城倚大熊。藏书凭玉女,过涧遇青童。洞闭能围雪,梯长恍御风。群山咸拱岳,万岁自呼嵩。槐弟封尧爵,菖羊采少翁。浮丘闲驾羽,子晋妙吹筒。石酒龙精白,岩花凤首红。烟霏春渺渺,水滴午漴漴。虚壑涵深矿,空梁拔断虹。天关应再辟,帝座俨相通。险塞分河内,灵祇屈岱东。神京怀旧服,终古赖攸同。
闻前王使君在泽潞居
为善无近名,窃名者得声不如心,诚哉是言也。使君圣朝瑞,乾符初刺婺。德变人性灵,笔变人风土。烟霞与虫鸟,和气将美雨。千里与万里,各各来相附。信哉有良吏,玄谶应百数。古人古人自古人,今日又见民歌六七裤。不幸大寇崩腾来,孤城势孤固难锢。攀辕既不及,旌旆冲风露。大驾已西幸,飘零何处去?婺人空悲哀,对生祠泣沾莓苔。忽闻暂寄河之北,兵强四面无尘埃。唯祝銮舆早归来,用此咎繇仲虺才。使四野雾廓,八纮镜开。皇天无亲,长与善邻,宜哉宜哉。
会故人二首 其二
毛郎才涌似潮头,莫比寒虫泣夜秋。要上兰台揖班马,不联石鼎玩侯刘。定知有道能医国,稍喜谈禅勘赵州。顾我虽无陶谢手,尚堪述作与同游。
山居杂兴 其四
几年心与世缘疏,独有雕虫癖未除。赋就一篇诗得意,人来喜向扇头书。
别徐蘧如郡守
交游宁事索形骸,此日那堪怅别怀。舟载民情波浩浩,鸟传骊语韵喈喈。邵江甘树长留润,铜岭閒云得偶谐。解组由来千古重,羡君我欲觅凡崖。
荅梦得秋庭独坐见赠
林梢隐映夕阳残,庭际萧疏夜气寒。霜草欲枯虫思急,风枝未定鸟栖难。容衰见镜同惆怅,身健逢杯且喜欢。应是天教相煖热,一时垂老与闲宫。
高宗皇帝挽词二首 其二
黼翣方徐转,龙輴望已遥。胥涛平似掌,禹穴俨如朝。丧考群心痛,号旻圣孝昭。稽经崇庙号,万世永尊尧。
大赦恩诏和李子翀二首 其一
清朝祀事崇三礼,绝域衣冠走百蛮。卤簿晓移通紫禁,箾韶春奏下彤关。炉烟欲动螭头暗,旗影斜开豹尾閒。自是郊坛敦汉典,谁论玉检上秦山。